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硬盘几种模式
1,ide是为了兼容性,将sata模拟成ide模式(比较常用)。
2,raid是磁盘阵列模式,一般人不用。(一般需要安装多个硬盘才能实现)。
3,ahci是真正的sata模式。(要想发挥硬盘性能,建议用此模式)。
:
现在主板支持三种硬盘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模式。
1、NORMAL普通模式是最早的IDE方式。在此方式下对硬盘访问时,BIOS和IDE控制器对参数不作任何转换。
2、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逻辑块寻址模式。这种模式所管理的硬盘空间突破了528KB的瓶颈,可达84GB。在LBA模式下,设置的柱面、磁头、扇区等参数并不是实际硬盘的物理参数。
3、LARGE大硬盘模式。当硬盘的柱面超过1024而又不为LBA支持时可采用此种模式。LARGE模式采取的方法是把柱面数除以2,把磁头数乘以
2,其结果总容量不变。
对于装机技术人员来说,安装sata硬盘以及安装操作系统不过是小菜一碟,然而对于初次接触sata硬盘的用户来说,很容易碰到困难。
比如,安装硬盘后,BIOS里面能认出硬盘,但是安装操作系统时,安装程序提示找不到硬盘;
或者,用ghost快速安装系统到硬盘里面后,重启时,BIOS自检过后,只有一个小光标在屏幕左上角跳动,再无任何反应!!!
其实,只需在CMOS里面进行简单的设置,把SATA硬盘设置为IDE模式或兼容模式,即可解决以上麻烦。
下面以945G主板为例进行说明:
接好SATA硬盘后,开机,按Del键进入CMOS设置界面;
按键盘上的TAB键和方向键,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 设置界面;
按方向键,选择Onchip IDE Device ,按回车,进入Onchip IDE Divice设置界面;
按方向键,选择SATA -Mode ,按回车,选择 IDE (如果要组件Raid,则选择Raid);
按键盘上的F10键保存并退出CMOS,在退出界面,Y 提示符状态下,回车(如果是N提示符,输入Y)。
重启电脑,这时的SATA硬盘就跟IDE硬盘一样被windows正常识别了!
安装好操作系统后,再安装SATA驱动,再次重启,进入CMOS,把SATA Mode 设置为AHCI 模式。
注:
有些主板上,在 Onchip PCI Device界面进行设置,相应的设置选项可能是 Serial ATA Mode ;
不同主板进入CMOS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按Tab键进入,有的是按F2键进入,等等。
许多主板启动后,出现主板LOGO或者电脑厂商的LOGO,屏幕下边有提示,按哪个键进入setup界面,这时,按那个键就可以进入CMOS。
--天下数据--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主要应用于家用市场,有SATA、SATAΙΙ、SATAΙΙΙ,是现在的主流。
硬盘接口分类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
常见的25英寸IDE硬盘接口
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SCSI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SCSI接口
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光纤通道 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SATA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
SATA硬盘接口
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SATAII接口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SATA II”的现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号称“SATA II”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国际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从3Gbps和NCQ到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只要把硬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版本的Wind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RAID。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