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发展史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Intel 4004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由于运算性能很差,其市场反应十分不理想。197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如果没有微处理器,这些应用就无法实现。
由于微处理器可用来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较大设备完成的计算任务,价格又便宜,于是各半导体公司开始竞相生产微处理器芯片。Zilog公司生产了8080的增强型Z80,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了6800,英特尔公司于1976年又生产了增强型8085,但这些芯片基本没有改变8080的基本特点,都属于第二代微处理器。它们均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采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Intel 8086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计划生产Z8000和68000。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英特尔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197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传送或接收16位数据,而8088每周期只采用8位。因为最初的大部分设备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数据传送、接收能与这些设备相兼容。8088采用40针的DIP封装,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微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8086和8088问世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改进,他们将更多功能集成在芯片上,这样就诞生了80186和80188。这两款微处理器内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输入输出上80186采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样是采用8位工作。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80286可工作于两种方式,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
在实模式下,微处理器可以访问的内存总量限制在1兆字节;而在保护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访问16兆字节的内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护方式之下,可以保护操作系统,使之不像实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护的微处理器那样,在遇到异常应用时会使系统停机。
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用在先进技术微机即AT机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80286在以下四个方面比它的前辈有显著的改进:支持更大的内存;能够模拟内存空间;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速度。最早PC机的速度是4MHz,第一台基于80286的AT机运行速度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还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达到了20MHz,这意味着性能上有了重大的进步。
80286的封装是一种被称为PGA的正方形包装。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装,它有一块内部和外部固体插脚,在这个封装中,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IBM PC/AT微机的总线保持了XT的三层总线结构,并增加了高低位字节总线驱动器转换逻辑和高位字节总线。与XT机一样,CPU也是焊接在主板上的。
那时的原装机仅指IBM PC机,而兼容机就是除了IBM PC以外的其它机器。在当时,生产CPU的公司除英特尔外,还有AMD及西门子公司等,而人们对自己电脑用的什么CPU也不关心,因为AMD等公司生产的CPU几乎同英特尔的一样,直到486时代人们才关心起自己的CPU来。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Intel 80386
1985年春天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芯片公司,它决心全力开发新一代的32位核心的CPU—80386。Intel给80386设计了三个技术要点:使用“类286”结构,开发80387微处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开发高速缓存解决内存速度瓶颈。
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最后还有少量的40MHz产品。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4GB内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它的运算模式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微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频率为125MHz的80386每秒钟可执行6百万条指令,比频率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经典的产品为80386DX-33MHz,一般我们说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PC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领域,如商业办公和计算、工程设计和计算、数据中心、个人娱乐。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虽然当时80386没有完善和强大的浮点运算单元,但配上80387协处理器,80386就可以顺利完成许多需要大量浮点运算的任务,从而顺利进入了主流的商用电脑市场。另外,30386还有其他丰富的外围配件支持,如82258(DMA控制器)、8259A(中断控制器)、8272(磁盘控制器)、82385(Cache控制器)、82062(硬盘控制器)等。针对内存的速度瓶颈,英特尔为80386设计了高速缓存(Cache),采取预读内存的方法来缓解这个速度瓶颈,从此以后,Cache就和CPU成为了如影随形的东西。
Intel 80387/80287
严格地说,80387并不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CPU,而是配合80386DX的协处理芯片,也就是说,80387只能协助80386完成浮点运算方面的功能,功能很单一。
Intel 80386SX
1989年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这是Intel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的一种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内部数据总线为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16位,它可以接受为80286开发的16位输入/输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机成本。
80386SX推出后,受到市场的广泛的欢迎,因为80386SX的性能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Intel 80386SL/80386DL
英特尔在1990年推出了专门用于笔记本电脑的80386SL和80386DL两种型号的386芯片。这两个类型的芯片可以说是80386DX/SX的节能型,其中,80386DL是基于80386DX内核,而80386SL是基于80386SX内核的。这两种类型的芯片,不但耗电少,而且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在CPU不工作的时候,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Motorola 68000
摩托罗拉的68000是最早推出的32位微微处理器,当时是1984年,推出后,性能超群,并获得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青睐,在自己的划时代个人电脑“PC-MAC”中采用该芯片。但80386推出后,日渐没落。
AMD Am386SX/DX
AMD的Am386SX/DX是兼容80386DX的第三方芯片,性能上和英特尔的80386DX相差无己,也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
IBM 386SLC
这个是由IBM在研究80386的基础上设计的,和80386完全兼容,由英特尔生产制造。386SLC基本上是一个在80386SX的基础上配上内置Cache,同时包含80486SX的指令集,性能也不错。
Intel 80486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微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数字运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两倍,内部缓存缩短了微处理器与慢速DRAM的等待时间。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微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 DX2、486 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Intel 80486 DX
常见的80486 CPU有80486 DX-33、40、50。486 CPU与386 DX一样内外都是32位的,但是最慢的486 CPU也比最快的386 CPU要快,这是因为486 SX/DX执行一条指令,只需要一个振荡周期,而386DX CPU却需要两个周期。
Intel 80486 SX
因为80486 DX CPU具有内置的浮点协微处理器,功能强大,当然价格也就比较昂贵。为了适应普通的用户的需要,尤其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浮点运算的用户,英特尔公司推出了486 SX CPU。80486 SX主板上一般都有80487协微处理器插座,如果需要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可以插上一个80487协微处理器芯片,这样就等同于486 DX了。常见的80486 SX CPU有:80486 SX-25、33。
Intel 80486 DX2/DX4
其实这种CPU的名字与频率是有关的,这种CPU的内部频率是主板频率的两/四倍,如80486 DX2-66,CPU的频率是66MHz,而主板的频率只要是33MHz就可以了。
Intel 80486 SL CPU
80486 SL CPU最初是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设计的,与386SL一样,这种芯片使用33V而不是5V电源,而且也有内部切断电路,使微处理器和其他一些可选择的部件在不工作时,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就可以减少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的能耗,延长使用时间。
Intel 486 OverDrive
升级486 SX可以在主板的协微处理器插槽上安装一个80487SX芯片,使其等效于486 DX,但是这样升级后,只是增加了浮点协微处理器的能力,并没有提高系统的速度。为了提高系统的速度,还有另外一种升级的方法,就是在协微处理器插槽上插上一个486 OverDrive CPU,它的原理与486 DX2 CPU一样,其内部操作速度可以是外部速度的两倍。如一个20MHz的主板上安插了OverDrive CPU之后,CPU内部的操作速度可以达到40MHz。486 OverDrive CPU也有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常见的有:OverDrive-50、66、80。
TI 486 DX
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厂商之一,美国德州仪器(TI)也在486时代异军突起,它自行生产了486 DX系列CPU,尤其在486DX2成为主流后,其DX2-80因较高的性价比成为当时主流产品之一,TI 486最高主频为DX4-100,但其后再也没有进入过CPU市场。
Cyrix 486DLC
这是Cyrix公司生产的486 CPU,说它是486 CPU,是指它的效率上逼近486 CPU,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486 CPU,这是由486 CPU的特点而定的。486DLC CPU只是将386DX CPU与1K Cache组合在一块芯片里,没有内含浮点协微处理器,执行一条指令需要两个振荡周期。但是由于486DLC CPU设计精巧,486DLC-33 CPU的效率逼近英特尔公司的486 SX-25,而486DLC-40 CPU则超过了486 SX-25,并且486DLC-40 CPU的价格比486 SX-25便宜。486DLC CPU是为了升级386DM而设计的,如果原来有一台386电脑,想升级到486,但是又不想更换主板,就可以拔下原来的386 CPU,插上一块486DLC CPU就可以了。
Cyrix 5x86
自从英特尔另辟蹊径,开发了Pentium之后,Cyrix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产品5x86。它仍然延用原来486系列的CPU插座,而将主频从100MHz提高到120MHz。5x86比起486来说性能是有所增加,可是比起Pentium来说,不但浮点性能远远不足,就连Cyrix一向自豪的整数运算性能也不那么高超,给人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由于5x86可以使用486的主板,因此一般将它看成是过渡产品。
AMD 5x86
AMD 486DX是AMD公司在 486市场的利器,它内置16KB回写缓存,并且开始了单周期多指令的时代,还具有分页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由于后期TI推出了486DX2-80,价格非常低,英特尔又推出了Pentium系列,AMD为了抢占市场的空缺,推出了5x86系列CPU。它是486级最高主频的产品,为5x86-120及133。它采用了一体的16K回写缓存,035微米工艺,33×4的133频率,性能直指Pentiun 75,并且功耗要小于Pentium。
Intel Pentium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巨人,但是由于奔腾微处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尔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Pentium最初级的CPU是Pentium 60和Pentium 66,分别工作在与系统总线频率相同的60MHz和66MHz两种频率下,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倍频设置。
早期的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的制造工艺,后期120MHz频率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经典奔腾的性能相当平均,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都不错。
Intel Pentium MMX
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许多新指令集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种便是英特尔的MMX、SSE和AMD的3D NOW!。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英特尔于1996年发明的一项多媒体指令增强技术,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MMX技术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
多能奔腾(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从多能奔腾开始,英特尔就对其生产的CPU开始锁倍频了,但是MMX的CPU超外频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电压来超倍频,所以那个时候超频是一个很时髦的行动。超频这个词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多能奔腾是继Pentium后英特尔又一个成功的产品,其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多能奔腾在原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增加了片内16KB数据缓存和16KB指令缓存,4路写缓存以及分支预测单元和返回堆栈技术。特别是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使得多能奔腾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得多。
这57条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视频等数据。这些指令可以大大缩短CPU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的等待时间,使CPU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经典奔腾不同,多能奔腾采用了双电压设计,其内核电压为28V,系统I/O电压仍为原来的33V。如果主板不支持双电压设计,那么就无法升级到多能奔腾。
多能奔腾的代号为P55C,是第一个有MMX技术(整量型单元执行)的CPU,拥有16KB数据L1 Cache,16KB指令L1 Cache,兼容SMM,64位总线,528MB/s的频宽,2时钟等待时间,450万个晶体管,功耗17瓦。支持的工作频率有:133MHz、150MHz、166MHz、200MHz、233MHz。
Intel Pentium Pro
曾几何时,Pentium Pro是高端CPU的代名词,Pentium Pro所表现的性能在当时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但是Pentium Pro是32位数据结构设计的CPU,所以Pentium Pro运行16位应用程序时性能一般,但仍然是32位的赢家,但是后来,MMX的出现使它黯然失色。
Pentium Pro(高能奔腾,686级的CPU)的核心架构代号为P6(也是未来PⅡ、PⅢ所使用的核心架构),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的二级Cache。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AMD K5
K5是AMD公司第一个独立生产的x86级CPU,发布时间在1996年。由于K5在开发上遇到了问题,其上市时间比英特尔的Pentium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不好,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不如Cyrix的6x86,但是仍比Pentium略强,浮点运算能力远远比不上Pentium,但稍强于Cyrix。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那一种产品。K5低廉的价格显然比其性能更能吸引消费者,低价是这款CPU最大的卖点。
AMD K6
AMD 自然不甘心Pentium在CPU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它们在1997年又推出了K6。K6这款CPU的设计指标是相当高的,它拥有全新的MMX指令以及64KB L1 Cache(比奔腾MMX多了一倍),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接近同主频PⅡ的水平。K6与K5相比,可以平行地处理更多的指令,并运行在更高的时钟频率上。AMD在整数运算方面做得非常成功,K6稍微落后的地方是在运行需要使用到MMX或浮点运算的应用程序方面,比起同样频率的Pentium 要差许多。
K6拥有32KB数据L1 Cache,32KB指令L1 Cache,集成了880万个晶体管,采用035微米技术,五层CMOS,C4工艺反装晶片,内核面积168平方毫米(新产品为68平方毫米),使用Socket7架构。
Cyrix 6x86/MX
Cyrix 也算是一家老资格的CPU开发商了,早在x86时代,它和英特尔,AMD就形成了三雄并立的局面。
自从Cyrix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合并后,使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成品也日益完善和完备。Cyrix的6x86是投放到市场上与Pentium兼容的微处理器。
IDT WinChip
美国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作为新加入此领域的CPU生产厂商,在1997年推出的第一个微微处理器产品是WinChip(即C6),在整个CPU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不足1%。1998年5月,IDT宣布了它的第二代产品WinChip 2 。
WinChip 2在原有WinChip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双指令的MMX单元,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改进后的WinChip 2比相同频率的WinChip性能提高约10%,基本达到Intel Pentium微处理器的性能。
Intel PentiumⅡ
1997年~1998年是CPU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这一时期的CPU芯片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PentiumⅡ的中文名称叫“奔腾二代”,它有Klamath、Deschutes、Mendocino、Katmai等几种不同核心结构的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采用Klamath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750万个晶体管,核心工作电压为28V。
PentiumⅡ微处理器采用了双重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连通二级缓存,另一条负责主要内存。PentiumⅡ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L2 Cache,容量为512KB,并以CPU主频的一半速度运行。作为一种补偿,英特尔将PentiumⅡ的L1 Cache从16KB增至32KB。另外,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英特尔第一次在PentiumⅡ中采用了具有专利权保护的Slot 1接口标准和SECC(单边接触盒)封装技术。
1998年4月16日,英特尔第一个支持100MHz额定外频的、代号为Deschutes的350、400MHz CPU正式推出。采用新核心的PentiumⅡ微处理器不但外频提升至100MHz,而且它们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其核心工作电压也由28V降至20V,L1 Cache和L2 Cache分别是32KB、512KB。支持芯片组主要是Intel的440BX。
在1998年至1999年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比PentiumⅡ功能更强大的CPU--Xeon(至强微处理器)。该款微处理器采用的核心和PentiumⅡ差不多,025微米制造工艺,支持100MHz外频。Xeon最大可配备2MB Cache,并运行在CPU核心频率下,它和PentiumⅡ采用的芯片不同,被称为CSRAM(Custom StaticRAM,定制静态存储器)。除此之外,它支持八个CPU系统;使用36位内存地址和PSE模式(PSE36模式),最大800MB/s的内存带宽。Xeon微处理器主要面向对性能要求更高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另外,Xeon的接口形式也有所变化,采用了比Slot 1稍大一些的Slot 2架构(可支持四个微处理器)。
Intel Celeron(赛扬)
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低端市场,于1998年4月推出了一款廉价的CPU—Celeron(中文名叫赛扬)。最初推出的Celeron有266MHz、300MHz两个版本,且都采用Covington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和32KB一级缓存,工作电压为20V,外频66MHz。Celeron与PentiumⅡ相比,去掉了片上的L2 Cache,此举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也正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在性能上大打折扣,其整数性能甚至不如Pentium MMX。
为弥补缺乏二级缓存的Celeron微处理器性能上的不足,进一步在低端市场上打击竞争对手,英特尔在Celeron266、300推出后不久,又发布了采用Mendocino核心的新Celeron微处理器—Celeron300A、333、366。与旧Celeron不同的是,新Celeron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同时它采用Slot 1架构及SEPP封装形式,内建32KB L1 Cache、128KB L2 Cache,且以CPU相同的核心频率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L2 Cache的工作效率。
AMD K6-2
AMD于1998年4月正式推出了K6-2微处理器。它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芯片面积减小到了68平方毫米,晶体管数目也增加到930万个。另外,K6-2具有64KB L1 Cache,二级缓存集成在主板上,容量从512KB到2MB之间,速度与系统总线频率同步,工作电压为22V,支持Socket 7架构。
K6-2是一个K6芯片加上100MHz总线频率和支持3D Now!浮点指令的“结合物”。3D Now!技术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加强了处理3D图形和多媒体所需要的密集浮点运算性能。此外,K6-2支持超标量MMX技术,支持100MHz总线频率,这意味着系统与L2缓存和内存的传输率提高近50%,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表现。
Cyrix MⅡ
作为Cyrix公司独自研发的最后一款微处理器,Cyrix MⅡ是于1998年3月开始生产的。除了具有6x86本身的特性外,该微处理器还支持MMX指令,其核心电压为29V,具有256字节指令;35X倍频;核心内集成650万个晶体管,功耗206瓦;64KB一级缓存。
Rise mp6
Rise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11月的美国公司,主要生产x86兼容的CPU,在1998年推出了mP6 CPU。mp6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性能优异,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性能和强大的浮点运算。mp6使用Socket 7/Super 7兼容插座,只有16KB的一级缓存。
Intel PentiumⅢ
1999年春节刚过,英特尔公司就发布了采用Katmai核心的新一代微处理器—PentiumⅢ。该微处理器除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Slot 1架构之外,它还具有以下新特点: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采用第六代CPU核心—P6微架构,针对32位应用程序进行优化,双重独立总线;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以CPU核心速度的一半运行;采用SECC2封装形式;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共70条新指令。PentiumⅢ的起始主频速度为450MHz。
和PentiumⅡ Xeon一样,英特尔同样也推出了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的高性能CPU—PentiumⅢ Xeon至强微处理器。除前期的PentiumⅡ Xeon500、550采用025微米技术外,该款微处理器是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Slot 2架构和SECC封装形式,内置32KB一级缓存和512KB二级缓存,工作电压为16V。
Intel CeleronⅡ
为进一步巩固低端市场优势,英特尔于2000年3月29日推出了采用Coppermine核心CeleronⅡ。该款微处理器同样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核心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采用FC-PGA封装形式,它和赛扬Mendocino一样内建128KB和CPU同步运行的L2 Cache,故其内核也称为Coppermine 128。CeleronⅡ不支持多微处理器系统。但是,CeleronⅡ的外频仍然只有66MHz,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
AMD K6-Ⅲ
AMD于1999年2月推出了代号为“Sharptooth”(利齿)的K6-Ⅲ,它是该公司最后一款支持Super 7架构和CPGA封装形式的CPU,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内核面积是135平方毫米,集成了2130万个晶体管,工作电压为22V/24V。
相对于K6-2而言,K6-Ⅲ最大的变化就是内部集成了256KB二级缓存(新赛扬只有128KB),并以CPU的主频速度运行。K6-Ⅲ的这一变化将能够更大限度发挥高主频的优势。
培养目标:通过半年制半封闭强化教育,提高学生在1、计算机基础与操作应用;2、计算机组装维修与局域网构建;3、计算机网络工程;4、Cisco CCNA网络工程师认证实训;5、REDHAT Linux操作系统,6、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管理实训;7、WEB网站设计师认证实训;8、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与管理;9、ASP商务网站与企业应用系统开发;10、VB企业应用系统开发;11、NET编程与系统开发;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应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信息时代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
一、计算机基础:1、系统概述;2、工作原理;3、硬件构成;4、基本操作;5、日常维护;6、打印机;7、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
二、英、中文输入:1、指法练习、2、拼音输入;3、五笔输入
三、WIN操作系统:1、次源管理器;2、快捷方式;3、管理文件;4、系统工具;5、安装软硬件;6、输入法;7、WIN网络;8、局域网;9、网络组件;10、网络中标识;11、通讯;
四、Internet与outlook网络应用:1、inrernet设置;2、浏览;3、nermeering会议;4、聊天室;5、邮件;6、iuutlook设置使用;7、写字板;8、画图;9、娱乐;10、游戏。
五、Mord文档:1、文档新建、录入、编辑、保存;2、字体、段落、页眉与页脚、页面打印;3、表格绘制编辑格式化、灵活编辑与应用;4、绘制、插入艺术字、图文混排;5、样式应用、修改管理器、样式库;6、模板新建套用修改管理器;7、图文集、更正、自动套用格式与摘要;8、自定义应用图表、数年据、数学公式、数学符号与样板;9、web页面创建、编辑、动态效果、链接发布;10、文档预览、页边距、页眉页脚打印范围、打印机属性;
六、Excel数据表:1、工作表;2、数据输入、填充和排序、创建械板;3、单元格;4、查找与替换管理、拆分、冻结、移动;5、数字格式化、调整、文本框;6、公式计算与循环合并、函数公式、财务函数;7、图表建立、修改、加入选择、深度宽度;8、艺术字图形绘制、插入编辑、阴影、三维效果;9、数据透视表字段、套用格式、创建;10、数据库、数据排列、分类、汇总、变量与规划求解、运算表;11、工作表设置、页眉、页脚、页边距、分页打印。
七、Powerpoin幻灯片:1、创建演示文稿;2、设计模板;3、提示向导、编辑文本;4、放映效果;5、幻灯片布局编辑文本框;6、板式;7、配色方案;8、母板;9、页眉页脚;10、插入图形、GIF动画;11、图表建立、格式化表格操作;12、添加声音、乐曲、影片、视频;13、页面组织放映准备;14、设置演示效果;15、播放控制。
八、Access数据库:1、数据库简介;2、关系型桌面数年据库;3、安全;4、数据库窗口、数年据表对象、查询、窗体、报表、Web页对象;5、向导创建数据库;6、设计创建新表、字段、说明、数据类型、关键字、查找过滤、导入链接表;7、修改表与字段、关键字索引;8、创建纵栏窗体、增加编辑、查找、记录;9、窗体编辑;10、数据分析、查询;11、报表向导、设计报表、邮政标签、修改报表;12、数据库压缩、修复、加密、解密安全控制。
九、Frontpage网页:1、网页基本元素;2、新建网页或网站;3、制作与修饰网页;4、字体、段落、列表操作;5、预览、保存网页或网站;6、图像处理文字超链接;7、链接到网页;8、链接到电子邮件;9、热点链接;10、书签、超链接颜色;11、表格插入、编辑嵌套;12、框架创建、属性、拆分;13、表单;14、拉列表、文本框、滚文本框;15、按钮、字幕、计数器;16、动态、动画、过滤效果;17、导航视图、报表视图、模板、任务视图;18、链接管理;19、申请空间域名;20、检验超链接;21、测试文件;22、Http协议发布站点。
十、病毒及其处理:1、病毒概述;2、常见病毒的防范;3判断病毒;4、KV3000瑞星Norton Antivirus杀毒软件;5、捕捉新病毒;6、DEBUG的使用。
十一、常用软件安装与使用:1、网络蚂蚁;2、KV3000、瑞星、金山病毒下载安装;3、输入法下载安装;4、ACDSee豪杰看图;5、压缩WINZIP。
十二、多媒体电脑硬件组装调试:1、组装流程;2、CPU路线;3、声卡、网卡、显卡;4、Atx电源;5、硬盘、软驱、光驱;6、显示器、音箱、键盘;7、硬件测试;8、CMOS设置;
十三、WIN系统安装:1、新硬盘分区FDISK;2、硬盘高格FORMAT;3、驱动程序安装;4、应用软件安装;5、WIN系统优化;
十四、硬件选用与故障处理:1、CPU滑位与降频、锁频、超频技巧;2、主板CMOS问题;3、BIOS升级复位;4、内存防伪、检测故障处理;5、硬盘原理、优选修复坏区、挽救数据、超频、低格DM软件分区与高格;6、显示器优选技术动向磁化调色、调焦;7、显卡原理安装;8、PCA声卡噪声与故障;9、光驱清洁与故障;10、音箱优选;11、软驱常见故障;12、电源故障与检测;13、软驱故障;14、刻录机应用。
十五、病毒及其处理:1、病毒概述;2、常见病毒的防范;3、判断病毒;4、KV3000、瑞星、Norton Antivirus杀毒软件安装与使用;5、捕捉新病毒;6、DEBUG的使用
十六、Internet上网设置及局域网:1、MODE诊断安装与Internet设置;2、浏览搜索;3、WINZIP压缩与下载;4、QQ聊天;5、GHOST应用;6、光盘GHOST;7、快速组装GHOST;8、局域网的安装与应用;9、HUB原理与应用;10、直连线与交叉线;11、局域网内部设置;12、网吧的构成;13、网吧维护。
十七、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基础;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结构;3、计算机网络分类;4、网络设计原则和步骤;5、网络综合布线在布线时的施工要求;6、双绞线水晶头在10M/100M和1000M的制作标准;7、HUB(集线器)、SWITCH(交换机)的堆叠和级联的区别和要求;8、以太网布线时的5-4-3原则和实施;9、对等网和WIN98/WINZ000/WINXP/WIN2003系统下的对等网的配置和功能;10、NETBEUI协议、IPX/SPX兼容协议和TCP/IP协议;11、TCP/IP协议的中IP网段划分、IP地址分类和IP地址中的保留地址;12、打印机服务器的配置和实现网络打印;13、企业和网吧常用接入INTERNET网的方法和实施;12、企业和网吧管理软件的应用和设置;13、常见对等网故障判断和测试。
十八、WINDOWS2000/2003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1、活动目录服务器的应用;2、安装和卸载活动目录服务器;3、帐户的管理设置;4、工作站登陆活动目录的设置和实现;5、DHCP服务器的作用、建立和应用;6、FTP/WEW服务器的作用、建立和应用;7、DNS服务器的作用、建立和应用;8、DNS/FTP/WEB服务器综合应用;9、企业邮件(EXCHANGE)服务器的作用、建立和应用;10、DFS分布式服务器作用、建立和应用;11、终端服务器的作用、建立和应用;12、服务器的备份和还原的设置和应用;13、磁盘配额和磁盘阵列的设置和应用。
十九、Cisco CCNA网络工程师认证实训:1、TCP/IP协议及子网规划与划分;2、OSI网络模型介绍;3、CISCO路由器接口的认识;4、用CISCO路由器CONSOLE接口载入IOS系统;5、CISCO路由器的初始化;6、CISCO常用的四种模式和常用命令的使用;7、IP静态路由配置和应用;8、IP动态路由(RIP、IGRP、EIGRP、OSPF)4、CISCO路由器的常用密码设置;9、远程登陆路由器IOS的实现和映射的应用;10、标准的访问列表的配置和应用(STANDARD ACCESS-LIST);11、扩展访问列表的设置和应用(EXTENDED ACCESS-LIST);12、CISCO路由器配置的备份和还原;13、CISCO的IOS系统的安装和还原;14、广义网协议(HDLC、PPP、FRAME-RELAY、X、25);15、CISCO交换机的IOS系统的载入;16、CISCO交换机的VLAN的划分;17、CISCO交换机的TRUNK的作用。
二十、Redhat linux认证实训(全日制半个月790元;夜班一个月790元)
一、UNIX/LINUX基础:1、REDHAT介绍;2、REDHAT的安装和系统分区(SWAP和EXT3);3、REDHAT和WINDOWS多系统的共存安装;4、REDHAT系统操作和应用;5、REDHAT系统下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五笔、QQ等);6、REDHAT系统下服务器的特点、安全性、常用的设置和应用。
二、REDHAT LINUX的网络配置和应用:1、REDHAT系统下的网卡的设置;2、REDHAT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互联(SAMA服务器的建立和应用);3、REDHAT系统下的FTP服务器配置和应用;4、REDHAT系统下的WEB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5、REDHAT系统下的DNS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6、REDHAT系统下的DHCP的配置和应用。
二十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管理实训: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2、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技术;3、网络服务器的访问控制的设置和应用;4、防火墙的原理和应用;5、网络代理服务器安装设置和应用;6、操作系统内部安全技术;7、WINDOWS2000/2003服务器下的初级网络安全设置和管理;8、WINDOWS2000/2003服务器下的中级网络安全设置和管理;9、WINDOWS2000/2003服务器下的高级安全设置和管理;10、计算机网络监测的设置和应用11、网络安全管理软件的设置和应用。12、计算机网络入侵常用方法和网络入侵用户的抓取。
二十二、HTWL语法:1、标记使用;2、文字面板编辑3文字格式标记4表格建立5图层的使用6其它标记
二十三、 Dreamweaver Mx网页设计:1、建立站点(确定站点的性质、确定存放位置、站点建立的具体操作、建立首页);2、创建站点内容:(标记使用、文字面板编辑、页面的四个属性、 HTML语言);3、主页(确定主页的标志、标题、导航条);4、网页属性与组成部分;5、插入页面内容(、多媒体、水平线、空格、字符);6、超联接种类(文本超链接、邮箱链接、锚记的链接、的链接、的热点链接);7、表格建立(表格控件的意义、表格属性、表格的基本操作);8、布局表格;9、表单的建立(表单的HTML代码、表单的TYPE的值、表单的格式与参数、表单的事件);10、表单的基本对象的使用(功能、表单中的两类按纽、单选按纽与复选按纽的使用);11、编辑框架网页(HTML标签、框架网页的组成、属性、网页集属性);12、CSS层叠样式表(作用、概念、特点、CSS与HTML格式的对比、自定义的CSS、重定义HTML、CSS的链接样式、外部的CSS);13、模板(概念、作用、编辑、保存、更新、应用);14、库(概念、作用、编辑、保存、更新);15、层的应用(概念、作用、属性、层动画的制作);16、行为的应用(制作、行为方法、行为对象、行为动作);17、javascript的应用;18、插件的格式、安装、应用;19、站点的管理(远程、测试服务器、上传站点、管理站点)。
二十四、FLASH Mx网站动画设计:1、简单动画的制作(绘图工具与菜单);2、简单动画的制作(位置、形态、颜色变化的动作);3、图形的制作;4、逐帧动画(倒计时器、应用翻转帧、背景层、动作的变化);5、补间动画(关键帧、补间动作作插入和运动形式)6、引道层(建立、制作方式);7、蒙版动画的制作(底层静止的动画、底层运动的动画、底层同时动动的动画);8、按纽(作用与性质、功能、制作方法、状态);9、动画添加声音(方式、格式、插入声音的方法、质量);10、交互动画的制作( Action指令、加法计算器、跳转、开始与停止);11、动画的发布(方式、格式的选择、注意的地方)
二十五、Fireworks MX网站图像处理:1、集成界面(主菜单、工具箱、工具栏、动画面板、首先项);2、创建导入文档;3、绘制和编辑图像( 位图和矢量图、进入对象模式、绘制对象、绘制自由路径、从其他软件取得对象、编辑对象、选择对象、改变路径的形状、转换路径、改变路径的外观);3、颜色(Web可靠颜色、颜色样品面板、透明背景、 消除晕环);4、在图形中使用文本(输入、编辑、导入、增加效果、变形、将文本转换为路径和图像);5、符号(插帧技术、淡入淡出效果、符号的导出和导入);6、综合实例(相框、导航条、文字蒙板、绘制复杂路径对象、素材、导出文档、优化文档、切片和热点、模糊效果)。
二十六、PHOTOSHOP图象处理:1界面2图层3蒙版与路径4滤镜5图象与三维效果6文字设计7图象合成
二十七、网站设计综合实例:1、个人网站构建;2、企业网站构建;3、PWS网站服务器;4、虚拟主机与域名申请;5、上传下载网页;6、网站管理与维护。
二十八、SQL SERVER基础:1、SQL SERVER2000的发展史与特点;2、 SQL SERVER2000的体系结构;3、关系数据库;4、 SQL SERVER2000的数据库对象;5、SQL 和TRANSACT-SQL;6、SQL SERVER 2000安装;7、 SQL SERVER2000的系统数据库与系统表;8、 SQL SERVER 服务器的连接和注册;9、查询分析器和企业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二十九、SQL SERVER操作:1、 创建、查看、管理、删除数据库;2、SQL SERVER的标识符、对象命名规则与习惯;3、创建表、删除表、修改表、查看表属性、表格重命名、索引;4、SELECT查询、使用TOP关键字、使用DISTINCT关键字;5、使用计算列、操作查询的列名、使用WHERE子句、使用LIKE子句模糊查询、使用ORDER BY给数据排序;6、插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视图的创建与删除、修改视图定义;7、使用视图简化查询、通过视图对数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对视图进行加密。
三十、SQL SERVER开发与提高
1、整形数据类型、货币数据类型、数字数据类型、浮点数据类型、时间日期数据类型、字符数据类型、用户自定义类型;2、多表查询和笛卡儿乘积、使用表的别名、使用UNION子字句;3、使用统计函数、GROUP BY 、使用COMPUTE和COMPUTE BY子句、嵌套等查询方法;4、数据完整性基础、约束实施数据完整性、规则、使用默认值、使用IDENYITY列;5、注释、批处理、全局变量、局部变量;6、条件判断结构、循环结构;7、游标、事务;8、 数学函数、字符串函数、日期函数、其他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9、存储过程的使用管理、触发器概述;10、触发器的使用与管理、触发器的特殊功能
三十一、数据库的管理:1、标准登入模式、集成登入模式、数据库的安全性、角色与权限;2、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库的还原;3、不同或相同数据库类型的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库的分离和附加。
三十二、 ASP的基础:1、ASP 开发环境的配置即服务器的配置: Html 标记语言、写代码工具的选择、脚本语言、 操作系统的选择和服务器的配置、 数据库的选择;2、ASP应用范围(开发网站、信息管理系统);3、ASP 开发网站的工具应用( Html 标记语言、开发网页的工具、处理的工具、 制作动画的工具、脚本语言、 开发环境的配置、ASP 内置对象的使用、 ADO 组件的使用 、 数据库的开发)。
三十三、 VBScript和JavaScript: 1、常量和变量的作用、定义和使用;2、数据类型; 3、运算符的使用及运算符优先级;4、控制语句(IF 条件控制、 Select 条件控制语句、 ForNext 循环控制语句、 DoLoop 循环控制语句、Exit 强行退出循环语句); 5、过程与函数( Sub 的定义和使用、 Function 的定义和使用、 常用内置函数的使用)。
三十四、ASP 内置对象的使用 : 1、Request 对象、 方法、集合、属性;2、Session 对象、方法、 集合、属性(会话、Session 变量的生命周期、作用范围);3、Application 对象、方法、集合、 属性( Application 变量的生命周期、作用范围);4、Server 对象、方法、属性;6、ObjectContext 对象、方法、属性。
三十五、 ADO 组件:1、Connection 对象;2、Recordset 对象; 3、Command 对象
九、 数据库: 1、Select ;2、Update ;3、Insert ;4、Delete ; 5、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的安装、使用方法和技巧;7、Access 数据库的安装、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十六、 显示数据库中的数据: 1、使用 ADO 组件的 Connection 对象连接 SQL Server 数据库和
Access 数据库; 2、使用 ADO 组件的 Recordset 对象实现对数据表的操作; 3、使用循环语句对大量数据循环显示
三十七、 会员管理模块的建立: 1、用户数据库的建立;2、会员注册( Form 表单数据的提交、ASP 中使用 Insert 插入语句的两种方法、使用 ASP 的内置对象 Request 和 Response、按钮响应事件实现对输入内容的限制,使用脚本语言实现;3、会员资料的修改、 ASP 中使用 Update 修改语句的两种方法、利用 Include 方法实现对公共文件的调用;4、具有超级权限的管理员对会员资料的删除;ASP 中使用 Delete 删除语句实现数据删除; 5、会员登录:在线显示会员 IP 地址,Request 对象属性 ServerVariable 的使用。登录控制,利用 Session 对象实现会员未登录之前不允许打开某一页面。
三十八、留言系统的制作:1、留言数据表的建立; 2、创建留言板的代码;3、利用 Session 对象防止刷新重复提交留言内容;4、利用 Order by XXX desc 实现最新留言最开头显示;5、管理员对非法留言的删除操作
三十九、计数器的制作:1、利用 Application 制作计数器;2、Globalasa 文件的使用;3、Application 和 Session 对象的 On_strat() 和 On_end() 过程的应用 ;4、利用 Cookies 制作计数器;5、利用计数器组件制作计数器
四十、 聊天室的制作:1、 session的使用;2、 application的使用
四十一、 投票系统的制作:1、 数据库的设计;2、显示页的制作;3、 投票页的制作
四十二、新闻发布系统: 1、新闻发布系统的流程分析;2、创建新闻发布系统的代码;3、管理员对新闻的在线发布、在线删除、在线修改
四十三、社区论坛的制作:1、整个网站的流程分析; 2、创建**网站的界面和代码;3、实现对网站的在线管理
四十四、 Visual Basic 基础:1、设计步骤;2、运行程序;3、Visual Basic应用程序的基本特点、 可视化设计、 事件驱动编程;4、 Visual Basic与其他可视化编程工具的区别;5、 安装Microsoft Visual Basic60中文版
四十五、 Visual Basic60集成开发环境:1、 菜单栏;2、工具栏3、工具箱;4、代码编辑窗口;5、项目窗口6、属性窗口;7、 窗体;8、对象与事件驱动;9、Visual Basic60 应用的基本开发方法( 交互式开发、事件驱动应用程序的工作方式;10、应用程序开发示例( 创建应用程序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保存应用程序、 调试、运行应用程序、 生成可执行文件)
四十六、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1、 数据类型(变量与常量、 整数类型数据、 浮点类型数据、货币型、字符串、 Variant类型数据、 Date 类型数据、 数据类型转换、 数组、 记录);2、 表达式和运算符(算术运算符、字符串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特殊运算符、运算符的优先级、 语句);3、 程序流程:分支、条件判断、循环、闲置循环与Do Events函数、 常见标准函数4、 应用示例
四十七、Visual Basic窗体和基本输入/输出:1、 窗体;2、 使用Print方法;3、Format函数与区域识别;4、Tab与Spc函数;5、 InputBox函数;6、 MsgBox函数与语句
四十八 、Visual Basic常用控件:1、 标签(Label):常用属性、 Click事件、 Label控件的其他用法;2、文本框(Text Box):MultiLine属性, SelStart属性;3、命令按钮(Command Button)、 常用属性;4、 框(Picture Box): 框的特殊属性、 Paint 事件;5 、框架(Frame);6、单选按钮(Option Button);7、复选框(Check Box);8、列表框(List Box);9、 组合框(Combo Box);10、 滚动条(Scroll Bar);11、记时器(Timer);12、 对话框(Common Dialog);13、 Image控件
四十九、Visual Basic工程和程序管理:1、 Visual Basic 的工程结构;2、 创建、打开和保存工程;3、 使用多个工程;4、 添加、删除和保存文件;5、使用工程中的文件;6、 制作和运行可执行文件;7、 设置工程属性;8、 使用想向导和外界程序
五十、 Visual Basic 应用程序的结构:1、模块;2、过程;3、程序的调试(错误示例、 Visual Basic60的错误类型、 Debug窗口、 断点调试)。
五十一、 Visual Basic菜单程序设计:1、 菜单的代码设计;2、 菜单的高级应用(有效属性、可见属性、菜单控件数组、复选(checked)属性、动态菜单、弹出菜单和分隔条的设计);3、工具栏的设计(利用应用程序向导创建工具栏、使用ToolBar控件创建工具栏);4、状态栏的设计使用
五十二、 Visual Basic窗体设计:1 、利用ActiveX控件进行窗体的界面设计、多窗体程序设计;2、多文档见界面(MDI)的程序设计
五十三、Visual Basic文件处理:1、文件控件(DriveListBox控件、DirListBox控件、 FileListBox控件、CommDialog控件);2、 利用文件控件来处理文件;3、 Visual Basic 60的文件处理函数(Kill语句、 FileCopy语句、 Shell函数);4、 文件系统(顺序文件、 随机文件、二进制文件);5、文件系统对象(FileSystemObject)编程
五十四、数据库技术:1、数据库的连接(ADO控件绑定);2、数据库的连接模块;3、登入、注册、查询界面、数据库的修改删除功能实现、数据报表和程序的发布
五十五、Visual Basi综合开发实验课程:1、Visual Basic界面设计;2、窗体和输入/输出;3、Visual Basic控件的使用和编程(包括过程)4、计算器的实现;5、打字游戏设计;6、文本WORD设计7、图书租借查询系统(26学时)
五十六、NET框架:1、NET框架的内容;2、·命名空间和类;3、·NET应用程序的编译;4·受控程序的执行过程;5、NET框架实用工具
五十七、NET通用类型系统:1、·通用类型系统概述;2、值类型与引用类型
五十八、NET字符串、数组与集合:1、字符串;2、集合与数组;3、数组;4、常用集合类型;5、创建和操作集合
五十九、NET面向对象技术:1、属性与方法;2、封装,继承,多态;3、接口
六十、NET实现读写数据流和文件:1、Streams;2、Reader和 Writer;3、文件I/O操作
六十一、使用ADONET访问数据:1、ADONET概述;2、连接数据源;3、使用DataReader检索数据;4、使用存储过程;5、使用DataSet和DataAdapter检索数据
六十二、使用ADONET修改数据:1、使用Command对象修改数据库;2、使用DataAdapter和DataSet更新数据库;3、操作DataTable
六十三、 ADONET高级主题:1、DataRelation;2、操作主从表3、XML与DataSet
六十四、NET Web服务:1、Web服务介绍;2、Web服务调用;3、编写简单的Web服务
六十五、 NET高级主题:1、·事件与委托;2、使用事件;3、引发事件
六十六、NET应用部署:1、·NET框架部署基础;2、部署方案介绍;3、部署实例
六十七、NET实验课程:1、通用类型操作;2、字符串、数组与集合;3、 创建和使用类;4、数据流和文件操作;5、使用ADONET获取数据;6、 使用ADONET修改数据;7、实现表的主从关系;8、创建和使用WEB服务;9、部署Windows 应用程序。
六十八、毕业设计、职业修养、求职技巧、考试复习、推荐就业。
证书:
1、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工程”写实性大专结业证书。
2、广州中为职业培训学校“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工程”毕业证书
3、可报考国家“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微机系统维修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计算机程序员”技术资格证书。
4、可报告“微软认证办公专家”,“CISCO CCNA认证网络工程师”,“Macromedia认证网站设计师”,“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 ASP程序员”,“REDHAT Linux系统工程师”,“VB程序员”,“NET程序员”等国际IT认证。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单位的业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 ize: 105pt">1、 菜单的代码设计;2、 菜单的高级应用(有效属性、可见属性、菜单控件数组、复选(checked)属性、动态菜单、弹出菜单和分隔条的设计);3、工具栏的设计(利用应用程序向导创建工具栏、使用ToolBar控件创建工具栏);4、状态栏的设计使用
五十二、 Visual Basic窗体设计:1 、利用ActiveX控件进行窗体的界面设计、多窗体程序设计;2、多文档见界面(MDI)的程序设计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FTP是英文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的缩写。顾名思义,FTP就是专门用来传输文件的协议,也就是说通过FTP我们可以在Internet网上的任意两台计算机间互传文件。
FTP是Internet上最早也是最广的应用,直到今天它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应用之一。用FTP传输文件,本来用户事先应在远方系统注册,但后来为了便于大家获取资源,FTP在互联网上有一种特殊的也是非常广泛的应用是匿名FTP (anonymous FTP)。通过Internet,任何用户可以使用FTP和一个公用账号(通常账号名是anonymous)去获得一些公用资源。在Internet上目前有许许多多的这种公用计算机,我们把这种用来做匿名FTP服务的计算机称作FTP服务器(ftpsite),对每一个联入Internet的用户,只要知道这些FTP服务器的地址,就可以与它们连接并获取上面各种资源。由于FTP操作简单实用,开放性强,且能充分利用Internet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FTP服务器连入Internet,这样越来越多的资源就可以通过匿名FTP来获得。
IBM发展历史如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IBM生产了M1卡宾枪和布朗宁自动步枪。盟军广泛使用IBM的设备进行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弹药。
20世纪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自动防御系统计算机开发的主要承包商,并开始复制高射炮系统。只有到那时,IBM才有机会接触到麻省理工学院正在进行的关键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IBM是八大计算机公司(UNIVAC、urban life、scientific data systems、control data、general electric、rca、honeywell)中最大的一家。
1975年,IBM生产的计算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计算机制造商的四倍。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财政年度亏损497亿美元,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由于这一损失,IBM对其业务活动进行了重大更改,将重点从硬件转移到软件和服务。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播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收银机。12月8日,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联想集团表示,将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IBM的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业务。
扩展资料:
业务范围:
IBM是计算机行业的长期领导者,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thinkpad)方面取得了最显著的成就。他创立的个人电脑(PC)标准仍在使用和开发中。2004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中国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lenovo group),标志着从“大规模”产品业务向“高价值”业务的全面转型。
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以深蓝、blue genie和Watson为代表)、UNIX和服务器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软件软件,IBM软件集团(集团)分为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中间件产品,包括业务分析软件(Cognos, SPSS),企业内容管理软件。
IBM在材料、化学、物理和其他科学领域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硬盘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线和原子蚀刻都是IBM的发明。
-IBM (IT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官方网站-ibm官网
第一阶段,“华为3Com”的诞生。
上世纪末,数据通信行业两大巨头思科和3Com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思科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当时该行业的霸主,但就在两大巨头打的不可开交之时,华为悄然崛起,并成功进入美国市场。2003年,思科向美国法院起诉华为知识产权侵权,想借此手段将华为挤出美国市场。为了应对思科的起诉,争取美国网络通信市场,华为与美国的3Com公司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华为3Com”,当时华为控股 51%,3Com 控股 49%,总部位于杭州。
第二阶段,华为出售全部股权,H3C(华三)正式成立。
2006年-2007年,华为分两次将“华为3Com”2%和49%的股权出售给了3Com公司,并将全部企业网业务给了H3C,自此“华为3Com”成为 3Com 全资子公司,并正式更名为 “H3C”(华三),至于出售的原因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
第三阶段,惠普收购华三,业务急剧下滑。
2008年3Com由于经营不善打算出售华三,华为当时一直专注于运营商市场,而华三在企业网市场位居前列,因此华为想要收购自己一手创建的华三以全面抗衡思科,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未能成功,其中思科应该使了不少坏心眼,最终,3Com连同华三一同被惠普收购。
不过,华三在惠普的日子并不好过,先是自己的大量业务被惠普剥离,紧接着由于“斯诺登事件”引发的信息安全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阿里巴巴提出的“去IOE运动”(IOE即为IBM 、Oracle、EMC ,去IOE是使用国内产品替代上述三家公司的产品,目的是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因此当时抵制国外产品的情绪高涨,华三作为外资公司自然也不好过,业务大幅下滑。当然惠普更难,2014 年,因经营不善将公司分为 “惠普公司(HP Inc)”和“惠普企业(HP Enterprise)。
第四阶段,浴火重生,“新华三集团成立”。
经历了多年的煎熬后终于在2016年迎来曙光,紫光集团以25亿美元的价格从惠普手中收购了华三公司51%股权,惠普企业(HPE)持有另外49%的股权,紫光集团成为华三的控股股东,自此华三有了梦寐以求的国企背景和国内企业身份,并正式成立了“新华三集团”,之前失去的和被剥离的业务也开始慢慢回归。
现在新华三是紫光集团的核心企业,拥有芯片、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有9大产业和7个海外分支,50多个销售和服务机构,产品服务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2000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公司有大量的产品位居国内前列,其中企业级WLAN、以太网交换机、non-x86服务器、刀片服务器、云管理平台、国产品牌服务器虚拟化、SDN软件、IT统一运维软件等产品国内第一,X86服务器、存储、企业网路由器、超融合等产品国内第二,同时,新华三还是HPE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的中国独家提供商。
未来的“新华三集团”前景一片光明。
发展历史
(1)大型主机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
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5)Internet阶段
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此后经历了文本到,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的特征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长性、扁平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成瘾性、喧哗性。互联网的意义不应低估。它是人类迈向地球村坚实的一步;
(6)云计算时代
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用户只用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花费。云计算让用户脱离技术与部署上的复杂性而获得应用。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它基于Web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
linux的发展
近来看一篇“hacking是艺术还是科学”的文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由艺术联系到文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人类的历史既是科技的发展史,也是艺术的发展史。艺术(广义上包括文学)和科技构成了文化。而当今似乎科技被从文化中分离开来,于是我们不得不重谈文化。因为同商业主导的其他产物不同, Linux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第一在linux的媒体上看到马克思的头像觉得很可笑,但是思索一番后方才醒悟:资讯难道不是一种生产资料吗?开源与私有,恰恰就是资讯的分配方式的区别。
件同货币联系起来时,资讯的圈地运动正式开始。并在几年的你争我夺中拼杀下来。同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是,软件业是直接从“原始的共产”跳向“资本”形式的。以货币来交换软件的确在一定的时期对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的作用。但是却限制了更多的人生产形式更加多样化的软件的能力。长远角度看这是对发展不利的。于是,共有的分配资讯的方式又被一些人重新重视起来。
这种共有资讯的复苏代表这软件的文艺复兴,也就是文化的复兴。开源的意义在于,首先是传播文化,文化产生软件。如同艺术中很难找到两部及其相似油画一样,社区中很难找到两部概念过分接近的软件。这就是开源社区的精神:知识的高度分享,而且高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浪费。
初期的开源作者也是理想主义者。同早期的无产者一样,资讯无产者也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感染理想主义者,却拒绝了更多的实用主义者。一定程度上限制的自身的发展。Eric不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当他提出开源作为商业模式时,就同人们第一次听到中国改革开发一样!事实证明这种决定是正确的!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优秀特点、优秀的人。优秀的特点借鉴过来,优秀的人吸引过来,文化群体才能由此而壮大!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同其他群体的人和睦相处,对这些人进行人身攻击和冷言嘲讽,认为linux具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样非但不能为我们的群体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支持者。也会使其他的群体产生我们本身的群体数字偏低的印象。
Linux同Windows,文化于市场的差别
我个人认为Linux同Windows不存在讨论技术的差别的意义。因为很难指定出一种适普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但是,他们身上一些特点的却十分明显地分别体现出文化与市场的特征:
分发机制
最初的linux用户真正的是from scratch。因为发布的内核同各类的GNU软件分不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包括为了拥有图形界面,也要在安装X之后编译大量的其他软件。而为上市而开发的 windows却是一个超大的软件包。因为要做到真正的“友好”,不可能让用户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安装应用软件,何况入门用户还根本无法安装应用软件。大家记得身边有些人是花多长时间理解“添加删除程序的”。
同样,普及或者商业化必然就要走集成的道路。从最早期的红帽子,到GNOME,KDE的问世。社区已经尽力提供了各种手段来促进Linux的市场和普及。当然也越来越类似windows,一些操作方式开始向windows兼容。而近年来国内一个Linux厂商的发行本将这种趋势推至极限,因此相当的受国际社区的反感。
第三方软件的管理机制
除了历史遗留问题和向DOS兼容问题。一些Windows的机制我认为不是一个Linux爱好者们所说的缺陷,而是最大限度的面向市场的结果。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1)目录的管理方式和注册表
windows使用相互独立的第三方软件目录组织方式,并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软件安装到系统的目录下。这样的组织正是市场最大化的结果。由于商业竞争,封闭源代码的原因。每个厂商在开发软件时的命名相互之间经常产生冲突,即使是共享库之间也互不兼容。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在各自的目录下。但这样运行程序的时候的路径又成了问题,于是目录的方式必然导致了注册表的诞生,让程序员通过注册表解决路径问题。同样也捎带解决了配置文件的路径问题,可以尽量少的避免使用配置文件了。
linux向来就没有第三方的软件的概念,从unix被发明时起就是这样。所有的软件都装在标准的几个目录下,而信息的高度共享是避免冲突的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把脚本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以我个人的观点:同样是脚本,对windows和linux的意义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就是目录的组织。而由于是信息的透明,如存在操作系统对第三方软件的保密问题,也不存在冲突问题。但是,也注定起不到windows那样的商业效果。
2)病毒的肆虐,历史遗留和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个人不同意*nix上鲜有病毒是因为用户数量过少的说法。我认为windows上的病毒肆虐主要有两个因素: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unix从一开始就是多用户多人的操作系统,所以首先从一开始就要为权限等安全问题考虑,并且制定了一套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行之有效的安全机制。而DOS的目标是在一个性能十分有限的微型计算机上提供一个简单的系统。这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却为后来的系统设计安全机制带来了兼容的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厂商和封闭源代码的软件必须考虑的。也导致了早期windows的16位代码等等。而且这些问题一直延伸到最新的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最新的 NT内核的系统也从unix身上借鉴了一些特性。但受兼容性的束缚很多问题的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问题不是微软造成的,包括第三方的厂商甚至是用户本身造成的。
具体来说现在装机用户很多都是用在零售商那里的ghost的系统。不论多大的硬盘会被等分4-6个分区。而且全都FAT32的文件系统。而且大多数用户在重新安装系统时也不会将系统分区改成NTFS,更不会改动其他的分区。这样就带来了更多的病毒隐患,而很多病毒是在机制上早就解决了的。
另外,几乎全部的XP的桌面用户每天都在以超级用户身份使用系统。一种原因是因为XP上默认的用户权限就是超级用户。而令一个原因也迫使用户不得不每天使用超级用户,应该是厂商的水平和遗留问题。绝大部分的应用软件,尤其是国产软件在其他低权限的用户的登录上是无法正常使用的。通常情况厂商限于水平无法同系统的安全机制达成一致。比如国产杀毒软件很多,但注册系统服务的不多。我所见的同windows的安全机制结合的最好的恐怕是诺顿的软件。注册系统服务。而且用户数据保存在用户的主目录下(Doents and Settings下的用户名的文件夹下)等等措施保证了无论以任何身份运行登录,杀毒软件都能够正常的起作用。而大多数的国产软件以一个管理员的身份安装之后,在另一个管理员的桌面和菜单上都找不到图标!一些软件将数据包存在安装目录下,这本来就是单用户系统下的习惯。比如QQ,默认情况下低权限用户根本没办法使用正常,要设置Tencent文件夹的权限才行,这样这个文件夹又成了对所有用户可写的了!如果把用户数据保存到Doents and Settings下,每个用户相互独立有什么困难?恐怕是照顾一些使用98的用户或者自己的程序员吧!大家都使用超级用户,好啊!病毒什么的都懒得研究什么权限提升了!想改什么就改什么!记得一个同学叫我去杀毒!我一看现在的病毒真的是简单了!直接把文件名一改省得感染文件了。然后在 autorunini里加上一条就可以保证运行传播了!而这个病毒据说还是大名鼎鼎的流行!如果大家平时不用管理员的话,这个病毒恐怕根本没有传播的可能!所以IE和firefox都用漏洞,但IE可能就回感染系统,而firefox只能感染用户。这不是系统的问题,只是用户自身的问题,当然系统要对用户养成这些毛病负责!
然后就是市场问题,记得nix出现病毒或者蠕虫的话。都是有人发布补丁的。蠕虫这里不谈,因为蠕虫主要是通过服务传播的,是服务的缺陷。*nix的每个病毒都象征这一些机制的问题。于是这些机制一旦修正,所有同类的病毒就不会感染了!于是*nix下的杀毒软件其实是查杀通过samba monnt的目录上的windows病毒。但作为windows来讲,病毒意味着意想不到的市场!而且这么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推动全球的经济增长!用三个代表判断也是对人民有利的!
3)IDE
我觉得不同意那些对linux下IDE环境的看法。对优秀的程序员来说,整个Linux就是一个IDE,只不过你同他打交道不是用鼠标点击,而是用命令和脚本程序。由于上面谈到的目录的优势,所有的程序都被组织在一起了!其实是一个传统IDE的不同功能模块被在不同的几个程序中实现了,而且合作起来也更加灵活。而这个IDE除了软件开发还可办公和娱乐,集成度显然更高了!有些人甚至网页之类的都用脚本来处理写好的带标记的文本来发行出去。如果说哪种IDE 更加高效的话,理所当然是这种全自动的方式。
Linux在中国,文化和市场
Linux在中国达到今天的规模完全是市场的作用,说实话教育界起到的微弱的作用让人十分遗憾。人们透过媒体知道了Linux。不管是否处于宣传者的本意,linux被扣上了“高深”的光环。“CLI”、“用于服务器”之类的说法吓走了一批观望者,也有吸引了一批喜欢挑战难度的人眼球。应该说这批人都是优秀的人,但不是全部优秀的人都会对Linux产生兴趣。因为宣传中透露出linux一个特点“不成熟”,“不成熟”意味着没钱途。
人才的缺乏却给了勇敢的人“钱途”。他们成了优秀的程序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开发了很多优秀的软件。然而绝大多数为了公司,却很少为了社区。也有人成为了商业unix系统的管理员。
客观地讲,Linux的文化向国内的传播相对于市场向国内扩展是十分缓慢的。大陆的Linux厂商和产品比港台多,但是几乎所有拥有中文化信息的国际开源社区中香港和台湾的参与者都比大陆的活跃,你可以看到支持GB的软件远少于BIG5,zh_CN的文档远少于zh_TW。成熟的程序员们也不愿意些入门的文档。只有少数人以论坛版主的身份整理文章和搜集资料。文档的缺乏和语言的隔阂使我们迟迟不能真正的了解到国际社区的文化,更谈不上回报社区。媒体上的报道全部以市场为中心……国际社区疑惑了,中国人到底对linux感不感兴趣?
关于市场格局的报道太多,我手头没数据没办法评论。但是与一些报道不符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产品。linux的市场不能单单的拿订单来衡量,也不能看政府的笑脸分析。在中国RedHat/Fedora的用户数量占绝对的优势(程序员背景的用户较偏向debian和gentoo),只要到几个中文的 Linux社区看看就知道了。这些目前的用户将来一旦成了技术人员就是潜在的订单。这种规模的用户份额除了和国际市场的规模之外,主要和RedHat苦心经营的社区效应有关,通过fedora社区RedHat的开发人员几乎同用户和贡献者们无缝地交流。相比之下急于开拓市场的红旗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多数用户对红旗的了解少得可怜。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以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社区的意义不仅在于潜在的市场和用户,也是为公司自己培养人才。
个人虽然不赞成制作和发行带有民族气质性的linux发行版本,但还是希望国内诞生越来越多的基于社区发展起来的发行版本的开发团队以及其他的开发人员社区。同市场的昙花一现相比社区的发展壮大才跟家的持久和有力。
文化角度的Linux未来展望
观望这几年国际linux和其他开源系统的发展。社区的发展远远比市场的发展要明显得多,从文化的传播的角度看来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为了保持和发扬这种成果,我们需要为社区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人员。让更多的软件使用开源的许可协议。
在国内linux的用户可能会从学校开始逐渐的扩大。但在市场上可能还是体现在更多的商业的Unix的优秀人才的增多。这些人才普遍是在linux社区成长起来的。另外国内的用户会对国际的开源社区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资料被翻译成简体中文。最重要的是国际社区中会出现更多的中国人。国内也会出现一些较为成熟、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社区。
Linux程序员和用户身上的优秀的品质和文化气息会吸引更多的人渴望了解和使用Linux面对他们社区的成员们应该比以前有更好的姿态去面对这些未来的同伴们。开源软件除了影响本身的开发人员和用户以外,也会对window下的程序员产生更大的影响,进而促进windows下的开发人员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够编写出同系统设计风格一致的软件。在改进安全性的同时也意识到开源对于他们的重大意义。
在同商业模式结合方面我并没有权力去做什么展望。就想去预测股市一样。Linux对未来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影响力让一些被作为商品的技术尽快的被普及和贬值,以此来消除知识传播的壁垒和刺激更新的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对最新的技术开放源代码也可以让这些技术得到最快速的推广和实现。
附:如何学习linux?
做为中国人的特殊情况,学习linux对中国人来说要做的事情相对多了一些:
1、以linux为荣耀,以帮助他人了解和学习linux为己任。
2、坚持访问英文网站,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个人主页。坚持阅读英文文档,并尽量翻译你读过的文档发表到国内的社区上供他人阅读和整理
3、了解unix的历史,linux的历史和hacker的历史及文化。
4、尽可能联系所以可以联系到Linux的爱好者,尽可能多的了解你能接触到的最了解linux的人对linux的看法。并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
5、空闲时思索为什么自己喜欢linux,别人为什么喜欢linux。为什么你们喜欢的理由不同?
6、阅读各类的开源许可协议和商业的用户许可协议。对比他们各有哪些问题和优势。
以上使你了解开源文化,是作为一个合格的linux社区成员的前提。
7、安装一个linux的发行版本。
8、尽你最大的能力把你的学习、娱乐或者工作的环境转移到linux上来。尽量避免寻找linux功能类似的软件,而是寻找linux下解决同样问题的通用的方法。并且对比同windows下的解决方法哪种更加优越。
9、学会SHELL编程。SHELL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入门语言来学习。最低的要求是能够看懂你自己的版本的linux的配置脚本。理解为什么一些帖子中里提到的配置方法回起作用,并了解你的发行版本怎样从每个配置文件中把设置用环境变量的形式读取并让他生效的。
10、学会安装以各种方式发行的程序,并且让他们的安装同你系统的惯例一致。熟悉X windows的运作方式。熟悉你的发行版本的安全机制,并且学会定制他们按你的需求工作。
如果仅仅是作为用户并且部分体会unix的哲学,上面的几点就足够了。个人认为这几点足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Linux用户了。甚至只要再稍稍的扩充就可以制作自己的发行版本了!而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比如办公用户或者科研人员等。第8条意味着不同的标准。
11、选择一门或几门语言社区常用的编程语言。
12、搜集社区或者hackers推荐的图书或资料、网站、新闻组等。
13、选择一个较小的用你当前学习的语言开发的开源项目。阅读他的代码,并且对比他的代码和你形象的编写方式是否相同?哪种更加优越?
14、尝试按照TODO中的要求为这个软件编写代码,并且同他的作者联系。学习autoconf和automake等工具的用法。
15、你也可以不参与项目的开发,但仍然能从代码阅读中获益。如果项目是一种你没有接触到的技术或者标准的实现,那么搜集资料读懂它!
16、学会使用linux下的调试工具,如果软件还不太稳定,可以帮助找出BUG并且改正。并且学会制作patch发给作者。
17、如果曾是windows的程序员,尝试把开发环境转移到linux下来。或者开始在windows的开发工作中使用开源的开发工具和SDK。
18、如果是系统管理员,还要学会在linux部署更强的各类的安全方案。但这已经不属于学习linux的范畴了。
上面介绍了几条学习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学习的态度。至于具体什么样的技术和自己应该在技术层次上的要求,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应该会慢慢的体会到。
参考资料: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