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微软公司的海底机房?

如何评价微软公司的海底机房?,第1张

在我们的印象中,数据中心应该是一排排的机柜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个很大的场地中。

但在服务器背后的过道里,可以看到服务器闪烁的蓝色和绿色LED指示灯将整个过道都照亮了,里面有数不清的风扇将热空气从服务器机架送到冷却设备中。

即使数据中心不断增加空调散热系统,也很难缓解数据中心内部存在的局部热岛问题,冷空气与热空气直接混合,冷量浪费很大,机柜上部的设备得不到需求的冷量。

于是冷通道遏制系统流行起来,将数据中心冷通道密封处理后,95%左右的冷风可以直接送到冷通道内而进入服务器机柜,所有机柜排出的热风被空调机组吸走。

光从这些点可能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数据中心庞大的散热系统。将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放到Google数据中心的各种颜色的水管中,简直可以震撼到我们。每根管道都被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样可以方便的区分出每个管道的用途。比如粉色管道可能是从冷水机抽来的冷水,而绿色管道可能是送往室外冷却塔的热水。

由此可见,传统的数据中心需要很大面积的占地空间,需要耗费巨量的电费同时维持机架上的服务器运行、空调降温系统的运行。所以像Google、微软、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在不断的尝试:因地制宜的采用外界自然资源来帮助数据中心省电、节能、减碳。微软水下数据中心进程2015年,微软Natick水下数据中心项目团队在太平洋海底部署第一个数据中心,并在海底停留了105天。这个阶段主要是了解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海底数据中心的利弊,以确定由离岸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的海底数据中心的可行性。

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大量的沿海海床可以免费使用,而不必付产地使用费,不用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海洋的潮汐运动、和海面风能产生的廉价电力为数据中心供电。数据中心在海底可以用海水来进行服务器的冷却,并且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并且全球互联网的主干光缆都位于海底。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减少数据包延迟。

2018年Natick项目在英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3566米深的海底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这艘长12米的密封舱,里面有12个机架,864台服务器。为了减少氧化,密封舱内吸走了水份和氧气,取而代之的是氮气。

今年7月份,这台水下数据中心打捞了起来,864台服务器只有8台发生了故障。水下数据中心采用的是流动的海水自然冷却散热,可靠性却是其他同类产品的8倍。

微软水下数据中心意义重大对于在商言商的企业来说:利用风能/潮汐发电的电费便宜、水下数据中心不用产地使用费、不用降温/散热系统、又减少了维护成本,省下来的庞大开支就是利润。

一个传统典型的数据中心产地费用占15%,电力能耗占据所有成本支出的20%。其中能源消耗大约只有47%的部分进入了服务器,41%的部分散热消耗掉了。据统计,全球的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全球总电量的2%左右,可以想象微软海底数据中心对于节能减碳的意义。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重新开启服务器。在**《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与宁理饰演的马兆负责下水重新开启服务器。在水下作业中,最亮眼的是水下机器人在协助图恒宇与马兆的工作。《流浪地球2》是由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郭帆(北京)影业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郭帆执导,刘慈欣监制,吴京、李雪健、沙溢、宁理、王智、朱颜曼滋领衔主演、刘德华特别演出的科幻灾难**

科技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在全力发展的一个领域,我们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科技树也是不断有新的分岔出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再说了,科学家精力毕竟有限,数量更是有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到科技领先。

微软将服务器沉入大海,华为将服务器藏入深山,谁技高一筹?微软曾经发起的“水下数据中心计划”,并且很快就进行了海下试验,装了300台电脑服务器在重达17吨的钢制密封舱里沉到海底。看到这里是不是非常纳闷为什么微软要将这个服务器沉到海里面去?

常识告诉我们,电子设备最怕接触的就是水,更别说是告诉运行的服务器,更是应该一滴水都接触不得的,因为水会直接造成电子设备短路,当电子设备被烧毁之后它就是一个连废铁都不如的东西,那为什么要沉入水中呢?

无独有偶,华为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大山中,有一座七星湖数据中心,仅一期的建筑面积就已经是超过了40万平方米,直接将大山都给掏空了,将60万台存储服务器藏身其中。这又是什么缘故?在大山当中不是应该没有信号嘛?厚重的山体会直接将信号个隔离在外。

其实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首先微软选择将服务器沉入海底,是为了能够解决服务器散热的问题,上千台服务器同时运转,服务器制冷费用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微软克服万难将服务器放置海中,用“水冷”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华为则是为了“省电”,全球数据重心的电力能耗占全球总耗电量的2%,“电老虎”的名头可见一斑,如果在城市当中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的话,很难做到为它供电。建在贵州大山中是因为一方面便于散热,另一方面是因为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能很好的保护大数据中国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贵州有非常多富余的电量能够供给给华为。

两项比较一下,看似好像是微软的操作难度更高,然而实际上,微软的选择的海岸地区限制条件更多,总的来说,微软赢在了操作技术,华为的大山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无疑是更为成熟,并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并且规模远比微软更大,整体上是华为更胜一筹,不过微软的二期试验已经开始了,不排除微软可能会逆袭超越华为!

因为现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冷却属于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么解决冷却降温这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 ,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是尖端技术。只是微软为了节省维护服务器(包括冷却)的费用而已。就比如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放在深山和沉在海底,目的是一样的:散热。现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其能源消耗是及其巨大的,而设备运转时的热量也是巨大的,相当多的电力要用来散热。而如果有一个本身就低温或散热好的环境将会节省大量能耗。

但目的相同,方式不同,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所处政治、地理环境的不同。

其实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散热方式不同罢了

微软把服务器沉入海底 是通过海水的低温及流动性带走服务器的热量。

华为把服务器放在深山里,是通过深山隧道的低温环境和风流带走服务器的散热。

大家要知道服务器端的热量放射是非常大的,你家一台电脑如果没有风扇散热,电脑很快就会温度过高死机。所以服务器必须保持低温下或者常温下运行。

所以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散热形式不同罢了。同时可以节约很多散热上的成本。

如果资金允许,条件允许,把服务器放南极和北极是最好的。但同时服务器散发的热量也会影响力南北极的环境了。

微软之所以选择沉入海里来降温,是因为其选择的一个地理环境就是海洋寒流常年经过的地方,其选址也是经过了严格审核的,不是随随便便的选有水的地方就行。同时选择的也是海洋生物活动少的地方。

其分别在加州海岸和欧洲海岸附近海域设置了服务器,而且效果还不错。

其实没什么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散热。

所以,不管是微软还是苹果,不管是华为还是谷歌,他们建服务器的时候都会从几个方面考虑:成本、安全。从成本方面来说,主要是场所、电力和硬件成本。而电力方面又因服务器散热而需要考虑降温的成本,实际上很多服务器的电力都因散热而浪费掉。

所以,微软把服务器沉到海底也是基于上面说的几点考虑。首先不需要场地成本,通过集装箱的方式沉入海底,避免了建设机房的成本;其次通过海水散热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这种天然的降温方式比耗费大量的空调降温要划算得多,对于微软在向云厂家转型的过程中,大规模采用海底部署的方式节省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很多的云厂家,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来部署服务器。比如谷歌想出了用厕所的水给服务器来散热,当然是与污水净化厂合作的方式。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服务器部署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里面。比如苹果公司就把中国区的数据服务器放在了贵州。后续包括阿里、华为、中国移动等公司把服务器建立在贵州后,腾讯公司也把服务器建在了贵州。其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比较凉爽和稳定,电力便宜,地质稳定。所以服务器建在这些地方是比较安全和划算的。

所以来说,厂家肯定是因地适宜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并没对错,目的完全相同。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愿闻其详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隔热降温,节能减少成本。

大多数企业给服务器降温都是通过空调降温的,这样成本是很高的。服务器运行得时候运产生热量的,就像使用手机的时候会发热一样的,微软和华为都有很多服务器的,这些服务器放在一起产生的热量是很高的,服务器所处的环境温度一旦过高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微软和华为都是为了给服务器降温,他们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

微软把服务器放入海底,海水可以很好的隔绝阳关的照射,海水还能通过导热的方式给服务器降温。

华为把服务器放入深山中同样可以隔绝阳光照射,而且大家都知道山洞里的温度是比外面低很多的,这样可以直接给服务器降温还不要成本,再通过空调来调节温度。所以微软和华为的目的是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也诞生了很多的 科技 巨头企业,像微软、华为、苹果等公司都是家喻户晓的 科技 企业,而对于这些大型的 科技 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合适的服务器数据中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数据传输几乎都需要依赖于服务器的支撑才行,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服务器数据中心!

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络运营公司,都在寻找并研发最合适的服务器冷却技术;因为服务器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对于建设服务器的场所来说,就有严格的要求;像马云的阿里云以及亚马逊和360等企业就将自己的数据中心给建在了宁夏,而华为、腾讯和苹果iCloud则选择将数据中心给建在了贵州的大山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该地独特的气候,以达到低温和自然风制冷的效果,并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悉,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华为选择了将山体挖空来放置服务器。据悉,华为贵州服务器中心仅一期的建筑面积就超过4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60万台存储服务器,其规模无疑也是十分庞大的,那么华为为何会选择在贵州“挖空”一座大山来建数据中心呢?这里面有这几个关键原因。

贵州之所以会受到华为等无数 科技 企业的青睐,并在这里建设自己的服务器中心,主要是因为贵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山区众多,而且气候宜人,就算是在夏天平均气温也仅仅在25度上下,很适合服务器的散热;而且贵州很多山区都有天然的溶洞,建设服务器中心也有利于形成恒温恒压的环境,在贵州还很少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保障大数据中心的稳定性。

除了华为这样的企业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大山中以外,还有美国微软将服务器给沉入海底,想要在海底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据悉,早在2014年的时候,美国微软就发起了“水下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为了完成这一计划,微软公司还展开了相关的海底实验,微软公司为了解决海底服务器的防水问题,甚至还花巨资聘请了舰艇制造商“法国海军集团”,采用潜艇级别的防水和散热技术来建设自己的水下数据中心。微软用重达17吨的钢制密封舱,装下近300台电脑服务器和超过100种的传感器,然后沉入加州海岸底,这些海底服务器则通过舱内外安置的冷热交换器,将舱内的高温水与舱外海水循环交替,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这些 科技 企业之所以会大费尽周折地去尝试将服务器放置在大山深处和海底,主要都是因为服务器也特别怕热,特别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散热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每年仅仅是这些服务区的散热和电费运营都是一大笔的开销。综合来看,相比于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华为的大山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无疑更为成熟一些,因为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深山中,可以不受海岸线等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研发和建设成本也更低,目前微软团队仍处于试验中,距离成熟的商用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华为挖空深山放置服务器方案无疑要更加的技高一筹,不知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为什么微软将服务器放在海底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近年来面对高速发展的数据中心建设,微软公司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比起陆地,海底或许才是数据中心最好的归宿。首先是成本问题,数据中心的发展直接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全球总电量的2%左右,而其中的能源消耗成本是整个IT行业的30%到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的降温成本”成为了互联网公司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几大巨头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花式降温法”。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

而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而除了前面提到的成本问题,距离问题也同样重要。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之内,试想一下,如果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域之中,那么数据传送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网络速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与之相比,想要在人口密集的陆地建立数据中心,就将会面临占地面积,能源成本,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挑战,建立在偏远地区又会产生网络延迟的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两大优势,2014年8月,微软正式启动了Natick项目,以 探索 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2015年8月,第一台海底数据中心原型机在加州海边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装有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放入苏格兰奥克尼岛附近的海底深处,为了验证其在经济、物流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是否使用,这台机器将会在海底运转多年。

应该是其他国家制造了6个可疑装置,每一个都具有水下调查、识别、窃取机密等特殊功能,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对打捞、上缴可疑水下装置的渔民进行表彰奖励,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了广大渔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职责。从外观上看,它在上面看起来像一艘船,但实际上下面还有一个部分,由六个机翼组成,两部分通过脐带电缆连接。

经鉴定,这是一个大国研制的新型海洋无人水下航行器,可以测量中国周边的水文数据和环境参数。江苏渔民发现,10个可疑装置为其他国家制造,具有水下调查、识别、秘密盗窃等特殊功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江苏渔民王锁打捞了一些造型奇特的科幻装置。落地后,王锁立即向当地渔政和国家安全部门报告。

波浪滑翔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海洋无人潜水器。它由三部分组成:水面船、电缆和水下驱动装置。它通过波浪的起伏提供前进的动力,然后通过太阳能从仪器中收集数据。、通讯、定位等功能提供能量。一、二、三块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让这些传感器长时间工作,在我国周边海域持续工作,不断收集我国海洋环境的信息。如果它对环境非常清楚,我们水下目标的隐蔽性就会受到威胁。

要知道从它的形状和可能的用途来看,它应该是发达国家在全球海洋中投下的漂流浮标。而从各国投放的漂流浮标的数量和范围来看,这个浮标来自美国的概率是最大的。漂流浮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下浮标,其整体密度设计使其在水下1000-2000米之间保持中性浮力,并能在这么大的区域保持高度。另一种是水面漂流浮标,直接浮在水面上。

大数据是我们每天畅游的信息海洋-来自我们的计算机,移动设备和机器传感器的海量数据。 组织使用此数据来驱动决策,改进流程和策略以及创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服务和体验。 大数据之所以被定义为“大数据”,不仅是因为其数量庞大,还因为其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常,它超出了传统数据库捕获,管理和处理它的能力。 而且,大数据可以来自我们能够进行数字监控的任何地方或世界上任何地方。 气象卫星,物联网(IoT)设备,交通摄像头,社交媒体趋势–这些只是正在挖掘和分析的少数数据源,以使业务更具弹性和竞争力。

早在2018年,微软就将整个数据中心沉没在苏格兰海底,使864台服务器和276 PB的存储设备坠入了117英尺深的海洋。今天,该公司报告说其最新实验是成功的,揭示了发现,这些发现表明水下数据中心的想法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从表面上看,将整个数据中心扔到海底似乎很奇怪,但是微软的Project Natick团队假设放置将导致更可靠,更节能的数据中心。

微软正在试验水下数据中心,在陆地上,数据中心会遇到诸如氧气和湿气腐蚀以及控制温度变化等问题。但是在严格控制温度的水密环境中,几乎没有问题出现。想法是,可以轻松地将这些类型的服务器部署在需要它们的区域附近的大小区域中,从而可以在更多地方更好地本地访问基于云的资源。好处很大。微软表示,水下数据中心的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较低的故障率非常重要,因为将破损的服务器放在海底的密闭容器中维修起来要困难得多。

该公司已经探索水下服务器的想法已有一段时间了;早在2015年,它就在加州沿海的一个数据中心内灌了几个月的水,作为概念验证,以查看这些计算机是否能在旅途中幸存下来。但是,此轮试验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目的是证明该公司可以在实际规模上完成该任务,并可以为实际使用而制造和生产。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如何评价微软公司的海底机房?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