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牙 WiFi组合模块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解决方案
智能空气净化器方案硬件搭配:
(1) 手机app软件:用户通过3G/4G/wifi连接云端,在手机端远程操控家里的空气净化器
(2) 云端服务器:负责存储空气质量数据,以及执行用户的操控指令
(3) 蓝牙+WiFi组合模块WG222:负责接收蓝牙模块透传过来的空气质量数据并上传云端
(4) 内嵌ble蓝牙模块的空气检测传感器:布置在各个房间里面,负责采集各房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度(pm25等)
方案概述:
将蓝牙+WiFi组合模块WG222接入智能空气净化器方案的主控制板电路中,内嵌ble蓝牙模块的空气传感器负责实时自动采集各房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度,通过ble蓝牙模块将数据透传给WG222的ble蓝牙部分,透传过来的空气质量数据再通过WG222内部的串口传给WiFi部分,WiFi部分负责上传空气质量数据到云端,手机app就可以通过3G/4G/wifi远程连接沟通云端,按自己的需求远程操控净化器的加强或减弱等
方案整体应用框架:
该方案的优势:
(1)空气质量无线实时自动采集,在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
(2)去硬件按键操作,全程手机app操控
(3)手机app查看家里空气质量,远程操控净化器,即使不在家里也可随时操控,方便省心
智能空气净化器解决方案应用场合:
(1)智能家居:关爱宝宝与长辈的身体健康,给家人一个洁净的空气
(2)智慧商场、博物馆:方便商场对净化机的管理与控制,减少人员操作。
(3)智慧办公场所:改善封闭环境的空气质量,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员工健康
蓝牙+WiFi组合模块:
智能空气净化器方案的主体选用的是ble蓝牙+WiFi组合模块WG222,基于MT7697研发。模块拥有1x1 80211n双频Wi-Fi,蓝牙和电源管理单元。 还包含ARM Cortex-M4F MCU以及许多接口,包括UART,I2C,SPI,I2S,PWM,IrDA和辅助ADC,只需要一个外部33V电源即可正常工作。
蓝牙+WiFi组合模块
模块特征:
(1)处理器部分
具有高达192MHz时钟速度的FPU的ARM Cortex-M4 MCU
22个通用IO与其他接口复用
电压供应:33V±10%
(2)WiFi部分
80211 a / b / g / n
在24GHz频段5GHz频段支持20MHz,40MHz带宽
双频1T1R模式,数据速率高达150Mbps
自动信标监视/扫描
80211 i安全特性:预认证和TSN; 硬件加密引擎AES,DES / 3DES,SHA2,用于网络安全
基础设施BSS工作站模式/ SoftAP模式
(3)蓝牙部分
BLE蓝牙42
最大发射功率+10 dBm
BLE信标
模块尺寸:313mm 203mm 32mm
也有国产方案的WiFi+蓝牙组合模块LCS2028
LCS2028是一款小尺寸,低功耗,支持24GHz单频80211b / g / n ,蓝牙双模51的低成本串口WiFi+串口蓝牙组合模块,支持UART-WiFi -以太网数据传输。可以支持AP 和STA 双角色连接,并同时支持经典蓝牙和低功耗蓝牙连接。运行速度最高可到120 MHz 得32-bit MCU 以及内置的256 KB RAM,可以使得芯片支持云连接。
LCS2028 拥有丰富的外设,如PWM、I2C、UART、SPI、SDIO 以及IrDA。可以直接通过UART下载和烧录程序。LCS2028 可以提供当前收发器的收发状态指示,从而支持外部的PA 和LNA 扩展。
LCS2028 内嵌eFUSE 并支持FLASH 内的OTP 读写,可以用于提供唯一序列号、代码加密并保护调试接口安全。内部集成了真随机数发生器和安全模块,保证通信的安全和快速的身份验证和网络连接。
LCS2028 支持低功耗睡眠模式,MCU 可以进入睡眠状态,达到微安级的睡眠电流。LCS2028 支持的深度睡眠模式,可以在几个微安的电流下,运行32 位时钟,并可以被此时钟唤醒或者被任何GPIO 唤醒。
功能特性
符合 IEEE 80211b/g/n WLANs
集成经典蓝牙和低功耗BLE系统
蓝牙和Wi-Fi 共享天线和收发电路。
内部基于优先级的调度逻辑保证蓝牙和Wi-Fi 双连接的稳定并能够有效地共享空中资源。
80211 n(24 GHz),高达150 Mbps
AT Set,云服务器,应用程序
网络协议:IPv4,TCP / UDP / HTTP / FTP
256 KB 内部RAM
2MB 内部Flash
256 Byte ~ 2 KByte OTP
Wi-Fi保护访问(WPA)/ WPA2/ WPA2企业版/无线网络连接受保护的设置(WPS)
六路高速10 位多通道ADC,并支持内部滤波到16 位
支持Station/Soft AP模式
符合RoHS(无铅)、FCC、CE认证标准
33V供电
24016032(mm)
模块优势
国产芯片方案,性价比更高;
SMD贴片封装,尺寸小巧,更易集成;
低功耗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功耗更低;
支持串口透传,契合物联网数据传输需求;
加速产品智能化设计,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并降低开发成本;
可通过串口AT指令控制。
该组合模块应用:
BLE信标
蓝牙网关
可穿戴电子设备
Wi-Fi位置感知设备
安全ID标签
工业无线控制
智能家居
基于蓝牙iBeacon的室内导航是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是小程序来实现的。
蓝牙信标主动定位
由已嵌入或下载好SDK软件包的智能终端设备(安卓/iOS手机、平板电脑等)和蓝牙iBeacon设备、云端数据传输、定位引擎和地图服务器组成。
工作原理:
1)在需要定位的区域内铺设蓝牙信标(iBeacon),一般至少需要铺设3个蓝牙信标(iBeacon)(因为定位算法要求至少知道三个点的RSSI值才能准确地计算定位);
2)蓝牙信标(iBeacon)会每隔一定的时间广播一个数据包到周围;
3)当终端设备(智能手机、蓝牙工卡等,为蓝牙主机角色。)进入蓝牙信标(iBeacon)的信号覆盖范围内,蓝牙主机在执行扫描动作时,会间隔地接收到蓝牙信标(iBeacon)广播出来的数据包;
4)在蓝牙主机接收到的广播包时,会显示该广播包来自于哪一个蓝牙信标;
5)(iBeacon)从机的 MAC 地址和当前的接收发送信号强度指示值 RSSI;RSSI 值是确定蓝牙主机位置和蓝牙信标(iBeacon)之间远近距离的依据;
6)通过内置的定位算法,以及和地图引擎数据库的交互,就可以测算出蓝牙主机(终端设备)当前的具体位置。
随着卫星导航定位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位置安全服务在民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地质云是基于我国北斗卫星技术,融合北斗卫星定位、GPS定位,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和GPRS、3G/4G、蓝牙、Wi-Fi等多通信手段的位置安全服务技术平台,综合集成了地理信息、地质信息、遥感数据、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环境信息、安全信息等数据,为地质勘查人员提供野外位置定位、野外通信、野外工作组队出行、野外工作安全监控、野外工作位置环境分析、野外工作环境安全预警、野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生产工作调度、行业信息等服务。
地质云包括网站服务平台(云服务器)和野外移动终端两部分,地质云网址:wwwdizhiyuncom,是野外地质工作的位置云、安全云、服务云。
1)“位置云”建立以空间属性为中心的云存储和计算网络资源池,为地质勘查人员提供基础数据、监控定位、工作管理等服务。
2)“安全云”建立以环境、人员实时消息为中心的野外大数据应急时效性网络资源池,提供野外环境实时分析、安全预警信息和救援服务。
3)“服务云”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数据分析搜索网络资源池,提供行业资源信息整合发布服务。
地质云主要有以下功能:
1)安全监控。通过平台和手机随时查看队伍的位置,并计算队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距离;通过查询队伍和人员的历史轨迹,判断人员的行进路线;通过比较不同时间、不同人员的行进轨迹,找出最省时、最安全的路线。
2)工作组集结。自行创建工作组,邀请所需成员入队,支持工作组内任意成员的位置定位。
3)工作组通信。工作组中用户可使用文字或者语音进行通讯,地质云网络平台支持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和GPRS、3G/4G、蓝牙、Wi-Fi等多手段实时通信。
4)位置报告。地质云支持北斗、GPS 双模定位,地质野外工作者可通过北斗、GPRS、3G/4G、短信上传位置信息。
5)野外环境分析。地质云可提供野外人员所处地区人口分布、最近道路、最近有人区、最近水源、最近落脚点、地表和地貌类型、土壤结构、海拔、天气气候、卫星影像等环境信息分析服务。
6)行程管理。野外人员可预设出行目的地、时间、工作地点、基地等信息,自动关联户外隐患数据、加油站等出行相关数据,保障队伍按照正确行程、道路、目的地出行。
7)用户分享。通过地质云官方发布和用户分享的方式,共享野外环境状况、野外道路、野外危险地区和野外工作心得,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8)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地质云服务平台,提供户外预警信息服务,如野外环境分析预警、自然灾害预警、户外事故多发地预警等,详见表71所示。
表71 户外预警服务
9)自设预警。地质云服务平台支持管理使用单位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绘制野外作业的安全区域或危险区域。被管理或者被服务的人员离开或进入设定的区域时,系统平台将向管理人员和队员发送预警信息。
10)工作调度。管理或指挥人员可通过地质云服务平台或者智能移动终端向队员发送工作任务指令,包括文字、语音、和地理信息(点、路线、区域)等。
11)工作进度及内容上报。根据使用单位需求定制专业数据上报信息。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操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操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操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操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操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操作系统,是云操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操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什么才是云操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操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操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操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操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操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操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操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操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操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操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操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操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操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操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操作系统与鸿蒙操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操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操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操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操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操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操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操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操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操作与原来的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操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操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操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操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操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操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操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操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操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操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操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操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操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操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操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操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操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操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操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操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操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操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操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操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操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操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操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操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操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操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操作系统厂商,在云操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操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操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操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操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操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操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操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操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操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操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操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操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操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悦刻四代连接蓝牙能将个人抽烟记录上传至云端服务器,通过 App 用户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每小时吸烟口数和时间。电子烟电量显示及管理功能,可通过手机APP查询电子烟电量,并设置提醒数值,一旦电量不足将提醒充电,并且通过获取电池充电次数,预估电子烟的剩余寿命。
悦刻4代连接蓝牙的方法是打开手机设置页面中的蓝牙,点击开启蓝牙,打开开放检测,点击搜索设备,选中手机中显示的车载蓝牙,点击配对即可实现自动连接。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和语音通信开放的全球规范,它是基于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固定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环境的一种特殊的近距离无线技术连接。
悦刻四代type-c快充充电接口正反随便插,烟弹也不分正反,随便插,细节好评电池容量380毫安,满电状态可抽400口,45分钟左右冲满,4feelm陶瓷芯,充电最大电流:700mA,烟杆重量:1782g。
云端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远端,区别是云端应用的服务模块更广泛、更强大,核心资源充分利用与灵活分配,也可以理解为硬件集群模式的服务共享,云端是这种技术的泛指,实际上云端是有分很多种类的,不同模块结构提供不同的云端服务,主要的还是提供存储、计算处理与带宽支持,例如文档存储、在线网页、视频、程式计算等等,挨踢程序猿游把这些分类叫做“场景”,和我们理解的操作系统环境类似,不同的操作系统干不同的活,如linux和win。
所以在回答之前,我用一个很简单方式让你知道云端最基本的“模样”,:
一群小朋友去玩具店买积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数量的袋子,他们曾经的做法是将积木统一装进其中一位同学袋子里,并且这位同学还不能抱怨积木太多,除非这位同学的袋子完全被撑破。而现在的做法是所有小朋友每人都各拿出一个袋子并合理分配积木到每个袋子里,这样既不会压垮其中一位同学和他的袋子,也不会因为他如果提前离开而将积木完全一个人带走。如果其中某位小朋友被妈妈叫回家吃饭,那么也不会影响积木的存放,因为他们只需要将离开这位小朋友袋子里的积木重新均分到其他袋子里就可以了。如果积木再不断增加的话,小朋友们只需要规划好增加更多的袋子就行。
最简单的云端存储就是这个概念,其他也类似这个原理,是资源整合的一种,以此类推可以理解各类云端场景的原理。云端也分不同的云端场景,如上面说到的小朋友买积木是指云端存储,如果是计算处理那么你可以把小朋友换成会计,把积木换成一本巨大复杂需要计算的账单!
所以关于你问的两个问题,我分开来答吧
云端是一个网站、硬盘、还是说的一个网站?
云端通过哪些设备和方式接收到的终端信号的?
1答:
之所以叫云端,我想最好的形容就是它可以永远在线,并且利用强大的硬件集群能力完成远程计算处理、存储,另外可以随时灵活的调配你的想要的处理能力与储存空间,甚至应用需要的服务场景。
云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将以前远端点对点服务结构改变为集群共享,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资源灵活分配。以前的远端服务多数都是单一服务器来支撑一个应用运行或资源存储(大不了加台备用服务器作为镜像,例如下载站就需要用镜像站作为备用,解决存储和带宽够,你应该有印象,以前网站这类操作很常见),无论是处理计算能力还是存储能力都取决于这台对应服务器是否扛得住,例如我们访问的网站,以前如果某个的网站的服务器瘫痪或者处理能力不足时,我们就只能眼巴巴的把网站暂停访问来处理或升级硬件配置,非常麻烦且耗时很长,最痛苦的就是数据安全保障很低,而现在却不用(除非这个云端上所有设备都挂掉,但这几乎不太可能)。
2答:首先我们知道了云端是什么,然后我想这个问题顺其自然就明白了。严谨的回答,主要还是网络,当然也可能有其他方式例如蓝牙或物理媒介来导入导出。以为他实际上就一台永久在线的“超级计算机”
那么云端到底是如何实现这些不同场景的呢?
VMwareWorkstation虚拟机不知道你了解过没,云端其实和他原理类似,例如全国各地的主干线机房都放置一台或多台高级别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既是主服务器也是备用服务器,因为他们都在为云端场景提供核心能力,然后根据用户需求,这些服务器提供相应的运算、存储、带宽能力在他们之间模拟一台虚拟服务器,它们之间由一个总控制来调配资源的调整。如果遇到严重的故障也没关系,只要其中一台还存活他就不会完全挂机,除非全国都断网。再简单的说就是N多个服务器模拟出一个虚拟服务器来为我们服务,而这些主服务器以为分布节点不同所以可以自由调配用户需求,并且它几乎可以做到只增加而不断电维护!
全是手打,我算是说得非常简单易懂了,希望采纳!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