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PU的认识,第1张

CPU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 Unit)的缩写,它可以被简称做微处理器。(mcroprocessor),不过经常被人们直接称为处理器(processor)。不要因为这些简称而忽视它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心脏对于人一样。实际上,处理器的作用和大脑更相似,因为它负责处理、运算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数据,而主板芯片组则更像是心脏,它控制着数据的交换。cpu的种类决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储存器、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为完整的PC

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寄存器组用于在指令执行过后存放操作数和中间数据,由运算器完成指令所规定的运算及操作。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 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

一、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 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 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 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 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 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 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 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 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 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 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 80286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 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 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 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 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 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 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 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 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 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 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 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 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 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2、辉煌的开始——奔腾 MMX:

INTEL吸取了奔腾 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腾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奔腾 MMX(多能奔腾)。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采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 增强奔腾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 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 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在Intel推出奔腾 MMX的几个月后,AM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采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业性能甚至还 优于奔腾 MMX,但由于缺少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这道杀手锏,K6在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媒体性能要逊于奔腾 MMX。

3、优势的确立——奔腾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腾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奔腾 Ⅱ。第一代奔腾 Ⅱ核心称为Klamath。作为奔腾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四种,接着又推出 100Mhz总线的奔腾 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奔腾II采用了与奔腾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奔腾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操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 器,因此奔腾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操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奔腾Ⅱ里面,Intel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 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奔腾Ⅱ只比奔腾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却比奔腾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Intel奔腾Ⅱ处理器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奔腾Ⅱ首次采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 而是采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如要将奔腾Ⅱ处理器与单边插接卡(也称SEC 卡)相连,只需将该印刷电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装外壳称为单边插接卡盒,也称SEC(Single- 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带有奔腾Ⅱ的标志和奔腾Ⅱ印模的彩色图像。在SEC卡盒中,处理器封装与L2高速缓存和 TagRAM均被接在一个底座(即SEC卡)上,而该底座的一边(容纳处理器核心的那一边)安装有一个铝制散热片,另一边则用黑塑料封起来。奔腾ⅡCPU 内部集合了32KB片内L1高速缓存(16K指令/16K数据);57条MMX指令;8个64位的MMX寄存器。750万个晶体管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 203平方毫米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处理器被固定到一个很小的印刷电路板(PCB)上,对双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于L2高速缓存则有,512K,属于 四路级联片外同步突发式SRAM高速缓存。这些高速缓存的运行速度相当于核心处理器速度的一半(对于一个266MHz的CPU来说,即为133MHz)。 奔腾Ⅱ的这种SEC卡设计是插到Slot1(尺寸大约相当于一个ISA插槽那么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一个由两个塑料支架组成的固定机构。一个 SEC卡可以从两个塑料支架之间滑入Slot1中。将该SEC卡插入到位后,就可以将一个散热槽附着到其铝制散热片上。266MHz的奔腾Ⅱ运行起来只比 200MHz的奔腾Pro稍热一些(其功率分别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于SEC卡的尺寸较大,奔腾Ⅱ的散热槽几乎相当于Socket7或 Socket8处理器所用的散热槽的两倍那么大。

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奔腾Ⅱ之外,Intel还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处理器采用了Slot 2插口技术,32KB 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独立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

Intel奔腾Ⅱ Xeon处理器

为了对抗不可一世的奔腾 Ⅱ,在1998年中,AMD推出了K6-2处理器,它的核心电压是22伏特,所以发热量比较低,一级缓存是64KB,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抗衡Intel 的MMX指令集,AMD也开发了自己的多媒体指令集,命名为3DNow!。3DNow!是一组共21条新指 令,可提高三维图形、多媒体、以及浮点运算密集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的运算能力,使三维图形加速器全面地发挥性能。K6-2的所有型号都内置了3DNow! 指令集, 使AMD公司的产品首次在某些程序应用中,在整数性能以及浮点运算性能都同时超越INTEL,让INTEL感觉到了危机。不过和奔腾 Ⅱ相比,K6-2仍然没有集成二级缓存,因此尽管广受好评,但始终没有能在市场占有率上战胜奔腾Ⅱ。

4、廉价高性能CPU的开端——Celeron:

在以往,个人电脑都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产品,作为电脑核心部件的CPU,价格几乎都以千元来计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用户急需廉价而使用的家庭电脑,连带对廉价CPU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了。

在奔腾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蚕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 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Celeron,赛扬处理器。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当时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令AMD等中小公司在与Intel的抗争中 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奔腾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Celeron。中文名称为赛扬处理器。 最初的Celeron采用035微米工艺制造,外频为66MHz,主频有266与300两款。接着又出现了025微米制造工艺的 Celeron333。

不过在开始阶段,Celeron并不很受欢迎,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自从在奔腾 Ⅱ尝到甜头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二级缓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赛扬其实是一个被阉割了的产品,性能肯定不怎么样。实际应用中也证实了这种想法, Celeron266装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这个情况,于是随机应变,推出了集成128KB二级缓存的Celeron,起始频率为300Mhz,为了和没有集成二 级缓存的同频Celeron区分,它被命名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电脑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对这款CPU记忆犹新,它集成的二级缓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频率同步,而奔腾 Ⅱ只是CPU频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频奔腾 Ⅱ非常接近。更诱人的是,这款CPU的超频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轻松达到450Mhz的频率,要知道当时频率最高的奔腾 Ⅱ也只是这个频率,而价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几倍。这个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频率一直到566MHz,才被采用奔腾Ⅲ结构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为了降低成本,从Celeron 300A开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怀抱,但它不是采用奔腾MMX的Socket7,而是采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过 370个针脚与主板相连。从此,Socket370成为Celeron的标准插座结构,直到现在频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采用这种插座。

5、世纪末的辉煌——奔腾III: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奔腾处理器——奔腾III,第一批的奔腾III 处理器采用了Katmai内核,主频有450和500Mhz两种,这个内核最大的特点是更新了名为SSE的多媒体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在MMX的基础上添加 了70条新指令,以增强三维和浮点应用,并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过平心而论,Katmai内核的奔腾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腾II的架构,采用 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以CPU的半速运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不过在奔腾III刚上 市时却掀起了很大的热潮,曾经有人以上万元的高价去买第一批的奔腾III。

可以大幅提升,从500Mhz开始,一直到113Ghz,还有就是超频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达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级缓存也改为和CPU主频同步,但容量缩小为256KB。

除了制程带来的改进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腾III还具备了133Mhz的总线频率和Socket370的插座,为了区分它们,Intel在133Mhz总线的奔腾III型号后面加了个“B”, Socket370插座后面加了个“E”,例如频率为550Mhz,外频为133Mhz的Socket370 奔腾III就被称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大受欢迎,Intel开始着手把Celeron处理器也转用了这个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 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俗称Celeron2,由于转用了018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 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6、AMD的绝地反击——Athlon

在AMD公司方面,刚开始时为了对抗奔腾III,曾经推出了K6-3处理器。K6-3处理器是三层高速缓存(TriLevel)结构设计,内建有 64K的第一级高速缓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evel 2),主板上则配置第三级高速缓存(Level 3)。K6-3处理器还支持增强型的3D Now!指令集。由于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问题,K6-3处理器在台式机市场上并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渐从台式机市场消失,转进笔记本市场。

真正让AMD扬眉吐气的是原来代号K7的Athlon处理器。Athlon具备超标量、超管线、多流水线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采用025微米工艺,集成2,200万个晶体管,Athlon包含了三个解码器,三个整数执行单元(IEU),三个地址生成单元 (AGU),三个多媒体单元(就是浮点运算单元),Athlon可以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三条浮点指令,每个浮点单元都是一个完全的管道。K7包含3 个解码器,由解码器将解码后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码成macroOPS指令,把长短不一的X86指令转换成长短一致的 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发挥RISC核心的威力)送给指令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单元能同时控制(保存)72条指令。再把指令送给整数单元或多媒体单 元。整数单元可以同时调度18条指令。每个整数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管道,调度单元可以对指令进行分支预测,可以乱序执行。K7的多媒体单元(也叫浮点单 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栈寄存器,浮点调度单元同时可以调度36条指令,浮点寄存器可以保存88条指令。在三个浮点单元中,有一个加法器,一个乘法器,这两 个单元可以执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还有一个浮点单元负责数据的装载和保存。由于K7强大的浮点单元,使AMD处理器在浮点上首次超过了 Intel当时的处理器。

Athlon内建128KB全速高速缓存(L1 Cache),芯片外部则是1/2时频率、512KB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L2 Cache),最多可支持到8MB的L2 Cache,大的缓存可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系统所需要的庞大数据吞吐量。

Athlon的封装和外观跟Pentium Ⅱ相似,但Athlon采用的是Slot A接口规格。Slot A接口源于Alpha EV6总线,时钟频率高达200MHz,使峰值带宽达到16GB/S,在内存总线上仍然兼容传统的100MHz总线,现这样就保护了用户的投资,也降低 了成本。后来还采用性能更高的DDR SDRAM,这和Intel力推的800MHz RAMBUS的数据吞吐量差不多。EV6总线最高可以支持到400MHz,可以完善的支持多处理器。所以具有天生的优势,要知道Slot1只支持双处理器 而SlotA可支持4处理器。SlotA外观看起来跟传统的Slot1插槽很像,就像Slot1插槽倒转180度一样,但两者在电气规格、总线协议是完全 不兼容的。Slot 1/Socket370的CPU,是无法安装到Slot A插槽的Athlon主板上,反之亦然。

编者按: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 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 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累述了。

三、踏入新世纪的CPU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在市场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 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Ⅱ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1、在Intel方面,在上个世纪末的2000年11月,Intel发布了旗下第四代的Pentium处理器,也就是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 Pentium 4。Pentium 4没有沿用PIII的架构,而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括等效于的400MHz前端总线(100 x 4), SSE2指令集,256K-512KB的二级缓存,全新的超管线技术及NetBurst架构,起步频率为13GHz。

第一个Pentium4核心为Willamette,全新的Socket 423插座,集成256KB的二级缓存,支持更为强大的SSE2指令集,多达20级的超标量流水线,搭配i850/i845系列芯片组,随后Intel陆 续推出了14GHz-20GHz的Willamette P4处理器,而后期的P4处理器均转到了针角更多的Socket 478插座。

和奔腾III一样,第一个Pentium4核心并不受到太多的好评,主要原因是新的CPU架构还不能受到程序软件的充分支持,因此 Pentium4经常大幅落后于同频的Athlon,甚至还如Intel自己的奔腾III。但在一年以后,Intel发布了第二个Pentium4核心, 代号为Northwood,改用了更为精细的013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级缓存,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Intel孜孜不倦的推广和主 板芯片厂家的支持,目前Pentium4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中高端处理器。

在低端CPU方面,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Celeron核心,代号为Tualatin,这个核心也转用了013微米的工艺,与此同时二 级缓存的容量提高到256KB,外频也提高到100Mhz,目前Tualatin Celeron的主频有10、11、12、13Ghz等型号。Intel也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奔腾III,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级 缓存,但它们只应用于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在台式机市场很少能看到。

2、在AMD方面,在2000年中发布了第二个Athlon核心——Tunderbird,这个核心的Athlon有以下的改进,首先是制造工 艺改进为018微米,其次是安装界面改为了SocketA,这是一种类似于Socket370,但针脚数为462的安装接口。最后是二级缓存改为 256KB,但速度和CPU同步,与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一样。

Tunderbird核心的Athlon不但在性能上要稍微领先于奔腾III,而且其最高的主频也一直比奔腾III高,1Ghz频率的里程碑 就是由这款CPU首先达到的。不过随着Pentium4的发布,Tunderbird开始在频率上落后于对手,为此,AMD又发布了第三个Athlon核 心——Palomino,并且采用了新的频率标称制度,从此Athlon型号上的数字并不代表实际频率,而是根据一个公式换算相当于竞争对手(也就是 Intel)产品性能的频率,名字也改为AthlonXP。例如AthlonXP1500+处理器实际频率并不是15Ghz,而是133GHz。最 后,AthlonXP还兼容Intel的SSE指令集,在专门为SSE指令集优化的软件中也能充分发挥性能。

在低端CPU方面,AMD推出了Duron CPU,它的基本架构和Athlon一样,只是二级缓存只有64KB。Duron从发布开始,就能远远抛离同样主攻低端市场的Celeron,而且价格更 低廉,一时间Duron成为低价DIY兼容机的第一选择,但Duron也有它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继承了Athlon发热量大的特点,其次是它的核心非常脆弱,在安装CPU散热器时很容易损坏。

CPU故障排查

CPU是电脑中很重要的配件,可以视为一台电脑的心脏,它也是集成度很高的配件,可靠性较高,正常使用条件下故障率并不高。倡倘若安装或使用不当,或产品本身的质量不稳定,都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与CPU有关的故障是比较好判断的。CPU出现问题,一般都无法开机,系统没胡任何瓜,即按下电源开头后电源风扇不转,显示器无任何显示,机箱嗽叭无任何鸣叫声。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我们就应怀疑出现了与CPU有关的故障。CPU故障的处理思路如下:

1、CPU是否被 烧毁、压坏

道德我们应开机检查,取下风扇,拿出CPU然后用肉眼检查CPU是否有被烧毁、压坏的痕迹。现在彩封装的CPU核心(如P3铜矿、毒龙、雷鸟)十分娇嫩,在安装风扇时,稍不注意,便很容易被压坏。

CPU损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针脚折断,现在无论是毒龙/雷鸟还是P3/4,彩的都是Socket架构。CPU通过针脚直接插入主板上的CPU插槽,尽管号称是“零插拔力”插槽,但如果插槽质量不好,CPU插入时的阻力还是很大,大家在拆卸或者安装时应注意保持CPU的平衡,尤其安装前要注意检查针脚是否弯曲,不要一味地用蛮力压或拔,否则就有可能折断CPU针脚。

2、风扇运行是否正常

CPU运行是否正常与CPU风扇运行是否正常关系很大。风扇一昊出故障,则很平时使用时,我们不应忽视对CPU风扇的保养。比如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风扇的润滑油容易失效,导致运行口音磊,甚至风扇坏掉,这时我们就应该将风扇拆下清理并如油。

3、CPU安装是否下确

清单检查CPU是否插入到位,尤其是对彩Slot1插槽的CPU(如P2及老P3),安装时容易示安装至位;现在的CPU都有定位措施,但有要检查CPU插座的固定杆是否固定到位。

4、、跳线、电压设置是否正确

尤其在采用硬跳线的老主板上,稍不注意就可能将CPU的有关参数设置错误,因此在安装CPU前,我们应仔细阅读主板说明书,住址检查主板跳线是否正常并与CPU匹配。当然 现在大多数主板都能自动 识别CPU的类型,然后自动设置CPU的外频、倍主电压。如果发现在BIOS中识别的CPU电压等参数与标称什不一致,该产品就可能有问题。P2级的CPU可以通过屏蔽某相干引脚的方式来改变电压,而适当提高电压将有助于担高CPI的超频性能。

网桥是属于网络层的一种设备,它的作用是扩展网络和通信手段,在各种传输介质中转发数据信号,扩展网络的距离,同时又有选择地将有地址的信号从一个传输介质发送到另一个传输介质,并能有效地限制两个介质系统中无关紧要的通信。

网桥可分为本地网桥和远程网桥。

本地网桥是指在传输介质允许长度范围内互联网络的网桥;远程网桥是指连接的距离超过网络的常规范围时使用的远程桥,通过远程桥互联的局域网将成为城域网或广域网。如果使用远程网桥,则远程桥必须成对出现。 

在网络的本地连接中,网桥可以使用内桥和外桥。内桥是文件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文件服务器中的不同网卡连接起来的局域网,由文件服务器上运行的网络操作系统来管理。外桥安装在工作站上,实现两个相似或不同的网络之间的连接。

外桥不运行在网络文件服务器上,而是运行在一台独立的工作站上,外桥可以是专用的,也可以是非专用的。作为专用网桥的工作站不能当普通工作站使用,只能建立两个网络之间的桥接。而非专用网桥的工作站既可以作为网桥,也可以作为工作站。

 2.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网络A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11~192 1681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B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21~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两个网络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或集线器)上,TCP/IP协议也会根据子网掩码(2552552550)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处在不同的网络里。而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

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数据包的目的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就把数据包转发给它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给网络B的某个主机。网络B向网络A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网桥连接着局域网LAN A和LAN B那么如果主机1给主机2进行通信,1发送消息给网桥,网桥发现目标地址和原地址属于一个局域网,那么他就会过滤掉这个消息请求。如果1给11发送消息,网桥发现原地址和目的地址不属于同一个局域网,那么就进行转发功能,把来自LAN A的消息转发给LAN B 这就是网桥的基本功能。

那么网桥怎么知道主机11是在LAN B上面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过滤数据库。网桥把他知道的地址信息都存在这个过滤数据库里面,每次接收一个目的地址,就和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果发现和源地址不在一个LAN就进行转发;如果在一个局域网下面就过滤掉这个信息。

log out的中文释义

   退出,注销;    

n    注销;运行记录;    

沪江词库精选log out是什么意思、英语单词推荐、用法及解释、中英文句子翻译、英语短语

注销;退出,离开(计算机系统)

英语解释

exit a computer

相似短语

log out 注销;退出,离开(计算机系统)log in and log out 录入与退出

log in 在网络上联接主机[服务器]的操作

in the log 在日志中; 未经砍削,处于原木状态

Log in 在网络上联接主机[服务器]的操作

log on 登录

log log grid 双对数坐标系统

log log paper 复对数坐标纸

log log transformation 计 重对数变换

log log plot 双对数坐标图

相似单词

log out 注销,记录

log 美=-logue

Log n 日志,记程仪 vt 伐木,切,航行 vi 伐木 n 日志,记录,圆木

log n[C] 1 原木 2(某时期事件的)正式记录,日志;(尤指)航海日志,飞行日志 3 相当于logarithm 对数 v[T] 1 把载入正式记录;记录 2 行驶,

log on 注册,登录

log 缩写 =logarithm

log in 注册,登录

out adv 1 出外;在外;向外 2 在外;不在家(办公室);在室外 3 离岸;离开城市;离开国家 4(发)出;(借)出;(挑)出;(突)出 5 出现;问世;显露 6 出声

log book n 航海日志

round log 圆木

最新单词

cavum vesico-uterinum怎么翻译及发音 医 膀胱子宫腔, 膀胱子宫陷凹

cavum uteri怎么翻译及发音 医 子宫腔

cavum thoracis的中文释义 医 胸腔

cavum subarachnoidale什么意思及同义词 医 蛛网膜下腔

cavum septi pellucidi是什么意思 医 透明隔腔, 假腔, 第五脑室

cavum retzii的中文解释 医 膀胱前隙, 耻骨后隙

cavum pulpae的中文释义 医 髓腔

cavum protovertebrae是什么意思及音标 医 原椎腔

111 NET TIMEnet time命令使计算机的时钟与另一个计算机或域的时钟同步。如果在没有 /set 选项的情况下使用,则显示另一个计算机或域的时间。net time的语法为:net time [\computername | /domain[:domainname] | /rtsdomain[:domainname]] [/set]net time [\computername] [/querysntp] | [/setsntp[:ntp server list]]参数说明:l 无参数,显示被指派为本地计算机的Windows服务器域时间服务器的当前时间。l \computername,指定要检查或与之同步的服务器的名称。l /domain[:domainname],指定要同步时间的域。l /rtsdomain[:domainname],指定要与之同步的可信时间服务器所在的域。l /set,使计算机的时钟与指定的计算机或域的时间同步。l /querysntp,显示当前为本地计算机或 \computername 所指定的计算机配置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的名称。l /setsntp[:ntp server list],指定本地计算机所使用的NTP时间服务器的列表。该列表可以包含IP地址或DNS名称,用空格分开。如果要使用多个时间服务器,该列表必须用引号引起来。例如net time /setsntp:"timenistgov,0x1 time-anistgov,0x1”,其中的0x1是在使用完整域名称作为NTP服务器的时候需要的,如果使用IP地址则可以忽略。112 W32time W32tm是用来同步本地计算机与远程计算机或域时间的类似命令。在域控制器上使用W32tm前必须停止W32Time,完成后再启动W32Time。W32tm的语法为:w32tm [ -tz | -s [computer] | -adj | -adjoff | -source | -once ][-test] [-v] [-p ] [-period ]关于W32tm语法的详细说明,可以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W32tm /?,将列出语法和所有参数的说明。12 注册表项以下注册表项位于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121 Parameters\Period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Parameters\Period 注册表项控制着 Windows 时间服务同步的频率。为它指定的值只能是以下列表中的某个特殊值:l 65531, "DailySpecialSkew" - 设置为每隔 45 分钟同步一次,直到有一次成功,然后每天同步一次。l 65532, "SpecialSkew" - 设置为每隔 45 分钟同步一次,直到有三次成功,然后每隔八小时同步一次。这是默认设置。l 65533, "Weekly" - 设置为每隔七天同步一次。l 65534, "Tridaily" - 设置为每隔三天同步一次。l 65535, "BiDaily" - 设置为每隔两天同步一次。l 0 - 对于 NT5DS,则每隔 45 分钟同步一次,直到有三次成功,然后每隔八小时同步一次。对于 NTP,则每隔 8 小时同步一次。l freq - freq 代表您希望 Windows 时间服务每天同步的次数。如果您不想使用那些事先指定好的值,则必须使用此选项。13 设置示例设置Windows Time 服务:在“控制面板”中打开“管理工具”,再打开“服务”;在服务中找到“Windows Time”,双击服务名称,在打开的“Windows Time的属性”中设置“启动类型”为“自动”,再按下启动按钮。在“运行(R)”中用“cmd”命令进入在DOS命令行窗体;执行以下命令(注意空格):net time /setsntp:1921681232net stop w32timenet start w32timew32tm –s(设置时间服务器地址)(停止时间服务)(启动时间服务)(立即同步时间)14 可能出现的问题计算机没有同步。因为没有可用的时间数据。(The computer did not resync because no time data was available)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是windows time service没有正确的启动,或者与组策略中的时间配置冲突。请在组策略(gpeditmsc)中将配置更改为“未配置”。2 Windows XP21 命令介绍Windows XP下有关时间的命令有两个,net time和W32tm,下面对这两个命令的语法和参数加以说明。211 NET TIMEnet time命令使计算机的时钟与另一个计算机或域的时钟同步。如果在没有 /set 选项的情况下使用,则显示另一个计算机或域的时间。net time的语法为:net time [\computername | /domain[:domainname] | /rtsdomain[:domainname]] [/set]net time [\computername] [/querysntp] | [/setsntp[:ntp server list]]参数说明:l 无参数,显示被指派为本地计算机的Windows服务器域时间服务器的当前时间。l \computername,指定要检查或与之同步的服务器的名称。l /domain[:domainname],指定要同步时间的域。l /rtsdomain[:domainname],指定要与之同步的可信时间服务器所在的域。l /set,使计算机的时钟与指定的计算机或域的时间同步。l /querysntp,显示当前为本地计算机或 \computername 所指定的计算机配置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的名称。l /setsntp[:ntp server list],指定本地计算机所使用的NTP时间服务器的列表。该列表可以包含IP地址或DNS名称,用空格分开。如果要使用多个时间服务器,该列表必须用引号引起来。例如net time /setsntp:"timenistgov,0x1 time-anistgov,0x1”,其中的0x1是在使用完整域名称作为NTP服务器的时候需要的,如果使用IP地址则可以忽略。212 W32time W32tm是用来同步本地计算机与远程计算机或域时间的类似命令。在域控制器上使用W32tm前必须停止W32Time,完成后再启动W32Time。W32tm的语法为:w32w32tm [/ | /register | /unregister ]w32tm /monitor [/domain:<domain name>] [/computers:<name>[,<name>[,<name>]]][/threads:<num>]w32tm /ntte <NT time epoch>w32tm /ntpte <NTP time epoch>w32tm /resync [/computer:<computer>] [/nowait] [/rediscover] [/soft]w32tm /stripchart /computer:<target> [/period:<refresh>][/dataonly] [/samples:<count>]w32tm /config [/computer:<target>] [/update][/manualpeerlist:<peers>] [/syncfromflags:<source>] [/LocalClockDispersion:<seconds>]w32tm /tzw32tm /dumpreg [/subkey:<key>] [/computer:<target>]关于W32tm语法的详细说明,可以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W32tm /?,将列出语法和所有参数的说明。22 注册表项以下注册表项位于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注册表项MaxPosPhaseCorrection路径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Config注意该项指定服务可进行的最大正时间校准量(以秒为单位)。如果服务确定某个更改幅度大于所需的幅度,它将记录一个事件。特殊情况:0xFFFFFFFF 表示总是校准时间。域成员的默认值是 0xFFFFFFFF。独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默认值是 54,000(15 小时)。注册表项MaxNegPhaseCorrection路径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Config注意该项指定服务可进行的最大负时间校准量(以秒为单位)。如果服务确定某个更改幅度大于所需的幅度,它将转而记录一个事件。特殊情况:-1 表示总是校准时间。域成员的默认值是 0xFFFFFFFF。独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默认值是 54,000(15 小时)。注册表项MaxPollInterval路径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Config注意 该项指定系统轮询间隔所允许的最大间隔(单位是对数表示的秒)。请注意,尽管系统必须根据预定的间隔进行轮询,但是提供程序可以根据请求拒绝生成示例。域成员的默认值是 10。独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默认值是 15。注册表项SpecialPollInterval路径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TimeProviders\NtpClient注意该项指定手动对等端的特殊轮询间隔(以秒为单位)。当启用 SpecialInterval 0x1 标志时,W32Time 将使用此轮询间隔而非操作系统确定的轮询间隔。域成员的默认值是 3,600。独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默认值是 604,800。注册表项MaxAllowedPhaseOffset路径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Config注意该项指定 W32Time 尝试使用时钟速率调整计算机时钟的最大偏移(以秒为单位)。当偏移大于该速率时,W32Time 将直接设置计算机时钟。域成员的默认值是 300。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对CPU的认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