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Haystack 图片存储系统,第1张

Facebook在2010年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在分布式存储系统领域很有名的一篇文章《Finding a needle in Haystack》来描述他们的存储系统,Haystack 存储了超过2600亿张,大约占了20TB的数据,用户每周都会上传10亿张,高峰时期的并发量在100万以上(这是2010年的数据,现在很有可能上了一个数量级)。

在这个数量级之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吞吐,低延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还要考虑如何能节省流量,容易扩展,容错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下Haystack是怎样满足这些分布式系统的要素的。

存储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数据只写一次,读取频繁,不会修改,很少删除。Facebook 一开始的存储系统是基于NFS的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但这种基于 POSIX 的文件系统无法支撑如此大的负载。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在寻址的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磁盘操作

我们知道从传统文件系统里面读取一个文件需要至少三次磁盘操作,第一次从硬盘中读取目录的 metadata 到内存中,然后读取inode到内存,最后才从磁盘中读取文件内容。

再者这些metadata里面包含了大量比如权限控制这些对于存储系统来说无用的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磁盘空间。当像这样的静态资源服务出现瓶颈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使用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系统。在传统的设计中,一个的 HTTP 请求发送后, 如果 CDN 有这个资源的缓存,就会立马返回,反之 ,CDN 会将根据请求的 URL 从存储系统里面读取,更新缓存,然后再返回。在这样的设计中,CDN 确实可以很有效地处理热点的请求。

但像 Facebook 这样的社交网络中,有大量的请求是针对那些非热点或者老内容的,用户在请求那些长尾 (long tail) 内容时将没有优化。当然,有些同学会说,那我可以将所有的都缓存到 CDN,那确实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将会极大地增加资源的开销。

为了减少那些直接 hit 到存储系统的请求的磁盘操作,他们想到在第一次读取文件的时候把filename到 file handle 的映射缓存到内存,在下一次读取文件的时候,会调用自定义的open_by_filehandle来减少磁盘操作,但这对于long tail的读取问题依然存在,因为这些文件的映射关系没有提前放在内存中。

于是,Facebook 决定从头研发存储系统,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Haystack 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处理每一次的请求中尽可能地减少磁盘操作。我们先来描述下 Haystack 读取和上传流程是怎样的,然后再来看其中的细节是如何处理的。

当发起一次读取请求的时候会通过一个事先构建好的 URL

http://///这个 URL 实际上显示出了访问的顺序,先从外部 CDN 读取,如果没有,访问内部 Cache,如果还是没有,就直接访问 Store Machine(URL最后一部分提供了的唯一标识)

用户上传的时候先会上传到 web 服务器, 然后服务器从Directory中找到一个可写的physical volume,最后服务器会给这个生成一个唯一ID, 然后写入到这个logical volume 所对应的所有physical volume中。

上面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陌生的名词,别着急,我们一个个来看。我们先来介绍 Haystack 的三个主要组件:

Store,Directory,Cache

Store 是核心组件,负责的存储。Store 的容量决定了这个存储系统的容量,整个 Store 组件由很多个 store machine 组成,store machine 的容量又由一系列的 physical volume 决定。

例:要提供 10TB容量,我们可分摊到 100 个 physical volume,每个 physical volume 提供 100 GB 的容量。这时候有的同学会问,那么数据冗余是怎么解决的呢?Haystack 借鉴了普通硬盘中的 logical volume 的概念,将不同机器上的多个 physical

volume 组成了一个虚拟的 logical volume。

当存储一张的时候,实际上是存储到了 logical volume 对应的所有 physical volume中。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连同其它的metadata都存储在 Directory组件中。每个physicalvolume 中都存储了上百万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 append-only 文件,然后通过 offset 来访问文件。

我们来详细看下这个文件到底是如何存放的,如何来达到减少磁盘操作目的的。对于每个这样超大的文件,都由一个 superblock 和一系列的 needles 组成,每个 needle 就是每张的信息。看下下面这张图,它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每个needle包含的细节信息有ID,大小,数据等等,还会有数据校验的属性。每个 store machine 都有若干个physical volume大文件, 为了提高检索needles 的速度,在内存里为每个physical volume都维护了一张I 到needle之间的映射表。

当store machine接收到读取请求时,首先从内存映射表中找到相应的metadata, 然后通过offset从硬盘中读取到整个needle, 通过数据校验后返回。如果接收到的是上传请求,会把组织好的needle追加到所有对应的physical volume文件中,并且更新内存里的映射表。如果是删除操作的话,我们注意到下图中有个Flags标志位其实就是用来标记是否是删除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很简单,直接在这个位置标记好,系统会在后面执行compaction 操作回收这些空间。

讲到这里,一个正常流程的存储过程已经很清楚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分布式系统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容错性。当一个 store machine 宕机的时候,理论上我们可以读取所有的 physical volume 来重新构建内存映射表,但这就需要从磁盘重新读取 TB 级别的数据,显然是非常耗时和不高效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个 store machine 为每个 physical volume 都维护了一个索引文件。这个索引文件类似于游戏中的存档点 (checkpoint),它的结构和 physical volume 文件类似,保存了查找每个 needle 所需的属性。为了性能,索引文件是异步更新的(写的时候异步更新,删的时候压根不会更新),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索引文件有可能不是最新的。之前我们提到过,physical volume 文件是一个 append-only 的文件,索引文件也是。所以我们只需要在重启 store machine 的时候,从后向前扫描 physical volume 文件找到那几个没有被索引的文件,加到索引里去就行了。对于被删除的文件,在真正读取完整 needle 数据的时候,通过检查删除标志位来更新内存映射表。

我们之前提到可以使用 CDN 来缓解系统压力,但它无法很好地解决非热点的问题,并且如果 CDN 节点出现故障的话,没有 Cache 这一层会对底层的存储系统 Store 产生巨大的压力。Cache 组件主要缓存了最近上传的,它的概念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 hash table,通过的 ID 为 key 可以找到对应的数据。Cache 接收从 CDN 或者浏览器直接发来的 HTTP 请求,但只有在以下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缓存:

1) 请求来自用户浏览器而不是来自 CDN

2) 请求的 store machine 是可写的

这听上去有些费解,条件 1 的原因是如果一个请求在 CDN 缓存中 miss 其实也会在 Cache 中 miss (如果一张成为热门的话,那也能在 CDN 找到),条件 2 的原因则是避免让可写的 store machine 进行大量读操作,因为通常在刚刚上传后会被大量读取,文件系统通常在只读或者只写而不是既读又写的时候性能比较好。

如果没有 Cache 的话,可写的 store machine 将会同时处理写操作以及大量的读操作,会导致性能的急剧下降。

现在我们只剩下 Directory 组件没有讲了。除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存储了 physical volume 到 logical volume 的映射关系以及 ID 到 logical physical 的映射关系,它还提供负载均衡服务以及为每个操作选择具体的 volume (因为写操作的对象是 logical volume,读操作的对象是 physical volume), 它还决定了一个请求是被 CDN 处理还是被 Cache 处理。Directory 还可以标记逻辑卷的状态,在运维需要或者空间满了的时候可以标记为只读状态。当往 Store 加新机器的时候,这些机器就会标记成可写的,只有可写的机器才能接受上传请求。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 ID 到 logical physical 的映射表肯定无法存放在单机内存,文章中也没有交代具体实现。我们猜想可以使用 MySQL 分片集群和加上 Memcached 集群来实现。总的来讲,Directory 实际上根据 metadata,然后结合各种策略,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调度器。

本文描述了 Haystack 存储系统的主要脉络,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没有提到,比如整个系统的容错机制,如何实现批量写操作等等。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相信 Haystack 肯定也进行了更多的优化,现在一些开源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也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系统中,比如淘宝的 TFS,MooseFS 等等。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比较这些系统之间的异同,总结出解决其中典型问题的通用方法。

服务器,尤其是目前越来越大

分辨率越来越高

如果以二进制存在服务器,那服务器读写性能以及开销就太大了

一般都是存在服务器,或者可以考虑利用nginx搭建一套专门的服务器

希望能帮助到你

首先说一下存储连接主机的方式

SCSI:这种方式比较老,新设备已经不再使用这种连接方式,使用铜缆,走scsi协议,最快的是Ultra 320 SCSI,接口最大速度320Mb/s。有些磁带库驱动器会使用SCSI口连接。不可用以太网交换机。

SAS:串行SCSI,这种方式在现在一些比较低端的存储会被采用,价格低廉,使用铜缆,接口为小梯型或小长方型的SAS专用接口。接口最大速库6Gb/s,有些磁带库驱动器会使用SAS口连接。不可用以太网交换机。典型设备IBM Total Storage DS3200。

ISCSI: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SCSI协议与TCPIP协议的结合,由于存储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以太网络的非100%可用性,所以使用的设备也大多是一些低端设备,使用以太网络铜缆,可以走以太网络交换机或主机与存储直接连接,主机端可以使用通用网卡,或者专用的ISCSI HBA卡,后者可以实现SANBoot。速度受控制器以及网络条件限制,目前主流为1Gb/s。典型设备IBM Total Storage DS3300。

Fibre Channel:这种方式是目前主流的存储连接方式,使用多模光纤,使用SCSI协议,价格高,但无论是速度还是稳定性可以很好的符合高可用环境的需要。端口速度1Gb、2Gb、4Gb、8Gb,1Gb、2Gb现在所被使用的设备一般为老设备,现在主流为4Gb,并且新设备多为8Gb。可以走交换机,或者主机与存储直接连接。但注意交换机,并不是以太网交换机,是SAN交换机,专用于光纤存储与主机的连接,特点为,交换机上的rj45为管理,其余都是SFP口。这种连接方式无典型设备,就IBM而言,DS系统的存储除ds3200、ds3300,其余的都是采用光纤接口。这种存储所使用的硬盘也是所有种类硬盘价格最高的,使用Fibre Channel接口,接口速度同存储接口速度。另外,当前各家的主流磁带库存储,也都使用光纤来连接驱动器。

另外还有一类存储同样使用RJ45,走以太网交换机,使用网络通讯协议,这类存储叫NAS。存储对外提供的并不是存储空间,而是文件系统,给windows主机使用时提供的可能是cifs,而给类unix主机使用时可能提供的是nfs。IBM N系统的存储都是这一类。实际环境见的不多。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浅析 Haystack 图片存储系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