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变【ICT融合熵变】,第1张

  曾经清晰的产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以往的产业樊篱正在被打破,看似无序的市场表象下,潜藏的是市场格局重新书写的角力。ICT“融合”正如物理上的“熵变”,最终将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企业内心的融合冲动,如何得到资金和市场的热烈共鸣?IT企业在寒冬中将怎样守望新的商业机遇?

微软只是一家软件公司吗?不,它正在向互联网转型。Google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不,它打算开发一些重要的软件。诺基亚只是做手机的吗?不,它说自己现在是互联网公司。

曾经清晰的产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以往的产业樊篱正在被打破,看似无序的市场表象下,潜藏的是市场格局重新书写的角力。积聚了多年的能量后,ICT融合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过去以PC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正在向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转变,这直接导致Wintel联盟被打破。如今,各种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 。

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小型的电脑,互联网上可以收看电视节目,电视通过机顶盒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甚至汽车等消费产品也将被连接起来,宝马公司就正在与英特尔合作开发可以提供交通状况等实时信息的汽车。未来,终端设备的融合必然拉动上游软件厂商、硬件厂商、内容提供商等环节的进一步创新。

在这个融合的时代里,任何一个产业环节都存在多个标杆,而不是一个垄断者,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国内IT产业走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点上,对PC企业来说,加强研发和创新才是取胜的关键。”Intel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说,不仅PC业要转型,软件业、通信业、互联网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都在图谋转型。

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出口、投资和消费三架马车的驱动转变; 低附加价值的简单加工制造业,正在向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链高端转移,而全球的经济危机却给这种转变蒙上了一层阴影。上半年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很多IT企业也承受了厂房损毁、人员误工带来的经济损失; 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本来就不堪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三重压力的中国出口型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资金难觅,转型谈何容易?转型、创新最需要的就是资金支持,全球股市的低迷却让IT企业的资金链绷得越来越紧。在中国,10月份沪深两市企业IPO上市的数量为零,预计四季度新股上市数量还将继续走低; 在国外,美国IPO市场创下8月以来整整10周无一只新股上市的最长真空期。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投资也集体沉默,今年三季度,在中国有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背景的企业IPO只有7个, 首轮募集规模环比减少755%,平均投资回报只有197倍。

看似机遇,却也可能是陷阱。企业内心的融合冲动,如何得到资金和市场最热烈的共鸣?融合所带来的产业机会有哪些?IT企业如何在寒冬中守望春天?

在经济危机面前,机会和陷阱只有一步之遥。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试图找到融合元年IT产业的新机遇。当中国谋求整体经济结构转型时,我们看到了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中国传统制造业、为制造业“加芯”的趋势,这带来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机遇。

此外,IT产业从PC为主体向互联网为主体转变的趋势不可阻挡。围绕着互联网这个关键词,出现了个人计算终端设备的融合,出现了软件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出现了网络的融合和网络应用服务的融合。

这些领域,又分别潜藏着怎样的利与不利?

制造业升级: 嵌入式系统的金矿?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说: “我们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PC行业利润率最高的惠普只有7%; 电信设备制造业中华为的利润率只有5%。

极薄的利润,迫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迁移,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自身的盈利能力,成为必然选择。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916%、主营业务收入的868%、利润的731%都来自于制造企业。2007年,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规模达到6872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30%,居全球第二位。如此规模的制造企业集体求变,让中国软件业看到了其中难以估量的商机。

“嵌入式系统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景的IT应用领域之一,我们日常用的手机、可视电话、数码相机等设备都运用了嵌入式系统。可以说,当前正是软件产业向嵌入式和服务两端拓展的大好时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表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也非常看好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前景。“一部手机原来生产100万部,现在可能只生产80万部了,但是其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依然需要开发。因此,嵌入式产品的发包商只是压缩了研发费用,却并没有停产,这是我们的机会。”

一个最大的悖论就是,遭遇重创的中国制造型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完成转型?自身的利润极薄,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制造企业转型所需的资金从哪儿来?比如,国家是否会像针对软件企业推出税收优惠和资金倾斜那样,对制造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举措加以引导?

其次,嵌入式系统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汽车、机械、电力、医疗、化工、纺织等多个工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占到整个嵌入式设备约50%份额的移动通信市场、智能家电市场以及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市场,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嵌入式领域。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领域的需求,一要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拉动,二要靠国内的消费需求拉动。相较而言,内需的拉动更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被寄予厚望的国内广大农村市场的产品购买力能否被如愿地调动起来?按照财政部和商务部制定的《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政府将对农民购买限价范围内的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4类家电产品,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进行补贴,以拉动内需。但是,方案规定的限价显示,价格实惠的中低端产品才是补贴的对象,消费电子厂商是否有动力增加这部分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投入?

软件+互联网: 春天来了?

是SaaS的春天,还是SaaS的冬天?两派观点已经形成。

一派观点认为,今年中小企业所遇到的生存困境,会让中小企业感受到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具有成本低、易用性强优势的在线软件将受到青睐。“利用租用来的软件解决客户管理等一些信息化应用的问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穿上过冬的棉衣。”提供在线CRM软件的XToolsCRM的销售总监谢亿民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调研的一位负责人预计,今年国内中小企业可能会有3至4成出现亏损倒闭。

中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生存下去的艰辛。软件租用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避信息化投入的风险,即便是企业选择软件错误了,损失的也只是一个月的租金或者一段时间的租金。同时,软件租用节省了服务器等硬件投入,节省了IT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和长期的维护成本。

另一派观点则心存疑虑: 过去几年里,SaaS厂商的市场拓展并不如预想中那么顺利,用户所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软件迁移的方便性问题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计世资讯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SaaS市场的整体规模为1575亿元人民币,但是,市场规模并未转化为SaaS厂商的现实利润,国内还没有依靠纯SaaS业务赢利的厂商。

国外的Salesforce已经成功地将客户从最早的中小企业扩展到了大企业领域,它最大的一个企业用户拥有75万个最终用户,公司的收入也在2007年达到了75亿美元。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SaaS厂商,像阿里软件“外贸版”就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移动办公、邮件营销、外贸管理等功能; 用友的伟库网提供网上订货、网上记账、客户营销、合同管理等功能; 神码在线为企业提供办公应用服务、IT基础管理服务等; 金蝶友商网主要提供在线会计、在线供应链两大SaaS产品。不过,这些企业的服务对象还都是中小企业,它们的信息化投资有限、用户数量也有限,依靠收取“租金”存活的SaaS厂商当然就需要更多的耐心。

Salesforce从1999年成立,直到2004年在纽交所上市后才开始盈利,投入期长达5年。国内最早的在线软件厂商800CRM和XtoolsCRM2004年才刚成立,它们还没有走完这段漫长的投入期。中小企业遭受重创、融资途径收缩,这些因素会让SaaS厂商自身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如果它们自身不能挺过这个冬天,春天还有意义吗?

个人计算终端设备: 谁领江湖?

1999年1月,中国手机用户数为24481万户,那时候,我们用手机打电话,手机就是移动起来的固定电话。2008年8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16亿户,远远超过354亿户的固定电话总用户数,手机上网成为用户上网的重要途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户。我们用手机收邮件,用手机炒股,用手机看电视,手机已经成为便携版的PC。

从小屏幕的手机、PDA,到较大尺寸的UMPC、MID、上网本,再到更大尺寸的笔记本电脑,都成为个人计算的终端设备,它们所能够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类似。今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在演讲中表示: “计算和通信正在日益融合,将互联网体验的能力和智能化带入一个全新的水平。未来将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即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多种方式从网络上获得想要的信息。”

然而,这些尺寸不同的个人计算终端所针对的用户很多都是重复和交叉的。以最近风靡起来的上网本为例,华硕就将上网本的屏幕尺寸限定到10英寸及以下,以避免和其他型号的笔记本电脑竞争。上网本也被认为更适合用于浏览网络、查看E-mail,并且具有低廉的价格,可以吸引以前买不起电脑的那部分用户。

事实并不完全如厂商所愿,很多购买上网本的人反而是已经有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的人。这就像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抢夺用户,此消彼长是必然的。最佳的策略当然是扩大用户群的外延,让个人计算终端设备的大盘子变得更大; 第二个策略,就是让每类产品的针对性和区隔性更强。

有利的因素是,随着中国移动TD试商用和中国电信整合CDMA业务的深入,两大运营商将展开大规模的终端集购。那些支持2G和3G的多模手机,或者支持移动技术和无线技术融合的终端,市场前景看好。

从事手机电视业务的GGTV前副总裁郭威认为,电视已经成为家庭的信息中心,电脑已经成为办公室或家庭的信息中心,手机将来肯定会成为个人(移动)信息中心,只不过目前三者尚未形成清晰而明确的分工,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气候。

“手机一开始就具备打电话的功能,而后逐渐增加了其他许多功能,将来可能演变得更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个移动的信息终端; 而MID、UMPC、上网本等,因为缺少了通话功能,特别是基于实时移动网络的通话功能,总感觉会少了点什么。”郭威因此更加看好基于手机终端的各项增值业务的商业前景,如即时通信、邮箱、博客、游戏、移动搜索、移动定位、手机广告、移动支付等。

网络融合:

新老庄家的博弈

过去,人们提到“三网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今天看来,融合最主要的体现是业务应用的融合: 通过网络层的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通过业务层的互相渗透和交叉,为人们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涉及到三个层面: 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有线网和无线网的融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其中,电信运营商主导着移动网和固网,IT厂商则主导着互联网。

围绕着融合产生的商业机遇,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之间必将产生利益的博弈。

对运营商来说,构建综合的业务平台和共享数据增值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融合计费、综合***、移动与小灵通共享数据增值业务等一站式的服务,都需要系统集成商和IT方案商提供支持融合业务的整合运营支撑系统。在这一点上,运营商和IT厂商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但是,电信运营商也在向信息服务业转变,他们也在觊觎庞大的IT服务市场。比如中国电信此前推出的“商务领航”,其实就是一种SaaS业务。“三网融合”在农村信息化的应用,就体现出运营商在IT领域的强势地位。宁夏建设了一个集电子商务、视频点播、专家在线等实用功能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宁夏的2362个行政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这个平台的建设主体就是中国电信宁夏公司。

IT厂商也推出了各种适合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比如思科的统一通信服务、微软打通不同网络和不同终端的尝试等。思科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化酒店解决方案的图景: 入住宾客通过思科IP电话的触摸屏,就可以控制室内空调温度、灯光明暗、多媒体点播等房间设置,还可以进行酒店设施、景点信息的查询,进行线上购物等。微软推出了基于Exchange 2007的“睿邮”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访问邮件系统,如PC端的Outlook、手机,甚至是电话。

在传统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电信产业链上,IT厂商怎样才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虽然有一系列增值信息服务开发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但是,参照运营商以往对SP的态度,这些增值服务开发商的日子不见得会好过。

几年前,运营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开始涉足原本由大量SP提供的增值服务领域,比如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IM工具飞信、手机铃声下载业务等,意欲通吃产业链。3G到来后,一些对带宽需求量大的新业务如手机电视、视频点播等将迎来发展良机。运营商是否会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将自己定位于平台商,给增值服务开发商更多的生存空间呢?

在谈到服务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从组成结构来讲,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外围的设备和连线,将分布在相同或不同地域的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合。从应用的角度讲,只要将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能够实现各计算机间信息的互相交换,并可共享计算机资源的系统便可称为网络。随着人们在半导体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上不断取得更新更高的成就,计算机网络迅速地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一方面通过网络为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数字信号技术的发展已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项性能。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大约产生于1954年,当时它只是一种面向终端(用户端不具备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网络。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此后的几年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还没有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当时,电子计算机因价格和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1954年,随着一种叫做收发器(Transceiver)的终端研制成功,人们实现了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通过电话线路发送到远地的计算机上的梦想。以后,电传打字机也作为远程终端和计算机实现了相连。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在1969年。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早期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面向终端的,是一种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型网络,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而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则强调了网络的整体性,用户不仅可以共享主机的资源,而且还可以共享其他用户的软、硬件资源。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中小型局域网很注重和强调其整体性,以扩大系统资源的共享范围。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在70年代。从所周知,早期计算机之间的组网是有条件的,在同一网络中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无法接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还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普及,一个大单位能够用上一台计算机就算不错了,更谈不上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另一方面与未建立相关的标准有关,当时的计算机网络只是部分高等学府或笠研机构针对自己的工作特点所建立的,还未能在大范围内(如不同的单位之间)进行连接,并且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实现将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互联成网。1977年前后,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提出了一个各种计算机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简称为OSI。OSI模型的提出,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便是以OSI为标准进行工作的。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而产生的,其特点是综合化和高速化。综合化是指采用交换的数据传送方式将多种业务综合到一个网络中完成。例如人们一直在用一种与计算机网络很不相同的电话网传送语音住处但是,现在已经可以将多种业务,如语音、数据、图像等住处以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形式综合到一个网络中来传送。

诸位不要以为笔者写走题儿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不过是为了把何谓服务器讲得更浅显些做个铺垫,因为四代计算机网络都是由服务器、工作站、外围设备和通信协议组成。而本文要向读者诸君介绍的服务器(Server)也正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它的存在就是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并管理整个网络的设备。服务器从外型来看,和普通的PC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内部结构却与普通的个人PC机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主板结构。服务器的主板从整个板型看,规格上比普通的ATX等类型主板都要大一些,但是仍然符合ATX标准。主要是由于特殊部件比较多,所以在布局方面和普通主板不尽相同。由于服务器主板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电气结构上,服务器主板比普通PC主板要求技高一筹,从电流输入开始,服务器主板便大多采用了双电源设计,以防止意外发生。服务器主板的电源接口大都远离重要部件如CPU插槽和内存插槽。输出电路种大量采用了滤波电容和线圈,使得输出的电流尽量干净。而一般主板在电源接口上就没有这么讲究。电源接口和CPU插槽非常近,从电源接口的输入电流和对CPU供电电流进 行稳压和滤波的电容和线圈位置非常近,很难避免互相干扰。由于服务器数据处理量很大,所以大都采用多CPU并行处理结构,主板上有偶数个CPU插槽。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器主板上,CPU插槽边上大都有很多电解电容,是做滤电流杂波用的。理想的滤波应该是多个不很大电容来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杂波被过滤 掉,又不会降低电流。服务器的最大特点是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上的负载比较大,I/O流量也比 较服务器主板一般都有多个超级I/O芯片,分别控制不同设备,以及多个总线驱动芯片增强负载能力,提高信号质量。为了减缓I/O瓶颈压力,一般应用SCSI接口磁盘系统。另外,由于服务器对于图形和声音要求都不算太高,所以很多服务器主板上都集成了声卡和显示卡。但是为了进一步减少CPU占用率并提高稳定性能,在硬声卡和显卡方面大多采用ATI公司的显示芯片和新加坡CREATIVE(创新)公司的声卡芯片。与此同时,在服务器主板上还经常集成有网卡芯片(如INTEL公司的82559)和RAID卡槽等。

如性能指标。服务器的性能指标是以系统响应速度和作业吞吐量为代表的。响应速度是指用户从输入信息到服务器完成任务给出响应的时间。作业吞吐量是整个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假定用户不间断地输入请求,则在系统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单个用户的吞吐量与响应时间成反比,即响应时间越短,吞吐量越大。为了缩短某一用户或服务的响应时间,可以分配给它更多的资源。性能调整就是根据应用要求和服务器具体运行环境和状态,改变各个用户和服务程序所分配的系统资源,充分发挥系统能力,用尽量少的资源满足用户要求,达到为更多用户服务的目的。

如扩展性能。服务器的可扩展性能与普通个人PC的升级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留有富余的机箱可用空间,二是充裕的I/O带宽。随着处理器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并行处理器数量的增加,服务器性能的瓶颈将会归结为PCI及其附属设备。高扩展性意义在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有关部件,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又保护投资。

如可用性。服务器的可用性是以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时间比例作为衡量指标,例如999%的可用性表示每年有8小时的时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99999%的可用性表示每年有5分钟的时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部件冗余是提高可用性的基本方法,通常是对发生故障给系统造成危害最大的那些部件(例如电源、硬盘、风扇和PCI卡)添加冗余配置,并设计方便的更换机构(如热插拔),从而保证这些设备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要使系统能及时恢复到正常的部件冗余程度。

如可管理性。可管理性旨在利用特定的技术和产品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购买、使用、部署和支持费用,最显著的作用体现在减少维护人员的工时占用和避免系统停机带来的损失。服务器的管理性能直接影响服务器的易用性。可管理性是TCO各种费用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有研究表明,系统的部署和支持费用远远超过了初次购买所花的费用,而付给管理和支持人员的报酬又是其中所占份额最高的。另外,工作效率的降低、商业机会的丧失和营业收入的下滑所带来的财务损失也不可忽视。因此,系统的可管理性既是IT部门的迫切要求,又对企业经营效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管理性产品和工具可通过提供系统内部的有关信息而达到简化系统管理的目的。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管理,技术支持人员在自己的桌面上即可解决问题,不必亲赴故障现场。系统部件可自动监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如果发现故障隐患可随时发出警告,提醒维护人员立即采取措施保护企业数据资产,故障部件更换的操作也非常简单方便。

由上所述,网络时代为服务器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在网络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网络核心的服务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服务器也由此进入了技术、应用和市场互动并迅速发展的新阶段。Unix操作系统由于其功能强大、技术成熟、可靠性好、网络及数据库功能强等特点,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尽管Unix系统受到了NT的严峻挑战,但它仍是目前唯一能在各个硬件平台上稳定运行的操作系统,并且在技术成熟程度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仍然领先于NT。但在WINDOWS的不断追击下,Unix系统转向IA-64体系也是大势所趋,这里我们不妨来进一步看一下其经历的历程。

1994年,HP和Intel公司联合开发基于IA-64的Merced芯片。

1997年12月,Sun宣布将其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Solaris向IA-64体系移植。

1998年1月,Compaq/Digital公司宣布与Sequent合作,将Digital Unix操作系统和Sequent的产品集成,向IA-64转移。

1998年4月,SGI宣布将其主流产品向IA-64转移。

1999年1月,IBM宣布开发支持下一代IA-64架构的Unix操作系统,将SCO的UnixWare以及Sequent的高端PTX操作系统纳入自己的AIX环境,形成一个专门针对IA-64或Merced的Unix,同年,IBM收购Sequent。

因此,Unix系统转向IA-64体系已成为业界的大趋势,最重要的是,诸多Unix厂商对它的支持将打破以往Unix和Wintel两大阵营的对立,将Unix所具备的开放性发挥到顶峰,真正实现应用系统的跨平台使用,为用户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与IA-32位处理器相比,IA-64位处理器除增加数据宽度外,还结合CISC和RISC技术,采用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技术,通过专用并行指令编译器尽可能将原代码编译解析为可并行操作的“并行机器码”,完全兼容IA-32应用,保证了用户的可持续使用性。

NC的含义  NC的中文翻译

  NC

  缩写词 abbr

  1 =Network Computer网络电脑

  2 =Network Control 网络控制

  nc

  缩写词 abbr

  1 =nitrocellulose

  2 =nuclear capability 核能力

  3 =numerical control电脑数字控制

  4=(naocan拼音)脑残网络计算机  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缩写NC)  PC是近几十年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项发明,PC使计算机能方便地为个人所用,极大地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但PC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总是最佳的个人计算工具。例如,在移动通信环境下,人们需要有更小巧、更省电、和通信更好融合的“智能手机”,在网络应用环境下,人们需要有更紧凑、更安全、更易管理的NC。

  PC的优势是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自由度,但PC也有缺点,在网络环境下,PC非常容易感染病毒或被黑客入侵,从而危害整个网络的安全。而且,数据存储在PC本地的安全性远不如存储在服务器上。所以,当安全和管理成为信息系统的首要考虑时,NC比PC更加适合作为客户机。

  作为网络系统中的“瘦客户机”,NC主要依靠高速网络工作,目前,百兆以至千兆网络已普及,支持NC的网络基础设施已不成问题。NC一般没有本地的外存储设备和多余的端口,运行的软件和数据也都集中在服务器上,这样的NC作为网络节点,病毒和黑客非常难入侵,数据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由于NC能由系统管理员集中管理,一个管理员能轻松地管理成百上千的NC。此外,NC更有成本低,无噪声,高可靠等好处。当然,NC的缺点是没有PC那样强大的处理能力和自由度,不能独立工作,所以他不能代替PC。恰切地说,NC和PC各有所长,他们应该互相补充,适应不同的需求。

  [5]网络计算机是在一定应用领域中和网络环境下,应用程序运行和数据存储都在服务器上,本身没有硬盘、软驱、光驱,并具有PC功能的一种低成本、免升级、免维护、便操作、权管理、强安全、高可靠的终端客户机。它能满足管理者和大众对信息处理和信息访问的需求,是各行业信息化应用细分的必然产物。

  广泛应用于政府电子政务、军队专网、银行、 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校以及家庭、居住小区等。

  网络计算机是一种专用于网络计算环境下的终端设备。与PC相比没有硬盘、软驱、光驱等存储设备它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应用软件和数据也都存放在服务器上。因为有这些特性,NC在教学中有以下优势:

  1、权管理:网络计算机终端上没有任何存储设备,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服务器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学生的状态,避免了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等一些问题。此外,所有用户端的权限也都由服务器端控制,运行应用程序的控制和用户登陆计算机系统的控制,都可以在服务器端设置完成。

  2、易维护: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是网络计算环境下的终端设备,不会出现PC机系统崩溃等现象,而且安装操作系统时很方便:60台NC机只需在3台服务器上安装操作系统,非常快捷。在安装或删除教学所使用软件时也非常简单,只需在服务器端操作即可。此外NC机系统使用简单,硬件集成稳定,基本无本地故障。故障率极低,很适合学校的使用。

  3、低费用:从软件成本计算,网络电脑只需在服务器上安装程序,省去了大量购买软件的费用。比如OFFICE2003,一套OFFICE2003的价格是3100元,按一个机房60台机子计算PC机房需要186000元,网络电脑防机房仅需9300元。同理,很多商业软件仅需几套既可满足使用,费用大大降低。从硬件成本计算,网络电脑的结构简单:没有软驱、光驱和硬盘,同配置价格相比NC为PC的1/3。此外,NC的功率只有15W,是PC机的1/20,这又为使用单位节省了大量的电费。 NC机没有硬盘、软驱和光驱,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只需对服务器进行维护,而NC不需要维护,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

  总之,NC的优势主要是降低总拥有成本:与低价PC相比,在相似的使用效果下,两台NC的成本才相当于一台低价PC(包括分摊到每台NC上的服务器成本在内)。也就是说,用同样的投资,采用NC比采用PC可以多购买一倍的电脑,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当然格外重要。此外,硬件还不是成本的全部,在一个单位里,为建立、运行、维护和更新其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总成本称为总拥有成本,即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其构成的四个要素是:

  ① 资金成本和非人力资源成本(包括部件、电子设备、软件费用等等)。

  ② 技术支持成本,包括进行设计、安装、维护、修理和升级等等在内的所有人工成本。

  ③ 管理成本,包括采购管理、技术管理(管理网络、服务器和桌面设备等等)的成本。

  ④ 使用者操作成本,即使用者为学习和维护其系统而花费的时间成本。

  据Zona Research公司的测算,一个包含15台PC机的系统在五年期间的TCO为217,663美元,折合到每台PC机为每年2,902美元,其中硬件成本只是TCO的13%,如图1所示。而同样的系统如采用NC,由于NC在管理、升级、安装、维护等等方面的突出优点,折合到每台NC上的TCO每年仅为1,258美元,与采用PC相比还不到一半。如果按照其他机构(包括著名的Gartner Group)的估算,一台PC每年的TCO高达7000-15,000美元,那么采用NC的节省还要多得多。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硬件成本还是从总拥有成本分析,采用NC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明显的。

  [7] 4、强安全:网络电脑没有本地存储设备,不可能感染病毒。此外,在服务器上为每台机器分配资源,设定用户权限,每台机器独立一体,互不影响,可谓安全。还有在PC上因突然的软、硬件问题而造成工作资料丢失的现象,在使用网络电脑使用时不会发生。所有用户应用和存储的文件都在服务器上,用户正常或非正常退出不会丢失服务器上的数据。

  5、便操作:网络计算机便操作易使用的特性表现在使用人员无须任何计算机应用知识即可熟练使用。使用者所需要做的事只有两件:1)打开电源;2)连接服务器。开关NC同家电一样简单。这对于没有一点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是方便的。

  6 、免升级:网络电脑采用了新的网络架构,相对于PC来说,终端客户机根本不需要升级。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软件升级,都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完成,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7、低噪音:网络电脑无硬盘、光驱、软驱等机械运行部件,而且采用的嵌入式CPU发热量很小,不需要风扇散热,工作非常安静,无噪音。很适合学校的应用。[3]

  用来在网络上使用的计算机,但去掉了传统的硬盘,软盘,光驱等部件,属于瘦形PC,由服务器提供网络上的程序或存储。网络计算机具有自己的处理能力,但除核心软件之外,其他软件都需从网络服务器下载,且由于所使用的全部数据都存储于服务器上,节省了频繁的软件升级和维护,也降低了成本NC(Network Computer )网络计算机也叫瘦客户机,是Oracle公司于1995年提出的,当时在计算机和通信界引起极大反响,同年便成立了“网络计算机联盟”。随后,IBM、Apple、 Netscape、 Oracle和Sun等五大厂商联合公布了NC的工业标准--《网络计算机参考简要特征》(简称NC-1规范),内容包括支持Java、HTML、FTP、TCP/IP以及CGI的规范。包括世界最大的消费类和商业电子设备生产商、通信厂商、软件开发商、无线系统生产商、微处理器生产商、外设制造商以及信用卡公司等70多家厂商立即表示支持制定这一技术规范。

  NC模式是一种全新的C/S模式,在欧美很流行。NC模式称为终端服务(TERMINAL SERVICE)和基于WINDOWS的终端(WINDOWS-BASED TERMINAL,WBT)。NC除了没有硬盘、CD-ROM、软驱,其他与一台PC机没有什么差别,也拥有主板、内存、网卡、显卡、鼠标键盘接口、并口、串口、USB口。

  NC采用的工作模式是C/S(CLIENT /SERVER)模式,由于没有硬盘所以终端所使用的全部数据是放在服务器上的,当NC登录到服务器以后,服务器会发送给终端一个早已设置好的用户界面以及适合该用户的一些应用程序,服务器接收由终端所发出的进行操作的鼠标键盘命令,然后将运算的结果图象发送回终端显示。采用NC进行工作,所有的升级工作和管理维护工作均集中在服务器端。  Linux与网络计算机NC

  在桌面计算机方面Linux的前景颇有争议。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这方面Linux的发展不快,现在不过只占桌面计算机的5%左右,有人因此怀疑它在这方面的前途。看来在发达国家,Linux在桌面计算机领域想和Windows抗衡是很难的,但是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在中国PC远没有普及,再加上Internet的推动,一种新的桌面计算机,即网络计算机或网络电脑(NC——Network Computer)正在兴起,这将是Linux在桌面计算机领域扩大份额的主要途径。  IT领域的产品含义往往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1981年PC刚推出时,它只是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但今天,PC可以覆盖一切采用Wintel结构的计算机,包括桌面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等。类似地,NC的含义也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在1995年Oracle的Ellison等人提出NC概念时,NC基本上与Java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 Java的推广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顺利,例如Corel公司曾计划把它的Office套装软件全部用Java改写,但很快就放弃了,同样,完全依赖于Java的NC也失败了。如果今天我们要对NC下一个新的定义,那么可以作这样的描述:

  NC是专用于宽带网络计算环境的瘦客户机,在这种环境中,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NC本身除有人机交互必需的显示器和输入设备等,一般没有外部存储器(硬盘、光盘等)也很少有扩展口。NC支持多种工作模式、支持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平台的应用软件。NC大多为非Wintel结构。

  这个定义表明:NC一般带有10/100Mbit/S速率的Ethernet端口;“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这是包括微软的Net策略在内的IT业界的发展趋势;NC的输入设备视实际需要,少的只有键盘、鼠标器,多的可有密码键盘、IC卡读卡机和其他的身分验证设备。应当指出,现在的NC可以支持多模式、跨平台,这是近来技术的新发展,它打破了NC当初只支持Java的局限性,并使NC能使用服务器上的Windows应用软件,有利于NC的推广。

  由于NC本身体系结构不要求与Wintel兼容,从信息安全和性能价格比考虑,NC将“大多为非Wintel结构”。今后,当NC流行起来后,可能会有一些Wintel结构的PC被“减肥”成“瘦PC”(即拆除PC上的一些设备)与NC竞争,这时,NC相对于“瘦PC”的优势主要将是它的非Wintel结构。如果NC也是Wintel结构,那么它与“瘦PC”将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看作是PC的延伸。因此,NC之所以能成为一类新的桌面计算机,其重要理由正是在于:NC大多为非Wintel结构,而PC则是Wintel结构。虽然目前市场上的某些NC还达不到这里所描述的水平,但这样的NC已经是现在的技术所能做到的,因此很快地会出现在市场上。

  人们会问,既然NC有那么多优点,那为什么NC没有流行呢?其实,我们已经提到,NC在前几年走了弯路;而且,高速网络环境的普及是近年来的事。NC自身的技术也在发展中,例如现在的NC能使用在服务器上运行的Windows程序,它是作为Windows的一个终端,这需要服务器有对“多用户”的支持,这是NT 40以上才有的功能。此外,NC最合理的工作模式是B/S(浏览器/服务器),这时它和PC没有什么差别,即在本地运行浏览器,在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但这种模式只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并成为应用程序主流的。今后,随着网络计算环境的发展,NC的流行是迟早的事。

  NC与PC的适用范围,可见这两类计算机是互相补充的,有的应用适宜用PC,有的应用适宜用NC,有的应用则二种计算机都可以使用。将来在一个单位里,这二种计算机可以混合使用。总之,在一个长时期里,这二种计算机会同时并存,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又彼此竞争,这对于用户来说,不是一件坏事,恰恰相反,这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也促使这二类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改进。

  在NC中采用Linux和在服务器等领域采用Linux带来的好处有相同的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NC中采用Linux还带来某些特殊的好处,主要是,NC因此可以采用非Wintel的结构。换句话说,Linux 使非 Intel结构CPU得到了一个成熟的OS的支持,从而非 Wintel结构的计算机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们想必记得,90年代中,Motorola曾想用PowerPC芯片做成个人计算机机,虽然当时PowerPC芯片的性能超过了Intel的CPU,但由于微软的Windows 不支持PowerPC,这个计划就流产了。我国某地就有一个PowerPC个人计算机的生产线,刚建成还没有生产一台计算机就被废弃了。所以说,Intel结构CPU之所以能垄断PC领域,完全得益于微软OS的支持。反过来说,任何结构的CPU如果得不到微软OS的支持,也决不可能进入PC领域。

  现在有了开放源码的Linux,它可以方便地移植到任何一种结构CPU上,使它立即得到Linux上大量应用软件的支持,这种新结构的CPU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如此,非Wintel的NC就可以发展起来。

  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去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加上Linux的支持,就可以构成有自主核心技术的NC,当然,也可以构成其他各种的IA设备所以Linux为我们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创造了一个必要条件,推广Linux在这方面的意义,人们将会逐步认识。试想如果没有Linux,即使开发出了CPU,也将得不到成熟的OS的支持(微软当然不可能为此把Windows移植上来),这样的CPU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发和Intel结构兼容的CPU呢?这样不就能运行Windows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主要理由是二条:一是技术难度,二是知识产权壁垒,都使此路不通。由此可见,Linux是我们发展自主知识产权CPU的前提,也是发展非Wintel结构NC的前提。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PC远没有达到饱和,现在又进入了Internet时代,Linux的兴起将使中国的桌面计算机领域出现Wintel的PC和非Wintel的NC共存的局面。今后Internet愈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愈发展,NC的份额将愈大,中国的桌面计算机领域一定会出现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格局。

在PC领域,我们看到今天全球仍然没有摆脱“Wintel”(微软及Intel)联盟的垄断,全世界附加价值最高的核心芯片技术及软件工业几乎被美国企业掌控。我们要想打破这一行业垄断现状,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必须抓住“云计算”这种产业变革的机遇。在“云”环境下,新的计算结构对CPU、服务器与终端,以及各种应用软件都会有变革性的需求。今天,“云计算”到来时,我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应用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覆盖率最高的网络基础设施,如能把握好机遇,应有参与此次变革的良好基础与条件。

  另外,“云计算”对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降低计算成本的大好机遇,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使信息与知识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分享。有人比喻,如果个人计算机是“笔与纸”的话,“云计算”则是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传播获得极大普及,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阶段。试想一下,当未来地计算终端不再需要硬盘与CPU,而所有信息可以储存在“云”上,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随时获得,知识的获得和传播将会多么方便与便宜。

奔腾,AMD都是x86 龙芯是mips

微软和intel的wintel联盟有强大的利益支持,所以暂时不会支持非x86平台 2非x86平台一般是嵌入式设备或服务器,windows主要用于桌面,微软在其他领域没有太大优势 3维护一个平台的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windows这样的非开源产品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微软自己来维护,仅x86部分成本就非常高了,redhat也只支持x86,ppc等少数cpu架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熵变【ICT融合熵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