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协议的工作原理,第1张

a) 客户端A向STUN Port发送Allocate请求(图中绿色部分)

b) STUN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A的Allocate请求,服务器一看是Allocate请求,则根据relay端口分配策略为A分配一个端口。

c) 服务器发送response成功响应。在该response中包含XOR-RELAYED-ADDRESS属性。该属性值就是A的relay端口的异或结果。

d) 客户端接收到response后,就知道了自己的relay地址。该relay地址是个公网地址,可以看作是客户端A在公网上的一个代理,任何想要联系A的客户 端,只要将数据发送到A的relay地址就可以了,具体的转发原理请看下一小节。

任何想要联系客户端A的人,只要知道客户端A的relay地址就可以了。

如上图所示:因为客户端A位于NAT后,所以其他客户端无法和A建立直接的通信。但是客户端A在STUN服务器上申请了一个端口(上图中:A的relay端口),其他客户端想要和A通信,那么只需要将信息发送到“A的relay端口”,STUN服务器会将从relay端口接收到的信息通过STUN Port发送给A。

A应答其他客户端发来的消息的时候,是通过原路返回的。

思考

1STUN服务器为什么不直接从A的relay端口把数据转发给A呢(如下图所示)?而非要从STUN端口发送?

STUN服务器给客户端A分配的relay地址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时长,可能是30秒或者1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客户端如果需要STUN服务器一直为它开启这个端口,就需要定时的向STUN服务器发送请求,该请求用刷新relay端口的剩余时间。

在标准的TURN(RFC 5766)协议中,客户端A向STUN服务器发送Allocate请求,STUN服务器在响应消息中添加了一个“LifeTime”的属性,该属性表示relay的存活时间。 客户端需要在relay的存活时间内周期性的调用REFRESH请求,服务端接收到REFRESH请求后,刷新剩余时间;当REFRESH请求中的lifetime属性为0时,说明是客户端主动要求关闭relay地址。

由于与STUN服务器通信使用的是UDP,所以为了保持一个长连接,需要客户端周期性的向STUN服务器的STUN Port发送心跳包。

周期性心跳包的目的就是,使得NAT设备对客户端A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一直有效。使得从STUN Port发送的数据能通过A的反射地址到达A。此处不理解的可以查阅“NAT 类型的分类以及NAT的作用”。

此处解释了,7223中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客户端A没有和relay Port保活,又由于NAT的特性,数据直接通过relay port转发给A时,NAT直接就丢弃了,所以A是收不到的。所以数据必须经过STUN服务器的STUN Port发送。

如上图所示是B主动给A发消息:“Hello”,A回应“Hi”的过程。

序号1、2、3、4、5为B的发送请求(蓝色箭头方向);

序号6、7、8、9、10为A的回应,原路返回(绿色箭头方向)。

注意:在“Hello”发送的过程中,1、2阶段时,发送的数据为裸的UDP数据。在4、5过程中,是被STUN协议包装过的“Hello”,称之为Data indication。

同样在“Hi”发送的过程中,6、7阶段为被STUN协议包装过的“Hi”,称之为Send indication,9、10是裸的UDP数据。

在4、5阶段,由于数据是从STUN Port转发下来的,为了能够让客户端A知道这个包是哪个客户端发来的,所以,STUN 协议对“Hello”进行了重新的包装,最主要的就是添加了一个XOR-PEER-ADDRESS属性,由裸数据包装成STUN协议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添加了STUN头。XOR-PEER-ADDRESS的内容就是客户端B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

在6、7阶段,A的响应原路返回,为了能够让A的relay port知道最终发往哪个客户端,因此也为“Hi”添加了STUN头,也是添加了XOR-PEER-ADDRESS属性,内容就是客户端B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这样A的relay port就知道“Hi”的目的地址。

第3阶段是:从A的relay端口收到数据,添加STUN头后,最后从STUN Port 发出的过程。

第8阶段是:从STUN Port 接收到带STUN 头的数据,去掉STUN头,最后从A的relay端口发出的过程。

客户端B主动发送信息给A的交互流程如上图所示,那么客户端A主动发送信息给客户端B的交互流程是怎样的呢,你能画出来吗?

要知道客户端A主动发消息给客户端B,应该将消息发往客户端B的relay port哦。。

在不同的网络环境(带有摄像头/麦克风多媒体设备)中,为两个浏览器实现点对点实时视频/语音通信有什么困难

1、了解对方的媒体格式、支持的最大分辨率和其他媒体信息?

2、要了解彼此的网络,就有可能找到一条通信链路?

3、两个终端还没有建立连接时,如何交换“媒体信息”和“网络信息”呢

为了保证两端都有正确的编码和解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取它们的交集H264

注:有一种特殊的协议叫做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可以用来描述上述信息 。

在webrtc中,参与视频通信的双方必须首先交换SDP信息,这样双方才能了解基本的SDP交换过程。

同样,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要在两端之间建立连接,必须有一个双方都可以访问的链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可以使用公用网段192沟通。

在web brtc通信过程中,这些与网络相关的信息也必须进行交换,以找到共同的交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网络协商”。

两个终端还没有建立连接时,如何交换“媒体信息”和“网络信息”呢

此时,所谓信号服务器信号服务器应该出现:

如上图所示,两个浏览器可以抽象的上层一层信令服务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实际的应用程序中,如果两个浏览器可以访问公共网络环境,如公共如果没有公共网络环境中,您可以设置一组服务器两端,即信号服务器A和信号服务器B,但这两套信令服务器必须能够相互通信),在信令服务器的帮助下,可以实现上述SDP信息和网络信息的交换。

交换SDP的过程大致如图所示:

1 Amy(假设一个人的名字)通过setLocalDescription方法保存自己的SDP信息,然后通过offer方法发送给信令服务器。

2 信息服务器将Amy的SDP转发给另一端的Bob(另一个虚构的名字),Bob将首先调用setremotedescription来保存Amy的SDP。

3然后Bob调用setLocalDescription方法来保存他的SDP,然后使用answer方法通过信令服务器将他的SDP发送给Amy

4 Amy收到Bob的SDP后,调用setRemoteDescription进行保存,双方完成SDP交换,找到交集。如果他们能达成协议,他们就可以建立一个p2p连接并开始通信。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据统计,至少有一半的网络不能直接连接。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绝大多数IP4地址资源都被国外所占据。当轮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使用IP地址时,大多数计算机没有公网IP地址,只能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NAT转换,相当一部分NAT是对称的。基本上,没有办法播放它。在这种情况下,您只能使用前一节提到的转向服务器进行转移。此外,在视频对话框中,通常会有房间(或组)的概念,用来隔离一些服务。这部分逻辑也在信号服务器中实现。对端、信令服务器、stun/转接服务器后,整个1对1实时视频通信顺序图如下:

主要流程如下:

1 双方首先调用getUserMedia打开本地摄像头

2 向信令服务器发送apply_join请求以加入房间

3信令服务器通知我成功加入(joined),同时向其他人广播加入消息(other_joined)

4 第二个端开始创建peerConnection连接

5 PeerB创建报价,同时将SDP保存到本地机器(setLocalDescription),并通过信令服务器将SDP传递给peerA

6 在setLocalDescription之后,PeerB将异步触发“候选网络链接”的集合,这大致决定了它自己所有的NAT映射通过Stun退出。如果Stun返回的NAT是“对称的”,它将基本上无法穿透。再次通过Turn得到中继应答地址,并通过信令服务器将网络候选链接信息发送给peerA(即:启动网络协商)

7 peerA收到peerB的SDP后,开始响应(createAnswer),仍然通过信令服务器将SDP发送给peerB

8 同时,peerA也会开始收集网络候选链路,并通过信令服务器(即网络协商)将自己的网络信息发送给peerB。

通过这种方式,peerA和peerB相互交换了媒体信息和网络信息。如果他们能达成一致(即找到交叉点),他们就能开始沟通。

1、 WebRTC是什么?

2、 WebRTC能做什么

3、 常用API

4、 基本原理

WebRTC全称是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种实时音视频通讯技术,通过WebRTC可以使浏览器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连接,并实时传输数据。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浏览器M和浏览器L可以在不依赖于Web服务器的情况下点对点实时传输数据。上图中的Web服务器不是用于数据传输,而是用于协助浏览器M和浏览器L进行连接,进行协助连接的服务器也叫信令服务器。

WebRTC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信令、建立连接、安全加密、数据传输,下面分别介绍四个步骤。

信令是指通信两端基于交换的数据进行协商。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互联网中两个浏览器之间如果要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连接双方需要交换对方的一些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对方的地址,带宽,数据的编解码格式,是否支持音视频等等信息。

通信双方的基本信息完成交换后,浏览器双方开始建立连接。在网络中,浏览器双方可能在同一个内网,可能不在同一个内网,中间可能还隔着交换机、路由器,还会存在防火墙。在网络的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通信的双方需要找到一条最佳路径传输数据建立连接。建立连接主要使用的协议就是ICE协议。ICE协议又需要依赖STUN协议和TURN协议。

在WebRTC中,为了保证媒体传输的安全性,引入了DTLS作为传输加密协议,DTLS原理和作用类似于SSL/TLS,DTLS主要适用于UDP通信过程的加密,SSL/TLS主要适用于TCP通信过程的加密。

在WebRTC中,音视频数据传输是使用RTP协议,然后通过 DTLS 协商出加密密钥之后,RTP 也需要升级为 SRTP,通过密钥加密后进行通信。协议栈如下图所示:

上面说了对数据加密是使用DTLS,传输数据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输音视频数据,另一种是传输自定义应用数据。

1、音视频数据传输,主要使用RTP/SRTP、RTCP/SRTCP协议

前面主要对WebRTC做了一个简单介绍,跳过了很多细节,有些地方可能不够严谨,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技术做进一步研究,比如:

1、信令如何进行协商?

2、传输层用了UDP,UDP本身是不可靠的,那么,音视频数据、自定义用户数据的时序、质量是如何保证的?

3、RTP用来传递音视频数据,为什么还需要有RTCP?

4、SCTP如何从协议层面兼顾传输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实现自定义数据的高效传递?

5、ICE协议的完整流程。

6、其他。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turn协议的工作原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