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广州市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广州市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广州市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第1张

  广州市区域医学影像协同是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之一。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承建,经过近2年的建设,于2011年11月上线。

率先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连接了包括越秀区、荔湾区、花都区、番禺区和黄埔区在内的5个区级卫生信息平台,5家市级直属医疗机构,21家区级医疗机构,85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8家公共卫生机构,同时初步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影像中心。平台建设了包括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和市民健康服务平台在内的应用系统。

经过万达信息和广州市卫生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成功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卫生部2009年12月发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后首个启动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了IHE、HL7 CDA等国际标准在工程层面的全面落地。

其次,建立起了基于HL7标准的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截至2012年3月份,平台共采集并整合诊疗数据近2亿条,其中基本信息1320多万条(包括公安、流动人员数据),就诊记录700多万条,用药记录4000多万条,费用信息5000多万条。并且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功打通了包括5家市级直属试点医院和5个试点区在内的的卫生网络,实现了区域内医疗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

第三,全市统一发放了市民健康卡,实现了区域医疗的“一卡通”。市民持一张卡可以在联网范围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就诊。通过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不仅可以便捷地共享医疗信息,还可以节约发卡成本,有效减少重复发卡的现象。

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入了区域影像的相关应用,丰富和充实了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广州市区域影像应用建设是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拓展应用,它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数据规范、业务整合规范、应用规范、管理规范、安全规范、技术规范等)的建立和实施,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区域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了广州区域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图像存储与通信及相互操作逐渐扩展到整个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需要将区域内多个医疗机构的PACS进行互联、并使各医疗机构产生的影像信息按区域内医疗需求和资源优化原则进行共享交换。通过区域影像应用, 居民可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进行影像诊断,联网医院可以共享影像信息和报告结果,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概率,降低诊疗费用。

在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联网范围内,既存在有多个具有综合或专科医疗优势的大型医院,也有着众多的基层医院。区域内的众多基层医院根据患者需求、医疗管理的需要,往往需要与大型医院进行医疗协同。

由于医疗影像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专业诊断要求高等特殊性,一般都是通过建立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来满足此类需求。万达信息使用了当前国际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共享交换的最新技术标准(IHE 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 for Image,简称IHE XDS-I)实现了复杂医疗机构之间的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即使用一个区域PACS平台系统,同时支撑多个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与基层医院进行影像协同诊断。

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

区域PACS平台称为GmdTalk,取Global Medical Talk之意,意在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全球医学交流的愿景。广州市联网范围内医疗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组建了多个“影像虚拟读片中心”,用户可根据不同医院的医疗卫生特长和检查设备资源,将不同的影像信息分发到具有优势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其专家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本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确定治疗方案,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的资源共享。

目前区域内影像协同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种业务模式:

一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技师进行拍片,影像上传至大型医院,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网上读片并出具报告。

二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拍片并出具初诊报告,提交初步诊断和图像到虚拟影像中心。虚拟影像中心调阅初步诊断及图像,对应的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进行复审,复诊报告回传虚拟影像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调阅复审诊断报告。

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从业人员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所有诊断和报告均由中心完成,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中心端部署了医疗协同控制服务器与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前者主要实现系统管理和配置等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患者信息管理、医疗业务协同管理、XDS文档注册管理、任务跟踪和日志管理等。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则主要实现对图像的存储和管理,包括了各网格节点的图像存储策略管理、存储状态监控管理、运行状态管理任务消息状态管理等。

前置适配服务器实现与医院内部的各个相关系统的通信接口,实现基于SaaS的RIS功能,实现图像通信协议的转换与缓存管理。影像诊断管理工作站通过借助区域内各成像设备互联互通,通过开放式系统架构,实现区域内图像信息采集、存储、通讯及浏览的统一管理,包括DICOM图像的显示与诊断,图像打印以及各种2D及3D的图像处理功能等。Web浏览组件通过安装基于Web的图像浏览组件,实现以Web方式浏览和处理DICOM图像。医疗协同客户端通过在医疗机构内的配置,实现协同任务的请求、分发、接收、执行以及状态查询等。移动影像处理通过3G或Wi-Fi方式通信,提供各种影像处理的功能。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应用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

首先,实现了医学影像网格存储交换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原有的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插入”中间件“协作网格的影像及多媒体数据通信与存储系统”。这样,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及其存储系统就变成一个“虚拟”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而原有的PACS客户端对影像的查询提取就变成对一个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的操作。

其次,实现自动安全监控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通过采用一种PACS自动安全监控技术,监控PACS 单元系统各节点的硬件运行状况、应用软件运行状况、影像路由和提取状况等监控功能。

另外,实现了医学影像远程传输渐显技术在医疗信息共享中的应用,在网络带宽≤200 Kb/s 的条件下分辨率渐显传输CR(原始尺寸:8MB)影像,影像第一帧到达为2Sec,全分辨率帧到达为9Sec,为解决在有限带宽条件下,实时快速查询/提取/显示高分辨率、大容积医学影像提供了实现途径。

在广州区域影像协同后续的规划中,考虑将目前的架构主要转化为基于云计算的架构。

与目前的方案相比,基于云架构的影像中心还具备以下优势:通过在云数据中心对图像加速引擎的堆叠来集中处理图像,更易于集中管理;由于图像的处理更多在云数据中心进行,交互的数据传输较少,因此对于带宽需求较低;由于图像处理更多在中心进行,浏览端可使用廉价的桌面和移动设备,投资较低;由于云数据中心本身架构的优势,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万达信息依托于云计算的种种优势,进行了基于云架构影像中心的建设和尝试,旨在以较低的投入减少耗材使用,充分提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当然,云架构区域影像应用目前仍然属于前瞻性建设,部分现状的不足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克服和改进。例如:针对超大容量医学影像的性能问题、云端的身份识别的安全问题等等。

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是一款专门为胶片打印做的打印服务器工具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功能概述:1、dicom打印服务器|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dicom相机|PrintSCP|dicom纸质胶片打印系统|与多家PACS产品对接通过2、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PrintSCP),接收放射设备(CT、ECT、CR、DR、MRI、DSA等)或PACS工作站的"胶片打印"指令,3、将胶片打印到Windows打印机,从而替代常规的激光相机,可大幅节省购置激光相机的高额费用、相机维护和激光胶片及其它耗材费用4、支持普通喷墨、激光打印机和Windows胶片打印机5、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软件仅需安装在连接本地打印机或网络打印机的电脑上即可,使用时无需其他操作dicom胶片打印服务器支持参数:1、支持符合Dicom30的所有设备、工作站、pacs Server,完全符合dicom30标准2、连接方式与原有的标准Dicom接口的激光相机完全相同,配置AeTitle,Port,IP即可使用,与多家PACS产品对接通过3、收到DICOM Printe打印任务后,自动转换成常规打印文档,支持仿真胶片导出,支持打印到任何标准的Windows本地打印机或网络打印机上4、支持彩色和黑白胶片的打印,支持横向和纵向胶片的打印,支持智能胶片尺寸识别打印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诊断成像设备中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经逾百年发展,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也从最初的X射线成像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数字成像技术。

什么是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简称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与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放射学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同属医院信息系统。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狭义上是指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从技术上解决图像处理技术的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是指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是指以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信息查询、统计等基于流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指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是一类用来处理实验室过程信息的信息系统。

在现代医疗行业,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是指包含了包括了RIS,以DICOM30国际标准设计,以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及存储设备构成硬件支持平台,以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数据和图像的存储管理工具,以医疗影像的采集、传输、存储和诊断为核心,是集影像采集传输与存储管理、影像诊断查询与报告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综合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医院影像科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DR、超声、各种X光机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DICOM30国际标准接口(中国市场大多为模拟,DICOM,网络等接口)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

对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应用的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依赖医学影像的检查(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胶片、、资料)诸此大量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存储保管,堆积如山,给查找和调阅带来诸多困难,丢失影片和资料时有发生。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的管理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数字化影像和传输奠定基础。目前国内众多医院已完成医院信息化管理,其影像设备逐渐更新为数字化,已具备了联网和实施影像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实现彻底无胶片放射科和数字化医院,已经成为现代化医疗不可阻挡的潮流。

随着我国新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我国医院经历了2003年后HIS的建设热潮后,其基础业务平台已逐步成型,HIS系统占医疗行业总体解决方案的比例分别由2013年的35%变为2014年的343%,HIS系统占比略有下降。至2014年,CIS系统在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占比444%,HIS系统占比343%。预计2014年至2019年,CIS系统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24%,高于HIS系统的1880%。

目前,我国大中型医疗机构已经建成了具备基本功能的HIS系统和PACS、RIS、LIS等基础CIS系统,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始向手术室和ICU等诊疗行为更为密集的科室延伸。

然而这一切架构格局的实现,都离不开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有内网和外网之分,对内是各科室、各岗位的业务流程化管理;对外是HIS系统和外部医卫公共平台的连接等。随着医疗信息化对医院运营管理的全面渗透,互联互通评级、电子病历评级等带来下游新需求。各种数据接口的建设已变得越来越迫切,几乎到了不做数据接口,医院很多业务就难以开展的地步。

包括国家卫健委已推出相关硬性政策要求:比如,2020年,所有二级医院要达到卫健委电子病历分级评价3级以上;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

传统接口方式有道绕不过的坎

正因如此,作为一名曾经在多个基层医院信息科任负责人,目前就职于专业的医疗IT公司的多年医疗IT从业者。一直以来,在医院信息科,最让我疲于奔命的不是各种软硬件频繁安装和维护,而是上级又下达了各种信息化对接需求;在IT公司,我做得最多的也不是产品开发,而解决各种数据采集,软件数据接口,多方协调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实现多系统数据共享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些方式各有优劣,举一种常见的数据对接方式:

数据库共享数据方式。系统A和系统B通过连接同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的同一张表进行数据交换。这种方式交互更加简单。通过数据库的事务机制,可以做成可靠性的数据交换。但这种方式能够同时连接的系统数量有限,而且,来自两个不同公司的系统,不太可能开放自己的数据库。

其他实现的方式还有,ftp/文件共享服务器方式、message方式等。这些传统的数据接口方式虽然实现的原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全都需要再原软件厂商配合开放接口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与其他行业的IT系统不同,医疗行业的IT系统更复杂,且核心数据极为重要。其实很多厂商也不愿意看到医院提出这个数据接口的要求,因为对任何医疗软件厂商来说,这同样意味着给自己找麻烦。更因为,相关利益方太多了,各个医疗IT厂商的产品相互独立,各占一个山头,或出于数据安全考虑,或出于商业竞争考虑,并不愿意配合。这些因素也导致,医疗行业接口开发的费用在所有行业中,可能是最高的。往往需要花费数万至数十万不等。

无接口开放之下 医院多系统数据对接与公卫自动上报的设计与实现

那么,有没有可以绕开原软件厂商可以实现的数据接口方式呢?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无接口开放之下,医院多系统数据对接与公卫自动上报的一种设计与实现。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个场景,医院需要将HIS系统中的数据上传到区域公卫平台,这些需要上传的数据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就诊、收费记录,出院的医嘱、费用数据、甚至是医学影像等。目前,这些数据在HIS系统的各个模块中,包括各种表格数据、详情页字段、等。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获得HIS厂家的数据接口支持。于是,我们能够获得这些数据的途径就只能从HIS的界面上抓取数据,然后再录入到公卫平台的界面上去。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用101软件通用数据接口生成器来实现生成一个接口。

首先,我们需要用101软件接口生成器配置一个从HIS系统采集数据的工具。101软件通用数据接口生成器对目标软件界面的固定频率的数据刷新和数据采集,并且写入到采集数据库之中,并基于采集数据库向公卫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包括:数据库视图,数据字典),可以以数据库视图接口方式提供,或者web service方式提供;

软件通用数据接口生成器的适用范围

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接口,101软件通用数据接口生成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支持兼容基于Windows平台的几乎所有各种CS/BS软件;

2不需软件厂家配合,生成数据接口;

3工具简单实用,用户可以按照自己需求DIY配置生成数据接口;

4通常情况下,配置一个目标软件的数据接口的生成工作,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5、成本远低于软件厂家配合做数据接口。

正和目前所有的数据接口实现方式一样,101软件通用数据接口生成器虽然通用,但并不是万能。在以下三种情况下,101接口生成器暂时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1、数据实时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数据刷新的实时性在秒以内的,比如医院的叫号系统,暂时还无法满足(受限于软件机器人点击操作目标软件的响应时间一般都需要数秒到数十秒);

2、所需获取的数据在目标软件界面上不能显示可见的。(因为该工具只能对目标软件所见即所得的数据实现数据采集)

3、目标软件的服务端不能支持持续数据查询请求压力的。(该方式的数据采集需要对目标软件进行反复的数据查询,以获得最新的实时更新数据,这个反复查询请求的过程可能给目标软件服务端产生压力)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它已经实现了数据接口真正零代码操作。 就算是不具备IT背景,不懂代码的普通医护人员,也很容易针对自己工作场景DIY一个软件数据接口。我曾经找到一位普通的住院医师,他完全靠自己动手就生成了一个体检车上报医院健康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

在数据孤岛林立的医疗IT行业,作为传统数据接口以外的一个选择,实现自动化的公卫平台数据上报工作,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它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多少领域解决数据接口的诸多痛点,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广州市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广州市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