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和web服务器是如何建立连接的
在HTTP/10中,默认使用的是短连接。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 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但从HTTP/11起,默认使用长连接,用以保持连接特性。使用长连接的HTTP协议,会在响应头有加入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在使用长连接的情况下,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 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HTT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实质上是TCP协议的长连接和短连接。
我们模拟一下TCP短连接的情况,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请求,server接到请求,然后双方建立连接。client向server 发送消息,server回应client,然后一次读写就完成了,这时候双方任何一个都可以发起close操作,不过一般都是client先发起 close操作。为什么呢,一般的server不会回复完client后立即关闭连接的,当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从上面的描述看,短连接一般只会在 client/server间传递一次读写操作
短连接的优点是: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存在的连接都是有用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控制手段
这个要看服务器的配置和软件性能了。
有人做过测试2G内存双核18W左右的并发连接。
1 事件驱动,这个只是为了IO和CPU异步,让CPU从IO等待中解放出来,这样就能在CPU循环中往死里accept连接了,nginx就靠这个把apache玩死的,nodejs的快不仅仅因为这个,语言层的magic就扯远了。
2 利用双核,2个核就2个进程,一个进程一个事件驱动核(epoll,select啥的),增加链接吞吐。
3 参数调优,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Socket连接默认是有内存消耗的,我不记得Python的Socket占用是4M还是多少来着了,当然这个也可以调优,eurasia的作者沈大侠说过可以搞到2M来着?当然这对于一个24G的服务器来说300w还是搞不定的,但是就送TCP本身来分析的话,tcp_rmem/tcp_wmem,这2个系统tcp读写缓存默认都很高,拉低到4k,然后把tcp_mem也得改下,这个说起来太麻烦,man一下就有了,总的来说就是得拉高High值
4 网卡要给力,端口给足,句柄加高。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