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究竟惨败到什么程度?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究竟惨败到什么程度?,第1张

从军事层面来说,海湾战争是“传统战争”模式的“颠覆战”,是高技术武器的“登场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实验战”。不幸的是,伊拉克成为了美国新军事理论的“试验田”。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就解体了。从此后,世界进入了美国“一家独大”模式。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彻底转变的“宣示”之战。因为,那时的苏联不仅无力阻止战争,而且不得不与美国达成了妥协。

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美军驱逐科威特境内伊拉克军队的授权。1月16日,老布什下达了解放科威特的军事行动命令。1月17日凌晨2点,联军开始了对巴格达以及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军事轰炸,“沙漠风暴”行动正式开始。到2月15日的时候,仅轰炸就让伊拉克受不了了,于是,伊拉克宣布愿意“有条件”撤军,但遭到美国为首的联军拒绝。于是,地面战开始,自2月23日起,多国部队出动了10万架次的飞机,投下了9万吨炸弹,发射了288枚巡航导弹。此外,各种性能的战机携带着精确制导导弹,对伊拉克军队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在极短时间里就使伊拉克前线军队损失了50%战力,后方部队失去了25%的战力。

在轰炸的同时,多国部队还使用电子和电磁干扰手段,导致了伊拉克军队指挥失灵,通信中断,反击能力丧失。也就是说,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无奈之下,伊拉克军队只好沿着公路盲目突围,结果导致更大的伤亡。所以,在多国部队2月24日发起宽度达500公里的地面进攻后,仅过2天,萨达姆不得不于26日宣布“无条件”停火,28日正式签署停火协议,海湾战争结束。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共出动了3700辆坦克,5600辆装甲车,1740架战机,其中包括59架F-17A隐形战机,40架B-52战略轰炸机,以及法国幻影-200及英国的旋风等先进战机。海上军力方面,共有247艘战机及9艘航母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战争。战争损失方面,多国部队中的美军阵亡148人,其他联军共阵亡149人。多国部队共损失飞机56架,坦克35辆,舰艇2艘。

相比多国部队,伊拉克的战损就要严重许多了。伤亡方面,有10万伊拉克军人伤亡,其中阵亡2万,另有86万伊军被俘。伊拉克损失了324架飞机,3847辆坦克,装甲车1450辆,2917门火炮,143艘舰艇。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美元,战争赔偿692亿美元。从战损来看,这显然不是“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答卷,显然是“名不符其实”。从战争的后果来看,萨达姆显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的真正实力被中东国家“看透”,萨达姆的“外强中干”被国内的反对势力“识破”。自此后,在美国及国际社会的制裁下,为了稳定其在国内的统治,以及维持在中东地区的“脸面”,萨达姆只有咬牙继续走穷兵黩武的道路,将有限的财力都用在了扩充军备及维持国内的统治方面,经济进一步滑坡,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滑。至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伊拉克2002年的人均GDP下降到了790美元。由此可见,海湾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也是灾难性的。不仅使伊拉克的军力丧失了三分之二战斗力,成编制的40个师被摧毁,重建后更是消耗了伊拉克本已拮据的财政收入,导致伊拉克民众对萨达姆政府彻底失去信心,及至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伊拉克军队及民众的表现无异于是放弃了抵抗,等于是抛弃了萨达姆。

[编辑本段]网络概念

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 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 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 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编辑本段]网络的诞生

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由于NSFnet是由政府出资,因此,当时Internet最大的老板还是美国政府,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板。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质的某些改变。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电脑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讯,而这种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 他们逐步把Internet 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 。 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 , 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实现网络的四个要素

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2、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

3、网络软件软件支持

4、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1]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按覆盖范围分:

局域网L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米到几十公里)

城域网MAN(界于WAN与LAN之间)

广域网W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环型

星型

网状

按信息的交换方式来分: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

[编辑本段]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变到越来越重要。“家门就是国门”,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访问和破坏。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他们希望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对安全保密部门来说,他们希望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机要信息泄露,避免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编辑本段]网络的用途

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又称为IP电话,它是通过互联网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来进行语音传送的。传统的国际电话是以类比的方式来传送的,语音先会转换为讯号,通过铜缆将声音传送到对方。网络电话则是将声音通过网关(gateway)转换为数据讯号,并被压缩成数据包(packet),然后才从互联网传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数据包时,网关会将它解压缩,重新转成声音给另一方聆听。目前网络电话联机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 3 种: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网络电话利用TCP/IP协议,由专门软件将呼叫方的话音转化成数字信号(往往再经过压缩,这也是网络电话软件好坏的技术关键点),然后打包,形成一个个小数据包,小数据包自由寻找网络空闲空间,将语音数据传输到对方,对方的专门设备或软件接收到数据包后,作一个与前面讲的语音转化成数据包的反过程,如果对方的接收器不一致,还要作技术处理以使语音能够还原。通话全程,我们不用特意租用专门的线路,而只是见缝插针地使用网络,大大节省通话费用。一般费用国内都在几分钱,国际费用一般都在几毛钱,费用非常低廉。

网络电话是一项革命性的产品,它可以透过网际网络做实时的传输及双边的对话。你可以透过当地的网际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或电话公司以很低的费用打给世界各地的其它电话使用者,网络电话内部是免费拨打的。从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学生、网际网络浏览者、游戏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网络电话提供给一个完全新的、容易的、经济的方式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话。

网络电视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计算机(PC)或“普通电视机+网络机顶盒(TV+IPSTB)”为主要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Internet访问、电子邮件、游戏等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个性需求服务的崭新技术。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教和学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于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网络金融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 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网络保险

网络保险是新兴的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有别与传统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模式。

网络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它代表了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保险网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险公司的自建网站,主要推销自家险种,如平安保险的“PA18”,泰康人寿保险的“泰康在线”等;第二类是独立的第三方保险网站,是由专业的互连网服务供应商(ISP)出资成立的保险网站,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但也提供保险服务,如易保、网险等。很明显,以上这两大类网站代表了中国网络保险的发展水平,当对它们的实施策略及市场运作方式进行理性、客观的研究分析后,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国网络保险的发展状况。

网络保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电信等多个行业,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网络黑客的袭击使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网络保险存在不安全隐患;而网络保险由于保险当事人之间的人为因素与深刻复杂的背景及利益关系,使得在网上投诉、理赔容易滋生欺诈行为。因此,仅仅依靠网上运作还难以支撑网络保险。如何禁止和惩处利用网络保险进行保险欺诈的行为?如何实行网上核保与网上理赔及支付?网络保险在我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网络保险技术是由国家科技研发人员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统”对服务器的安全进行维护,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虫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号,中央新闻联播以播报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统”已投入运行。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于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推广、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

[编辑本段]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被接受。

[编辑本段]网络游戏的起源

商业模式:网络游戏市场的迅速膨胀刺激了网络服务业的发展,网络游戏开始进入收费时代,许多消费者都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来玩网络游戏。从《凯斯迈之岛》的每小时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时6美元,第二代网络游戏的主流计费方式是按小时计费,尽管也有过包月计费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气候。

197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罗伊·特鲁布肖用DEC-10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戏——“MUD1”,这是一个纯文字的多人世界,拥有20个相互连接的房间和10条指令,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或通过聊天系统与其他玩家交流。

特鲁布肖离开埃塞克斯大学后,把维护MUD1的工作转交给了理查德·巴特尔,巴特尔利用特鲁布肖开发的MUD专用语言——“MUDDL”继续改进游戏,他把房间的数量增加到400个,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库和聊天系统,增加了更多的任务,并为每一位玩家制作了计分程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学与ARPAnet相连后,来自国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统资源,致使校方不得不限制用户的登录时间,以减少DEC-10的负荷。80年代初,巴特尔出于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源代码和盘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学的研究人员参考,于是这套源代码就被流传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经出现了数百份非法拷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传开来,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版本。如今,这套最古老的MUD系统已被授权给美国最大的在线信息服务机构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为“不列颠传奇”,至今仍在运行之中,成为运作时间最长的MUD系统。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多人交互网络游戏,它可以保证整个虚拟世界的持续发展。尽管这套系统每天都会重启若干次,但重启后游戏中的场景、怪物和谜题仍保持不变,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计算机上运行,而不局限于埃塞克斯大学的内部系统。

1982年,约翰·泰勒和凯尔顿·弗林组建Kesmai公司,这家公司在网络游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约是与CompuServe签订的,当时约翰·泰勒看见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则名为“太空战士”(MegaWars)的广告——“如果你能编写一款这样的游戏,你就能获得每月3万美元的版税金”,他便把同凯尔顿·弗林一起开发的《凯斯迈之岛》(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册寄了一份给当时在CompuServe负责游戏业务的比尔·洛登,洛登对此很感兴趣。《凯斯迈之岛》的运行平台为UNIX系统,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计算机,于是Kesmai公司重新为CompuServe开发了一个DEC-20的版本。这款游戏运营了大约13年,1984年开始正式收费,收费标准为每小时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国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个商业版本。

1984年,马克·雅克布斯组建AUSI公司(《亚瑟王的暗黑时代》的开发者Mythic娱乐公司的前身),并推出游戏《阿拉达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里搭建了一个服务器平台,安装了8条电话线以运行这款文字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收费标准为每月40美元,这是网络游戏史上第一款采用包月制的网络游戏,包月制的收费方式有利于加速网络游戏的平民化进程,对网络游戏的普及将起到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包月制在当时并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1990年AUSI公司为《龙门》(Dragon’s Gate)定的价格为每小时20美元,尽管费率高得惊人,但仍有人愿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这款游戏,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5年,比尔·洛登说服通用电气公司(GE)的信息服务部门投资建立了一个类似CompuServe的、商业化的、基于ASCII文本的网络服务平台,这套平台被称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于10月份正式启动,其低廉的收费标准在用户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令一向有着强烈优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GEnie系统实际上是利用GE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器在夜晚的空闲时间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收费非常低廉,晚上的价格约为每小时6美元,几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

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 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 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 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编辑本段]网络的诞生

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由于NSFnet是由政府出资,因此,当时Internet最大的老板还是美国政府,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板。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质的某些改变。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电脑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讯,而这种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 他们逐步把Internet 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 。 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 , 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实现网络的四个要素

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2、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

3、网络软件软件支持

4、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网络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

局域网L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米到几十公里)

城域网MAN(界于WAN与LAN之间)

广域网W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环型

星型

网状

按信息的交换方式来分: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

按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 光纤网 无线网 局域网通常采用单一的传输介质,而城域网和广域网采用多种传输介质。

按通信方式分类点对点传输网络 广播式传输网络

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共享资源网 数据处理网 数据传输网 目前网络使用目的都不是唯一的。

按服务方式分类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对等网

[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为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

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 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北大共同建设。1994年4月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由原电子工业部管理,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信和信息服务。金桥网年底与Internet连通,已开通24个城市,发展了1000多个本地和远程仿真终端,提供全面的Internet服务。

流氓兔网络集团(Hoodlum rabbit Group)

中国研发中心(Hoodlum rabbit Chin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简称Hoodlum rabbit Group)于2006年4月成立于中国北京。至2007年4月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聚集了近120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公司将综合涵盖流氓兔网络系统公司所有的产品和技术系列。流氓兔网络系统体现了集团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战略投入,以满足中国、亚洲乃至于全球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秉承流氓兔网络系统公司全球性研发战略的宗旨,流氓兔网络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全球市场提供战略性的、富于创新的、高品质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的研发机构和卓越中心。流氓兔网络系统(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旨在扎根中国,连通亚洲,服务世界。

[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它的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轨道飞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驾驶员舱、乘务员舱和载货舱。②用作提供推进的外贮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两枚,使用固体燃料。航天飞机的主要用处是空间运输、卫星服务,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为其输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务项目。还可以进行星际观测,军事、地理观察及拍照。由于其本身体积较大(高20多米,长50多米),也可以做为大型空间建筑。航天飞机起飞时可以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可以把工作完毕后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进外贮箱抛掉。航天飞机的主要机械在返回地面后经过整修还可以继续使用。

美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与实施航天飞机的计划。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1977年开始在各种复杂的地面上和大气层中试验。1981年首次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试验飞行,飞行三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从此以后,载人的航天飞机开始进入太空。

航天飞机把人载入太空,在上面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太空育种,药物合成,晶体提纯,金属冶炼,宇宙观测等等,因为航天飞机上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没法做的实验。航天飞机的好处就是可以重复使用,节约经费。并且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不用燃料,像鹰一样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航天飞机的外形就像普通飞机一样。但它的表面必须有隔热层,否则飞回地球的时候会被和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标志着它的综合国力,你看看美国,俄罗斯都有航天飞机,咱们就没有。但是我们的神州系列飞船发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

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由运载火箭发射的飞行器,用于进入地球轨道,在地球与轨道航天器之间运送人员和物资,并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发射升空。航天飞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带机翼的轨道器,用于运载航天员和物资;外部推进剂箱,用于携带供3台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氢和液氧;一对大型固体推进剂捆绑式助推火箭。整个系统的起飞重量达2000吨,高56米。发射时,助推器和轨道器主发动机同时点火,推力达3100万牛顿。起飞后约两分钟,助推火箭被抛弃并用降落伞降落,回收后再次使用。轨道器将外部推进剂箱中的推进剂消耗完时,已获得99%的轨道高度,于是抛弃。此推进剂箱在坠入大气层时解体。虽然航天飞机像常规载人航天器一样垂直发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轨道器在设计上可重复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航天飞机可将卫星和探测器装入它的货仓带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员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轨道上出了问题的卫星。航天心机还可用作太空实验室,携带专门的研究设备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航天飞机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远比升空时的难度与危险性要大。当轨道飞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气层时,它必须十分精确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角度。由于机身与空气的剧烈摩擦,其外部可产生1500摄氏度的高温,如果没有防护装置,飞机将会熔化。所以,在航天飞机的外表覆盖了一层大小形状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盐纤维瓷片,这些瓷片的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证热量不被传导到飞行器上。航天飞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制造的最复杂、最尖端的运载工具。它庞大而精密的系统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航天飞机毁灭。两架失事的航天飞机,一个是因为小小的密封圈发生泄漏,在起飞后不久发生了爆炸;一个是因为瓷片脱落击坏身,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机身解体。两次事故使十几名宇航员壮烈牺牲。人们在感激这些勇士,震惊这种灾难的同时,仍然会对科学事业充满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国拥有航天飞机,但由这些航天飞机所进行伟大事业,使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产生了突飞猛进的作用。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70-80年代,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开始研制航天飞机,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航天飞机用途广泛,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停靠、空间科学实验、发射回收或检修卫星。它曾在空间捕获一颗未能进入同步贵道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进行修理后,又把它送入同步轨道。它还发射过并三次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航天飞机通常可乘7人,飞行时间一般在2周以下,最长可达28天。

目前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各种建设用部件和补养。美国原设想使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可以节约花费。但结果全然不同,每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费非常高,最新的奋进号研制费达20亿美元,而且每次发射费用1亿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一架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五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可靠性还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战者号发射失败后一直到2002年4月为止已成功飞行过110次。

你好,我来解答你的问题。纯粹手写望采纳。

香港服务器托管,一般可以找直接机房进行托管。这么多香港服务器托管公司哪家好呢这就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香港IDC托管商。下面就根据香港服务器托管机房选择方面做以下介绍推荐。

  一、与香港机房直接合作托管服务器好处

  与直接机房合作,直接与机房沟通方便管理,有问题能及时与机房沟通解决。避免了与代理商合作的中间环节。与代理商合作,服务器就没有直接的管理权限。如果代理商跑路或则出了问题就很解决。

  二、通过以下3点来了解如何找到香港好的服务器托管机房

  1,机房概况:选择有实力的IDC商,要选择那些规模大、口碑好、信誉度高,这类公司更具实力,机房建设和设备更加的完善,技术更强,在各方面的服务也更加的周到。

  2,机房环境设施:香港有很多小机房和私人建立的机房,这些机房一般电力(是否有后备电源)机房空调,消防,人力,网络设置都不够完善等。这些都是影响服务器托管稳定的因素。我们托管服务器要找到好的服务商,必须要有良好的机房环境,足够的后备电源,恒温的机房环境。以及724小时不段监控。只有有这些托管才放心。

  3,网络带宽:机房是否有DDOS攻击防护方案,是否有充足的带宽,是否有稳定快速的网络对于选择托管商时也是必须考虑的。

  三、香港IDC托管商介绍

  香港没有电信和联通,香港有固网运营商11家,移动运营商6家,其中以新世界电讯、电讯盈科、和记、九仓、香港宽频、香港环球机房为主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服务商也主要是这几家,还有一些如你问题中说的沙田,亚太环通,葵芳机房属于比较小的私人机房。

香港新世界机房介绍

  香港新世界机房是新世界集团物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面积约 40,000平方尺,设有WiFi无线上网覆盖,提供网络商级别之严密保安环境及完善的管理设施,为客户储存重要的互联网及电讯设备,大大减低客户在设施与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投资,有助提升成本效益。

  香港新世界机房是全港最大最全面的通讯服务商之一,也是香港四大固网提供商之一,拥有ISO认证,采用洗流量方式来处理DDOS攻击。香港新世界机房主要是针对大陆市场,相对大陆的访问速度超快。

  新世界机房主要业务:机柜租用,服务器托管,云主机、带宽、IP租用,国际专线(IPLC),虚拟专用网络(IP-***),IP Transit等服务。价格是四大固网机房中比较低的。

香港电讯盈科机房(PCCW)

  电讯盈科(PCCW)是全港最大最全面的通讯服务商之一,作为全港四网合一的营运商,透过PCCW的固网、宽频互联网、电视及流动通讯四个平台,电讯盈科提供各种创新的媒体内容及服务。在国际市场,PCCW为网络营运商提供顶尖的科技服务,并承办各大公私营机构的大型资讯科技外判项目,致力满足企业及营运商精密复杂的需求。电讯盈科业务不但遍及香港和亚洲其他地区,还覆盖欧洲、中东非洲、美洲和中国内地。机房合作主要是idc的代理商,终端客户很少,价格是四大机房最高的。

香港和记电讯机房(HGC)

  和记环球电讯成立于1995年,已积极兴建全新的光纤固定网络,为本港商住用户带来更多元化及先进的电讯服务,包括为本地电话服务提供第二选择、引进高达1Gbps极速宽频上网服务、以至不同的数据传输应用方案等。经过多年努力,光纤主干网络现已完成4,600公里,覆盖遍布全港九新界,光芯总长80万公里,直接接驳至住宅及商业楼宇,提供多元化的优质网络服务。主要面对idc代理客户,1/2机柜起合作,价格也相对比较高。

香港九仓电讯机房

  九仓电讯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为九龙仓集团核心成员,自建电讯网络基建。九仓电讯於2006年1月与COL作业务性合并后,便发展成为具领导地位的综合ICT服务供应商,拥有优质的光纤网络及系统整合能力,能提供全面而专业的ICT方案,包括语音、数据、会议、电子邮件、网站创建及寄存、IT保安、网络方案及整合、应用程式设计、数据中心、业务延续及灾难恢复服务,面对客户以香港idc代理企业为主,大陆业务比较少,价格也有点高。

香港亚太环通机房

世界著名的网络运营商,2008年由亚太环通和中人新电信共同组建中国区合资公司太平洋电信;提供包括专网互联、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中心等综合通信服务; 亚太环通先进的EAC-C2C海底光缆网络,穿越香港、中国、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和新加坡。EAC-C2C的设计容量达1792Tbps至3072Tbps往返每个登陆国家,并不断进行升级。只是不是固网运营商,大陆合作也比较少,价格和九仓机房差不多。

香港第一线机房

成立于1999,总部位于香港。香港第一线机房是首批外资合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取得全国性及跨省IP ***、呼叫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经营许可证。强大的MPLS网络能覆盖超过700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提供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贯穿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及新加坡等地的各数据中心及POPs(网络据点)间的安全互连,广泛、强大的IP网络基础架构。属于网络运营商级别,1/2机柜起合作。价格与和记差不多。

沙田机房和葵芳机房是香港的面积比较小的机房,价格和以上机房差不多。比较不推荐。

  总结:通过以上机房的介绍相对大家对香港的机房应该有所了解,针对大陆市场最好的机房,如果选固网运营商,资金比较充裕也可以选新世界,电讯盈科,和记,九仓,其实都还可以,毕竟都比较成熟的固网运营商。综合各个方面,香港新世界机房性价比会比较高,大陆客户也比较多,对于大陆想托管的香港机房的可以直接与我联系了解机房详细142。830。8686。有什么问题可以备注一下。

是ARPANET。

196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全称: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但是只有4个结点,分布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

ARPANET采用了包交换机制。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扩展资料:

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

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arpanet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究竟惨败到什么程度?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