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腾讯的造芯之路

置身事内:腾讯的造芯之路,第1张

事后想来,芯片验证工程师Lynda觉得进腾讯有点“草率”了。

作为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工作过多年的资深工程师,Lynda第一次看到腾讯发布芯片岗位需求时,略感到一丝惊讶。2019年1月她带着好奇加入这家互联网大厂,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面试时,主导芯片设计工作的Henry给她打过一剂预防针:“我们是从零开始做芯片。”Lynda试图代入鹅厂一贯的低调来理解这句话,但随即便在第一天上班时被跟同事的对话震到了:

-“我们的仿真工具呢?” -“没有,还在谈。”

-“验证环境怎么说?” -“还……没有。”

-“那……验证流程呢?-“这个……也没有。“

对于一个芯片验证工程师来说,仿真工具、验证环境、验证流程就是必备的生产力工具。Lynda想全程参与芯片研发业务,倒不怕从头开始,只不过没想到连这些必备品都能 “三无”。

当一家互联网公司投身半导体时,工具的欠缺还不是最紧要的。“造芯”不仅是业务的简单延伸,它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产业链、更耗时的人才沉淀、以及更迥异的生态文化和技术理念。

比如芯片研发不像软件开发尚可后期不断改bug,设计问题没被前期验证发现,一旦流片就只能沦为一块“砖头”。而Lynda所担任的验证工程师,就是防止前期努力打水漂的守门员。

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工程师与验证工程师的比例在很多芯片公司会达到1:3。但Lynda入职后环顾四周,发现不仅自己只有一个并肩作战的同事,连验证的代码也一行都没有。

这时候,Lynda才开始明白Henry口中的“从零开始”意味着什么,以及她面临着怎样一场艰难的战役。

01

雄关如铁,出师未捷

在腾讯云副总裁、云架构平台部总经理谢明看来,“从零开始”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曲折故事。

谢明所在的云架构平台部,站在腾讯各类前端应用的身后,是腾讯海量业务数据冲刷的前线,有效支撑了QQ、邮箱、微信、微云、流媒体视频等一个又一个的国民级应用。

2013年,QQ相册已经发展成腾讯最大的一个存储类业务。让用户访问相册的速度更快、体验更顺滑,成了一个很急迫的需求。转化成相应的技术问题,就是能否更快地转码?能否在不损画质的情况下压缩?能否以更低的成本存储?

他们反复地追问。

团队深刻地明白底层技术创新对上层应用的放大价值。软件架构上固然要永远不停歇地进行自我超越,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只有在硬件上也作出创新,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

问题是:一个做软件出身的团队,怎么去做硬件?

一圈研究之后,他们决定先拿FPGA(可编程阵列逻辑)试水。跟我们平时电脑和手机里的通用芯片相比,FPGA是一种专用集成电路(ASIC),能够实现灵活的“半定制”开发。

FPGA相比起芯片容错率高,但在吞吐率、延迟、功耗和灵活性等维度上都很平衡。尤其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FPGA相比GPU具有超低延时的显著优势,很适合用在特定的业务场景。

事实验证了这种判断。2015年,团队集中力量研发的编码FPGA,取得了比CPU编码和软件编码更高的压缩率和更低的延时,也帮助QQ相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存储成本。他们看到了在FPGA方向 探索 和深入的可能性。

2016年前后,由Alpha Go引爆的AI热潮更把FPGA拉入了主流视野。团队通过FPGA对深度学习模型的CNN算法进行加速后,处理性能达到通用CPU的4倍,而单位成本仅为1/3。

FPGA效果虽好,但技术门槛比较高,“如果把FPGA云化,是不是一个能够扩大应用的解决路径?”

带着这样的期待,2017年1月20日,腾讯云推出了国内首款FPGA云服务器,希望以云计算的方式,将FPGA能力推广到更多企业。

从效果上来说,在FPGA云服务器上进行FPGA硬件编程的企业,确实能将性能提升至通用CPU服务器的30倍以上,而只需支付相当于通用CPU约40%的费用。以一家著名的基因检测公司为例,传统用CPU需要检测一周的基因序列,FPGA可以压缩到数小时完成。

然而云化后的FPGA,没能如预期般迅速席卷整个行业。

一方面,FPGA毕竟是一种“半定制”的电路,许多企业还是无法独立胜任FPGA开发,需要更加上层的服务;另一方面,通用芯片成本的迅速下降,也让FPGA的性价比优势逐渐丧失。

云端商业化的受挫泼来一盆冷水,把团队的热情从巅峰一下子打到了谷底,同时也把两个问题赤裸裸地抛到整个团队的眼前:FPGA对业务的价值究竟有多大?FPGA还能继续做吗?

受此打击,团队在2018年也近乎分崩离析,人员开始集中式地离开。腾讯在“造芯”上的第一次 探索 ,画上了一个遗憾的逗号。

02

柳暗花明,“蓬莱”问世

在FPGA云服务器受挫后,腾讯需要重新思考硬件之路要怎么走下去。

在团队几乎解散的2018年,中国芯片行业迎来暖春:中美贸易摩擦给全民普及了芯片的重要性,科创板的设立为半导体企业上市开启大门,而国家资金的进场更是让大江南北一片热火朝天。

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做芯片跟做云计算、数据库、存储系统等一样,需要有具体的业务场景支撑,不能“为了做而做”。在经历过一场不算成功的 探索 后,腾讯要等待下一个真实需求带来的机会。

时间进入2019年。那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元年,内外部业务都提出了对AI芯片的强烈诉求。AI芯片,要不要做?

这个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腾讯的管理层有过反对的声音,担心技术人员只是头脑发热,只是为了追逐热点。但同时,管理层也给了足够的灰度,没有明令禁止小团队级别的 探索 。

以小规模、低成本、特定应用场景的方式先行试水,成了大家的共识。

云架构平台部将第一款芯片敲定AI推理方向,取名“蓬莱”,希望这款芯片能像中国古代神话里的海外仙山一样,稳固地立于汹涌波涛之上。

这支硬件突围小分队,也被正式命名为“蓬莱实验室”。

有了FPGA 探索 时积攒的经验,蓬莱实验室对硬件编程语言已经相当熟练,也在标准接口、总线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平台化的设计。然而,两者的研发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做FPGA是搭现成的积木,那么做芯片就是直接从伐木开始来着手来制造积木。FPGA出了问题可以重新编程,而芯片只有一次流片机会,一旦出错,所有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此外, FPGA的资源是现成固定的,芯片的资源却是由自己定义的。一个字,就是要“抠”:用最小的资源做最大的事。

芯片架构工程师Rick用“装修”改“重建”来形容整个蓬莱项目。一开始,团队以为能把之前FPGA的技术较为简单地转成芯片。做着做着发现,以为终归只是以为——FPGA架构在芯片中能直接复用的并不多,团队只能把原来的架构整个拆掉,重写的代码量高达85%。

像DDR存储器这样的重中之重,芯片厂商通常会有专门的验证人员负责,而刚起步的蓬莱实验室没这个条件,只能靠抢时间把功课补回来。Lynda后来回忆道:“我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

2020年1月,蓬莱芯片流片完成,被合作方快递到深圳。新冠疫情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公司已经开启集体远程办公。

项目负责人Henry戴着手套取到快递,用酒精仔细消毒后,带到空空荡荡的办公楼,大开着窗户和风扇,在一片消毒水味中,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开始了至关重要的点亮操作。

所谓点亮,就是给芯片上电,首先看有没有短路冒烟,接着就是测试一些基本功能。是芯片还是“砖头”,成败在此一举。

结果,芯片的时钟频率一直没出来。要知道,时钟频率是芯片的“节拍器”,没有时钟频率,芯片的不同模块等于没对好表,就无法协同工作。

是不是这块芯片的问题?实验人员换了一块芯片,依然没有信号输出。

再换一块,还是没有。现场鸦雀无声。

实验人员已经不敢动手了。有人忍不住开玩笑,是不是该回家改简历了。

但除了沮丧,大家心里更多的是疑惑。因为项目虽然人少、资源少,近乎是白手起家,但蓬莱团队从设计人员到验证人员都有信心说:每一步都做好了。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在无比凝重的气氛中,他们继续放板、上电、读取信号……

第四块芯片,亮了。剩下的所有芯片,也都没问题。

真相其实很简单。28纳米工艺的芯片不良率只有3%,但偏偏随机测试的前三片都是坏片,小概率事件就恰好让他们全赶上了。这让他们把“生一胎”的紧张情绪,体验到十足。

在虚惊一场后的拍手相庆中,腾讯第一款芯片,宣告问世。

03

更上一层,“紫霄”凌云

量产后的蓬莱芯片,实战表现也不负众望,助力腾讯推出中国第一台获准进入医院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实现自动识别医学图像、统计细胞数目并直接显示在视野上,性能表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一扫当年FPGA云服务器项目的阴霾,说明在制造造出直面应用、性能卓越的芯片,这条路,腾讯走得通。

终端芯片蓬莱的问世,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任务。团队已经迫不及待向要从1到N,向着大规模云端芯片进军。蓬莱实验室负责人Alex将大芯片申请立项戏称为“A轮融资”。

初试锋芒之后,团队需要向公司说明,为什么需要用更大的投入去做大规模芯片?在短期和长期能否保持领先性?如何与内外部业务结合创造价值?

腾讯这次面临的决策,要容易做得多。

首先是蓬莱实验室的成熟。通过一边行军一边成长,蓬莱实验室完成了一次次蜕变,建立起完整、严谨、规范的芯片研发体系和流程。这已经是一支具备硬核气场的“正规军”。

更重要的是,团队证明了腾讯做芯片的优势和站位。

谢明解释说,从行业来看,做芯片除了要考虑技术和工艺,最大的难点在于对芯片的“定义”。传统芯片厂商的优势在于前者,但芯片做出来之后再去匹配需求,在很多场景下真实性能是损失的。Google、腾讯这类 科技 企业的优势在于自身就是需求方,对需求的理解和洞察最深刻、最透彻。

方向没有问题,技术和工艺也没问题,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TEG(技术工程事业部)总裁卢山给予了全面支持,并通过总办争取到了更多的headcount和资金。

有了公司战略的支持,团队志气满满奔赴更大的战场。蓬莱实验室副总监Austin决定兵分两路,在AI推理和视频编解码上并行推进。

AI小分队继续做蓬莱的20版“紫霄”。这是《封神演义》里鸿钧老祖所居宫殿的名字。在稳固的仙山上牢筑“紫霄”,代表了新的野心:

这次,他们将目标直接定为业界第一。

紫霄所有的架构都围绕着有效算力去做。团队优化片上缓存设计,并摒弃竞品常用的GDDR6内存,采用先进的25D封装技术,把HBM2e内存与AI芯片合封在一起,从而把内存带宽提升了近40%。

技术迭代一日千里。紫霄立项后,业内最高性能表现又被竞品刷新。虽然紫霄的设计性能相比这个最高表现还足够“安全”,但团队还打算继续加码。

经过研究,他们在芯片内部增加了计算机视觉CV加速器以及视频编解码加速器,可创新性地大幅减小AI芯片和x86 CPU之间的交互和等待。

即便因此而增加了两个复杂的自研模块,团队仍然在计划的6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从架构确定到验证以及流片的全部流程。

2021年9月10日,紫霄顺利点亮。

在和视频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应用场景下,这款芯片打破了制约算力发挥的瓶颈点,最终在实际业务场景性能表现达到了业界标品的2倍。

04

独立自研,“沧海”一笑

AI小分队给自己芯片取名“紫霄”,而视频编解码则取名“沧海”,颇有海天相接之意。

不同于蓬莱和紫霄主打AI,沧海是一款视频转码芯片。如果说当年QQ相册的转码问题是蓬莱团队做硬件的最早契机,那视频编解码小分队在这个方向上的继续 探索 ,正是完成了一次对初心的呼应。

不同的是,“沧海”的应用场景已经远超当年的范畴。

当多媒体业务从时代进化到音视频直播时代,天量的4K/8K超高清的数字内容如潮水一般持续冲击着云计算基础设施。每增加一个比特的数据,都会带来相应的转码算力和CDN带宽成本。

这是一道直观而严峻的数学题,而沧海小分队的解题目标也非常清晰,那就是要做一款业界最强的视频转码芯片,把压缩率发挥到极致。

好在,腾讯丰富的多媒体应用场景,以及腾讯云覆盖的众多直播互动头部客户,为沧海的研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分析和验证条件。

团队先是推出了沧海的核心自研模块——硬件视频编码器“瑶池”,并决定在沧海完成研发之前给瑶池一次大考。

这个大考就是2020年的MSU世界编解码大赛,该大赛由莫斯科国立大学(MSU)主办,十多年来一直是全球视频压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吸引了包括英特尔、英伟达、谷歌、华为、阿里和腾讯在内的国内外知名 科技 企业参与。

结果是,瑶池实现1080P@60Hz的视频实时编码,力压群雄获得了SSIM (结构相似性)、PSNR(峰值信噪比)和VMAF(视频多方法评估融合)等各项客观指标评测第一名,以及人眼主观评价第一的好成绩,相比第二名领先了一个身位。

经此硬仗,沧海在技术上得到了充分检阅。

2022年3月5日,Derick和他带领的视频编解码小分队收到流片回来的芯片“沧海”,又正逢深圳因疫情而全面远程办公。

他们申请特批进入空空荡荡的办公楼。这情景,和两年前点亮蓬莱时何其相似。

不曾想到,点亮蓬莱时的一波三折,同样重现。克服了一些调试中的意外,在一片欢呼中,腾讯的第三款芯片、同时也是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芯片沧海成功点亮。

化沧海为一粟。沧海最终实现以更小的数据量、更小的带宽提供相同质量的视频,压缩率相比行业最佳表现还提高了30%以上。

从蓬莱到紫霄再到沧海,从28纳米工艺到12纳米工艺,从8个人发展到100多人,从仿真工具一无所有到“天箭验证平台”正式落成,从努力跟上合作伙伴的节奏到独立做完全SOC。

两只小分队胜利会师。蓬莱团队,完成了一场“芯”路进化。

05

“100G”时代,双木参天

躬身跳进造芯大潮的,不是只有云架构平台部。

在多媒体、AI处理积极求变的同时,底层的云服务器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当软件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无法让产品拥有区别于竞品的明显竞争力时,如何让性能突破现有天花板?

2019年,腾讯迎来云计算业务上的里程碑——云服务器规模突破了100万。腾讯云副总裁、腾讯网络平台部总经理邹贤能敏锐地观察到,随着服务器接入带宽不断提升,服务器用于网络处理的CPU资源也越来越多。

能否以更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服务器网络处理,同时还提供更高的网络性能?腾讯的网络平台部也将目光投向了软硬协同与硬件加速。

面对这样“既要、又要”的挑战,邹贤能决定给服务器做个减法:“把网络数据处理的负担从CPU卸载出来”。

“智能网卡”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所谓智能网卡,一方面像普通网卡一样肩负起服务器的对外网络访问,实现不同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另一方面,它额外带有CPU/FPGA/内存等智能单元,能分担一部分服务器的虚拟化计算任务,实现服务器整体网络和存储性能的加速。

换句话说,网络平台部要做的事,是要在网卡里新装一个服务器。

一开始,团队希望找到一款现成的商用板卡降低工作量。

网卡硬件负责人Hayden牵头开展方案论证和调研,但商用芯片的加速引擎不支持私有协议成为当时直面的第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障碍。一些著名的网卡设备商听了腾讯的要求就摇头:

“现在网卡的功能很简单,你们这个要求太复杂了,很难实现的。”

还有些直白地质疑:“网卡数量这么多,可靠性要求高,你们自己搞得定吗?”

难道智能网卡项目刚起步就要流产?

邹贤能给团队指明了方向:“既然智能网卡是云数据中心追求极致性能与成本的关键部件,如果市面上没有满足腾讯需求的产品,那我们就自己造一个。”

方向明确之后,路线也很快清晰起来:先从基于FPGA自研智能网卡起步,再开展智能网卡芯片研发。

2020年9月,腾讯第一代基于FPGA的自研智能网卡正式上线,命名为“水杉”,寄寓着团队希望产品可以像这种珍稀乔木一样适应性强、快速生长。

疫情期间各种突发需求砸来,初生的水杉没有被挑战压弯。

Hayden回忆道,一个大客户本身采用了UDP音视频协议,在属性上是“不可靠”、允许丢包的,极大地依赖网络吞吐和稳定性,却要求高并发、高质量的音视频传输效果。

水杉智能网卡迎难而上,通过大幅提升服务器的网络性能,帮助该客户完成了24小时零丢包的极限压力测试,稳定上线运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水杉投入应用后,第二代智能网卡“银杉”的研发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启动,并于2021年10月正式上线。这一代智能网卡的网络端口翻了一番,达到了2100G。

在又一颗参天大树的支撑下,腾讯云对外推出了业界首款自研第六代100G云服务器。它的计算性能提升最大220%、存储性能最大提升100%。单节点接入网络带宽相比上一代最大提升4倍,延时下降50%。

“两棵树”在网络硬件卸载上取得的巨大收益,令团队兴奋不已。

当FPGA路线逐渐逼近性能和功耗的瓶颈,网络平台部决定再一次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腾讯的第四款芯片,也是首款智能网卡芯片应运而生,它也有一个 “仙气十足”的名字——“玄灵”。

06

“玄灵”乍现,芯事未完

按照计划,这款7纳米工艺的芯片将在2022年底流片。

Hayden受命快速组建起了玄灵芯片研发团队,不断挑战多个“mission impossible”。

从性能指标来看,玄灵支持设备数量将提升到10K以上,相对商业芯片提升6倍。同时,它的性能相对商业芯片也可提升4倍,通过将原来运行在主机CPU上的虚拟化、网络/存储IO等功能卸载到芯片,可实现主机CPU的0占用。

这颗短小精悍的芯片,充分诠释了面向未来极致性能的“玄”,与面向各类业务需求灵活加速的“灵”。

目前,玄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智能网卡流片前的验证和测试,打造腾讯云下一代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

蓬莱实验室的AI推理芯片紫霄和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则将量产,与腾讯业务深度融合应用;

还有一些新的芯片项目也在酝酿成长,继续 探索 有需要的技术方向,丰富这一本“山海经”。

腾讯海量业务面临的全新挑战,以及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倒逼”腾讯走上了这条造芯之路。这些从业务需求出发的芯片,必定会深入现实应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我们不是无中生有、拍脑袋要去做芯片。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腾讯的需求足够大,足够我们去做这件事。”卢山说道。

从2010年起,腾讯就开始以云服务的方式对外开放自身的数字技术与连接能力,奔赴这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大潮。躬身入局,腾讯看到深度的数实融合正在引领全真互联的技术趋势。

而在腾讯之外,中国的 科技 公司们正在向创新的深水区挺进,突破瓶颈的努力显得愈发重要。无论是数实融合还是上游创新,硬 科技 的海面上一片百舸争流,它们都在 历史 的浪潮奋楫中流。

在这场大潮中置身事内,腾讯的芯事必然在星辰大海中得到回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我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随后的几千年里短短的三个世纪里,人类社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高度集中的人先后出现,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他们的风景你知道你不能有他们,可通过互联网到你的眼睛是隔海相望,你可以在网上聊天。

现在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变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商家把商品放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呆在家里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视频平台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曾经美丽的异国不再神秘,这一切都离不开云计算。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化办公已成为一种大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对ICT人才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这一领域。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赢得企业的青睐当然,阿里云ACP证书,阿里云作为中国最大的云企业制造商,其认证证书是相当有价值的。

我们要从阿里云本身的市场能力来看问题,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目前是第一,超过了后面五个同行的总市场份额,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目前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已经超过了谷歌云。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明对阿里云产品解决方案的需求有多大。

当你拿到阿里云ACP认证后,说你已经掌握了阿里云的大部分产品知识,比如ECS、SLB、OSS、RDS、ESS等知识,很多使用阿里云产品的企业和公司,都会需要像你这样的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解决云计算的日常运营、防黑、优化等问题。所以阿里云ACP认证还是很有价值的,它会让你在职场有很大的竞争力,也更容易找到工作。

阿姆斯特丹的软件初创公司Elastic正在蓬勃发展,已经发展到100名员工。然后,亚马逊出现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亚马逊从Elastic开发的东西上赚的钱比这家初创公司还多,因为它与亚马逊的其他产品结合得更紧密,更容易被其他人使用。为此,去年Elasticity增加了高级功能,同时限制亚马逊等公司使用这些功能。然而,亚马逊仍然复制了许多这些功能,并免费赠送。

9月,Elastic发起反击。它在加州的联邦法院起诉亚马逊侵犯了它的商标,因为亚马逊曾经给它的产品起了同样的名字:Elasticsearch。该公司在诉讼中表示,亚马逊“误导了消费者”。亚马逊否认自己有任何过错。此案仍在审理中。

自从微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凭借Windows统治了个人电脑行业以来,没有一个技术平台像亚马逊现在的云计算部门那样给竞争对手带来如此多的恐惧。

虽然你可能还不清楚云计算是什么,但这项业务已经发展成为科技行业最大、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可以为企业提供计算能力和软件。亚马逊是这项业务的主要供应商。

亚马逊CEO曾称AWS“无人问津”

亚马逊一直在使用其云计算部门(称为亚马逊网络服务或AWS)来复制和集成其他技术公司创建的软件。然后通过使用更方便,屏蔽竞争对手的产品,通过捆绑打折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来建立自己在服务上的优势。这些措施让客户流向亚马逊,相应软件的原开发者可能会落得一无所有。

即便如此,较小的竞争对手表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亚马逊合作。考虑到公司在客户中的广泛影响力,初创企业通常会认同后者对前者推广自己产品的限制,并自愿与后者分享自己的客户和产品信息。为了获得通过AWS销售的特权,初创企业不得不向亚马逊返还部分销售收入。

一些公司给亚马逊正在做的事情起了个名字:条带开采软件。通过窃取他人的创新,窃取他人的工程师并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利,亚马逊抑制了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迫使他们重新调整做生意的方式。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对亚马逊及其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从事反竞争行为的审查。该公司采取的策略导致几家竞争对手开始讨论对其提起反垄断诉讼。监管者和立法者正在研究它对行业的影响。

CloudFlare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

保护网站免受攻击的AWS的竞争对手CloudFlare的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表示:“所有人都担心亚马逊的野心会没有尽头。”

只是AWS亚马逊打算主导美国众多行业的方向之一。该公司已经改变了零售、物流、图书出版和好莱坞。

然而,亚马逊通过AWS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可能更大。在向云计算的伟大转型中,该公司无疑是市场领导者,其体量是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微软的三倍。每天,当数百万人在网飞上看**或将照片上传到苹果的iCloud(这项服务也运行在亚马逊的机器上)时,数百万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与AWS进行了互动。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曾称AWS是一个“不请自来”的想法。这项服务诞生于21世纪初。为了推出新的项目和功能,当时的零售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组装计算机系统。一旦通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亚马逊意识到其他公司也需要类似的能力。

现在,像Airbnb和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是从亚马逊租用计算(使用它也可以称为“云”),而不是购买自己的设备来运行系统。然后,企业可以在亚马逊机器上存储自己的信息,从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分析。

对于亚马逊本身来说,AWS的地位已经变得至关重要。该部门去年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是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

亚马逊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其描述为露天采矿软件是“愚蠢和卑鄙的”。它表示,它为软件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行为符合客户的最大利益。

一些科技公司表示,他们通过AWS找到了更多客户。甚至一些和亚马逊纠缠不清的公司也发展起来了。例如,Elasticity去年上市,现在有1600名员工。

然而,在对40多名亚马逊现任和前任员工及其竞争对手的采访中,许多人都表示,亚马逊在AWS上投入的成本是无形的。他们表示,很难衡量他们的业务有多少被亚马逊夺走,或者亚马逊构成的威胁如何吓跑了潜在投资者。许多人要求在发言前保持匿名,因为他们害怕会激怒亚马逊。

四位知情人士表示,今年2月,七家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硅谷举行了一次会议,他们在会上讨论了对这家巨头发起反垄断诉讼。他们的不满呼应了使用亚马逊购物网站的供应商的抱怨:一旦亚马逊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它就不再是中立的一方。

知情人士表示,这些首席执行官没有继续采取法律行动,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这个过程需要太长时间。

现在,监管机构正在联系Ama。

zon的一些软件竞争对手。正在调查大型科技公司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在今年9月的一封信中就AWS的一些做法向Amazon提出来质询。据有关官员称,也在对Amazon进行调查的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向AWS的竞争对手提出了质询。

风投机构Uncorrelated的创始人Salil Deshpande 说,Amazon对软件初创企业所为是不可持续的做法。

他说:“它把他们的赚钱渠道给掐断了,还强行夺走有者对软件的控制权,然后吸引客户去用它自己的专有服务。”

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AWS的成功建立在对开源技术进行“露天开采”的基础上

十年前,当Amazon Web Services刚刚起步时,Amazon一直在努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

然后初创企业向AWS敞开了怀抱。此举让他们能省钱,因为他们不再需要购买自己的计算设备,而只需为所使用的付钱。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蜂拥而至,最终Amazon的计算基础设施上跑了越来越多的软件。

2009年,Amazon设立了一个模板来加速AWS的增长。那一年,AWS推出了一项用于管理数据库的服务,而数据库是帮助公司组织信息的重要软件。

AWS的这项数据库服务马上受到了客户的欢迎。但它跑的并不是Amazon自己开发的软件。相反,那软件是它从一种免费共享的选项(也就是所谓的开源)中山寨过来的。

开源软件在业务上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相当于你开一家免费送咖啡进而希望大家在牛奶、糖或者糕点上花点钱的咖啡店。

但是开源是软件行业培育出来的一种经考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帮助迅速将技术提供给客户。爱好者社区经常会冒出可共享的技术,为之做出改进并宣传它的好处。开源公司一般会通过后面提供客户支持或靠付费插件赚钱。

这一次,大家都注意到了。

Todd Persen 说:“一家公司围绕着一个大家喜欢用的开源产品做了一家公司,然后突然之间某个竞争对手就这么拿着他们的东西来跟他们竞争了。”为此,他今年创办了一家不开源的软件公司,这样一来Amazon就“没有机会”抄袭自己的作品了。

开源软件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Amazon盯上的对象。当它把软件复制并集成到AWS上面时,它不需要许可,也不必因为初创企业的工作而给他们支付任何费用。

这让这些公司当中的很多几乎都没有什么资源可用,因为它们无法突然就开始对免费的软件收费。有些人于是变更了自己关于软件使用的规则,限制Amazon和其他想把他们开发出来的东西变成付费服务的人。

Amazon已经绕开了他们的一些规则改变。

去年,当现在搬到硅谷的Elastic改变其软件规则时,Amazon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开源软件公司企图通过限制某些用户的访问来“把水搞混”。

Elastic的CEO Shay Banon 当时写道,Amazon用 “假冒的利他主义掩盖了”自身的行为。Elastic拒绝让Banon 接受采访。

去年,用于组织文档数据的流行技术MongoDB 宣布,自己将要求任何将其软件作为网络服务进行管理的公司免费共享其底层技术。此举被普遍视为是针对AWS的,因为AWS并没有公开分享其用于创建新服务的技术。

AWS很快就引入了自己的外观跟MongoDB的旧软件一样的技术,而这样就不需要服从后者的新要求了。

这一经历是MongoDB CEO Dev Ittycheria今年跟其他六家软件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参加晚宴时的头号话题。他们的对话在硅谷一位风投家的家中进行,后来的画风转变得有点激烈:要不要公开指控Amazon有垄断行为。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顿有软件公司Confluent和Snowflake负责人出席的宴会中,一些CEO表示自己正面临着不平衡的竞争环境。但最终并没有人上诉。

开源公司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 AWS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开源技术进行露天开采的基础上的。他估计Amazon靠跑MariaDB 软件获得的收入是自己全部业务收入的五倍。

AWS副总裁Andi Gutmans则表示,一些公司希望成为“唯一”从开源项目中获利的公司。他说,Amazon“致力于确保开源项目保持真正的开放性,无论客户是否选择AWS,客户都可以选择如何使用特定的开源软件。”

到了2012年,AWS举行其首个开发者大会时,Amazon不再是云计算的唯一大玩家。微软和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的竞争平台。作为回应,Amazon推出了更多的软件服务,令AWS不可或缺。

此后,Amazon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添加AWS服务,从2014年的30项增加到今年12月的175项左右。它还内置了一个主场优势:简单性和便利性。

客户一键就可以添加新的AWS服务,并用同一套系统对其进行管理。新添加的服务会计算到到同一张账单里面,而在AWS上使用非Amazon的服务话会更加复杂。

现在,当客户登录到AWS时,他们会看到一个叫做管理控制台的主页。页面中心列出了约150种服务。全部都是AWS自己的产品。

即使客户选择了非Amazon的选项,该公司有时仍会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当有人创建新数据库时,他们会看到一则有关Amazon自有技术Aurora的广告。如果他们选择其他商品,Amazon仍会把自己的选项突出显示为“推荐”。

Gutmans则说,AWS跟很多公司都有紧密合作,以“尽可能无缝地”集成其产品。

AWS的开发者大会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技术盛会之一

Amazon的AWS开发者大会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技术活动之一,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拉斯维加斯。

大会的焦点是Jassy在演讲中展示的新服务。由于AWS推出的新功能往往会给某些初创企业带来麻烦,因此这场演讲已经赢得了“红色婚礼”的绰号,熟悉《权力的游戏》的人知道,那是一次血腥事件。

Duckbill Group的Corey Quinn说:“没人知道谁是下一个被干掉的人。” 他平时会帮助企业管理AWS账单,还运营着一个叫做“Last Week in AWS”的邮件列表。

在去年的会议上,Amazon推出了一种新工具——Amazon CloudWatch Logs Insights——可帮助客户分析有关自身服务的信息。

帮助开发该产品的前AWS软件工程师Daniel Vassallo 说,AWS的高管想进入这个市场,但又担心这会让人觉得Amazon是盯上Splunk。后者提供了类似的工具,同时也是AWS的金主之一。 AWS

Vassallo说,所以Amazon在会前给Splunk 预览了自己的新产品,并同意在Jassy 演讲期间不发布该产品。

今年2月离开了Amazon的Vassallo 说:“Splunk他们显得不太高兴。但是我们还是继续干下去。”

Splunk 表示与AWS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拒绝进一步置评。

Amazon还为其开发者大会制定了规则。为摊位支付了数万或数十万美元的公司表示,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横幅广告,小册子和新闻稿通通提交给Amazon审查批准。

根据8月发布的一份解释与之合作的公司的营销准则的AWS文档,Amazon禁止使用某些词或短语,比方说不能出现“多云”,也就是支持两个或多个云平台。Amazon发言人表示现在已停止这种做法。

指南还要求,除非被独立研究证实不是,否则公司要声称自己是“最佳”,“第一”,“唯一”,“领导者”什么的。

初创企业Nexla CEO Saket Saurabh 说,他对与Amazon的合作持保留态度。

2011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的Redis Labs致力于免费软件Redis 的管理,大家可以使用这款软件快速地组织和更新数据。Amazon很快就提供了类似的付费服务。

尽管这给Redis Labs制造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Amazon的举动反过来也验证了Redis 技术。自那以后,这家初创公司已经拿到了15亿美元的融资,这充分说明了许多软件公司与Amazon之间的那种“没法跟你过但没你活不下去”的关系。

据Redis Labs 前雇员的估计,Amazon每年通过Redis 技术拿到的收入高达10亿美元,这至少是Redis Labs 收入的10倍。他们说,Amazon还试图挖走自己的员工,并用高额打折来撬Redis Labs的墙角。

AWS向承诺至少花费一定金额的客户提供折扣,但这些钱花在AWS自身服务和竞争对手服务上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购买1美元外部服务折扣顶多50美分。按照AWS客户的说法,折扣不适用于非Amazon产品。

而如果客户仍然通过AWS 选择Redis Labs的话,则Redis Labs必须将其收入的15%返还给Amazon。

这位前员工说,Amazon聘用Redis Labs员工的尝试一度变得非常激进,以至于后者的高管把自家技术人员的一些在线履历都给删掉了。Redis Labs的一位发言人说,这家初创公司不记得有过这样的事。

前员工说,一些Redis Labs高管考虑过今年对Amazon发起反托拉斯诉讼。其他人感到犹豫,因为该初创企业80%的收入均来自AWS的客户。

Redis Labs 前营销副总裁Leena Joshi 说:“这是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大多数客户业务都在AWS上面跑,因此跟他们紧密集成符合我们的利益。同时,我们知道他们正在抢走我们的业务。”

Redis Labs拒绝评论自己的收入或AWS的行动。它说Amazon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把AWS视为威胁。Ali Ghodsi是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的初创企业Databricks的CEO。他说AWS的销售人员提升了自己公司的产品销售情况。

他说:“我没看到他们用鬼把戏来阻止我们。”

但是,现有员工14人的加州初创企业Nexla的CEO Saket Saurabh 表示,他对Amazon持保留态度。

今年八月,Amazon开始提供跟Nexla 竞争的数据处理和监视服务。投资者警告他,不要向这家巨头分享太多信息。

但Saket Saurabh 说,今年9月他已经跟Amazon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什么?因为Amazon庞大的销售团队可以让他的数据处理和监视服务接触到广泛受众。

他说:“我们能有什么选择呢?”

译者:boxi。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亚马逊为AWS云服务设计的Neoverse N1处理器,有着怎样的特点?

亚马逊旗下云服务部门 AWS,刚刚为自家云服务器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核处理器。据说其采用了 ARM 最新的 Neoverse N1 架构,与初代 Graviton 处理器相比,其核心数量更多、可显著提升性能。

路透社援引两个消息来源的报道称:尚未正式命名的这颗 AWS CPU,集成了多达 32 个核心。芯片能够使用 Fabric 接口连接到各种专用加速器,从而大幅提升某些计算工作的处理速度。

(题图 via AnandTech)

Neoverse N1 又名 Ares,很大程度上类似于 ARM 面向消费级市场的 Cortex-A76 微体系架构:其具有 4 层访存 / 解码器,流水线深度仅 11 级,并且能够在必要时减少至 9 级。

同时,Neoverse N1 设计为在相对较高的频率下运行,以提供最大的单线程性能,且具有不同于寻常的 1MB L2 缓存体系结构(缓存本身不该算是体系结构的一部分)和其它一些增强功能。

Neoverse N1 芯片的时钟频率高达 31 GHz,每个 SoC 的热设计功耗(TDP)约为 100W 。显然,这套微架构从一开始,就是针对云服务器工作负载而优化的。

随着亚马逊定制的深入,这款 32 核 ARM 处理器有望在其设计的使用程序中,提供相当出色的性能。至于能否挑战 AMR Rome 或英特尔 Cascade Lake 的地位,仍有待时间去检验。

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

 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4月15日晚间,寒武纪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全年营收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

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1

 2022年4月15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全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2%,综合毛利率为6239%,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营业收入中,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101%。

 另外,报告显示,本报告期内,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报告期内毛利总额为44,98946万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4994%。

 新产品方面,报告显示,思元370是寒武纪第三代云端产品,采用台积电7nm先进制程工艺,是寒武纪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

 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同时,思元370芯片支持LPDDR5内存,内存带宽是思元270的3倍,可在板卡有限的功耗范围内给人工智能芯片分配更多的能源,输出更高的算力。

 思元370智能芯片采用了先进的Chiplet芯粒技术,支持芯粒间的灵活组合,仅用单次流片就达成了多款智能加速卡产品的商用。公司目前已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MLU370-X4、MLU370-X8,已与国内主流互联网厂商开展深入的应用适配。

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2

 4月15日晚间,寒武纪发布年报。2021年全年营收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亏损825亿元,2020年亏损金额为435亿元,亏损扩大8966%;扣非亏损金额更是高达111亿元。芯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高特入特点,高昂的研发投入使得寒武纪自身盈利能力堪忧,近五年累计亏损超过28亿元,且还将存在持续亏损风险。

  寒武纪不计成本投入,研发平均薪酬超60万

 对于2021年亏损扩大39亿元的情况,寒武纪指出了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在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大幅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达1135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478%,研发投入占营收收入比例1575%。

 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可以看出寒武纪不计成本搞研发,其研发人员薪酬更是惊人。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应付职工薪酬为1918亿元,同比增长4175%。需要指出的是,寒武纪在职员工数量是1497个人,平均薪酬128万元,但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则超60万元。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寒武纪研发团队规模为1213人,占总人数比例81%,研发人员的薪酬合计为738亿元,平均薪酬达6088万元,2020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4527万。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导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提升3448%。

 当然,高昂的研发投入是为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是其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1年营收同比大增五成。

  营收增长强劲背后,单一客户营收占比超六成

 营收看似增长强劲,遗憾的是,背后依赖单一客户。2021年,寒武纪来自智能计算集群系统营收456亿元,同比增长399%,占总收入比例六成以上。而这个营收主要来自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2021年12月,寒武纪与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智能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合同,合同含税金额为5089亿元。主要提供含智能加速器、计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软件等软硬件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45亿元,占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的 6319%。换一句话说,一个客户支撑起了寒武纪智能计算集群业务板块,也是支撑整个公司营收核心。且其他业务板块营收规模并不亮眼,尤其云端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其他业务营收面临下滑尴尬局面。

 要知道,寒武纪所处的芯片赛道上,汇聚了英特尔、英伟达、ARM等芯片大厂,与这些芯片巨头相比,寒武纪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等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英伟达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导者,全球科技巨头都依赖于英伟达发展AI技术,包括微软、谷歌、Meta等全球科技巨头们均依赖于其GPU来训练AI,带动市场对英伟达AI的需求激增,在超大规模和云扩展的推动下,使得英伟达数据中心板块营收不断创纪录,且有望成取代游戏成为最大业务板块。

 英伟达在云计算、企业和边缘数据中心、超级计算等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对于寒武纪来说,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

 目前推出了云端推理思元270、边缘推理思元220、云端训练思元290,还有推训一体思元370等芯片。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已与包括阿里巴巴等国内头部互联网厂商的多个业务部门进行了深入合作。

 在云端产品中,寒武纪推出了思元370,凭借7nm制程工艺和最新智能芯片架构MLUarch03,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并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X4/X8),在视觉、语音、图文识别等场景的适配性能表现超出客户预期,部分场景已经进入小批量销售环节。

 在金融领域,MLU370-X4在招行多个业务场景的实测性能超过竞品,能够大幅提升客户的效率。只是寒武纪云端产品线表现低迷,2021年营收为8023万,同比下降698%。

 增速最快的板块是边缘产品线。2021年,思元220智能芯片及边缘智能加速卡实现出货量快速增长,实现收入175亿元,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741%,且是寒武纪第一款年度出货量近百万片的产品。

寒武纪2021年主营业务翻倍增长3

 4月16日消息,A股上市公司寒武纪在4月15日发布2021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寒武纪实现营收721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4589亿元同比上涨了5712%;全年净亏损为8249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4345亿元同比扩大8986%。

 从主营业务来看,寒武纪的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收入456亿元。

 不过从2017年到2021年,寒武纪已经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286亿元。

  寒武纪还在财报中分析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的3个原因:

 第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寒武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增长幅度较大,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13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83%;

 第二、寒武纪2020年底及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导致本报告期按归属期分摊的股份支付费用显著增加。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6997%。

 第三、寒武纪积极发力市场推广及生态建设,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聚品牌效应,销

 售费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幅为5898%。

 2021年,寒武纪在3项业务上都在持续推进:

 硬件方面,他们发布了基于第四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的推训一体思元37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软件方面,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优化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的软件平台日臻完善;同时,新一代产品及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

 2021年,寒武纪还设立了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开展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这家公司在进行独立融资时,还曾获得蔚来、上汽及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机构的战略投资。截至 2021年12月31日,行歌科技已有超过80名员工,其中约90%是研发人员。

 2021年共有超过200名资深专家和年轻员工加入寒武纪,截至2021年底,寒武纪共有1213名研发人员,与2020年同期的978人相比增长2403%。

 同时寒武纪也表示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2021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也有所提升,从2020年的平均年薪4527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平均年薪6088万元。

 也就是说,寒武纪的研发人员,在2021年里,平均月薪超过5万元,达到507万元。

 其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天石的年薪为10319万元,COO王在的年薪为1544万元,副总经理刘少礼的年薪是13386万元,CFO叶淏尹的年薪是12636万元。这些高管中年薪最高的是公司前CTO梁军,他在2021年的年薪高达39585万元。

 不过遗憾的是,梁军在2022年已经离职。

 梁军是在2022年3月14日晚间被宣布离职的,他在2022年1月份递交辞职申请,寒武纪曾尝试挽留,但最终没有成功。

 寒武纪在2020年7月20日登陆A股,上市首日开盘曾上涨近29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当天收盘价为2124元。但目前其股价仅为5626元,已经跌破发行价,当前市值也仅有2255亿元。

 作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未来的亏损能否缩小并最终实现盈利,是他们面临的终极考验。

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分布式存储联合实验室特讯: 近期,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通报,暂停阿里云公司作为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此次事件源自阿里云发现阿帕奇(Apache)Log4j2组件严重安全漏洞隐患报告不及时, 再次为国家数据安全敲响警钟,国资云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通报称,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简称“阿里云”)是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近日,阿里云公司发现阿帕奇(Apache)Log4j2组件严重安全漏洞隐患后,未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未有效支撑工信部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管理。经研究,现暂停阿里云公司作为上述合作单位6个月。暂停期满后,根据阿里云公司整改情况,研究恢复其上述合作单位。

Apache Log4j 史上最大安全漏洞

先梳理一下阿帕奇严重安全漏洞的时间线:

11月24日

阿里云在阿帕奇(Apache)开放基金会下的开源日志组件Log4j2内,发现重大漏洞Log4Shell,然后向总部位于美国的阿帕奇软件基金会报告。

获得消息后,奥地利和新西兰官方计算机应急小组立即对这一漏洞进行预警。新西兰方面声称,该漏洞正在被“积极利用”,并且概念验证代码也已被发布。

12月9日

中国工信部收到有关网络安全专业机构报告,发现阿帕奇Log4j2组件存在严重安全漏洞,立即召集阿里云、网络安全企业、网络安全专业机构等开展研判,并向行业单位进行风险预警。

12月9日

阿帕奇官方发布紧急安全更新以修复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漏洞利用细节公开,但更新后的Apache Log4j2150-rc1版本被发现仍存在漏洞绕过。

12月10日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录Apache Log4j2远程代码执行漏洞;阿帕奇官方再度发布log4j-2150-rc2版本修复漏洞。

12月10日

阿里云在官网公告披露,安全团队发现Apache Log4j2150-rc1版本存在漏洞绕过,要求用户及时更新版本,并向用户介绍该漏洞的具体背景及相应的修复方案。

12月14日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发布《Apache Log4j2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排查及修复手册》,供相关单位、企业及个人参考。

12月22日

工信部通报,由于阿里云发现阿帕奇严重安全漏洞隐患后,未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未有效支撑工信部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管理,决定暂停该公司作为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

在服务器的组件中,日志组件是应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其中Apache(阿帕奇)的开源项目log4j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日志组件,被广泛应用。

由于Apache Log4j存在递归解析功能,未取得身份认证的用户,可以从远程发送数据请求输入数据日志,轻松触发漏洞,最终在目标上执行任意代码。即 攻击者只要提交一段代码,就可以进入对方服务器,而且可以获得最高权限,控制对方服务器。通俗说,黑客通过这个普遍存在的漏洞,可以在服务器上做任何事。

有关报道显示,黑客在72小时内利用Log4j2漏洞,向全球发起了超过84万次的攻击。利用这个漏洞,攻击者几乎可以获得无限的权利——比如他们可以 提取敏感数据、将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删除数据、安装勒索软件、或进一步散播到其它服务器。

国外网友以漫画说明Log4j2的重要性

该漏洞CVSS评分达到了满分10分,IT 通信(互联网)、工业制造、金融、医疗卫生、运营商等各行各业都将受到波及,全球互联网大厂、 游戏 公司、电商平台等都有被影响的风险。 比如苹果、亚马逊、Steam、推特、京东、腾讯、阿里、百度,网易、新浪以及特斯拉等全球大厂,悉数中招,众多媒体将这个漏洞形容成“史诗级”“核弹级”漏洞,可以说相当贴切。

据工信部官网消息,今年9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其中提到,根据《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网络产品提供者应当及时向平台报送相关漏洞信息,鼓励漏洞收集平台和其他发现漏洞的组织或个人向平台报送漏洞信息。

此次事件中,作为我国云计算服务的头部供应商的阿里云,11月24日发现计算机史上最大的漏洞,是先向国外的Apache基金会报告,而未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漏洞信息。工信部得知情况,已经是12月9日,中间已经过了15天。这十五天,中国的互联网简直是在裸奔。这期间已经有黑客掌握了这个漏洞,在利用这个漏洞进行网络攻击。作为新基建重要一环的云计算平台,更加应以谨慎的心态承担起保障网络安全的责任。

国资云建设 安全自主可控为上

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自然延伸到了网络。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堵自己漏洞,找别人家的漏洞,甚至是隐藏的后门。同样的漏洞,那就是看谁率先掌握。国外的开源软件层出不穷的漏洞,隐没难寻的后门,应用于国家重要机构或事关 社会 民生的部门,其潜在危害难以估量。我们除了想方设法被动收集修复漏洞,还要大力发展和利用自主安全可控的技术,才能在互联网领域寻求战略平衡,保障国家安全。

所以说,阿里云的这次行动足以为戒,忽视国家各项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国家安全责任意识淡漠,将国家网络安全置于巨大的危机之中。试问这样的第三方云服务商,如何让国家机构、央企国企放心将数据业务托管?

风险就在那里,警告从未缺席。国资云以安全自主可控、平稳可靠运行为上,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尽到 社会 责任。第三方云服务商难以超越企业自身的稳健盈利,更不要说将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亿万民众福祉放在首位。国资云的建设将第三方云服务商排除在外,是互联网竞争环境的使然,也是数据安全责任的担当,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国资云”建设 大势所趋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认为, “国资云”建设是大势所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资云”建设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国企数据资源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国资监管和统一管理,保护国有数据资产安全是建设国资云的核心目的;

二是“国资云”建设是保障国家重要数据安全的需要。近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相继颁布实施,将数据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国有企业的许多数据事关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三是“国资云”建设是信创工程落地的重要抓手。在“国资云”数据中心逐步加大CPU、操作系统、存储、数据库、中间件等国产信创产品比重,并鼓励国产信创业务系统与“国资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适配应用,从基础到应用全方位推进信创工程步伐。

因此,“国资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业界已达成高度共识。

国资云赋能云上安全 G-Cloud增强国企竞争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也具有强烈的经济属性和物质属性,坚定不移地将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做优是党和人民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因此,国有企业更需要资产不断保值增值,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需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出最先进的生产力,保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云计算平台就是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云计算平台中除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等Iaas服务相对比较成熟外,在Paas、Saas层面的技术创新速度非常快,产品迭代周期不断缩短,不同的厂商提供的云平台服务在技术领先性、服务稳定性、用户覆盖面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选择了什么类型、什么厂商的云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使用了什么工具和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率,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国资云赋能云上安全,打造排除第三方云服务商的行业专属私有云。 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G-Cloud云操作系统,首要胜在安全。 其次G-Cloud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将有助于充分激活国企强劲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

2021年11月, 国资云平台中科云(东莞) 科技 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科院、东莞市政府等多方投资的上市企业国云 科技 控股,国资背景加持,官方认可,国内顶尖 科技 机构技术背书,使用国内首个自主产权、安全可控的G-Cloud云操作系统,建设“国资云”, 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最大化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能、产业互联和商业创新!

中科云凝聚服务政企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团队, 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医疗、教育、交通、智能制造等多行业、多领域提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分布式存储服务,助力国资国企规模和实力的持续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身wifi十大品牌是:华为、大唐电信DTT、中兴ZTE、漫游宝skyroam、360wifi、紫米ZMI、努比亚nubia、吉客猫GlocalMe、中沃FREEWORKS、善领Zenlane。

1、华为

华为是中国知名企业,以创新科技而知名,是一家从事手机和平板以及随身WiFi、智能手表以及交换机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大型企业,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繁华的大都市深圳,不断的发展创新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导航仪十大品牌之一。

2、大唐电信DTT

大唐电信DTT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开发和生产销售服务的大型高科技企业,是移动WiFi品牌排行榜10强之一,成立于1998年发展近20年,成为了一家上市企业,业务涉及通信服务以及物联网和上网卡以及移动WiFi等领域。

3、中兴ZTE

中兴ZTE是深圳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个牌子的手机和移动WiFi以及IT软件口碑很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赞誉,成立于1985年不断的创新满足不同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的需求,在法国以及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研究中心,不断的创新赢得全球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4、漫游宝skyroam

漫游宝skyroam是深圳市斯凯荣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个非常知名的随身WiFi品牌,这个品牌的产品方便携带比较小巧,可以插入SIM卡。

5、360wifi

这是北京市一个知名的移动WiFi品牌,从事超级迷你随身无线路由器和浏览器以及杀毒软件和移动WiFi连网工具的大型企业,为消费者能够免费上网提供服务,这个品牌的产品操作简单,超级迷你方便携带。

6、紫米ZMI

紫米ZMI是江苏省无锡市移动WiFi行业知名品牌,在移动WiFi品牌排行榜10强中排名第六,从事高端智能手机的研发和生产销售的科技型企业。

7、努比亚nubia

努比亚nubia是一家从事智能手机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品牌,手机拍照摄影功能很好被誉为单反机,在移动WiFi品牌排行榜10强中排名第七,成立于2012年,产品涉及智能手机和移动随时WiFi产品的销售服务。

8、吉客猫GlocalMe

吉客猫GlocalMe是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上网的随身WiFi品牌,从事流量套餐代充值增值服务以及随时迷你移动WiFi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无线通信产品以及移动后台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企业。

9、中沃FREEWORKS

中沃FREEWORKS是亿源股份旗下一个从事智能硬件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车联网高科技企业,产品包括行车记录仪和随身WIFI以及智能后视镜等多个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产品的口碑和质量良好。

10、善领Zenlane

善领Zenlane是深圳善领集团旗下一个从事基础数据以及/云服务器系统、核心终端硬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大型高科技企业,涉及到汽车智能交通以及多媒体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企业集团,产品包括倒车影像以及移动WiFi还有雷达电子狗等。

云智能手机,是将云服务应用在智能手机上

云服务就是网络运营商通过在服务器里虚拟多个空间,用来给每个用户提供服务。

比方来说,云服务就像开发商投资建了一个游乐场,里面有很多娱乐设施。而账号密码就是门票,云手机就是大门,当你拥有这些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去享受所有娱乐设施,可能这些东西还会单独收费,也可能有套票。但是目前的技术来看,就像游乐场只建设了一个存包处,其他地方都是“草”,因为目前服务只提供上传存储功能,相当于网络硬盘。

当然毕竟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功能它基本都有,因为目前国内手机的云系统也是基于安卓22或23

代表:阿里云

天语w700

;华为云

华为

vision(刚推出,8月上市)

我教你这样建站,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

很多企业因为不懂互联网、不懂建站,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资源。

所以我们要:

1统一建站。

只需要建一个网站,就能同时适应电脑、手机、平板三大常用访问设备,相当于建一个网站就可以拥有电脑站、手机站、微信站等多个网站,以上企业建站所有烦恼统统扫光,大大地减少了企业建网站的成本。这样可以实现:

网站自动响应所有访问设备

响应式建站系统建出来的网站,能根据不同访问设备屏幕大小自动适配,不用放大缩小看,就是说你只需要建一个网站,就能同时在电脑和手机站用,省心又省钱。

数据打通,维护方便简单

电脑站和手机站都是同一个站,就不存在分开维护啦,所有数据同步,维护起来就是那么简单,人力成本大大减少。

推广容易,推本成本降低

电脑站、手机站同一个网址,无需重复推广,企业只需要对一个网站进行推广就可以了,人力成本、推广成本节省了有一半之多。

2在域名上省钱

域名本身的费用并不高,几十到几百块一年的都有,但是域名的备案等工作比较繁琐,且周期长,如果中间出了差错往往会耽误网站上线的进度,企业自己办理往往经验不足,通过建站公司或者中介机构帮助可以提交效率,我认为在这一项上节省的主要是时间成本与退回风险。

3在服务器上省钱。

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不要浪费宝贵的启动资金在网络设备投入上,租用低价的云服务器(阿里云是性价比最高的,马爸爸请给我广告费傲娇脸)一样可以很好的满足你的需求,上市或国有企业出于财务指标的需要才考虑自建机房和购买自有服务器。

最后,我们也不能只贪图便宜,该花的钱还是得花,只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我不太赞成使用模板建站,还是要定制开发比较好,模板建站虽然便宜但是搭建出来的网站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另外,源码僵化不好,开发维护麻烦容易被攻击。这样对你后期做网络推广很不利,很可能打了一个网站,最后一个客户都没来,这就白搭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置身事内:腾讯的造芯之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