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用的是什么技术?
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用这是网络传输层的问题,在传输层上主要就是两种数据包,即为TCP(可靠连接)、UDP(不可靠连接),这个其实与你想要做的服务器和程序设计没有大的关系,不知道你要搭建什么服务器,是windows还是linux 服务器,在windows下面一般是ASPnet +SQL server (很多人现在也在windows下做apacha+php+mysql); 在linux下面是apacha+php+mysql;网站使用的是HTTP协议来实现网站的建设
直接用跳线通信,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网络复杂度便于网络故障的排除。通信过程中跳线、服务器、交换机等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故障点。但是跳线距离有限,任何跳线都有最大长度限制。
使用交换机连接两台服务器,可以增加两台服务器的距离。长距离通信交换机还可以稳定和加强网络信号。但是增加了网络复杂度,增加了网络故障点。
建立通信连接的过程是由顶向下的,也就是说要把原始信息按照OSI模型层层封装才能放到网络中,首先A协议簇指的就是OSI模型,这个是预先已经知道的,不用获取;B是网络端口号,这个位于传输层,必然要第一个获取;C信箱号是个迷惑选项,不用理;DIP地址是网络层的,在传输层之下,所以之后才获取。
综上:选B
有两种可能:
1,集群各服务器都接在核心交换机。
2,核心交换机端口不够,将集群服务器都连接到一个高级别的汇聚交换机,然后汇聚交换机通过10G/100G口连接到核心交换机。
这两种方式用的都很多,就看实际使用了。
1.“ping”命令所产生的数据包,我们归类为ICMP协议。说白了就是向目的地发送一个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如果回应正常则目的地的网络就是通的。当我们输入了“ping”命令之后,我们的机器(电脑A)就生成了一个包含ICMP协议域的数据包,姑且称之为“小德”吧~~~~
2.“小德”已经将ICMP协议打包到数据段里了,可是还不能发送,因为一个数据要想向外面传送,还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IP协议。IP要将你的“写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写到数据段上面,即:将数据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打包在“小德”的头部和尾部,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你的数据是要送到哪里。
3.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部门要审核------ARP。ARP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负责把IP地址对应到硬件地址。直接说吧,都怪交换机太“傻”,不能根据IP地址直接找到相应的计算机,只能根据硬件地址来找。于是,交换机就经常保留一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来生成这张表的。比如:当“小德”被送到ARP手里之后,ARP就要在表里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与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对应,然后转发过去。如果没找到,则发一个广播给所有其他的交换机端口,问这是谁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转发给它。
4.经过一番折腾,“小德”终于要走出这个倒霉的局域网了。可在此之前,它们还没忘给“小德”屁股后面盖个“戳”,说是什么CRC校验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还得麻烦它们重新发送。。。。。我靠~~~~注: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谓的CRC是一种校验方法,用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包,损坏等等,FCS是数据包(准确的说是frame)里的一个区域,用来存放CRC的计算结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后,目的计算机要检查FCS里的CRC值,如果与原来的相同,则说明数据在途中没有损坏。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家伙最后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众多的0和1,弄成了什么“高电压”“低电压”,在双绞线上传送了出去。晕~~出趟门就这么麻烦吗?
6.坐着双绞线旅游,爽!可当看到很多人坐着同轴电缆,还有坐光纤的时候,小德又感觉不是那么爽了。就在这时,来到了旅途的中转站------路由器。这地方可是高级场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够牛吧?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张表,叫做路由表,里面标识着哪一个网络的IP对应着路由器的哪一个端口。这个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间互相“学习”之后生成的,当然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工设定。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依靠路由协议来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当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后,根据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网络,接着就把小德转到了相应的端口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装成frame,转换成电压信号等一系列“折腾”的活,就由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模块去干吧。
8.小德从路由器的出口出来,便来到了目的地----电脑B----所属的网络的默认网关。默认网关可以是路由器的一个端口,也可以是局域网里的各种服务器。不管怎样,下面的过程还是一样的:到交换机里的ARP表查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属于哪个局域网段或端口,然后就转发到B了。
9.进了B的网卡之后,还要层层“剥皮”,基本上和从A出来的程序是一样的------电脑B先校验一下CRC值,看看数据是否完整;然后检查一下frame的封装,看到是IP协议之后,就把“小德”交给IP“部门”了;IP协议一看目的地址,正确,再看看应用协议,是ICMP。于是知道了该怎么做了------产生一个回应数据包,(可以命名为“回应小德”),并准备以同样的顺序向远端的A发送。。至于刚刚收到的那个数据包就丢弃了。
10.“回应小德”这个数据包又开始了上述同样的循环,只不过这次发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个最简单的路由过程,任何复杂的网络都是在次基础之上实现的。
“用户1”是gmail域的用户,本域用户向外网域发邮件时,必须先把客户端撰写的邮件传递给本域,本域服务器检查来信的域名是发给自己的域中用户还是发给外域的用户,如果是发给自己域用户就会直接投递,如果是发往外域用户,gmail邮件服务器就会把信交给外网域名解析解析服务器,找到收信域名,由SMTP传输协议发给接收域。用户2是hotmail域的用户,他可以从邮件服务器通过POP或IMAP下载或读取自己的邮件数据。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