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中手机服务密码改了是不是就查不到通讯录了
不是,因为在申请贷款时申请方把手机服务密码告诉网贷方,申请方的通讯录就已经上传到网贷方的服务器上。所以,改了服务器密码,还是可以查到通讯录。除非及时还款,否则随时会被网贷爆通讯录,而且部分网贷公司是可以上征信系统的,对申请方的信用影响极大。
扩展资料:
服务密码是电信客户的身份识别密码,由一组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每一位均可以是0-9的任一阿拉伯数字)。手机用户初次使用号码时,切记亲自设置服务密码。
虽然每家贷款机构的政策不尽相同,如果信用贷款出现逾期,贷款机构会先电话催收贷款,提醒借款人还款,同时利率还会上浮,作为每天的罚息。
申请方网贷的时候授权了手机服务密码,授权后,网贷会自动登录申请方的运行商端口去备份申请方所有的联系人、通话记录、短信内容等,包括所有给申请方打过电话的人或者其他号码。
贷平台主要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类,即:传统P2P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在传统P2P模式中,由于公民信用体系尚未规范,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信用贷款方面引入亲朋进行联保,其他贷款方面则引入抵押或质押进行反担保。
企业贷款项目引进第三方融资担保公司对项目进行审核和本息担保,并要求其担保规模要与担保方的担保额度相匹配,担保方也要加强自身的风控管理。
2、债权转让模式能够更好地连接借款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主动地批量化开展业务,而不是被动等待各自匹配,从而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展。
可以的。当你安装了网贷的APP的时候,它就已经搜集了你的通讯录,上传到它的服务器了。
网贷信贷借款时为什么要读取通讯录
在打开一个网贷app时,就会显示:允许读取通讯录,个别app在借款最后一步,需要你输入电话服务密码,把你最近3个月的通话记录全部读取出来,那他们拿来干嘛,有什么用呢?那自己隐私被读取有没有保障呢?
一.验证实名制,便于催收
就是先确定这个手机号码是不是你的,如果不是那肯定是借不了款的,另外如果出现逾期,才好打你通讯录的电话寻找到你,那如果你不给读取通讯录的话,你也借不了款了,申请借款肯定是要被拒的。
二,看你是否多方借款
看你通讯录里面,是不是还有与其他借款平台有联系,如果有就会判定你有较多借款,负债较高,因此不给你通过。
三.看你是不是正在被其他贷款公司催收
如果你通讯录里面有很多催收电话,法院的电话,来电也比较平凡,那么借款方会认为你正在被催收,因而拒绝贷款给你
四.看你是不是有与黑户老赖联系
如果你的通讯录里面有黑户或者老赖,并且你与此人频繁有联系,那么借款方认为你的风险高,因此拒绝你贷款。
五.看你与你通讯的联系人是否经常联系
如果你跟你通讯录的人并不是经常联系,电话一个月30次都没有的话,也会影响道你的借款,与正常人来说,每个人一个月接电话与打电话加起来肯定有30次了,少于30次说明社交少,你要是不还款,去那里找你啊
六.看你的电话是不是被列为诈骗电话
现在手机一打电话就会显示归属地,如果是诈骗电话,就会标红显示诈骗电话,是因为你这个号码被多人投诉,这样也是不能贷款得了。
其实读取通讯录就是看你是不是黑户是不是符合贷款要求,是不是来骗贷的,那么反过来你就知道想成功下款,做好自己通讯录。
不能取消,如果借贷APP申请了访问用户通讯录的权限,而且用户确认了,那它就可以随意读取,其实安装的时候都会有提示这个APP申请的权限,不过通常来说用户并不会看,都是直接同意的。他还表示,如果完全不经过用户就直接访问,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一般的APP做不到。
而至于这方面苹果和安卓手机的异同,李卷孺称,苹果系统会弹出提示,也是需要用户确认,只要用户确认了它也是随意读取,这一方面并不比安卓隐私保护更强,而安卓要看版本,在50和之前版本都只是在安装这个APP的时候提示,60以后以及一些国内厂商定制的早期版本,在默认情况下,有访问请求就会提示。
但是这种提示真的有效吗
“事实上,用户通讯录被APP监控到的可能性很高,搜集用户数据的行为非常频繁。很多APP明目张胆地做,哪怕就是不断提示,时间长了用户烦了也会同意,” 李卷孺称。
网络借贷拿到用户通讯录等隐私,会转而售卖出去吗
一位网贷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正规互联网金融公司即便掌握手机通讯录等用户数据,也不会恶意兜售,但是如果系统被黑客攻击,这些资料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了。
可惜的是,互联网金融APP的安全指数并不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产业通信软件评测中心在今年8月公布的《2015-2016移动互联网金融APP信息安全现状白皮书》显示,互联网金融APP普遍存在加密算法的误用、网络传输保护不足、应用程序缺乏保护措施、本地文件及系统日志敏感信息泄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报告称,15%的互联网金融APP与服务器端交互的数据通过明文的通信信道传输,这可以导致用户进行的金融交易信息、密码口令等秘密数据完全暴露在攻击者面前。攻击成功后,黑客不仅可以监听用户进行的所有交易信息,还可以篡改交易内容甚至冒充用户登录进行交易。
除了黑客攻击,内部人员离职后泄露客户信息的现象也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一位网络炒股软件公司员工对澎湃新闻表示,曾有多位该软件用户向公司举报遭到同类产品推销电话骚扰。经查证后发现,原因是一位内部销售员在离职后,将自己负责的用户通讯录卖给对手公司,后来该软件公司作报警处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