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硬件重回聚光灯下】 IBM硬件
IBM的信息架构策略立足于存储。2009年9月,IBM在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上发布了信息架构五大新技术,显示了以存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正向整合与简易的两大方向迈进,其最终目标是绿色。
IBM硬件再一次回到聚光灯下。
自1993年IBM开始向软件与服务转型之后,IBM的硬件业务就一直波澜不惊,直至2008年IBM宣布信息架构(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策略,再到2009年9月的智慧信息架构,涟漪渐成洪流。如果说IBM信息架构策略的重点是对数据中心进行整合,那么智慧信息架构则是在进一步整合的基础上,加强自动化管理,达到简易的目标。
以存储为核心
IBM一系列动作的驱动力是数据宇宙的爆发。2009年5月,IDC发布《经济紧缩,数字宇宙膨胀》的报告,声称目前全世界的数字内容约为4870亿GB,其运营成本约为12万亿美元。如果将这些数据内容印刷并装订成册,其高度比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多9倍;如果将数字内容的生成速度折算成书册的加厚速度,其速度比美国宇航局速度最快的航天飞机还要快。
存储不再是单一的存取设备,而是为上层信息的使用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有价值信息的检索成为难题。过去单纯的信息存储已经不再是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如何清除垃圾信息以释放更多的存储空间迫在眉睫。数十年来沿用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正在转变为共享的网络式架构。数据中心从以计算能力为核心转变为以信息价值为核心。服务器、存储、安全以及网络等单一产品市场的争夺,逐步演变为以整体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全面型解决方案的竞争,其中存储是关键。从SAN、NAS等网络存储开始,到存储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重复数据删除、分级存储、快照与持续数据保护,再到虚拟磁带库、容灾等,存储成为新的发展核心。
企业的采购策略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企业在考虑存储时,总是想着要购买多少 TB 的容量。如今,企业在构建信息存储架构时,除了考虑存储的容量,更重视如何让存储适应业务和应用的需要。核心的银行业务系统、电信计费营业系统、企业 ERP 系统、业务智能系统、流媒体系统、历史信息查询系统等不同的业务和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技术手段,如 OLTP 型数据库、数据归档、历史信息存储等。
整合大势
数据中心的整合是大势所趋。整合可以消除冗余,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整合的内容包括硬件与硬件的整合、硬件与软件的整合、硬件与服务的整合。
近年来,IBM通过技术研发、收购以及OEM等方式不断加强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三大产品线。2007年和2008年,IBM 收购了8家提供存储解决方案的公司。2009年,IBM推出DS5020,进一步完善了中低端存储产品线。2009年8月,IBM发布了VMControl虚拟化管理软件,具备了对主机、Power服务器、x86服务器进行虚拟化统一管理的能力。
10年之后重回网络市场是IBM在数据中心整合方面最重要的战略举措。2009年7月,IBM宣布与瞻博网络(Juniper)和博科(Brocade)达成代工合作协议,贴牌销售这两家公司生产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产品,使其成为IBM公司系列产品中的一部分。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大中华区系统存储部总经理侯淼对媒体表示:“在当前复杂的企业环境中,很多数据中心的网络实际上已经跟服务器和存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体化的构架。”IBM这次贴牌生产的网络产品只能满足网络层与传输层协议的需要,如果想及时响应业务变化,还要实现动态架构,即满足网络七层协议的需要。因此,像F5、Bluecoat这些专注于应用交付的厂商,很可能是IBM的下一个收购或合作的对象。
作为网络业的巨头,思科进入服务器领域被看作是对IBM的挑战。但事实上,IBM并没有摆出一种竞争的姿态,而是继续加强与思科的合作,并将于2009年9月转售思科最新款光纤以太网存储交换机。这些看似反常的举动正好反映出数据中心的整合大势。各厂商不再是争夺一城一池,而是要在整个数据中心的层面上分个高低。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网络厂商、存储厂商还是安全厂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厂商都开始向其他领域延伸,相互之间形成交集,并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如果说在硬件的整合上,各方还处于鏖战状态,那么在硬件与软件服务的整合上,IBM已经一骑当先。IBM的这种领先优势主要得益于16年前郭士纳下的一个赌注:未来,顾客将更看重那些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即能够将各种供应商提供的电脑零部件进行整合的技术方案,以及能将技术整合到一个企业流程中的公司。芯片速度、软件版本、专有系统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都会消亡。信息技术产业将变成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
郭士纳种下的种子结出了甜瓜。2009年9月9日,IBM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IBM软件和服务的税前利润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2002年的72%增长到2008年的161%。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IBM总营收达到233亿美元,同比下降13%,但净利润为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IBM新成立了高可用和容灾方案整合中心。据IBM首席发明家及首席存储架构师Vincent Hsu介绍,与IBM之前在中国建设的用于托管业务的物理灾备中心不同,高可用和容灾方案整合中心是一个虚拟的用于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心。该中心整合了IBM全球的专家资源(包括数据中心、系统、存储、设计等方面的专家资源),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且可以让这些国外的专家了解国内用户的不同需求。该中心相当于一个智库。
容灾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信息系统,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还涉及不同部门的合作。比如,IBM系统与科技部提供容灾的基础设施――相关的硬件产品,IBM咨询部门帮助用户做整个容灾结构的咨询,IBM服务部门帮助用户做容灾的实施。在IBM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约400名企业技术负责人在回答什么是其最感兴趣的话题时,第一选择是集成的高可用容灾解决方案,第二是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对数据存储与管理的需求可能超过对数据处理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Vincent Hsu告诉记者,美国政府要求,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医疗数据都要保留下来,其中包括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影像资料等。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企业自身的存储系统是没有办法支撑的。另外,某些突发事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存储量的急剧增长。比如,迈克尔・杰克逊过世的时候,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量迅速增加。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企业自身的存储系统不堪重负。IBM云存储的核心是简化。以电力供应为例,从发电到输电、配电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人们用电的时候并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只要按下开关即可。这就是把电力当成一种资源来使用。云存储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整合,包括存储、服务器、网络、中间件、应用软件以及工艺设计等,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在IBM的云战略中,虚拟化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简易之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数据中心的整合最终也要分解,不过这里的分与三国时代的分不一样,它是要把复杂、庞大的系统以简单易行的方式分解到最终用户手上。如果说数据中心的整合是应对数据量增长的手段,那么简单易用则是首席信息官(CIO)永远的追求。在IBM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上,与会的CIO表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存储管理复杂度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IBM开出的药方是智能化和自动化。
2008年,IBM收购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家私人控股存储技术公司XIV,传言交易价格为35亿美元。此项收购在2009年结出了硕果。辽宁联通是XIV的一个重要客户。辽宁联通计费中心维护部经理常强表示:“XIV创新的存储架构可实现自调整,满足了测试存储空间反复配置的需要。XIV独特的分钟级自恢复功能帮助我们降低了风险,确保系统稳定运营。XIV的自管理特性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维护,解决了原有系统的高昂维护成本问题。XIV这一更具智慧的存储架构,为新一代电信业务的上马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信息应用平台。”
XIV能获得用户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XIV是一个基于块的由处理器和SATA驱动器等标准组件构成的集群存储系统。其内部由很多基于SATA磁盘的数据单元组成,每个数据单元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PC机,通过标准的以太网连接起来,形成集群。数据跨所有数据单元进行存储,容量和性能可以随着数据单元的加入或退出而变化。从全球情况看,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必须存储在价格昂贵的一级存储系统上,而基于网格技术的XIV存储系统,在保证信息瞬间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减少了硬件的投资。
富有戏剧色彩的是,XIV公司的董事长不是别人,正是被很多人称为EMC旗舰存储阵列Symmetrix之父的Moshe Yanai。作为EMC的工程主管,Moshe Yanai曾是Symmetrix的首席架构师。
除了收购以外,IBM在自主研发上也投入不菲,智能分级存储技术(Smart Tiering)就是其中之一。目前,36%的数据分析都是手工完成的。但是,通过手工进行数据分析的方式已经落伍了。数据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智能分级存储技术可通过智能算法自动将数据适时存储到适合的媒介上,并且可以透明化地实现数据移动。混合负载的自动化管理也能起到与智能分级存储技术相似的效果。
无论是智能分级存储技术还是混合负载的自动化管理,其共同点是用存储软件做分析,看系统哪些地方有热点,并据此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布,自动地把热点的数据迁移到其他存储介质上,实现负载均衡。这也是随需而变思想的具体体现。
闪存的速度是磁盘的100倍,而耗能不足磁盘的1/3。如果存储热点都集中在闪存上,就可以大大减轻其他介质的工作负载,整个系统的速度也会更快。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目前,IBM的一些院士正在做固态存储基础科学的研究。未来,IBM计划把闪存放到缓存上,而且不需要电池。
此外,存储虚拟化、重复数据删除、全性能存储(下一代XIV的技术)、存储管理技术以及磁带和磁盘的加密等,能在各个方面简化数据中心的架构,达到易用、节能的效果。
云中雨露
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一个例子是,一名顶级剑客双手都能使剑,但敌人往往只注意到他惯用的右手,结果露出破绽,中了剑客左手的致命一剑。
IBM的左手就是16年前郭士纳下的另一个赌注:独立计算将让位于网络化计算。如果说当时是赌互联网的普及,那么现在或许可以理解为基于互联网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云计算。
近些年来,IBM相继剥离了PC、硬盘、驱动器、显示器和打印机等硬件业务,只有服务器和存储雷打不动。这不仅仅因为服务器和存储业务能够赚钱,更重要的是,它们处于数据中心的核心位置。
IBM正着手加强这两条产品线的部署,并重回网络市场,让它的硬件重返聚光灯下。这一切都说明,IBM正在为郭士纳的云计算赌注掷下筹码。
IBM所做的一切有关数据中心的整合与简化都是在为云计算的云积累水汽。云计算需要的是一种更大规模的数据整合,随后再把计算分流出来给用户使用。这种先集中、后分布的过程必将推动新型信息架构模式的发展。至于何时下雨,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国际服务器厂商惠普、戴尔、IBM继续把持中国市场,电信设备商华为、中兴也强势介入这一原本不属于他们的领域。内忧外患之下,国产服务器厂商谋求自救。 据1月份Gartner的统计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服务器总收入超过54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38%。整体来看,2007年服务器出货量超过880万台,比2006的820万台增长了74%。排名前5位的厂商分别是IBM、惠普、戴尔、Sun、Fujitsu/FSC,而国产品牌则无缘全球前十。
2007年中国的服务器市场并不平静。一种表现就是,销量增长较上年有所放缓,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尤其是随着国际巨头各种中低端产品的推出和扩大渠道办法的出台,使得原本份额就少得可怜的国内厂商变得束手无策; 而国内通信厂商华为、中兴强势介入服务器行业,更让他们感到惊慌。
但机会仍然存在。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互联网增值业务不断兴起,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网上银行及证券交易、农村信息化、城市应急系统等应用,正在为服务器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命悬一线的国产服务器厂商,能否临渊而立?
国际巨头的打压
据记者了解,在2007年全球服务器厂商营收方面,IBM以311%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导地位。后四位分别为惠普283%,戴尔114%,Sun 108%,以及Fujitsu/FSC 45% 。Fujitsu是前5大厂商当中惟一一家营收下降的。而最具增长力的戴尔,营收增加了132%。
而在出货量上,惠普却占据了298%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其次是戴尔,占214%; IBM 145%; Sun 38%;Fujitsu/FSC 33%。其中,IBM和Sun出货量有所下滑。
对于出货量下滑的原因,部分分析机构认为,这与目前大型服务器更新换代放缓以及企业的IT开支削减有关。然而,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尽管在出货量或是营收额上前5位厂商有些许变化,但是其霸主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相反,曾经好不容易跻身全球前十位的国内服务器厂商联想、浪潮,这次又被挤了出来。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服务器行业特别是低端服务器市场利润下滑明显,而国产服务器厂商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因此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以来, IBM、惠普和戴尔分别推出了价格低廉的低端服务器,以此来全线抢夺低端服务器市场,而国产服务器的价格战更加剧了利润的下滑。
面对国际巨头的打压,国产服务器厂商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某国内服务器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台整机的价格很多情况下要受到别人核心产品成本的制约,利润本身就不大。”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尽管2007年由曙光、联想、浪潮、宝德等组成的国产服务器阵线大多在销售额上同比有一定的增长,但在整体市场份额上,却有较大幅的下降,业务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
来自电信业的变数
然而,对于传统国产服务器厂商来说,穷途末路的噩梦并没有止于国际巨头的不断挤压。
悄无声息地,原本平淡的PC服务器市场又闯进了2名新成员: 中兴和华为。如今,带有中兴标志的机架式服务器、刀片服务器和带有华为标志的刀片服务器已运行在电信运营商乃至网络游戏公司的机房。
据IDC统计,每年国内电信行业x86服务器的出货量接近6万台,其中通过中兴、华为的出货量就占到了40%左右(包括自有品牌和对各大服务器品牌的采购在内)。另外,据IBM一名销售人员透露,每年华为购买IBM服务器的金额就达数亿元人民币。
另一位电信业人士对中兴、华为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他认为,由于运营商在网络游戏、SP增值服务等领域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将来很有可能左右这些行业的采购行为。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则华为、中兴在电信领域的天然优势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熟悉电信市场的烽火网络渠道市场总监钟瑾也表示,电信运营商挑选供应商“有很大的惯性”,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和自己合作、具有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供应商,所以,华为、中兴等非常有竞争优势。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断言,电信行业原本是国际服务器巨头的强项,此次中兴、华为的介入将给他们带来冲击; 而从长期来看这无疑也将成为国内传统服务器厂商的内忧。
不言放弃
内忧外患之下,国产服务器厂商开始图谋自救。去年以来,国产服务器厂商们也都纷纷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转变。
曙光先是建立了天津产业基地,增加了数十倍产能,然后是巩固自己的服务策略,首次推出了5年免费维修计划,又建立了处理能力在十万亿次以上的用户体验中心。而去年年底,曙光开始在企业管理机构上做了很大的变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传统的中小渠道在发展上已经遭遇到了瓶颈,如果我们不马上改变,很可能就会被产业大潮遗弃。”曙光公司销售总监王成江说。所以从去年开始,曙光提出了“大渠道”和“宏计划”。“大渠道”就是曙光未来将更多的与大型的综合产品线的渠道合作,以期通过相关产品带动服务器的销售; 而“宏计划”则主要为曙光的核心业务高性能计算而生,该计划主要是在中国大城市中(集中在电子政务方面)推广高性能计算。
联想、浪潮则把注意力转向了高端服务器市场。在2007财年策略发布会上,联想服务器业务部总经理牛红也表示,2007年联想服务器的市场策略均围绕重点行业的高端市场而布局。
之所以聚焦高端市场,是因为“一直以来中低端是联想的优势所在”,这一策略则被联想称为“补短板”。牛红认为,中国的高性能市场很大,比如军工、海洋、气象等国家高端项目,都对高性能有突出需求,而这种形势对联想服务器的发展很有利。
从2007年以来,联想的“体育营销”已经初现成效。先是赞助了都灵冬季奥运会,又成为国际威廉姆斯F1车队的赞助商。今年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为联想服务器带来更大的收获。
从整个服务器市场的布局来看,国产服务器厂商必须转变才能“逆市而上”。某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从行业市场看,虽然传统行业仍是服务器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但是细分行业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CDN、视频、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等应用的迅速兴起,带动互联网与电信增值业务蓬勃发展,“如果国内服务器厂商能够开辟更多地类似新兴市场,从边缘的、非主流市场慢慢渗入也许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ibm是IT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年托马斯·沃森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全球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还想收购IBM的mainframe业务呢, 可是IBM卖吗?所以应该问IBM为什么想卖:
1,全球范围X86服务器业务不赚钱大趋势是UNIX服务器用户纷纷改用X86+linux或X86+虚拟化,为了降低成本。X86服务器的出货量虽然大,但利润确实不高。X86服搭卖不了操作系统,硬件技术门槛较低,家家找富士康代工都能做。IBM/DELL/HP产品线同质化严重,近年来过着卖一台亏一台,高端卖,低端半卖半送的苦逼日子,还要倒贴无止境的驻场支持服务伺候大客户。
2,国内各行业的去IBM化尤其是金融行业国企,虽然没见到任何成文的要求,但自上而下推动使用国产服务器的决心似乎不可动摇。有关部门动作不断,今天组织各单位梳理个缺陷明天发文传阅个材料,态度很坚决很明确:整不死你小样的。八大金刚(思科、IBM、Google、高通、英 特尔、苹果、Oracle、微软)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IBM:唉,还是割了吧。。今后就靠收大机的保护费过日子了。
3,对IBM来说是断腕,对竞争对手HP/DELL则是截肢IBM服务器性能指标(包括最关键的可靠性)一般,但也秒杀目前纯种国产服务器,好比thinkpad秒神舟。上面说了上面说要用国货(这句可以加入汉语四六级),收购后对于行业客户而言,如果更注重性能和可靠性的话,整合完成后联想套上“国产”马甲的IBM X系列服务器势必成为国企单一采购来源。整合完成前对于华为、浪潮而言则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天赐良机。无论如何HP/DELL已经基本出局。
其实电脑配件,好多都不是自己产的。就拿主要部件:CPU,硬盘,来说吧。这些都是国外产的!国内的主要也就是显示屏技术,主板技术,还有就是各个公司自己的DVD-rom技术,或者是一些其他技术。基本上都是整合这些配件,然后就成了自己产品的。其实联想就是国产货!国外的有:索尼、苹果、三星、东芝、雷蛇、Gateway、宏碁(qi,台湾)、微软、富士通等。联想不算高科技公司!但是在国内销量比较高而已!其实现在神舟笔记本有些做得比他还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联想电脑并购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消息引起世界哗然,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对双方都有利,创造双赢。相对于一般大众的惊奇,科技人士多半肯定这笔交易对两家公司所造成的双赢局面,不但可以让市场百分之百专注于中国联想电脑获得进军全球的渠道,也让IBM摆脱个人电脑业务的赔钱梦魇。
1著名业界人士的想法
龙脉创投公司董事长赵光斗认为,经营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赚钱,IBM撑着赔钱的个人电脑品牌已经撑得太久了。他说,IBM卖掉个人电脑业务不仅可以让损益表的亏损减少,把握时机把不值钱的个人电脑品牌,换成一家将有更高成长的个人电脑公司之部分持股,怎么不是个好投资呢!
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旧金山分会方玉山解读说,IBM的个人电脑销售业务已经不行,需要放弃,应集中火力在对企业界提供技术软体服务与服务器业务上。联想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接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可以发挥专长,有利联想进入世界市场,此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
南方证券香港公司分析人士刘念怀表示,从2001年开始,联想开始面临国内PC市场的逐渐饱和、传统的PC业务增长缓慢、国内外PC品牌的竞争激烈、国际市场销售不甚理想等诸多困境。因此此次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从而获得相应的品牌、销售渠道、人才和专利技术,使联想公司在国际化的进程上实现跃进,对公司的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
2事件产生的效应 1、(可能)最大的直接获益者:联想。通过这次购并,联想发展历程的努力缩短了整整一代人。从30亿美元,一下子进入100多亿美元,一下子跻身全球IT巨头的行列,而且联想换标和赞助奥运的几大举措效应负面转为正面。一举多得,而且间接效应价值将远远超越直接购并耗费的成本。一流的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管理等直接获得,完全物有所值。这是一次巨大的升华。 2、最大的间接受益者:整个中国IT产业。往往是少数企业的崛起,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和国家的崛起。三星等公司带动了韩国产业,Infosys等带动了印度的软件业崛起。联想以及华为的全球崛起将直接带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崛起。因此,这次购并,对中国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一次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3、最受冲击的企业:英特尔、微软、惠普和戴尔。英特尔和微软的Wintel联盟使得IBM这十几年在产业界都抬不起头来,联想的崛起将改变产业格局,间接提升IBM的产业地位。惠普和戴尔是在规模上的竞争者,而借助中国力量,联想的崛起将直接威胁惠普和戴尔在PC市场的竞争力量,消减赢利能力,间接制约了对手的竞争力。 4、谁因此受了内伤?这次购并将加速惠普退出PC业务的进程,显然是内伤最深的一个受害者。其次,将极大制约戴尔高歌猛进的前进势头,为戴尔的未来蒙上阴影。更深远的是对台湾地区IT制造业的冲击。这次购并将加速中国在高科技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台湾地区的优势将加速下滑。东芝等日本高科技制造企业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联想的收获与付出
我们先来总结下联想在此次收购中的收获吧。第一,可以继续使用IBM品牌五年;第二,获得IBM的一些技术,可以弥补联想本身的技术缺陷;第三,联想通过管理合资企业,能够介入到IBM公司PC业务的销售渠道当中,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第四,品牌知名度极大提升,这也是此次收购的最大亮点。当然,联想也付出了代价,主要是:一,付出了125亿美圆的现金流,代价很大。二,IBM公司PC业务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约5%,联想的此次收购并不能使自己 成为中国PC市场的绝对霸主。三,联想的此次收购是联想集团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即从多元化发展回归专业化道路。因为在此之前从联想集团拆分出的神州数码据说经营状况并不太好,联想的手机和数码相机业务也不太尽如人意,可以说联想的多元化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此次收购,意味这联想将至关重要的企业现金流重新投入PC业务,这对联想其他业务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联想这么做这也不排除企业理性的回归和自身避免风险的需要。
转载相关答案,请采纳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