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光缆 如何进行中继?
海底光缆(系统)可分为两大类:无中继海底光缆和有中继海底光缆。在这里,“中继器”是指海底的电子设备,而不是以前的海底光缆(工作在1300nm波长)上用的电子光学中继器。当前的海底光缆系统工作在1500nm窗口,使用光放大器。但是,如果光纤放大器足以光缆的端站获得电功率的,那么这种系统也应认为是有中继的。中继器也可以指含有光放大器和泵浦源光器的圆筒形密封容器,但是如果光放大器的泵浦源是设在陆岸上的激光二极管,那么这种装于海底的光放大器就不能算是中继器。基于这些定义,无中继海底光缆
系统的跨距可达到约400公里,而有中继系统的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增加光放大器将给有中继的海底光缆系统带来更多的限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光缆本身必须从岸上的端接点提供电功率,但光缆的功率传送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限制了总的放大器的数目,从而也限制了光缆的光纤对的数量。目前,每根海底光缆内光纤对的数目限于4或8。另外,标准的中继器壳体内也只能容纳8个光纤放大器,不过这对于4个光纤对来说是足够的,而新型的中继器壳体内可容纳的光放大器比这多一倍,适用于8个光纤对的场合。有中继海底光缆的放大器间距一般是50公里左右,大约是陆地长途光缆系统的一半。这一点是很必要的,因为海底光缆系统的长度往往达数千公里,比陆地光缆要长得多。海底光缆中光放大器的增益要保持在低水平,通常只有10dB左右,这是为了控制放大的自发发射噪声和非线性效应,而这些效应是沿光缆长度积累的。采用较高的输入功率和较低的增益也有助于均衡光放大器整个频谱范围内的功率,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经过100个放大器以后,很小的增益差也会累积起来造成很大的问题。在最后一段光纤中的拉曼放大器,既可以为光放大器进行信号的前置放大,也可以在整个WDM频谱内实现增益均衡。目前的海底光缆系统只使用C波段的掺铒光纤放大器,但由于单信道速率和复用波长数的提高,海底WDM系统的容量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WDM海底光缆系统,每根光纤传输4个25Gbit/s的信道,如有4个光纤对,总容量
就是40Gbit/s。但目前商用的单信道速率已达到10Gbit/s,如波分复用数为64,单根光纤容量即
可达640Gbit/s,如采用8芯光缆,则系统的最大容量可达7�68Tbit/s,TyCom公司计划兴建的全
球网(总延长25万公里约需10年建成)采用的正是这种技术,不过这并不是当前最高的商用系统容
量,不久前阿尔卡特公司签约承建的印度——新加坡海底光缆,总容量为10Gbit/s×105(波长)×
8(光纤对)=84Tbit/s,可算是当今最大容量的海底光缆系统。
东南亚服务器是属于中上水平的。
东南亚服务器一般是用香港服务器和韩国的服务器,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全球网速非常好的国家,也是带宽出口的枢纽。
所谓的服务器(英文名称server)是指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运行以上软件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也被称为服务器。
服务器的构成与一般的PC比较相似,但是服务器在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因为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硬件和普通PC有所不同。
一般剥离半导层的手段都是用煤汽枪加热,快速加热之后手撕就可以剥离,大的电缆一般就用专门的剥切刀,现在还有电动的剥切刀。手动的比较便宜,几百至几千块钱的都有。网上有卖。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的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型局域网,海底和陆上光缆将它们连接成为互联网,光缆是Internet的“中枢神经”,而美国几乎是Internet的“大脑”。
美国作为Internet的发源地,存放着很多的Web和IM(如MSN)等服务器,全球解析域名的13个根服务器就有10个在美国,登录多数com、net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数据几乎都要到美国绕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
海缆是分区维护的,出于安全目的,海缆平时也需维护。
如果有人把海缆捞出来,加进光纤,就可以偷走信息。
如果发生战争,也可能有人破坏光缆。
海缆是通信的最好解决办法,别的方法如卫星、微波可以作为补充,但是看来无法取代海缆,因为它们的信道有限。
是能让广大用户以便宜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方式。
海缆系统的远程供电十分重要,海底电缆沿线的中继器,要靠登陆局远程供电工作。
海底光缆用的数字中继器功能多,比海底电缆的模拟中继器的用电量要大好几倍,供电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不能中断。
因此在有鲨鱼出没的地区,在海底光缆的外面还要加上钢带绕包两层和再加一层聚乙烯外护套。
即使是如此严密的防护,在80年代末还是发现过深海光缆的聚乙烯绝缘体被鲨鱼咬坏造成供电故障的实例。
-海底光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