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拟私有云VPC
出于IT人士对首字母缩写的偏爱,我又尝试搜索“VPC”。从620万返回结果中查看了几页后,我放弃了寻找我所需要的东西的尝试。这也使我认识到现在对VPC这个新鲜事物进行一番思考还不算太晚。 简单的说,虚拟私有云计算(VPC)之于公共云计算有如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 ***)之于公共网络。但是因为云计算引发的疑问(和困惑)似乎远多于网络,上述类比稍嫌粗糙。我们可以认为网络扮演了一个“管道”的角色,加密后的数据仍然可以通过“管道”有效传输。因此我们可以用密码学的方法在公共网络中实现***(当然还要结合身份认证技术)。然而对于云计算来说,仅仅依赖加密解密和身份认证技术并不能在公共的“云”中虚拟一片私有的“云”或VPC。云服务中的处理器只能对以明文形式存在的代码和数据进行计算,加密的东西只能是在网络上或磁盘中。在内存中的内容不能是密文。 真正的VPC需要对云服务提供者的内存储器和CPU的寄存器作一种非加密方式的保护,使得租客的代码和数据在云服务提供者的内存和CPU的寄存器中以明文形式被处理时仍然得到私密性及完整性的保护,避免被其它租客或服务提供者窃取。现有很多努力针对这个问题,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基于虚拟机实现的不同虚拟机之间的隔离技术。然而VPC还存在其它更深层的问题。其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这些技术是否能够与现有的商用操作系统(所谓商用现货技术,Commercial Off The Shelf, COTS)一起工作。 大家所熟知的不同虚拟机之间的隔离技术并不能和商用操作系统有效结合,原因是虚拟机中的商用客户操作系统正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大量的黑客技术正是通过商用操作系统来存在的漏洞来攻击它所服务的应用程序。所以我们需要更细粒度的隔离机制:将商用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代码和数据隔离开来。从上述讨论中,你也许感受到了我对服务提供者强烈的不信任。的确,这正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事实上,既然VPC虚拟私有云计算相比公共云计算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那考虑服务提供商的安全隐患并加以防护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处理这种场景的一个已知并且现实的技术就是可信计算。
教学书籍
姚万生,崔刚等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19928
研究成果
1研制完成了导弹武器系统半实物红外目标/背景仿真I型和Ⅱ型两个系统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2研制完成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容错数管计算机(921-3)原理样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研制完成了863-2立体测绘微小卫星高可靠嵌入式分布处理/自主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原理样机
4研制完成了银河仿真计算机与目标控制计算机通讯的自适应接口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5研制完成了二炮车载指挥系统高可靠容错计算机系统
6研制完成了多型号多台容错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设备-故障注入设备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7研制完成了可穿戴计算机系统主计算机系统及嵌入式SOC主计算机
8研制完成了混合动力轿车基于CAN总线的电控网络系统及高倍率动力电池管理控制系统
9研制了二炮指挥控制系统高可靠高可用性网络容错服务器计算机系统
研究论文
崔刚等 基于多机系统表决的容错计算机系统 CFTC6全国容错学术会议1995844-49
崔刚等 基于红外仿真的接口体系及关键技术 哈工大学报Vol29 No6 19971276-81
崔刚等 卷积检测:一种新FFT的故障检测机制计算机学报9910 Vol22 No101085-1089
崔刚等 Omega网络的故障诊断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36 Supplement 99 19997 281-284
崔刚等An Extended Application Form of Mobile Computing—Augmented Reality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Vol7 No2 2001 39-41
崔刚等探索一号小卫星星务计算机CPU自检方法 哈工大学报 Vol33 No3 20012273-275
崔刚等小卫星星务计算机系统总线的研究实现 哈工大学报 Vol33 No6 200112 740-745
崔刚等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Fault-tolerant Backplan Bus in Multiprocessor System,”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E-4 No11997318-20
崔刚等TS-11小卫星星务计算机系统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Vol24 No2 20024 96-98
崔刚等TS-11星务计算机系统容错CAN总线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 CFTC9全国容错学术会议” 20011137-42
崔刚等USB HOST & HOST Controller剖析与实现 微小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4月
崔刚等Design Mobile Ag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第九届联合国际计算机大会 20031113
崔刚等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组管理系统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研讨会 2003年11月14日
崔刚等嵌入式故障注入器HFI-4地研究与设计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Vol24 No12 2003年12月10日崔刚等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 “天津大学学报”2004
崔刚等容错COTS服务器的通用Primary-Backups机制研究 “哈工大学报”2004
崔刚等SimpleScalar模拟器内核结构分析 “哈工大学报”2004
崔刚等A Fault-Tolerant Microprocess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SMT “哈工大学报” 2005
崔刚等An Extended Application Form of Mobile Computing── Augmented Reality “高技术通讯”2001 6
崔刚等汽车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 第十届全国容错学术会议 2003年10月22日
1大数据是什么
大数据是最近IT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然而对大数据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所有已知的论点例如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大规模的数据等等都不够完整。大数据系统通常被认为具有数据的五个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数据的5 Vs。分别是大规模,多样性,高效性、准确性和价值性。
据Gartner称,大规模可以被定义为“在本(地)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能力不足以为用户带来商业价值。当现有的技术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改造后来处理这种规模的数据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这种大规模的数据没将不仅仅是来自于现有的数据源,同时也会来自于一些新兴的数据源,例如常规(手持、工业)设备,日志,汽车等,当然包括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
据Gartner称,多样性可以定义如下:“高度变异的信息资产,在生产和消费时不进行严格定义的包括多种形式、类型和结构的组合。同时还包括以前的历史数据,由于技术的变革历史数据同样也成为多样性数据之一 “。
高效性可以被定义为来自不同源的数据到达的速度。从各种设备,传感器和其他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数据流都在不断进入IT系统。由此,实时分析和对于该数据的解释(展示)的能力也应该随之增加。
根据Gartner,高效性可以被定义如下:“高速的数据流I/O(生产和消费),但主要聚焦在一个数据集内或多个数据集之间的数据生产的速率可变上”。
准确性,或真实性或叫做精度是数据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要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当务之急是在数据上进行的所有分析必须是正确和准确(精确)的。
大数据系统可以提供巨大的商业价值。像电信,金融,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已经认识到他们的数据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商机。他们可以预测用户行为,并推荐相关产品,提供危险交易预警服务,等等。
与其他IT系统一样,性能是大数据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的中心主旨是要说明如何让大数据系统保证其性能。
2大数据系统应包含的功能模块
大数据系统应该包含的功能模块,首先是能够从多种数据源获取数据的功能,数据的预处理(例如,清洗,验证等),存储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例如做预测分析,生成在线使用建议等等),最后呈现和可视化的总结、汇总结果。
下图描述了大数据系统的这些高层次的组件:
21各种各样的数据源
当今的IT生态系统,需要对各种不同种类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来源可能是从在线Web应用程序,批量上传或feed,流媒体直播数据,来自工业、手持、家居传感的任何东西等等。
显然从不同数据源获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格式、使用不同的协议。例如,在线的Web应用程序可能会使用SOAP / XML格式通过HTTP发送数据,feed可能会来自于CSV文件,其他设备则可能使用MQTT通信协议。
由于这些单独的系统的性能是不在大数据系统的控制范围之内,并且通常这些系统都是外部应用程序,由第三方供应商或团队提供并维护,所以本文将不会在深入到这些系统的性能分析中去。
22数据采集
第一步,获取数据。这个过程包括分析,验证,清洗,转换,去重,然后存到适合你们公司的一个持久化设备中(硬盘、存储、云等)。
在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关于如何获取数据方面的非常重要的技巧。请注意,本文将不讨论各种数据采集技术的优缺点。
23存储数据
第二步,一旦数据进入大数据系统,清洗,并转化为所需格式时,这些过程都将在数据存储到一个合适的持久化层中进行。
在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介绍一些存储方面的最佳实践(包括逻辑上和物理上)。在本文结尾也会讨论一部分涉及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
24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步,在这一阶段中的一部分干净数据是去规范化的,包括对一些相关的数据集的数据进行一些排序,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数据结果归集,执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分析等。
在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针对大数据系统性能优化介绍一些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最佳实践。
25数据的可视化和数据展示
最后一个步骤,展示经过各个不同分析算法处理过的数据结果。该步骤包括从预先计算汇总的结果(或其他类似数据集)中的读取和用一种友好界面或者表格(图表等等)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便于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理解。
3数据采集中的性能技巧
数据采集是各种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入大数据系统的第一步。这个步骤的性能将会直接决定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大数据系统能够处理的数据量的能力。
数据采集过程基于对该系统的个性化需求,但一些常用执行的步骤是 – 解析传入数据,做必要的验证,数据清晰,例如数据去重,转换格式,并将其存储到某种持久层。
涉及数据采集过程的逻辑步骤示如下图所示:
下面是一些性能方面的技巧:
●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传输应该是异步的。可以使用文件来传输、或者使用面向消息的(MoM)中间件来实现。由于数据异步传输,所以数据采集过程的吞吐量可以大大高于大数据系统的处理能力。 异步数据传输同样可以在大数据系统和不同的数据源之间进行解耦。大数据基础架构设计使得其很容易进行动态伸缩,数据采集的峰值流量对于大数据系统来说算是安全的。
●如果数据是直接从一些外部数据库中抽取的,确保拉取数据是使用批量的方式。
●如果数据是从feed file解析,请务必使用合适的解析器。例如,如果从一个XML文件中读取也有不同的解析器像JDOM,SAX,DOM等。类似地,对于CSV,JSON和其它这样的格式,多个解析器和API是可供选择。选择能够符合需求的性能最好的。
●优先使用内置的验证解决方案。大多数解析/验证工作流程的通常运行在服务器环境(ESB /应用服务器)中。大部分的场景基本上都有现成的标准校验工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标准的现成的工具一般来说要比你自己开发的工具性能要好很多。
●类似地,如果数据XML格式的,优先使用XML(XSD)用于验证。
●即使解析器或者校等流程使用自定义的脚本来完成,例如使用java优先还是应该使用内置的函数库或者开发框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通常会比你开发任何自定义代码快得多。
●尽量提前滤掉无效数据,以便后续的处理流程都不用在无效数据上浪费过多的计算能力。
●大多数系统处理无效数据的做法通常是存放在一个专门的表中,请在系统建设之初考虑这部分的数据库存储和其他额外的存储开销。
●如果来自数据源的数据需要清洗,例如去掉一些不需要的信息,尽量保持所有数据源的抽取程序版本一致,确保一次处理的是一个大批量的数据,而不是一条记录一条记录的来处理。一般来说数据清洗需要进行表关联。数据清洗中需要用到的静态数据关联一次,并且一次处理一个很大的批量就能够大幅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数据去重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决定了主键的是由哪些字段构成。通常主键都是时间戳或者id等可以追加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每条记录都可能根据主键进行索引来更新,所以最好能够让主键简单一些,以保证在更新的时候检索的性能。
●来自多个源接收的数据可以是不同的格式。有时,需要进行数据移植,使接收到的数据从多种格式转化成一种或一组标准格式。
●和解析过程一样,我们建议使用内置的工具,相比于你自己从零开发的工具性能会提高很多。
●数据移植的过程一般是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复杂、最紧急、消耗资源最多的一步。因此,确保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使用并行计算。
●一旦所有的数据采集的上述活动完成后,转换后的数据通常存储在某些持久层,以便以后分析处理,综述,聚合等使用。
●多种技术解决方案的存在是为了处理这种持久(RDBMS,NoSQL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adoop和等)。
●谨慎选择一个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
4数据存储中的性能技巧
一旦所有的数据采集步骤完成后,数据将进入持久层。
在本节中将讨论一些与数据数据存储性能相关的技巧包括物理存储优化和逻辑存储结构(数据模型)。这些技巧适用于所有的数据处理过程,无论是一些解析函数生的或最终输出的数据还是预计算的汇总数据等。
●首先选择数据范式。您对数据的建模方式对性能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像数据冗余,磁盘存储容量等方面。对于一些简单的文件导入数据库中的场景,你也许需要保持数据原始的格式,对于另外一些场景,如执行一些分析计算聚集等,你可能不需要将数据范式化。
●大多数的大数据系统使用NoSQL数据库替代RDBMS处理数据。
●不同的NoSQL数据库适用不同的场景,一部分在select时性能更好,有些是在插入或者更新性能更好。
●数据库分为行存储和列存储。
●具体的数据库选型依赖于你的具体需求(例如,你的应用程序的数据库读写比)。
●同样每个数据库都会根据不同的配置从而控制这些数据库用于数据库复制备份或者严格保持数据一致性。
●这些设置会直接影响数据库性能。在数据库技术选型前一定要注意。
●压缩率、缓冲池、超时的大小,和缓存的对于不同的NoSQL数据库来说配置都是不同的,同时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数据Sharding和分区是这些数据库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数据Sharding的方式能够对系统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数据Sharding和分区时请谨慎选择。
●并非所有的NoSQL数据库都内置了支持连接,排序,汇总,过滤器,索引等。
●如果有需要还是建议使用内置的类似功能,因为自己开发的还是不灵。
●NoSQLs内置了压缩、编解码器和数据移植工具。如果这些可以满足您的部分需求,那么优先选择使用这些内置的功能。这些工具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如格式转换、压缩数据等,使用内置的工具不仅能够带来更好的性能还可以降低网络的使用率。
●许多NoSQL数据库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系统。其中包括本地文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甚至基于云的存储解决方案。
●如果在交互式需求上有严格的要求,否则还是尽量尝试使用NoSQL本地(内置)文件系统(例如HBase 使用HDFS)。
●这是因为,如果使用一些外部文件系统/格式,则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编解码/数据移植。它将在整个读/写过程中增加原本不必要的冗余处理。
●大数据系统的数据模型一般来说需要根据需求用例来综合设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RDMBS数据建模技术基本都是设计成为一个通用的模型,用外键和表之间的关系用来描述数据实体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互。
●在硬件一级,本地RAID模式也许不太适用。请考虑使用SAN存储。
5数据处理分析中的性能技巧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一个大数据系统的核心。像聚合,预测,聚集,和其它这样的逻辑操作都需要在这一步完成。
本节讨论一些数据处理性能方面的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系统架构有两个组成部分,实时数据流处理和批量数据处理。本节涵盖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
●在细节评估和数据格式和模型后选择适当的数据处理框架。
●其中一些框架适用于批量数据处理,而另外一些适用于实时数据处理。
●同样一些框架使用内存模式,另外一些是基于磁盘io处理模式。
●有些框架擅长高度并行计算,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数据效率。
●基于内存的框架性能明显优于基于磁盘io的框架,但是同时成本也可想而知。
●概括地说,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框架。否则就有可能既无法满足功能需求也无法满足非功能需求,当然也包括性能需求。
●一些这些框架将数据划分成较小的块。这些小数据块由各个作业独立处理。协调器管理所有这些独立的子作业
●在数据分块是需要当心。
●该数据快越小,就会产生越多的作业,这样就会增加系统初始化作业和清理作业的负担。
●如果数据快太大,数据传输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也可能导致资源利用不均衡,长时间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大作业,而其他服务器就会等待。
●不要忘了查看一个任务的作业总数。在必要时调整这个参数。
●最好实时监控数据块的传输。在本机机型io的效率会更高,这么做也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需要将数据块的冗余参数提高(一般hadoop默认是3份)这样又会反作用使得系统性能下降。
●此外,实时数据流需要与批量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并。设计系统时尽量减少对其他作业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同一数据集需要经过多次计算。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数据抓取等初始步骤就有报错,或者某些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旧数据也是如此。设计系统时需要注意这个地方的容错。
●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存储原始数据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更多的存储。
●数据结果输出后应该保存成用户期望看到的格式。例如,如果最终的结果是用户要求按照每周的时间序列汇总输出,那么你就要将结果以周为单位进行汇总保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库建模就要在满足用例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大数据系统经常会输出一些结构化的数据表,这样在展示输出上就有很大的优势。
●更常见的是,这可能会这将会让用户感觉到性能问题。例如用户只需要上周的数据汇总结果,如果在数据规模较大的时候按照每周来汇总数据,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数据处理能力。
●一些框架提供了大数据查询懒评价功能。在数据没有在其他地方被使用时效果不错。
●实时监控系统的性能,这样能够帮助你预估作业的完成时间。
6数据可视化和展示中的性能技巧
精心设计的高性能大数据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提供有价值战略指导。这就是可视化的用武之地。良好的可视化帮助用户获取数据的多维度透视视图。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BI和报告工具,或用于构建自定义报表系统无法大规模扩展满足大数据系统的可视化需求。同时,许多COTS可视化工具现已上市。
本文将不会对这些个别工具如何进行调节,而是聚焦在一些通用的技术,帮助您能打造可视化层。
●确保可视化层显示的数据都是从最后的汇总输出表中取得的数据。这些总结表可以根据时间短进行汇总,建议使用分类或者用例进行汇总。这么做可以避免直接从可视化层读取整个原始数据。
●这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传输,而且当用户在线查看在报告时还有助于避免性能卡顿问题。
●重分利用大化可视化工具的缓存。缓存可以对可视化层的整体性能产生非常不错的影响。
●物化视图是可以提高性能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
●大部分可视化工具允许通过增加线程数来提高请求响应的速度。如果资源足够、访问量较大那么这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好办法。
●尽量提前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果一些数据必须在运行时计算请将运行时计算简化到最小。
●可视化工具可以按照各种各样的展示方法对应不同的读取策略。其中一些是离线模式、提取模式或者在线连接模式。每种服务模式都是针对不同场景设计的。
●同样,一些工具可以进行增量数据同步。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数据传输,并将整个可视化过程固化下来。
●保持像图形,图表等使用最小的尺寸。
●大多数可视化框架和工具的使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VG)。使用SVG复杂的布局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性能影响。
7数据安全以及对于性能的影响
像任何IT系统一样安全性要求也对大数据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本节中,我们讨论一下安全对大数据平台性能的影响。
– 首先确保所有的数据源都是经过认证的。即使所有的数据源都是安全的,并且没有针对安全方面的需求,那么你可以灵活设计一个安全模块来配置实现。
– 数据进过一次认证,那么就不要进行二次认证。如果实在需要进行二次认证,那么使用一些类似于token的技术保存下来以便后续继续使用。这将节省数据一遍遍认证的开销。
– 您可能需要支持其他的认证方式,例如基于PKI解决方案或Kerberos。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性能指标,在最终方案确定前需要将其考虑进去。
– 通常情况下数据压缩后进入大数据处理系统。这么做好处非常明显不细说。
– 针对不同算法的效率、对cpu的使用量你需要进行比较来选出一个传输量、cpu使用量等方面均衡的压缩算法。
– 同样,评估加密逻辑和算法,然后再选择。
– 明智的做法是敏感信息始终进行限制。
– 在审计跟踪表或登录时您可能需要维护记录或类似的访问,更新等不同的活动记录。这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监管策略和用户需求个性化的进行设计和修改。
– 注意,这种需求不仅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度,但会增加存储成本。
– 尽量使用下层提供的安全技术,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这些安全解决方案会比你自己设计开发性能要好很多。
8总结
本文介绍了各种性能方面的技巧,这些技术性的知道可以作为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一般准则。大数据分析平台非常复杂,为了满足这种类型系统的性能需求,需要我们从开始建设的时候进行考量。
本文介绍的技术准则可以用在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各个不同阶段,包括安全如何影响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性能。
WindRiver公司
Wind River公司是嵌入式软件的领先者,嵌入式软件是市场中普通又不露声色的一种,为卫星、机器人、打印机、数字电视、路由器等非桌面计算机提供动力。Wind River占有整个嵌入式市场的30%1以上,并且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保持其领导的地位。
KUKA Controls
VxWin来自德国KUKA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KUKA Controls),KUKA Controls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实时应用硬件和软件开发供货商之一,在全世界已经提供了超过60,000套关键性系统。
加拿大Tilcon公司
加拿大Tilcon是专业的嵌入式图形仪表工具公司,提供基于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的最先进的嵌入式开发图形工具。完善的可视化控件拖拽式开发工具,极大的方便了开发工作。
mcobject公司
eXtremeDB是一款内存嵌入式数据库系统(IMDS),该数据库适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和其它需要高性能、小尺寸、紧密存储、零内存分配或几种属性兼有的应用领域。
SYSGO公司
SYSGO是一家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从事于新一代航空总线AFDX协议栈和实时嵌入式技术研究的德国公司,通过DO-178B认证的AFDX协议栈,已经成功的应用于空客的A380,A400以及波音787等大型飞机项目中。
通用电气公司(GE)
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IBM公司
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IBM 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电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许多重要业务 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手段。
ELMA公司
ELMA是世界上最专业的机箱生产厂商,他们提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种机箱,其中包括VME/VME64机箱、 CPCI机箱、VXS机箱、VPX机箱、ATCA机箱、COTS机箱、以及ATR机箱等……
仿真应用开发服务领域
华力创通公司是美国SUN、SGI、Cisco、HP公司的正式签约代理商,自公司成立以来,成功地为部队、航空航天、电子、船舶、兵器、机械制造、影视、广告行业的大量用户提供了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在Intranet /Internet /Extranet 、VOD视频点播、3D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制作、虚拟现实/视景仿真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SGI公司
SGI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一个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跨国公司, SGI已经是一个具有各档工作站、服务器、超巨型机、Internet/Intranet等全线产品的大型计算机公司。 SGI是一个提供解决各种各样高性能计算,高端图形和咨询服务的 技术方面的供应商。
HP公司
HP公司是全球范围内的IT领导厂商,在基础设施解决方案、IT服务、数字成像和无线移动计算市场具有全球领先地位。惠普提供全球第一的工业标准服务器、UNIX服务器、容错服务器、Alpha服务器、存储与软件。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HLA)是华力创通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多年来,一直跟踪世界仿真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软件开发队伍,掌握了最先进的分布式交互仿真开发技术,可以完成各种大型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Platform 公司
拥有成熟稳定、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并成功的运用于 1,600 多家世界顶尖级企业 , 行业涉及电子、汽车、石油、化工、金融、医药、生命科学、电信、教育、航天、航空等重要高科技领域。
美国Aegis公司
自从1988年建立以来已经为客户提供了众多创新的建模和仿真方案。被公认为建模和仿真产品和服务的世界领导者,它擅长的领域包括高层体系结构HLA;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技术、仿真及其软件开发、集成和分析技术;对软件和仿真的验证、确认和接受技术;光电和SI外技术及系统。其ACSL是被验证了的用于连续系统仿真、分析的软件系列,其HLA Labworks是用于支持HLA全生命周期的软件工具集。
Pitch AIS公司
始建于1991年,是一家瑞典公司,它主要致力于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网络系统和仿真训练系统。不仅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且为瑞典军方、政府和公司提供开发服务,并且目前已形式多种用于国防、交通等领域的商品软件,尤其是它开发的PRTI,是第一个通过美国防部建模仿真办公室(DMSO)测试并认证的符合HLA标准的商业RTI。
virtualSim公司
virtualSim是成立于2002年的法国公司,主要从事于CGF技术&战场环境仿真技术、雷达仿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所提供产品有CGF产品vsTasker与雷达仿真产品vsRAD。
Sindel公司
意大利Sindel公司,隶属于法国ECA集团,提供的产品主要有ASWTT和Mistral 4000两大系列。ASWTT系列涵盖了从单个声纳设备仿真、单个作战平台的声纳&雷达&鱼雷仿真到多种作战平台反潜作战仿真。Mistral 4000系列主要是为是为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舰桥仿真系统所设计。
OKTAL-SE公司
法国OKTAL-SE公司主要致力于多传感器仿真和复杂环境建模等技术的研究。作为欧洲领先的技术专家, 为客户在光电(可见光和红外)、射频、声学等领域提供了技术领先的仿真产品与技术服务,较为典型的案例有法国的 ONERA, 瑞典的 FOI, 德国的 FGAN and DLR等项目。
Presagis公司
Presagis是CAE旗下独立子公司,整合代表业内领先技术水平的三家公司Engenuity Technologies、MultiGen-Paradigm和TERREX,为用户提供技术领先的建模、仿真、人工智能,嵌入式图像显示COTS类解决方案
DISTI公司
始建于1994年,致力于实时可视化仿真领域。在1998年DISTI公司开始开发GL Studio,并于2000年5月正式发布。同时DISTI也是技术培训的重要提供者,主要涉及用于军事仿真的视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
OPNET Technologies公司
于1986年成立, 是智能网络管理软件的主要供应商。OPNET的产品系列结合其先进的模型和全面的网络技术可以使客户更有效的对网络进行设计及配置,预置服务,网络诊断,节约应用运行问题,并预知网络改变的影响。OPNET的产品被使用者和优秀的分析家所认可,并配合有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
瑞典 Dynasim公司
Dynasim 将为工业提供能用于有效处理大系统的多领域建模、仿真和设计的软件平台为己任。成立于1992年,其产品DYMOLA在汽车、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和车俩船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创新
编者按在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后作了学术报告。围绕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国工程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促进我国广大科技人员迅速把握当前世界的工程科技现状及水平,推动我国工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们选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的报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创新》,同时,我们还摘登了三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报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威廉•沃尔夫的报告《21世纪国际工程面临的挑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亚历克•布鲁斯的报告《培养未来技术专家的大学课程》和日本北里大学教授大村智的报告《来自微观世界的神奇礼物———阿维菌素》。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报告分别就先进集成电路芯片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与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音视频编码,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等六方面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创新。
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几十年来其发展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30年时间内尺寸减小1000倍,性能提高1万倍。由于C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技术极限被不断突破,在可预见的十多年内,摩尔定律仍将持续起作用。我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IC)市场,但目前国内市场自给率不到25%%,尤其是在代表IC水平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方面,国内的技术差距就更大。近年来我国微电子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开发出863众志、龙芯等CPU。可喜的是以64位通用高性能CPU为代表,以龙芯(Goodson)为例,相同主频下Goodson-2的性能已经明显超过PII,Goodson-2E则相当于P4水平,但在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几年。目前,微电子技术进入纳米尺寸和System-on-Chip时代,CPU时钟进入GHz。中国具有较强整机系统设计能力,SOC时代的到来是我国IC产业跨越发展的机遇。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并实现了优于现有其它结构性能的40Gb/sDFB+EA(带电吸收的分布反馈激光器)和SOA+EA(带电吸收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可调谐长波长探测器,包括Si基和GaAs基垂直腔RCE(共振腔增强型)和WDM(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用的OMITMiC(一镜斜置三镜腔)探测器。在全固态激光器技术方面,我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紫外六倍频全固态激光器和宽调谐全固态激光器。
计算机模型/仿真与理论研究和实验并列为分析复杂系统的三大支柱,高性能计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技术发展呈现四大趋势,大量采用商业现货供应(COTS)技术同时发展定制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格计算共存,从“高性能”走向“高效能”,从高性能计算(HPC)走向高性能服务(HPS)。目前代表国际水平的是2005年IBM研制的367万亿次/秒大规模并行机“蓝色基因”。我国近年来在高端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现了神威、银河、曙光、深腾等知名产品。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说在1971年软件为10万行代码,2001年为700万行,软件的高可信已成为新环境下软件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关键和着眼点。2002年全球软件产业为7000亿美元,中国仅占191%%,在中国市场的系统软件中,国外品牌占953%%。这一状况目前有所改变,中文处理软件保持国际领先,我们自行开发了服务器操作系统,实现了桌面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国产Office办公软件产品取得进步,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移植不足。今后电子政务的推开和开放源代码将为我国软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从数据业务进入到承载如电话等实时业务,面对业务质量保证(QOS)和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挑战,传统电信网也承受来自宽带业务的压力,网络技术处在换代的前夜。在最近几年,下一代互联网(NGI)和下一代网(NGN)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中国也开展了NGI和NGN的研究和试验,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该项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v6试验网。与国外进行的NGI试验不同,由于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CN鄄GI重视支持QOS的体系和技术的研究;在意对无线和移动业务的支持;以走向商业应用为目标关注网络和业务的可控可管。CNGI项目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鼓励开展旨在促进NGI与NGN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协调的研究试验,开发支持NGI并有可能向NGN发展的网络软、硬件和应用,CNGI在探索NGI与NGN融合之路。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专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如被国际同行称之为“肖-Massey定理”的相关免疫布尔函数的频谱特征。又如环导出二元伪随机序列,揭示了密码设计一类新的非线性资源的密码学性质。我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Hash函数的方法———比特跟踪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内电子政务市场,国产PKI系统已占主流。
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目前普及率也仅是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现有网上使用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的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国外。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由中国提议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标准化组织3GPP通过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成为国际3G三大主流标准之一,它采用时分双工(TDD)模式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天线技术,目前正在进行的规模应用技术试验已表明,其频谱效率优于采用频分双工(FDD)的另外两个3G标准(WCDMA和CD鄄MA2000)。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应用推动了无线技术的发展,从无线局域网(WLAN)扩展到无线城域网(WMAN),而WLAN/WMAN应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认证与安全。我国提出的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性能上优于80211i国际标准。此外,我国提出的SCDMA技术以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领先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成为我国农村“村通工程”的首选方式。
在新世纪,广播电视数字化兴起,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都发展很快,有线数字电视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利用IP技术的IPTV,数字电视地面无线广播技术新的应用领域是手机电视。我国数字电视地面无线广播系统技术研究较早,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采用伪随机序列(PN)的时域同步频域处理技术等构成了基础性发明专利,所实现的性能优于按照ITU已有的三项国际标准实现的系统。不仅在信道处理技术上而且在信源编码技术上我国也有可喜的创新,我国发布了AVS音视频编码标准,它的压缩效率与国际标准MPEG4/AVC相当,但复杂度低,AVS的部分技术已被吸纳进相应的国际标准。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推广获得了国际大学奖和企业奖,农业信息化示范系统及其应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奖励。我国开发了“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和通信规范”,被列入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工业自动化的现场总线领域有了国际认可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能够渗透到从设备控制、过程管理、生产制造到企业资源优化和决策支撑的各个环节,有很大的开发和应用空间,在这方面,鞍钢是一个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很好的例子。
作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我国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正视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军事信息技术及国防工业发展
中国军队正进行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革命,这场革命是以光纤、卫星、微波和保密高频无线电等手段向数字保密通信转变为特征的,其转变速度和深度不能通过传统国防工业改革解释。事实上,这些转变始于一种称为“数字铁三角”模式的转变,铁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商业信息技术公司,政府研究、发展机构和投资部门,军队。联结三个顶点的各边是政府和军队研究机构之间长期保持的重要商业关系。
该数字铁三角关系类似于日本的本国技术战略,由政府高层组织协调和提供重要资金,但也包含基于市场、充满活力、行动快速和面向国际市场的私有企业的特征。中国一直尝试本国技术战略,但是其在信息技术和造船工业中取得的成功可能促使其将信息工业融入全球研究、开发和生产环节中去,而不只靠本国技术力量发展。
数字铁三角表明通信开发的军事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在以前的模式中,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CESEC)等公司建设商业网络,并作为军队的挂名公司为军队获取技术。相比之下,华为等私有公司代表着新兴的数字铁三角模式,军队、政府部门和各研究机构为这些公司提供资金和人员。这些公司得到最高限额的信用贷款,获得政府863计划的研究和开发基金,并积极寻求占领全球市场。军队从中作为受惠客户和研究伙伴而获利。
中国大部分信息技术和电子公司都是商业公司,与传统国防工业相比较,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没有效率低下的国有大型国防工业的体制包袱:过剩的人力、过时的工业基础设施、资金缺乏、没有先进技术的注入。而信息技术公司在不同地方建设有新型设施,雇用精干的高技术员工队伍,公司员工受市场激励机制和股份红利的刺激,能够引进最新外国技术。
通过数字铁三角机制,军队支持使用民营企业开展军事研究,因为他们比军工企业更有能力从事军事技术研究,这使军队成为企业的研究和开发伙伴,以及新产品的特殊用户。民用化是数字铁三角核心的真正的转型机制,因为它引入商业和利润追求动机,提高中国整体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使军队的信息技术水平受益。两项重要的技术动向进一步方便了这种协作:一是军事通信用的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商业成品(COTS)设备使用的增加。二是中国作为全球集成电路产品生产地的地位提升,使中国军队能使用先进的微电子设备,这些设备正是先进军事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核心。
在上面两种动向中,商业成品特别是通信设备的商业成品使中国军队尽早获利,这一点通过军队光纤计算机网络的扩大表现出来。相比,微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慢一些,因为微电子部件设计一般以特定军事用途为目的,不能从全球商业成品中直接获利。但同时,中国商业半导体制造技术日益先进,为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能力,便于军队的设计理念在保密的国内环境中得以实现。
虽然数字铁三角在一些重要信息技术领域使中国军队获得极大利益,但其作战性能却不能确定。例如,保密通信的实现可能提高军队通信的安全,但是系统在真正作战环境中的性能却得不到绝对的确定,除非其在军事冲突中得到检验。
信息技术部门和中国国防现代化:一种新兴模式
信息技术与国防现代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被视为未来战争的核心,有时还被贴上军事变革(RMA)的标签。中国军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军事变革表现出极大兴趣,以发展非对称战略应对与台湾、美国及其盟国发生可能的冲突时给其造成的挑战。在理论上,中国学者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军事变革及影响的著作,这些著作日益与军队正在开展的学说革命融入一起,并且迅速推动技术研究和开发。在实践中,中国军事变革的首项任务就是军队C4ISR基础设施的全面现代化。军队从摩尔斯密码、高频无线电通信向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迅速发展,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和通信安全,并为实现与未来常规武器合成提供了前景。
1997年出版的《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工作原则:一是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二是由电缆向光缆转变、三是由机械电子交换机向程序控制交换机转变、四是由单功能终端向多功能终端转变、五是单一任务网络向多任务网络转变、六是手动操纵向自动和智能化网络管理转变。2000年,军事变革战略中又增加一些革新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信息技术工业不断成熟:一是静止通信技术向移动通信技术转变;二是地面和空中通信技术向空间通信技术转变;三是保障通信技术向指挥、控制技术和信息战技术转变;四是窄带通信网络向宽带通信网络转变;五是地区或跨地区通信网络向全球通信网络转变;六是专门军事通信网络向由专门网络和公共网络构成的网络转变;七是军事通信网络向军事信息网络转变。
这样具有雄心的革新计划只有通过政府高层、政府工业基地、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特殊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在政治上,中国***一直认识到军队C4ISR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性。前国家***同志一直强调“电子系统对经济建设和国防通信至关重要”。在总结1991年海湾战争经验时,进一步主张,“军事电子系统对政府安全有重要意义,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海湾战争时,中国国防工业电子部门没有制造出相当于西方国家最先进水平或相对先进的装备,并且中国的商业信息技术部门基本上不存在。
信息技术国防工业部门
中国信息技术部门正推动中国军队C4ISR现代化的发展。虽然中国信息技术工业以商业为导向的,但是其成功得到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的支持,包括与国防工业和军事单位相联系的机构。在这种意义上,信息技术部门,特别是那些向军队供应C4ISR成品设备和相关产品的企业应被视为中国新型国防工业部门,但这些企业与传统国防工业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国防工业部门由弹药、航空、空间、造船、核武器和电子产品等军事工业部构成。在经历25年的国防工业改革之后(从80年代初开始),军事工业部都转变成企业,负责向国内和国际市场销售民用和军事产品。多年来,国防科工委(COSTIND)一直作为军事实体,协调军队与国防工业企业之间的研究、开发和采购关系。从1998年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变成地方机构,负责管理和控制国防工业。
信息技术工业体制的活力
分析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的活力,首先必须将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的负责国防部分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为军队提供路由器、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商业成品信息技术系统的子部门。这一类公司主要包括华为、中兴、大唐和巨龙公司和武汉研究所等,这些公司是从政府研究所分离出去的私有企业,他们采用美国、日本和台湾的成功的模式,通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更好的服务和对研究开发的再投资建立跨国公司,获得外国市场准入和占领国际市场。这种模式是中国其它工业部门闻所未闻的。2000年,中国在474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中,229%(约1085亿美元)与电子类产品相关,在2005年,这个份额预计增长到2600亿至2700亿美元。
信息技术工业部门第二类是那些商业取向可行度较低的子部门,包括进行雷达和特殊武器子系统的特定国防电子系统的开发商。构成这一类的研究所,以及与他们相联系的商业挂名公司更象传统型国防工业,他们有着同样的体制问题:不能象商业企业那样轻松开发市场,因为国防电子部门不能通过市场获得商用最新技能和技术。他们也没有象商业企业那样吸引人的出口活力,因为中国的国防电子产品竞争不过西方的产品。近年,全球集成电路生产转移到中国使其获得近乎最新技术的设施和生产技术,使国防电子部门获得象电信部门那样的活力。
利用国内信息技术市场巨大吸引力获取最新外国技术,中国的信息技术公司,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和开发基金项目,军队组成有效的数字铁三角形,将政府重大资源与商业部门的活力结合起来,使一些部门,特别是以商业成品为中心的部门取得了成功。中国已经把这种数字铁三角模式作为其它国防工业部门改革的模式。虽然国防电子部门的技术发展还不深入也不全面,但有些重要领域,如半导体等现代国防电子核心产品取得积极成果。
数字铁三角:国防采购的新模式
战略和政策。
国家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协调,以及政府五年计划、863计划等政府科技预算项目的资金支持促使数字铁三角的形成。支撑该铁三角的战略来自邓小平关于国防工业改革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16字指导方针。该方针要求改变国防工业体制,使判断高技术成就的标准在于其不仅仅实现国防利益,而且还能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虽然一些传统国防工业部门如弹药工业已经实施该战略,实现军品向民用产品的转换(坦克向卡车或民用爆破物的转换),但是某些新技术领域(如路由器)没有大规模事先存在的工业基础,使信息技术部门绕开大量体制上的缺陷。
此外,集中进行技术开发而不是进行工业生产的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的修正同样帮助数字铁三角的实现,1986年,国家要求军队的科技机构为政府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其原因是在政府科技基础之上容易发展军事技术,而不是从军事技术基础上发展政府科技。1989年,政府在进行双重用途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要求进行军事技术的民用化研究,并实施研究和开发机构的商业化。为此,国务院制订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90-2000-2010),建议采取必要的步骤消除现有体制上的障碍,推动转变的进程。因为技术的可互换性,信息技术部门被放置在独特的位置上,从民用经济和军事采购的利益出发,对政府的研究和发展基础部门进行商业化改造。
数字铁三角三个顶点
第一顶点:商业信息技术公司。中国最重要的两类信息技术公司是电信设备和电子设备公司。电信设备最重要的公司有华为、大唐、中兴和巨龙,这些公司都是独立的私有企业。而许多电子设备公司组成外表上是商业取向的综合型公司,如中国电子公司。电信设备公司源自政府和军队现有的通信研究和开发机构。这种联系为双方人员的交流,政府组织的研究和开发设备的商业化,以及商业研究和开发设备的军事化提供渠道。
华为深圳技术公司于1988年组建。华为与中国军队一直保持深层次联系,军队作为华为公司重要的客户,以及研究和开发伙伴发挥着多重作用。华为目前是中国最大、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通信装备制造商,是世界上10大电信设备生产商之一,雇用22000名员工。公司的销售额从1996年的35亿美元增长至2002年30亿美元。它的主要产品包括交换机系统、智能网络、无线电数据通信、同步数字系统传输网络、无线电、数据通信和宽波段综合数字服务(B-ISDN)、电源和光纤系统。公司的消息声称对军事用户的销售仅占年销售额的1%,尽管这个数字可能被缩小了,但至少意味着每年向军队提供价值3000万美元的装备和服务。
中兴电信公司源自中国航天工业公司第691电子装备工厂。2000年,中兴电信公司收入为102亿人民币。2000年,该公司雇用1万多名专业人才,其中86%以上的员工拥有大学文凭,300名拥有博士和博士后头衔,2000名拥硕士学历。2000年,中兴公司占据国内30%的电信市场,其中包括20%的交换机和存储服务器市场。它的交换机、视频会议系统、智能网络和其它新产品销售到30多个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东欧和非洲的国家。在未来,中兴将集中进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GSM900和码分多址(CDMA)装备。
大唐公司最初于1993年成立,源自中国前通信技术研究院(CATT)。大唐雇用4600名员工,与华为公司一样,大唐公司在自行研究和开发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按中国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合作研制第三代蜂窝电话系统。大唐公司开始是交换机供应商,但现转向数据通信和数据传统装备的开发。大唐的最重要的产品是SP30交换机,其同步数字系统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份额。在未来,大唐公司将进军自动出纳机市场,并在其核心交换机产品上增加信息处理功能。
巨龙信息技术公司成立于1995年3月,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邮电产业总公司合作创建。2000年,该公司雇用1000名研究和开发员工,其中85%拥有研究生员学历,公司的注册资金为55亿人民币,总资产达到30亿人民币。巨龙公司每年将10%的利润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再投资。公司最重要的产品是自行研制的HJD-04商用电话交换机。除HJD-04交换机外,巨龙还生产路由器、连接器、发射机,移动、网络和数字通信设备,同步数字系列和密集波分复用系统、无线电本地环路系统、高速以太网交换机和电话系统。在未来,巨龙公司计划开发自动出纳机系统,信息处理和宽带产品、高速路由器、合成存取服务器、专用分组交换机系统、无线电存取产品、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和光纤交换机。
中国的电信装备公司已经不只是国内市场发展的小厂家,已经成为地区甚至是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他们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的***显示出事业心,招募了大量高级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报酬和优良的工作环境。公司将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使装备的价格比世界水平要低30%。他们为国内运营商提供极佳的服务。并且这些公司从地方政府、银行、外国公司、国防工业机构、以及地方和军队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机构中获益颇多。
第二顶点:政府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双重用途技术研究和开发由科技领导小组协调,该小组由负责科技事务的政治局成员领导。该小组包括一些重要部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军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由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委员会等机构协调。但是中国大量科技研究都有军事意义,国防科工委除为军事和双重用途技术制定长期研究和开发规划外,还制定民用高技术发展战略。科技部所属的各特殊领域委员会负责核武器、造船、飞机开发、电子(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备开发,另外还有特殊小组负责C3(指挥、控制和通信)技术。
在信息技术领域,政府信息领导小组(SILSG)一般由负责通信和电子事务的政治局成员领导。该小组是中国政府中最有力的信息机构。作为一个跨机构协调小组,政府信息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并调解政府机构间的司法争议。政府信息领导小组的政策由信息产业部执行,信息产业部是在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的前电子工业部和负责邮电服务前邮电部的基础上于1998年成立。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信息产业,调节信息市场、制定技术标准,以及制定通信、多媒体、广播、卫星通信和因特网等领域的政策。
另一个负责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研究的协调机构,特别是军事研究的协调机构是电子科学院(ESA)。在国防电子设备工业方面,电子科学院下属的军工基础局可能与军工企业协调信息技术和电子研究。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产品局负责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推动对外贸易。电子科学院的预研基金是八大国防计划之一。
信息产业部下辖的前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所辖各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与军队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联系,并在商业业务上隶属中国电子公司(CEC)及其下属的国家进出口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电子贸易集团公司。
信息产业部的各研究所中,第54研究所是从事军事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所之一,该所主要进行通信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包括微波中继通信、无线电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存取、遥感、遥感勘测、探测、通信电子对抗、情报和侦察。该研究所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全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第一个大型舰载卫星通信站、第一个区域防空通信网络和第一个人造卫星监测装备。
每个国防工业公司都辖一个或几个信息技术研究所或电子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在通信和微电子等领域与军事或民用公司合作。航空工业公司第303研究所负责半导体装备的研制。北方工业公司第203、206和212研究所负责研制计算机、雷达软件等多种新产品的电子设备。第504和506空间研究所进行通信和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第771研究所负责微电子的研究。中国造船工业公司第709所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研究,第716研究所研制自动系统,第724研究所研究雷达。
在中国军队的研究所中,第56研究所开发计算机系统,第61研究所开发指挥自动化系统和C3I系统。第62研究所进行通信装备、计算机和指挥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前第63研究所进行微波和加密设备研究。上述其中的一个研究所开发出卫星通信用的相控阵天线,达到移动通信的目的,提高部队快速反应的能力。
政府研究基金项目。政府五年规划和863计划中的研究和开发基金促使政府研究和开发部门与商业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商业公司来说,政府研究和开发资金使其能进行费用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作为一种补助金形式把资金转移至销售和生产方面。
第一项资金来源:五年规划。政府对企业最重大的支持就是政府科技研究和开发资金项目,科技基金体制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是五年规划的关键技术项目。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12项重大高技术项目的研究建议,其中包括高速信息网络和超级计算机。研究和开发的目标包括研究出018至025微米之间的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蜂窝电话系统,光纤通信、网络存取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必须是自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项资金来源:国防资金项目。中国目前至少有8项国防资金项目:包括国防863计划,国防科973计划、军事型号项目、国防科技预研基金、国防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国防科技预研计划项目,装备技术基础项目和电子科学院预研基金。
第三顶点:军队信息技术。中国早期的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由军队控制新中国成立后,王震等军队高级将领先后出任邮电部部长。至今,中国军队仍通过军事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基础设施、带宽和频率的特殊拥有权,与商业信息技术公司的关系等方式保持电信领域的参与。
毛泽东时代以后的军队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工业的之间的关系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级基本上是通信网络及其服务的商业化。中国军队不仅使用商业技术建设军事用网络,并通过建设和运营这些网络产生收入,而且这种建设本身吸引外国公司寻求参与到合资企业中,并且愿意进行技术转让。总参谋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等军事系统合成商与民用和军事研究所保持工作关系,使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技术得以传播。1998年军队企业转制后,军队进入第二个阶段。虽然一些商业电信建设仍通过附属公司进行,中国军队更公开采用数字铁三角模式,向面向全球的公司提供资金、研究和发展支持以换取特殊用户地位。
第一阶段:电信设施扩建阶段。1998年军队商业转制以前军队商业最具活力的部门是电信。从1988年开始,军队开始利用其有限的内部特殊通信网络为地方客户提供商业服务。起初,军队向个人和商业公司出租电话线并联接上交换机,随后逐渐利用地线中的多余的容量和高级移动模拟电话系统(AMPS)蜂窝网络以获取商业利益。
同时,军队利用其独自控制的带宽频谱。军队控制的带宽谱段是800MHz以上部分,也是移动蜂窝通信的最佳频段。为了从军事广播带宽中获利,前邮电部中国电信公司与总参谋部通信部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于1995年组建了一个联合企业。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是中国军队通信的关键部门,它的业务包括移动通信、保密电话干线、计算机网络、加密、微波通信、计算机应用和特定军事C4ISR系统。该公司负责设计、合成和运行军队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它开发应用软件,并与总参谋部内负责C4ISR、微波和加密工作的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
从中国军队带宽垄断中分离出的第二个项目是移动无线电寻呼业务。例如在广州十大寻呼机公司中,有三家公司分别为空军、广东军分区和国防科工委的一个子公司控制。空军的这家公司名为广州八一通信集团,它在1994年时的商业无线电寻呼业务用户达10万人。
解放军投资和获取商业利益的第三大项目是光缆。中国军队出动大量人力铺设了国家的大部分光缆干线,获取经济报酬和干线中的部分光缆的使用权。军队同样铺设专门的光缆,其中一些用于商业用途。
第二阶段:从制造商到数字铁三角客户。中国军队直接参与商业通信网络的建设在90年代末中止。1998年7月22日,在中 央 军 委 扩大会议上,同志要求解散军队商业公司,自此,军队向政府移交了商业公司。
外国公司的作用、资本和技术
外国公司通过向中国信息技术部门的商业公司注入技术、资本和技能,为数字铁三角提供有力的帮助。对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容易。尽管中国政府控制的机构愿意购买大量的外国装备,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的监督环境限制了外国公司的运营或提供服务,并且中国在商业竞争偏袒国内企业。这样,外国公司不得不与中国国内的公司建立起技术合作,通过向国内研究和开发机构和联合企业实验室进行投资以获得中国的市场准入。例如,华为公司已经与朗讯、摩托罗拉、英特尔、IBM等公司达成起技术合作协议并建立实验室。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同意转让源代码等核心技术以获得市场地位。例如爱立信公司同意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CDMA蜂窝技术的源代码。网络解决方案公司为了加快公安部实验室对其杀毒产品的审批,向公安部移交了300种计算机病毒。
2003年7月,中国宣称包括至少3个美国公司在内的50多个信息技术公司组成联盟,加强其在中国国防市场中的地位,因为中国军队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对采购体制进行了改革。前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将军出席了联盟组建仪式。12个公司向军队捐赠了服务器、个人电脑、交换机和路由器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代表保证帮助为军队培训信息技术人员,提高产业在部队中的意识。该联盟的建立由中国信息部下属的电子科技信息院和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主持,得到总装备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批准。
外国技术转让使政府各部和各公司更加不依赖于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这就是中外分析人士所称的发展新模式:合作、学习、掌握、独立开发、取代、自主创新、全球竞争。在信息技术和电信子部门,这种自我维持道路已经取代老式、风险较大的国防工业模式。
数字铁三角的全面影响
对其它国防工业部门的影响
电信和微电设备子部门已经找到一个成功模式,在政府的指导和商业活力的推动下改善中国民用和军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但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成功模式能否运用到其它不太成功的国防工业部门仍是一个问题。
根据调查,从国内公司采购军事信息技术装备使总装备部学到大量有关签约、竞争、投标的经验,并且总装备部还鼓励采购军官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传统的国防工业采购上去。实事上,向商业造船工业的制造技术和技能的转让,结合1998年国防工业的改革给海军建造的步伐和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但考虑到信息技术部门独特的优势,以及不太敏捷和不具活力的传统国防工业部门,特别是落后的航空部门,在传统的国防工业中全部运用这些经验会受一定的制约。
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保持“社会稳定”这个政府最高目标影响了整个国防工业的重大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将毫无疑问产生令人痛苦的合并、人员下岗,或是公司破产。因此国防工业分析人士一旦讨论所有部门的类似的体制问题时,必须面临以不同的进度分析各部门改革的进展。
对军队现代化的影响
在过去,中国军队历经了信息技术不足和老化的磨难,这些不足严重影响军队传递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影响各军区部队的协调能力,因此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通信问题曾是1979年中国对越还击战时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1991年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完全意识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C4ISR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技术确保联军战胜一支由大量苏联和中国装备武装起来的部队的重要性。
为克服不足,中国军队开始实施一项经费充足的计划对C4ISR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在最开始,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从国外获得先进通信装备,通过“蛙跳”方式提高部队的能力。中国每年从朗讯、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采购价值约150亿至200亿美元的通信装备。在微电子领域,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半导体工业的重要设计和生产基地,为中国军队获得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先进集成电路提供了安全供应。通过引进先进的保密通信基础设施,中国军队在通信和作战安全上取得巨大的进展,并且信息传输的容量得到提高。在传感器领域,中国同样取得极大进展,如中国开始部署新型北斗导航卫星、东方红-4通信卫星和相控阵雷达。
。。。。。。更多见网址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qq6794/archives/2006/98164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