林学的研究对象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林学学科创建于1906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为基础、服务社会为方向,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结构完整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林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林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强的办学实力。学院下设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资源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4个系和一个副处级建制的生态林业研究所;拥有省级实验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拥有生态林业工程、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工程等四个省重点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全院共有在职教职工79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59人,教授21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师队伍中有留学归国人员1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的比例达977%,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05%。 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科建设和完成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不断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创建良好的办学条件、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科研促教学,以教改促质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收造林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森林培育学博士研究生,发展至今已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含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经济林学和自然保护区学等9个二级学科专业)、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含森林生态学、生态工程学2个二级学科专业)、1个专业硕士点授予学科(林业硕士),其中森林培育学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学科、四川省“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拥有林学(含本硕连读、林学、经济林方向)、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工程(含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和木材工业方向)、产品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9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首批特色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同时在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专业招收本硕连读生。学院年招收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6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生40余人,本科生500余人。学院现有在校生2088人,其中:本科生1785人,硕士生191人,博士生50人。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项目100余项,院地、院企横向合作项目两百余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森林资源培育、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 4项、三等奖 16项),专利两百余项,选育出国家级认定良种1个(核桃),省级认定良种近20余个(核桃、杨树、竹类、花椒、黄柏、老鹰茶等 ),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与智力支撑。 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学院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全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八五”以来, 全院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或主研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不断提高。近年来,学院每年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均达90%以上,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在连续多届“中国梁希优秀学子奖”、“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等奖项的评选中,均有我院学生获得殊荣。学院已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内外,大多已成为任职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学院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全国五大战略的地位,我国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事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学院将继续发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传承优良传统,努力将林学院建设成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具有光荣历史的林学院再铸新的辉煌!
林学类专业包含有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经济林四个专业。其中森林保护学的是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所以基本就是学的防虫害一类的知识,跟植物保护属于一个性质。要说好就业或者说就业环境比较好还是园林专业,园林也是林学类里面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
森林,是指一个拥有高密度树木的区域。俄国林学家GF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称森林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理论上,森林可以出现在任何经纬度,任何树木可以生长的地方,森林中通常拥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并具有不同的高度。而森林中拥有的植物、动物的种类往往比其他的植被系统多很多。森林通常根据存在于其中的生物群系来分类,按照主要树木种类的树叶寿命(它们是否常青的或落叶的) 来区分。按照生态学的分类方法,森林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林学
雨林(热带和温带)
树林
丛林
温带阔叶林
温带针叶林
热带和亚热带针叶林
热带和亚热带雨林
热带干旱森林
中国森林现状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如下: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roxburghii)。 A.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秋天的阔叶林
A.落叶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中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C.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这类森林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枫香、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F.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中国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不知你指的是不是对林业的影响,对林学的影响也是通过林业的影响传递的。
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对林业的影响很大,它通过改变气候来改变林业的发发展。如;使降雨量的改变,原来潮湿的区域变得干旱,森林容易发生旱情,火灾,原来干旱的区域变得多雨,植物种类会变多,种类也不再集中是耐旱植物;同时也会给爆发病虫害创造跟多机会。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