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和 asp和php有什么不一样
sp过时,安全性能低,逐渐被淘汰
php是网页方面的永恒,适合中小型企业方面的系统及网站。从它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开源程序(dedecms,phpcms,discuz,ecshop)等等,我相信php肯定会存活下去。所以说只想从事网页制作的得学这个,各种中小型系统也能做。
JSP,高级很多,安全性最高,适合大型项目,如银行,大型企业系搜索统等等,网页方面也能做。
简 介:ASP全名Active Server Pages,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利用它可以产生和执行动态的、互动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
(1)ASP采用脚本语言VBScript(Java script)作为自己的开发语言。
(2)PHP是一种跨平台的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它大量地借用C, 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 并耦合PHP自己的特性,使WEB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写出动态产生页面。它支持目前绝大多数数据库。还有一点,PHP是完全免费的,不用花钱,而且你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源码,甚至可以从中加进你自己需要的特色。
(3)JSP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网站开发语言,Sun公司借助自己在Java上的不凡造诣,将Java从Java应用程序和Java Applet之外,又有新的硕果,就是JSP,Java Server Page。JSP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强大的站点程序。
三者都提供在 HTML代码中混合某种程序代码、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的能力。但JSP代码被编译成 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在ASP 、PHP、JSP环境下,HTML代码主要负责描述信息的显示样式,而程序代码则用来描述处理逻辑。普通的 HTML页面只依赖于Web服务器,而ASP 、PHP、JSP页面需要附加的语言引擎分析和执行程序代码。程序代码的执行结果被重新嵌入到HTML代码中,然后一起发送给浏览器。ASP 、PHP、JSP三者都是面向Web服务器的技术,客户端浏览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软件支持。
技术特点
ASP:
1 使用VBScript 、 J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网站的应用程序。
2 无须compile编译,容易编写,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
3 使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即可进行编辑设计。
4 与浏览器无关(Browser Independence), 客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ctbive Server Pages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ctive ServerPages 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 、 Jscript)均在WEB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5Active Server Pages能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语言兼容。除了可使用VB Script或J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它脚本语言,譬如REXX 、Perl 、Tcl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 对象。
6 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7 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ActiveX 服务器组件 )具有无限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 、Java 、Visual C++ 、COBOL等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你所需要的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
PHP:
1 数据库连接
PHP可以编译成具有与许多数据库相连接的函数。PHP与MySQL是现在绝佳的群组合。你还可以自己编写外围的函数去间接存取数据库。通过这样的途径当你更换使用的数据库时,可以轻松地修改编码以适应这样的变化。PHPLIB就是最常用的可以提供一般事务需要的一系列基库。但PHP提供的数据库接口支持彼此不统一,比如对Oracle, MySQL,Sybase的接口,彼此都不一样。这也是PHP的一个弱点。
JSP:
1 将内容的产生和显示进行分离
使用JSP技术,Web页面开发人员可以使用HTML或者XML标识来设计和格式化最终页面。使用JSP标识或者小脚本来产生页面上的动态内容。产生内容的逻辑被封装在标识和JavaBeans群组件中,并且捆绑在小脚本中,所有的脚本在服务器端执行。如果核心逻辑被封装在标识和Beans中,那么其它人,如Web管理人员和页面设计者,能够编辑和使用JSP页面,而不影响内容的产生。在服务器端,JSP引擎解释JSP标识,产生所请求的内容(例如,通过存取JavaBeans群组件,使用JDBC技术存取数据库),并且将结果以HTML(或者XML)页面的形式发送回浏览器。这有助于作者保护自己的代码,而又保证任何基于HTML的Web浏览器的完全可用性。
2 强调可重用的群组件
绝大多数JSP页面依赖于可重用且跨平台的组件(如:JavaBeans或者Enterprise JavaBeans)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开发人员能够共享和交换执行普通操作的组件,或者使得这些组件为更多的使用者或者用户团体所使用。基于组件的方法加速了总体开发过程,并且使得各种群组织在他们现有的技能和优化结果的开发努力中得到平衡。
3 采用标识简化页面开发
Web页面开发人员不会都是熟悉脚本语言的程序设计人员。JavaServer Page技术封装了许多功能,这些功能是在易用的、与JSP相关的XML标识中进行动态内容产生所需要的。标准的JSP标识能够存取和实例化 JavaBeans组件,设定或者检索群组件属性,下载Applet,以及执行用其它方法更难于编码和耗时的功能。
通过开发定制化标识库,JSP技术是可以扩展的。今后,第三方开发人员和其它人员可以为常用功能建立自己的标识库。这使得Web页面开发人员能够使用熟悉的工具和如同标识一样的执行特定功能的构件来工作。
JSP技术很容易整合到多种应用体系结构中,以利用现存的工具和技巧,并且扩展到能够支持企业级的分布式应用。作为采用Java技术家族的一部分,以及Java 2EE的一个成员,JSP技术能够支持高度复杂的基于Web的应用。
由于JSP页面的内置脚本语言是基于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而且所有的JSP页面都被编译成为Java Servlet,JSP页面就具有Java技术的所有好处,包括健壮的存储管理和安全性。
作为Java平台的一部分,JSP拥有Java程序设计语言“一次编写,各处执行”的特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供货商将JSP支持加入到他们的产品中,您可以使用自己所选择的服务器和工具,修改工具或服务器并不影响目前的应用。
应用范围
ASP是Microsoft开发的动态网页语言,也继承了微软产品的一贯传统,只能执行于微软的服务器产品,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windows NT)和PWS(Personal Web Server)(windows 98)上。Unix下也有ChiliSoft的组件来支持ASP,但是ASP本身的功能有限,必须通过ASP+COM的群组合来扩充,Unix下的COM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PHP3可在Windows,Unix,Linux的Web服务器上正常执行,还支持IIS,Apache等一般的Web服务器,用户更换平台时,无需变换PHP3代码,可即拿即用。
JSP同PHP3类似,几乎可以执行于所有平台。如Win NT,Linux,Unix。在NT下IIS通过一个外加服务器,例如JRUN或者ServletExec,就能支持JSP。知名的Web服务器Apache已经能够支持JSP。由于Apache广泛应用在NT、Unix和Linux上,因此JSP有更广泛的执行平台。虽然现在NT操作系统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服务器方面Unix的优势仍然很大,而新崛起的Linux更是来势不小。从一个平台移植到另外一个平台,JSP和JavaBean甚至不用重新编译,因为Java字节码都是标准的与平台无关的。
性能比较
有人做过试验,对这三种语言分别做回圈性能测试及存取Oracle数据库测试。
在循环性能测试中,JSP只用了令人吃惊的四秒钟就结束了20000*20000的回圈。而ASP、PHP测试的是2000*2000循环(少一个数量级),却分别用了63秒和84秒。(参考PHPLIB)。
数据库测试中,三者分别对 Oracle 8 进行 1000 次 Insert,Update,Select和Delete: JSP 需要 13 秒,PHP 需要 69 秒,ASP则 需要73 秒。
服务器服务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相应的应用软件,为网上用户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的一种高性能计算机,英文名称叫做SERVER。
服务器既然是一种高性能的计算机,它的构成肯定就与我们平常所用的电脑(PC)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有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各种总线等等,只不过它是能够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网络、Web应用、数据库、文件、打印等)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性能应用,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 是网络的中枢和信息化的核心。由于服务器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又与微机(普通PC)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上。用PC机当作服务器的用户一定都曾经历过突然的停机、意外的网络中断、不时的丢失存储数据等事件,这都是因为PC机的设计制造从来没有保证过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而一旦发生严重故障,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难以预料的。但一台服务器所面对的是整个网络的用户,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所以它必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速以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服务器通过采用对称多处理器(SMP)安装、插入大量的高速内存来保证工作。它的主板可以同时安装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CPU(服务器所用CPU也不是普通的CPU,是厂商专门为服务器开发生产的)。内存方面当然也不一样,无论在内存容量,还是性能、技术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另外,服务器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还采用了大量普通电脑没有的技术,如冗余技术、系统备份、在线诊断技术、故障预报警技术、内存纠错技术、热插拔技术和远程诊断技术等等,使绝大多数故障能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的修复,具有极强的可管理性(man ability)。
通常,从所采用的CPU(中央处理器)来看,我们把服务器主要分为两类构架:
一部分是IA(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构)架构服务器,又称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即通常我们所讲的PC服务器,它是基于PC机体系结构,使用Intel或与其兼容的处理器芯片的服务器,如联想的万全系列服务器,HP公司的Netserver系列服务器等。这类以"小、巧、稳"为特点的IA架构服务器凭借可靠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和局域网内更多的完成文件服务、打印服务、通讯服务、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数据库服务、应用服务等主要应用,一般应用在中小公司机构或大企业的分支机构。目前在IA架构的服务器中全部采用Intel(英特尔)公司生产的CPU,从Intel生产CPU的历史来看,可以划分成两大系列:早期的80x86系列及现在的Pentium系列。早期的80x86系列可以包括:8088、8086、80286、80386、80486。自80486之后,Intel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重新命名,并进行注册,因此80486以后的产品形成了Pentium(奔腾)系列的CPU。Pentium系列的CPU目前包括:Pentium、Pentium MMX、Pentium Pro、PII、PII Xeon(至强)、PIII、PIII Xeon、P4 Xeon、Celeron2(赛扬)等。
另一部分是比IA服务器性能更高的服务器,即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架构服务器,这种RISC型号的CPU一般来讲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它完全采用了与普通CPU不同的结构。使用RISC芯片并且主要采用UNI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惠普)公司的PA-RISC、DEC公司的Alpha芯片、SGI公司的MIPS等等。这类服务器通常价格都很昂贵,一般应用在证券、银行、邮电、保险等大公司大企业,作为网络的中枢神经,提供高性能的数据等各种服务。
目前,服务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外有IBM、HP(惠普)、DELL(戴尔)、SUN等著名厂商,国内有联想、浪潮、曙光等一线厂商都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器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的需求。 1按应用层次划分为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四类。
入门级服务器
入门级服务器通常只使用一块CPU,并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内存(如256MB)和大容量IDE硬盘,必要时也会采用IDE RAID(一种磁盘阵列技术,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进行数据保护。入门级服务器主要是针对基于Windows NT,NetWare等网络操作系统的用户,可以满足办公室型的中小型网络用户的文件共享、打印服务、数据处理、Internet接入及简单数据库应用的需求,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完成诸如E-mail、 Proxy 、DNS等服务。
工作组级服务器
工作组级服务器一般支持1至2个PⅢ处理器或单颗P4(奔腾4)处理器,可支持大容量的ECC(一种内存技术,多用于服务器内存)内存,功能全面。可管理性强、且易于维护,具备了小型服务器所必备的各种特性,如采用SCSI(一种总线接口技术)总线的I/O(输入/输出)系统,SMP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可选装RAID、热插拔硬盘、热插拔电源等,具有高可用性特性。适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Web、Mail等服务,也能够用于学校等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等。
部门级服务器
部门级服务器通常可以支持2至4个PⅢ Xeon(至强)处理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首先,集成了大量的监测及管理电路,具有全面的服务器管理能力,可监测如温度、电压、风扇、机箱等状态参数。此外,结合服务器管理软件,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服务器的工作状况。同时,大多数部门级服务器具有优良的系统扩展性,当用户在业务量迅速增大时能够及时在线升级系统,可保护用户的投资。目前,部门级服务器是企业网络中分散的各基层数据采集单位与最高层数据中心保持顺利连通的必要环节。适合中型企业(如金融、邮电等行业)作为数据中心、Web站点等应用。
企业级服务器
企业级服务器属于高档服务器,普遍可支持4至8个PIII Xeon(至强)或P4 Xeon(至强)处理器,拥有独立的双PCI通道和内存扩展板设计,具有高内存带宽,大容量热插拔硬盘和热插拔电源,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类产品具有高度的容错能力、优异的扩展性能和系统性能、极长的系统连续运行时间,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用户的投资。可作为大型企业级网络的数据库服务器。
目前,企业级服务器主要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高处理速度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大型企业和重要行业(如金融、证券、交通、邮电、通信等行业),可用于提供ERP(企业资源配置)、电子商务、OA(办公自动化)等服务。如Dell的PowerEdge 4600服务器,标准配置为24GHz Intel Xeon处理器,最大支持12GB的内存。此外,采用了Server Works GC-HE芯片组,支持2至4路Xeon处理器。集成了RAID控制器并配备了128MB缓存,可以为用户提供0、1、5、10四个级别的RAID,最大可以支持10个热插拔硬盘并提供730GB的磁盘存储空间。
由于是面向企业级应用,所在在可维护性以及冗余性能上有其独到的地方,例如配备了7个PCI-X插槽(其中6个支持热插拔),而且不需任何工具即可对冗余风扇、电源以及PCI-X进行安装和更换。
2按服务器按用途划分为通用型服务器和专用型服务器两类。
通用型服务器
通用型服务器是没有为某种特殊服务专门设计的、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服务器,当前大多数服务器是通用型服务器。这类服务器因为不是专为某一功能而设计,所以在设计时就要兼顾多方面的应用需要,服务器的结构就相对较为复杂,而且要求性能较高,当然在价格上也就更贵些。
专用型服务器
专用型(或称“功能型”)服务器是专门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专门设计的服务器。在某些方面与通用型服务器不同。如光盘镜像服务器主要是用来存放光盘镜像文件的,在服务器性能上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功能与之相适应。光盘镜像服务器需要配备大容量、高速的硬盘以及光盘镜像软件。FTP服务器主要用于在网上(包括Intranet和Internet)进行文件传输,这就要求服务器在硬盘稳定性、存取速度、I/O(输入/输出)带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E-mail服务器则主要是要求服务器配置高速宽带上网工具,硬盘容量要大等。这些功能型的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比较低,因为它只需要满足某些需要的功能应用即可,所以结构比较简单,采用单CPU结构即可;在稳定性、扩展性等方面要求不高,价格也便宜许多,相当于2台左右的高性能计算机价格。HP的一款Web服务器HP access server,它采用的是PIII113Gbit/s左右的CPU,内存标准配置也只有128MB/256MB,与一台性能较好的普通计算机差不多,但在某些方它还是具有PC机无可替代的优势。
4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来划分,可以把服务器划分为“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四类。
台式服务器
台式服务器也称为“塔式服务器”。有的台式服务器采用大小与普通立式计算机大致相当的机箱,有的采用大容量的机箱,像个硕大的柜子。低档服务器由于功能较弱,整个服务器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机箱不大,都采用台式机箱结构。这里所介绍的台式不是平时普通计算机中的台式,立式机箱也属于台式机范围,目前这类服务器在整个服务器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对于信息服务企业(如ISP/ICP/ISV/IDC)而言,选择服务器时首先要考虑服务器的体积、功耗、发热量等物理参数,因为信息服务企业通常使用大型专用机房统一部署和管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机房通常设有严密的保安措施、良好的冷却系统、多重备份的供电系统,其机房的造价相当昂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部署更多的服务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成本,通常选用机械尺寸符合19英寸工业标准的机架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也有多种规格,例如1U(445cm高)、2U、4U、6U、8U等。通常1U的机架式服务器最节省空间,但性能和可扩展性较差,适合一些业务相对固定的使用领域。4U以上的产品性能较高,可扩展性好,一般支持4个以上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大量的标准热插拔部件。管理也十分方便,厂商通常提供人相应的管理和监控工具,适合大访问量的关键应用,但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
机柜式服务器
在一些高档企业服务器中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内部设备较多,有的还具有许多不同的设备单元或几个服务器都放在一个机柜中,这种服务器就是机柜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母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当前市场上的刀片式服务器有两大类:一类主要为电信行业设计,接口标准和尺寸规格符合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1x或2x,未来还将推出符合PICMG 3x 的产品,采用相同标准的不同厂商的刀片和机柜在理论上可以互相兼容;另一类为通用计算设计,接口上可能采用了上述标准或厂商标准,但尺寸规格是厂商自定,注重性能价格比,目前属于这一类的产品居多。刀片式服务器目前最适合群集计算和IxP提供互联网服务。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盘。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但我们最为常用的是下面的几种RAID形式。
(1) RAID 0
RAID 0又称为Stripe(条带化)或Striping,它代表了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RAID 0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这样,系统有数据请求就可以被多个磁盘并行的执行,每个磁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著提高磁盘整体存取性能。
如图所示:系统向三个磁盘组成的逻辑硬盘(RADI 0 磁盘组)发出的I/O数据请求被转化为3项操作,其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对应于一块物理硬盘。我们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通过建立RAID 0,原先顺序的数据请求被分散到所有的三块硬盘中同时执行。从理论上讲,三块硬盘的并行操作使同一时间内磁盘读写速度提升了3倍。 但由于总线带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提升速率肯定会低于理论值,但是,大量数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比较,提速效果显著显然毋庸置疑。
RAID 0的缺点是不提供数据冗余,因此一旦用户数据损坏,损坏的数据将无法得到恢复。
RAID 0具有的特点,使其特别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而对数据安全不太在乎的领域,如图形工作站等。对于个人用户,RAID 0也是提高硬盘存储性能的绝佳选择。
(2) RAID 1
RAID 1又称为Mirror或Mirroring(镜像),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修复性。 RAID 1的操作方式是把用户写入硬盘的数据百分之百地自动复制到另外一个硬盘上。
当读取数据时,系统先从RAID 0的源盘读取数据,如果读取数据成功,则系统不去管备份盘上的数据;如果读取源盘数据失败,则系统自动转而读取备份盘上的数据,不会造成用户工作任务的中断。当然,我们应当及时地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利用备份数据重新建立Mirror,避免备份盘在发生损坏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
由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样,由于数据的百分之百备份,备份数据占了总存储空间的一半,因而Mirror(镜像)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低,存储成本高。
Mirror虽不能提高存储性能,但由于其具有的高数据安全性,使其尤其适用于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和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3) RAID 0+1
正如其名字一样RAID 0+1是RAID 0和RAID 1的组合形式,也称为RAID 10。
以四个磁盘组成的RAID 0+1为例,其数据存储方式如图所示:RAID 0+1是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兼顾的方案。它在提供与RAID 1一样的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与RAID 0近似的存储性能。
由于RAID 0+1也通过数据的100%备份功能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因此RAID 0+1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与RAID 1相同,存储成本高。
RAID 0+1的特点使其特别适用于既有大量数据需要存取,同时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严格的领域,如银行、金融、商业超市、仓储库房、各种档案管理等
(4) RAID 3
RAID 3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存放在N+1个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空间为N个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当这N+1个硬盘中的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从其它N个硬盘中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原始数据,这样,仅使用这N个硬盘也可以带伤继续工作(如采集和回放素材),当更换一个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由于在一个硬盘阵列中,多于一个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与RAID0相比,RAID3在读写速度方面相对较慢。使用的容错算法和分块大小决定RAID使用的应用场合,在通常情况下,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
(5) RAID 5
RAID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 以四个硬盘组成的RAID 5为例,其数据存储方式如图4所示:图中,P0为D0,D1和D2的奇偶校验信息,其它以此类推。由图中可以看出,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RAID级别的选择有三个主要因素:可用性(数据冗余)、性能和成本。如果不要求可用性,选择RAID0以获得最佳性能。如果可用性和性能是重要的而成本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则根据硬盘数量选择RAID 1。如果可用性、成本和性能都同样重要,则根据一般的数据传输和硬盘的数量选择RAID3、RAID5
1websphere修改配置文件不用像tomcat那样重起服务器。
2websphere会把项目打包成EAR文件,部署这个EAR文件,TOMCAT貌似是WAR文件。
首先,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是支持JSP的服务器软件。
不同之处:
Tomcat: 是Apache Group Jakarta小组开发的一个免费服务器软件,适合于嵌入Apache中使用,而且,
它的源代码是可以免费获得的,不足之处是它的配置十分麻烦,弄不好连Apche都会摊掉,
而且有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初学者可以用它来调试JSP文件,但是用作商业应用的
服务器就不太妥当了。
BEA WebLogic Sever: 是一款十分强大的服务器软件,配置比较简单,而且对JSP的扩展十分强大,附带
了数据库的JDBC驱动程序,支持JHTML,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服务器,目前最新版本是
61版,价格很贵,不过嘿嘿有破解版哦:)
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是IBM的产品,功能很强大,而且有IBM的开发工具相配套,开
发Web程序十分方便,不过价格上万元。
WebSphere是 IBM 的集成软件平台。它包含了编写、运行和监视全天候的工业强度的随需应变 Web 应用程序和跨平台、跨产品解决方案所需要的整个中间件基础设施,如服务器、服务和工具。WebSphere 提供了可靠、灵活和健壮的集成软件。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是该基础设施的基础,其他所有产品都在它之上运行。WebSphere Process Server 基于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和 WebSphere Enterprise Service Bus,它为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的模块化应用程序提供了基础,并支持应用业务规则,以驱动支持业务流程的应用程序。高性能环境还使用 WebSphere Extended Deployment 作为其基本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其他 WebSphere 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其他服务,如下所述。
WebSphere 是一个模块化的平台,基于业界支持的开放标准。您可以使用受信任和持久的接口,将现有资产插入 WebSphere,并且可以随着需要的增长继续扩展您的环境。WebSphere 可以在许多平台上运行,包括 Intel、Linux 和 z/OS。
webShpere 是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最主要的软件平台。它使您的公司可以开发、部署和整合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应用,如B2B
电子商务,并支持从简单的网页内容发布到企业级事务处理的商业应用。
WebLogic是美国bea公司出品的一个application server确切的说是一个基于j2ee架构的中间件,webserver是用来构建网站的必要软件用来解析发布网页等功能,它是用纯java开发的。weblogic本来不是由bea发明的,是它从别人手中买过来,然后再加工扩展。目前weblogic在世界application server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其他还有象IBM的websphere,免费的tomcat、resin等中间件。
BEA WebLogic是用于开发、集成、部署和管理大型分布式Web应用、网络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的Java应用服务器。将Java的动态功能和Java Enterprise标准的安全性引入大型网络应用的开发、集成、部署和管理之中。
BEA WebLogic Server拥有处理关键Web应用系统问题所需的性能 、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与BEA WebLogic Commerce ServerTM配合使用, BEA WebLogic Server可为部署适应性个性化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BEA WebLogic Server具有开发和部署关键任务电子商务Web应用系统 所需的多种特色和优势,包括:
1)领先的标准
对业内多种标准的全面支持,包括EJB、JSB、JMS、JDBC、XML和WML,使Web应用系统的实施更为简单,并且保护了投资,同时也使基于标准的解决方案的开发更加简便。
2)无限的可扩展性
BEA WebLogic Server以其高扩展的架构体系闻名于业内,包括客户机连接的共享、资源pooling以及动态网页和EJB组件群集。
3)快速开发
凭借对EJB和JSP的支持,以及BEA WebLogic Server 的Servlet组件架 构体系,可加速投放市场速度。这些开放性标准与WebGain Studio配合时,可简化开发,并可发挥已有的技能,迅速部署应用系统。
4)部署更趋灵活
BEA WebLogic Server的特点是与领先数据库、操作系统和Web服务器 紧密集成。
5)关键任务可靠性
其容错、系统管理和安全性能已经在全球数以千记的关键任务环境中得以验证。
6)体系结构
BEA WebLogic Server是专门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需要快速开发,并要求服务器端组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支持关键任务所必需的扩展、性能、和高可用性。BEA WebLogic Server简化了可移植及可扩展的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为其它应用 系统和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互操作性。
凭借其出色的群集技术,BEA WebLogic Server拥有最高水平的可扩展 性和可用性。BEA WebLogic Server既实现了网页群集,也实现了EJB组件 群集,而且不需要任何专门的硬件或操作系统支持。网页群集可以实现透明的复制、负载平衡以及表示内容容错,如Web购物车;组件群集则处理复杂的复制、负载平衡和EJB组件容错,以及状态对象(如EJB实体)的恢复。
无论是网页群集,还是组件群集,对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所要求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共享的客户机/服务器和数据库连接以及数据缓存和EJB都增强了性能表现。这是其它Web应用系统所不具备的
数据挖掘、海量存储、数据仓库、智能商务运算、高性能并发管理与控制
主流产品的发展现状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形成了总量达数百亿美元的一个软件产业。根据Gartner Dataquest公司的调查,2000年国际数据库市场销售总额达8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0%。根据CCID的报告,2000年的中国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销售总额达248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417%,占软件市场总销售额的108%。可见,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增长迅速的市场。
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产品包括Oracle公司的Oracle、IBM公司的DB2以及微软的SQL Server等。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产品的特征反映了当前数据库产业界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分析这些主流产品的发展现状,是我们了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关系数据库技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在90年代初期曾一度受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巨大挑战,但是市场最后还是选择了关系数据库。无论是Oracle公司的Oracle 9i、IBM公司的DB2、还是微软的SQL Server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Gartner Dataquest的报告显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市场份额最大, 2000年RDBMS的市场份额占整个数据库市场的80%,这个比例比1999年增长了1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RDBMS仍然是当今最为流行的数据库软件。当前,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兴起,XML格式的数据的大量出现,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下一代数据库将是支持XML模型的新型的数据库。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关系技术仍然是主流,无论是多媒体内容管理、XML数据支持、还是复杂对象支持等都将是在关系系统内核技术基础上的扩展。
产品形成系列化
一方面,Web和数据仓库等应用的兴起,数据的绝对量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另一方面,移动和嵌入式应用快速增长。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数据库正在朝系列化方向发展。例如IBM公司的DB2通用数据库产品包括了从高端的企业级并行数据库服务器,到移动端产品DB2 Everywhere的一整套系列。从支持平台看,今天的DB2已经不再是大型机上的专有产品,它支持目前主流的各种平台,包括Linux和Windows NT。此外,它还有各种中间件产品,如DB2 Connect、DB2 Datajointer、DB2 Replication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家族。
支持各种互联网应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支持Internet(甚至于Mobile Internet)数据库应用已经成为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方面。例如,Oracle公司从8版起全面支持互联网应用,是互联网数据库的代表。微软公司更是将SQL Server作为其整个NET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对于互联网应用,由于用户数量是无法事先预测的,这就要求数据库相比以前拥有能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以及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要拥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及高可用性。此外,互联网提供大量以XML格式数据为特征的半结构化数据,支持这种类型的数据的存储、共享、管理、检索等也是各数据库厂商的发展方向。
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扩展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会涉及到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其它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Oracle公司的Oracle 9i 产品包括了OLAP、数据挖掘、ETL工具等一套完整的BI(商业智能)支持平台,中间件产品与其核心数据库具有紧密集成的特性,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增加的一项关键功能是高速缓存特性,该特性可以将数据从数据库卸载到应用服务器,加速 Web用户对数据的访问速度。IBM 公司也把BI套件作为其数据库的一个重点来发展。微软认为商务智能将是其下一代主要的利润点。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据、计算机硬件和数据库应用,这三者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与系统的发展。数据库要管理的数据的复杂度和数据量都在迅速增长;计算机硬件平台的发展仍然实践着摩尔定律;数据库应用迅速向深度、广度扩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数据库的应用环境,向数据库领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这些因素的变化推动着数据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新的数据库技术,如Web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逐一去展开来阐述这些方面的变化,只是从这些变化中归纳出数据库技术发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四高” 即DBMS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可伸缩性和高安全性。数据库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可靠性和性能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一旦宕机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引起法律的纠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证券交易系统,如果在一个行情来临的时候,由于交易量的猛增,造成数据库系统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数据库系统崩溃,将会给证券公司和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早期,由于计算机系统还不是企业运营必要的成分,人们对数据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为了经费上的节约常常采用一些低层次的数据管理软件,如dBASE等,或者盗版的软件。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化,计算机系统越来越成为企业运营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时,数据库系统的稳定和高效是必要的条件。在互联网环境下还要考虑支持几千或上万个用户同时存取和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要求,提供联机数据备份、容错、容灾以及信息安全措施等。
事实上,数据库系统的稳定和高效也是技术上长久不衰的追求。此外,从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上看,一个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业务的扩大,原来的系统规模和能力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的时候,不是重新更换更高档次的机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备,如处理器、存储器等,从而达到分散负载的目的。数据的安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普通的基于授权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许多应用的要求,新的基于角色的授权机制以及一些安全功能要素,如存储隐通道分析、标记、加密、推理控制等,在一些应用中成为切切实实的需要。
“互联” 指数据库系统要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 要支持信息系统间“互联互访”,要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要处理以XML类型的数据为代表的网上数据,甚至要考虑无线通讯发展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要具备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以及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要提供对长事务的有效支持,要提供对XML类型数据的快速存取的有效支持。
“协同” 面向行业应用领域要求,在DBMS核心基础上,开发丰富的数据库套件及应用构件,通过与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等领域应用套件捆绑,形成以DBMS为核心的面向行业的应用软件产品家族。满足应用需求,协同发展数据库套件与应用构件,已成为当今数据库技术与产品发展的新趋势。规划中的Oracle 11i的主要扩展方面据称主要也是各种面向应用套件的支持。
中小企业需要充分地认识到知识经济时展电子商务,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跳出对电子商务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从基本的数据收集处理、流程管理做起,真正认识到信息对商务的重要性。
采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稳步发展”的推进策略
电子商务涉及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转型等多个方面,由于自身业务和资源限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要把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环节,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投入少、见效快”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中小企业,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起步晚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建设和开展的问题上,更应该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稳步发展”的推进策略。
充分发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主要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平台三个层次。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应用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效率、扩展市场,已成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最主要的模式。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的行业网站成为中小企业进行商务活动、获得订单的有效途径。
行业网站最大的意义在于聚集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即使目前有单独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应该加入一个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而在选择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平台的评估。
对于一个第三方B2B平台,是否有长时间的行业积累、是否有线下的推广机制、是否有行业影响力、是否有充足的买家资源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选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其提供的服务,尤其是会展、交易会等等活动一定要参加,这类的活动会带给企业很大的成交量。
明确和调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
电子商务时代,中小企业需要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需要突破传统商务模式的影响,其发展战略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生存。一是创新战略。企业的不断创新,会带来本企业具有的、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能力,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创新的方式包括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采用新产品。开辟国外仓库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进行新的要素组合,实现新的生产组织等等。二是协作战略。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考虑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争取与大企业同步发展。三是服务战略。中小企业可以开拓服务领域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开展全方位的服务配套,为大企业的服务提供外贸电商外包;或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无差异的市场上划出相对安全的经营领域。
四是缝隙战略。即中小企业发挥灵活便捷的优势,抓住市场空白领域,如小批量、多品种产品。这些战略的调整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P2P还是point to point 点对点下载的意思,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你的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就是对你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
在P2P程序里,BitTorrent已经超过eDonkey(含eMule),占了P2P流量的50~70%,而后者根据地区不同份额为5~50%,不过在某些地方,eDonkey仍是P2P首选。
另外有趣的是,虽然Skype对带宽需求并不敏感,但在一些地方的带宽占用率最高也能达到2%。
Ellacoya Networks在6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北美网络流量中只有37%来自P2P,HTTP依然高达46%,而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以上源于YouTube等视频分享网站。
虽然统计数字有差异,但ipoque和Ellacoya Networks都认为视频已经成为当今网民的一大需求,也正是各种各样的分享视频和高清视频占据了大量的网络带宽,ISP应当尽快部署新技术,满足网民需求,而不是一味将P2P视为洪水猛兽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Q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网络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网络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我们不妨花时间作一点回顾。
[编辑本段]横空出世——P2P 身为何物?
互联网能够发展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其布建的任何一根血脉都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设置的。而现在能够引起互联网震动的,无非也只有交流方式的变革本身。 如今,在基于网络的各种技术充斥于我们周围之时,恐怕只有很少人不知道P2P的概念了,即便您没有深入探究,但您每日在互联网间进行的活动几乎没有不沾P2P技术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你使用QQ尽情聊天之时,实际上就享受着P2P技术给你带来的快感与兴奋。P2P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关于P2P技术的两种解释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P2P即peer-to-peer。而peer在英语里是“(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的意思。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我甚至觉得解释成为person-to-person更好一些。反正交流也都是人的交流。
而另一种解释是,P2P就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客观讲,单从技术角度而言,P2P并未激发出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与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IBM早就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P2P是直接将人们联系了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它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更直接,真正地消除中间环节。这听起来仿佛全新的概念,但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每天见面,或者通过电话直接交流都是P2P最直接的例子。而这个时候你有没有从电话的发展的历史中隐约感觉到,P2P必将在互联网时代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他可以改变现在的Internet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让我们的语言影像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到对方身边。它最符合互联网络设计者的初衷,给了人们一个完全自主的超级网络资源库。现在在业界,比较认同的P2P计算应用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信息、服务的共享与管理
2协作
3构建充当基层架构的互联系统
P2P,即person to person
[编辑本段]分类
依中央化程度
纯P2P:
节点同时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没有中心服务器。
没有中心路由器。
如Gnutella。
杂P2P:
有一个中心服务器保存节点的信息并对请求这些信息的要求做出响应。
节点负责发布这些信息(因为中心服务器并不保存文件),让中心服务器知道它们想共享什么文件,让需要它的节点下载其可共享的资源。
路由终端使用地址,通过被一组索引引用来取得绝对地址。
如最原始的Napster。
混合P2P:
同时含有纯P2P和杂P2P的特点。
如Skype。
依网路拓扑结构
结构P2P:
点对点之间互有连结资讯,彼此形成特定规则拓扑结构。
需要请求某资源时,依该拓扑结构规则寻找,若存在则一定找得到。
如Chord、CAN。
无结构P2P:
点对点之间互有连结资讯,彼此形成无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需要请求某资源点时,以广播方式寻找,通常会设TTL,即使存在也不一定找得到。
如Gnutella。
松散结构P2P:
点对点之间互有连结资讯,彼此形成无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需要请求某资源时,依现有资讯推测寻找,介於结构P2P和无结构P2P之间。
如Freenet。
[编辑本段]生机勃勃——窥探P2P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涉及此种特点便称之为信息技术中的P2P的诞生,那么它的历史这可就远了。P2P 本身的基本技术的存在时间和我们曾经熟悉的USENET、FidoNet 这两种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对等网络技术几乎是一同的,甚至更长些。翻翻资料就可以知道,USENET 产生于 1979 年,FidoNet创建1984年,它们都是一个分散、分布的信息交换系统。在最初的 P2P 应用出现时,许多使用该技术的人们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然而正是这种孕育着思想的网络技术为P2P的出现搭建了摇篮。
P2P正式步入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7月,那几乎就是互联网在中国起步的阶段。在一段介绍此时P2P技术的时间表中这样写着:“Hotline Communications is founded, giving consumers software that lets them offer files for download from their own computers”(1997年7月,Hotline Communications公司成立,并且研制了一种可以使其用户从别人电脑中直接下载东西的软件)
或许有人还记得,早在1998年,美国东北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18岁的肖恩范宁为了能够解决他的室友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网上找到音乐而编写的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够搜索音乐文件并提供检索,把所有的音乐文件地址存放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这样使用者就能够方便地过滤上百的地址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到了1999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叫做Napster的程序成为了人们争相转告的“杀手程序”——它令无数散布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爱好者美梦成真,无数人在一夜之内开始使用Napster。在最高峰时Napster网络有8000万的注册用户,这是一个让其他所有网络望尘莫及的数字。这大概可以作为P2P软件成功进入人们生活的一个标志。
时间表中这样记录着这一段历史:
January 1999:
Shawn Fanning, 18, creates the Napster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while a freshman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999年1月,18岁的美国东北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肖恩范宁开始了Napster程序的服务)
May 1999:
Napster Inc is founded
(1999年5月,Napster公司宣告成立)
之所以我们注重开端,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同意义上的起始,也正是从这天起,P2P开始了它曲折但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到了2000年,P2P技术的发展就得使用月甚至日来记载了。直到现在使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作为高科技发展载体的快乐。平常我们使用的QQ 、MSN就不提了,其他软件更是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简单罗列一下,以飨读者。
软件名称 简介
eMule eMule 是以 eDonkey2000 网络为基础的新型 P2P 文件分享工具。
OPENEXT 一款P2P软件。通过它,Internet用户之间可以直接建立点对点的连接。
迅雷Thunder 一款智能下载软件——迅雷(thunder)。迅雷它拥有比目前用户常用的下载软件快数倍的下载速度。
易载ezpeer 易载ezPeer简体中文版,免费注册使用!ezPeer 是一个革命性的P2P(点对点)文件共享软件。
Kuro M3 Kuro-全球第一款全中文界面的MP3抓歌软件!
酷狗(KuGoo) “KuGoo”是酷狗的简称,是基于中文平台专业的P2P音乐及文件传输软件。通过KuGoo,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实现国内最大的音乐搜索查找。
APIA APIA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 P2P 网络系统,如同目前熟知的 eDonkey、Gnutella 与 Kazaa 等软件。
iMesh 能够让你设定分享文件的类型,音乐、影片或其他文件;也能够让你搜寻并且下载你想要的文件。
BearShare BearShare 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分享软件,它让你、你的朋友、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文件。
[编辑本段]p2p-作用在互联网
互联网能够发展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其布建的任何一根血脉都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设置的。而现在能够引起互联网震动的,无非也只有交流方式的变革本身。 如今,在基于网络的各种技术充斥于我们周围之时,恐怕只有很少人不知道P2P的概念了,即便您没有深入探究,但您每日在互联网间进行的活动几乎没有不沾P2P技术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你使用QQ尽情聊天之时,实际上就享受着P2P技术给你带来的快感与兴奋。P2P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关于P2P技术的两种解释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P2P即peer-to-peer。而peer在英语里是“(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的意思。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我甚至觉得解释成为person-to-person更好一些。反正交流也都是人的交流。
而另一种解释是,P2P就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客观讲,单从技术角度而言,P2P并未激发出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与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IBM早就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P2P是直接将人们联系了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它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更直接,真正地消除中间环节。这听起来仿佛全新的概念,但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每天见面,或者通过电话直接交流都是P2P最直接的例子。而这个时候你有没有从电话的发展的历史中隐约感觉到,P2P必将在互联网时代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他可以改变现在的Internet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让我们的语言影像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到对方身边。它最符合互联网络设计者的初衷,给了人们一个完全自主的超级网络资源库。现在在业界,比较认同的P2P计算应用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信息、服务的共享与管理
2协作
3构建充当基层架构的互联系统[1][2][3]
[编辑本段]珠联璧合——P2P,BT,Usenet
说到P2P,就不能不提BT,这个被人戏称为“变态”的词几乎在大多数人感觉中与P2P成了对等的一组概念,而它也将P2P技术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实际上BitTorrent(中文全称比特流,简称BT)原先是指是一个多点下载的P2P软件。它不象FTP那样只有一个发送源,BT有多个发送点,当你在下载时,同时也在上传,使大家都处在同步传送的状态。应该说,BT是当今P2P最为成功的一个应用。
如果解释一下的话,BT首先在上传者端把一个文件分成了多个部分,客户端甲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N部分,客户端乙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M部分。这样甲的BT就会根据情况到乙的电脑上去拿乙已经下载好的第M部分,乙的BT就会根据情况去到甲的电脑上去拿甲已经下载好的第N部分。
有一句话可以作为BT最为形象的解释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最初听到此概念时,有人对我说,别用BT,会坏你的硬盘的!大概指的就是前一句。现在看来,没有贡献怎么会有获取?这大概最可以概括BT下载传输的精髓。工具软件BTJoy,将这一技术以软件的形式完美起来,这个诞生仅有一年的软件已经迅速热遍了整个网络——对于BT下载的爱好者来说,120G的硬盘都可以被迅速塞满!我的同学在不长的时间里竟然用他的刻录机完成了一百来部的电视剧的保存,拿他的话来说,可以开一个小店面了!
除了BT下载,另外一种下载方式就是利用Usenet上的资源。有人把他理解成p2p,其实并不正确。这种下载方式在国内并不为人所知,但在国外非常流行。主要原因是Usenet上的资源大多数是英文的或者其他语言,所以要求用户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Usenet上的资源可以说是全球性的,而且下载速度极快,IP匿名,因此在西方国家是最受欢迎的网络下载工具。在新浪上可以下载到Usenet的工具,是非常好用的一款Usenet软件。
[编辑本段]风生水起——P2P是盗版者最好的温床?
在我们尽在说P2P的好时,也不得不想到,就如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来看下面的日程表:
1999 年 5 月,由范宁和帕克共同创办的文件共享社区网站—Napster正式成立,他们面临的麻烦就由此而起。
12 月 7 日,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代表环宇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百代唱片、BMG等七大唱片公司以违反版权保护法为由把Napster公司推向法庭。他们称Napster向网民提供MP3文件共享软件侵犯了音乐版权,要求法院关闭该公司并赔偿损失1亿美元。
2000 年 4 月 13 日,重金属乐队Metallica起诉 Napster,称其侵犯了自己的版权,并涉嫌诈骗。
6 月 12 日,美国唱片协会(RIAA)和美国音乐出版协会(NMPA)向加利福尼亚州北地区联邦地方法院起诉Napster公司,请求法院禁止在社会上流通Napster公司的MP3文件交换软件“Napster”。
7 月 11 日,参议院就围绕Napster展开的诉讼召开听证会,无果而终。一些议员敦促国会立法,以澄清Napster公司是否违反了知识产权法;而支持Napster一方的人却认为国会不应该现在介入双方的争端,以免影响新技术的发展。
7 月 26 日,Patel同意美国RIAA的要求,作出初步判决,命令Napster立即停止服务。
2001 年 2 月 12 日,美国第九巡回上诉庭作出决定,Napster必须终止其免费互联网服务,并不再向音乐迷提供共享版权保护音乐的服务。
3 月 6 日,美国地区法官Marilyn Hall Patel做出判决, 责令Napster在五个工作日内删除所有存在争议的歌曲。
……
就在今天,就在此时,争议仍然不绝于耳。国外有关于P2P技术的纠纷一发而不可收拾,这种全新的极富生命力的传输方式从一诞生就和音乐,和版权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引起音乐制作商们这么大恐慌?显然是其前所未有的传输速度挑起了他们的不安。在他们极力拦截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的时候,一首歌曲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了整个互联网,而更加确切的说应该是全球,这显然是传统的盗版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编辑本段]因P2P普及带来的安全问题
1)P2P软件本身的漏洞P2P软件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编写软件的时候部分代码或者软件的工作原理上,例如eMule由于对Web页错误地处理了畸形的请求,就可以通过此漏洞对应用程序进行攻击。Web一般发送的请求方式就是Post数据或者Get数据,攻击者基于这个原理发送一个畸形的Get请求,就可以造成eMule程序的崩溃,从而达到控制eMule主机的目的。
2)个人隐私泄露P2P软件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的共享目录,无论你愿不愿意,使用P2P软件用于保存下载的文件夹,都会被自动共享出来以方便其他网友下载,如果你把个人文件也放在这个文件夹,自然也就被共享出来了;二是来自网络管理机构或是软件开发商的扫描和检测,无论是网络管理机构还是P2P软件开发商都希望掌握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通过对P2P软件开放端口的扫描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
3)木马和病毒目前P2P软件是传播病毒和木马的一个主要途径,木马可以轻易地包含在**和中,一旦你下载了这些**和,电脑就会被种上木马。[4]
似乎大多数强化Windows的建议都将帮助你在NT域名或者活动目录中确保Windows的安全。如何确保P2P Windows网络的安全呢[5]
1必须有本地的安全策略 增强每一个个人的系统安全是重要的,因为在这种设置中没有组策略,你必须要依赖Windows本地的安全策略。你可以通过Window控制面板或者通过运行secpolmsc或者secpolmsc来访问你的本地安全策略设置。 要记住,你需要做的关键的设置包括:启用审计失败事件的记录、要求使用Ctrl Alt Del键登录、创建一个口令策略、启用一项通知试图登录的用户的文本消息,在用户登录时告知用户可接受的使用策略、以及不显示最后一个用户的名字。
2需要批准共享 在P2P环境中,你还需要向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通报共享。如果没有这样做,要记住最低限度的规则并且设置共享许可,这样用户能够浏览并看到允许他们看到的东西。
3文件许可非常重要 按照共享批准的同一个原则,需要在本地的每一个系统建立文件许可,以保证只有得到授权的人才能打开、修改和删除文件。
4加密离线文件 在P2P环境中需要Windows离线文件加密功能是普通的,特别是对于移 动用户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使用这种功能,确保使用这些Windows指南加密你的文件。
5使用网络防火墙 在P2P环境中最好使用网络防火墙,最新技术的防火墙加入了IP攻击追踪,使用户在面对黑客攻击时变为“主动出击”。追踪和锁定攻击的源头。
[编辑本段]风景这边独好——P2P在中国
同样,在传统的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出版商们便只有从源头上遏制了。不知道国外关于此的争闹还会继续多久,然而在中国却又是另一种风景。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的版权保护制度和国外还有实质上的差距,这实际上使P2P技术的运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规避版权问题的困扰。按照国内我们的理解,P2P软件提供的只是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并不需要对其中传播的内容负主要责任,只要适当地监督引导当然可以大胆运作。从这方面来说,国内的P2P软件厂商处境要比国外的同行幸福很多,路已经有前人开好,又不必像国外的先行者如Napster一样面临官司的压力。而我们面对现状,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你愿意挥汗如雨在天桥淘碟,还是愿意轻松惬意在家享受宽带视频下载 网络传输这种传播方式迟早有一天会取代传统的以磁带、光盘为载体的影视音乐发行渠道,从而成为人们获取影音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看国外已经进行了多少年的争端,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中国这样一个走进任何一家音像店,你都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获取几乎与正版没有任何区别的音像制品的情况下,利用新技术的无穷魅力与优势建立一个全新的发行渠道,打破以往那种发行模式才有可能避免切肤之痛。或许,国内的P2P行业有可能比国外的同行更有优势率先实现成熟的商业模式。
[编辑本段]国内p2p研究网站
艾瑞p2p
无线p2p
p2p研究园地
p4p与p2p
一系统的基本配置及要求:
1电脑内存 128M 以上,宽带网络 512k 以上(推荐 1M 以上)即可使用; 2系统需要安装 Windows Media Player 9 和 realplayer10 及以上版本播放器; 3系统不要安装江民防黑客防火墙、东方卫士、NetLimiter、3721 上网助手、雅虎助手等限制流量的软件; 4Windows XP SP2 系统用户,请到下载并安装 XP SP2 连接数破解补丁,并将连接数修改至256或更高。
二什么是P2P及P2P的优势
P2P 是"peer-to-peer" 的缩写,P2P 也就可以理解为“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它使得用户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 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 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 模式,改变Internet 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将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 流媒体通俗的讲,就是看的人越多越流畅。
三P2P和BT的区别
播放器和BT都属于P2P软件,PPLive和BT同样利用了P2P的原理。但是BT下载会疯狂的抢占带宽,将数据以文件的格式写进用户的硬盘保存;PPLive则只会利用有限的带宽,如码率为380kbps,占用的带宽也只有稍高于380k。P2P只占用用户的带宽,不占用硬盘,而且只用于视频直播流,不会复制、传输、修改用户电脑的文件,直播流缓存在内存中,所以不会对用户的硬盘造成危害,也不会威胁到用户的安全。
播放器嘛 很多的 你自己去搜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