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服务器是如何实现每台服务器都是公网IP的呢?

阿里云服务器是如何实现每台服务器都是公网IP的呢?,第1张

根据我所知道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利用公有云(比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部署了应用之后,为了访问申请的云服务器,需要使用公网IP,公有云服务商不仅提供了固定的公网IP,更多采用的是弹性公网IP。

弹性公网IP的基础是:NAT

弹性公网IP

申请了弹性公网IP之后,可以将期绑定到云服务器实例,用于通过公网访问自己申请的云主机。

总结

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均支持弹性公网IP。随着公有云业务的不断发展,云服务提供商的公网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通过运营商上网也采用了运营商级别的NAT。将来有可能所有的云主机均得采用弹性公网IP。

对于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器的公网IP,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需更多帮助,请私信关注。谢谢

瞎回答的很多。实质上,并没有魔术。阿里云的ip就是买的,是一大段一大段ip范围买下的。

那些说类似专线独立ip的人,都是瞎掰,专线实质上是电信买下的ip范围里租一个给你用,电信那端通过调整路由表把对应的ip报文转发到你那根物理线路上。

阿里云的技术方式完全不一样。

首先阿里和电信一样,都是购买巨大的一段ip地址范围,它的地址范围不比电信小多少。ipv4的地址范围就是这些大佬买光的,国外aws,google,微软的ip范围更大。

其次,阿里云内部,不是简单的改路由器,而是当有bgp能力的核心路由把全网络里属于阿里云的ip报文导入数据中心后,通过服务器进行报文数据软交换,也就是常说的sdn(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把ip分配给具体的虚拟机。这样确保虚拟机绑ip可轻松的自动绑定。当你在界面上点一下申请弹性ip的时候,阿里云就从它的ip池里空余的ip中,分一个给你,注意,这个ip池比阿里的机器数量,甚至虚拟机数量要大很多。当你分配了弹性ip后,如果要绑定弹性ip到具体某个虚拟机时候,背地里,阿里云就简单的把这个ip和虚拟机的路由关系告诉它的软交换服务器集群,然后所有进入阿里云中的报文里,属于这个ip的报文被投递给这台虚拟机。

下面有很多瞎回答的,NAT是可以减少公网IP地址的使用,但还是需要公网IP。

公网IP只可能是云服务商自己向电信或移动等运营商买的。

阿里云有很多服务器,但是并不是所有服务器都需要公网IP,比如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等,只需要内网IP就够了。实际需要使用公网IP的服务器就是直接面对用户的那几台而已。

借助内网IP和弹性公网IP,以及IP回收等,实际需要使用的公网IP数量是可控的。

那么,阿里云到底有多少公网IP呢?可以看下这里的不精确统计

http://aschacuonet/companyview/s_alibaba

大概是 860万个公网IP。

这里面包含了阿里在国内、美国、新加坡的IP地址统计,应该还不完整。

一句话回答:就是买的。

通过BGP自治号(AS)查询,阿里云大约有3千万个公网IP,AS名称为“CNNIC-ALIBABA-CN-NET-AP”,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

另外这么多IP当然不可能是运营商分配的,事实上运营商的公网IP还没阿里云多,这些IP是阿里云向CNNIC申请,APNIC审核并最终由ICANN分配的。

在逻辑上阿里实际就是一个运营商,它和移动联通电信的网络连接,和移动联通电信三网互通原理完全一样,都是基于边界网关协议BGP,搞一次地址广播的花费至少就要花好几百万

没啥特别的实现方法,就是大批量买IP地址,通过广域网路由协议发布。

原来IPV4地址还不值钱,阿里早就大段大段地买,囤积了非常多的IPV4地址资源。

国内的BAT,从IPV4资源来看,阿里比腾讯多一个数量级,腾讯比百度多一个数量级,百度比其他厂商多一个数量级。

查了下阿里的AS信息,大概有十来个B段地址。

现在的IPV4地址,基本上已经分配完了,现在要拿到新的IP网段,基本上只能找ISP买,或者收购其他有IPV4资源的公司。

全世界所有的公网IP地址都源自ICANN这个组织,这个组织掌握着全球“互联网地址簿”

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空间分配、协议标识符的指派、通用顶级域名(gTLD)、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系统的管理、根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都是由ICANN负责管理。

ICANN先分配给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欧洲IP资源网络协调中心(PIPE NCC)、美洲互联网号码注册机构(ARIN)、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互联网信息中心(LACNIC)、非洲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friNIC),再由这些地域性的组织分配给所在区域的ISP。

IPV4最多可以提供约429亿个IP地址,这么多年过去了,用着用着就发现不够用了。虽然全世界的各个分配机构都相继宣告了IPV4地址已经耗尽,但还是有大量的ISP私藏了大量的IPV4的IP地址。

绝大多数人对IPV4地址枯竭这件事都理解有偏差

宣告枯竭的对象是IPV4地址分配组织,它只是告诉大家我手里所有的IPV4地址已经全部发放完毕了,至于已经从分配组织获得的IP地址,分配组织才不管你用还是不用。假如还想从分配组织手里申请新的IPV4地址就必须要等别人不用归还,稀缺的资源往往需要排队走关系。

所以但凡稍微有点实力的ISP运营商都不会傻傻地将IPV4地址退回去,而是大批量的囤货,即使不用也会攥着手里。假如真有那些坚持不下去的ISP运营商,退了多少IPV4地址立马就会被瓜分掉。IPV6在不断的普及当中,当简短的IPV4地址注定会变成一种稀缺资源。

ISP手里囤积的IPV4地址是完全足够日常使用

IPV4地址就像海绵里的水,你挤挤它就会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服务器的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能够保证公网IP地址的供应。

IPV4地址到目前为止还能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NAT技术,即网络地址转换。

NAT技术能够将当前地址空间中的IP地址映射到另一个地址空间,可以理解成一个转换表,其中存储着外部地址/端口到内部地址/端口的转换关系。通过NAT技术就无需每台设备都拥有一个独立唯一的IP地址,可以很多台设备共用一个公网IP地址,而局域网内使用私网不重复的IP地址即可。

NAT技术不仅可以缓解IP地址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有效地保护私有网络。现在申请宽带已经很难再申请到公网IP地址了,甚至于运营商可以实现一个地区都使用内网IP地址。那么问题就来了,绝大多数人并不喜欢NAT转换技术,希望设备能够获得公网的IP,便于远程管理。所以很多“攻城狮们”会尝试通过各种NAT穿透技术来解决NAT转换技术所带来的问题,比如:SOCKS、UPNP、ALG等等。

实际上服务器对于公网IP地址的需求量也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很多网站、域名可以存放在一台服务器上,共用一个公网IP地址。理论上服务器的配置足够、带宽足够可以同时存放N多个网站,应用类的APP服务器也是同样的道理。

公网IP地址的配置和局域网的IP地址配置并无二致

互联网内很多组织都共同维护着一本类似“114”的地址查询薄,IP地址由分配组织分配给ISP后,分配组织就会更新地址簿,其他组织就会同步更新。

这就好比快递,收快递的人也许并不知道送到具体哪个地方,他只需要将包裹收好贴上地址后统一放到快递站点,再由快递站点送到区域中转站,再由区域中转站送到市级以上的大型中转站,大型中转站就知道如何层层下发,最终有派件员送到收快递的人手中。

IP地址分配组织会标识每个IP地址具体是属于哪个ISP运营商,至于ISP运营商是想很多个网站或者应用用一个公网IP地址、还是一个服务器用多个公网IP地址、还是一个服务器使用弹性的公网IP地址,就不是IP地址分配组织会管的事情了。

阿里云服务器是如何实现每台服务器都是公网IP的呢?服务器那么多,不应该每台服务器都去运营商购买公网IP吧。难道是使用NAT转换的吗?

阿里云的ip就是买的,是一大段一大段ip范围买下的。

那些说类似专线独立ip的人,都是瞎掰,专线实质上是电信买下的ip范围里租一个给你用,电信那端通过调整路由表把对应的ip报文转发到你那根物理线路上。

阿里云的技术方式完全不一样。

首先阿里和电信一样,都是购买巨大的一段ip地址范围,它的地址范围不比电信小多少。ipv4的地址范围就是这些大佬买光的,国外aws,google,微软的ip范围更大。

其次,阿里云内部,不是简单的改路由器,而是当有bgp能力的核心路由把全网络里属于阿里云的ip报文导入数据中心后,通过服务器进行报文数据软交换,也就是常说的sdn(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把ip分配给具体的虚拟机。这样确保虚拟机绑ip可轻松的自动绑定。当你在界面上点一下申请弹性ip的时候,阿里云就从它的ip池里空余的ip中,分一个给你,注意,这个ip池比阿里的机器数量,甚至虚拟机数量要大很多。当你分配了弹性ip后,如果要绑定弹性ip到具体某个虚拟机时候,背地里,阿里云就简单的把这个ip和虚拟机的路由关系告诉它的软交换服务器集群,然后所有进入阿里云中的报文里,属于这个ip的报文被投递给这台虚拟机。

阿里云有很多服务器,但是并不是所有服务器都需要公网IP,比如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等,只需要内网IP就够了。实际需要使用公网IP的服务器就是直接面对用户的那几台而已。

借助内网IP和弹性公网IP,以及IP回收等,实际需要使用的公网IP数量是可控的。

人家阿里有自己的as号好吧,bgp互联的,有自己ip段,nat个锤子

很正常,开过专线的就知道,给钱,一条线路,所有内网电脑全可以分配外网ip。

当然是向运营商买ip了,不可能是NAT,至于为什么不是,你需要了解NAT的工作原理,NAT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NAT转换必须有一方是公网地址

1月30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了其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规模为2136亿元,4年间增长约20倍,飞速发展的阿里云已是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范围内,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占据了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更是一骑绝尘,其市场份额相当于第二名到第九名的总和。

转型2B的关键

数据显示,阿里云在近2年保持营收高速增长,2018年4个季度的营收分别达到4385亿、4698亿、5667亿和6611亿元,全年总营收2136亿元,相比2017年,全年营收1117亿元增长913%。

2018年11月,阿里又一次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整合全集团技术团队,将集团中台和达摩院的技术与阿里云技术结合,目标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这一次调整释放阿里巴巴继续强化2B业务的信号。

事实上,阿里是从2B业务起家的,阿里B2B公司就是服务中小企业的外贸生意,后来才有2C业务淘宝天猫等等,所以阿里一直是2C和2B结合的路线,2B业务除了阿里云还有阿里妈妈、阿里钉钉等。

但就现阶段而言,阿里云是阿里的王牌,未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据统计,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中国上市公司、80%中国 科技 类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数字经济正在阿里云上得到快速发展。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云计算将颠覆原有IT产业格局。

目前来看,阿里在B端优势明显,业内流行一种观点,互联网下半场的重心是由C端转向B端。

根据这种观点,阿里显然已经领跑互联网下半场。

国际化的排头兵

马云曾经说过,他希望成立一家由中国人创办,但属于全世界的公司。因此,国际战略是阿里发展的重心。

而阿里云是阿里国际化布局的重要一环,扮演排头兵的角色。

阿里目前的主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与 娱乐 ,创业业务及其他。

电商是阿里发家的核心业务,在国内优势明显,但在国际上的扩张并不理想。

欧美电商市场是亚马逊的天下,日本则有乐天,阿里只能在东南亚以及拉美等地区寻求机会,然而这些市场体量较小,不足以支撑阿里全球扩张的野心。

阿里的移动支付同样难以在国际上扩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着完善的信用卡体系,何况他们有自己的移动支付,某种程度上,支付宝的成功借鉴了PayPal的经验。

而云计算则不同,目前全球云服务市场呈现出“3A竞争格局”,即以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为首的第一集团垄断了超7成的市场份额。

阿里在云服务方面和亚马逊以及微软在同一水平上,强如谷歌和IBM都稍逊阿里一筹。

云计算为阿里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契机,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打败当地巨头,并非不可能。

题主提到的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金山云都是当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云,如果非要说谁最厉害,我觉得应该是阿里云。

首先,从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数据来看,阿里云稳居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并且增长速度最快,而且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在国内,根据IDC的数据,阿里云也占据了476%的市场份额,这体量其他云也望尘莫及。

其次,前阵子Gartner又公布了2018年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阿里云作为中国唯一厂商进入远见者象限,在严苛的评选条件下,我国 科技 企业强势多次进入该榜单,阿里云的实力不容小觑。

至于其他云,除了在实力上与阿里云相差甚远,一直默默无闻之外还各有“硬伤”。

几家云厂商相比之下,还是阿里云更厉害。

目前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亚马逊AWS占据统治地位,而且是独一档的存在。

而在国内云计算市场,阿里云占据行业第一、独立统治第一阵营,紧随其后的是腾讯云、金山云、电信云占据行业第二阵营,再往后份额就是百度云、华为云、以及七牛云、网易云、Ucloud等等这些组成的行业第三阵营。

那么阿里云到底是有哪些优势呢?

大家都知道,做云计算最早的是亚马逊,早在2006年亚马逊已经开始布局云计算了,而紧随其后的就是2009年阿里巴巴在王坚博士带领下就开始了云计算业务。

用阿里云副总裁的话说,中国的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云,一种是自主可控飞天云。

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是需要底气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里云的飞天操作系统,飞天是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能够将全球数百万台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为这个 社会 提供强大的算力。

全新一代的飞天20,具有秒级启动ECI到云端超算集群的全覆盖,对计算和AI能力进行协同控制,实现全球可达到网络以及全方位的IPv6的支持,随时随地实现连接,兼容市面上几乎90%以上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飞天20支撑起了阿里云遍布全球各地的基础设施,针对于亿万个端进行适配,其中阿里云飞天的设计理念是AI是大脑、IoT是神经网络、而计算是心脏,总体来说就是万物智能。

阿里巴巴做云计算是有先天优势的,电子商务公司本来就是云计算的最好试验田。

天猫双十一,阿里云最好的试验田,要知道且不说别的,就只说天猫双十一的峰值,今年就达到了451万笔/秒,这个就算是拿到世界上,也是一个很高的成就。经过十年的双十一历练,阿里云已经获得了最好的锻炼,可以说是一步步实战中积累起来的。

除此之外,在阿里云顺利走向市场以后,国内基本上除了巨头企业,大部分都是阿里云的客户,这些客户里面包括了饿了么、菜鸟网络、优酷等众多企业,而且现在这些企业还融入到阿里的生态中,可以说战绩辉煌。

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目前阿里云在国内依然拥有绝对的行业领先优势,不过目前腾讯云、金山云、百度云在后面追赶也很快,份额提升得很快,也不能算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只能说目前阿里云依然是国内云计算龙头老大。

这几家云厂商比较来看,阿里云应当是最厉害的,那么我就从这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来说阿里云吧,阿里云的实践场景是非常丰富的。最初,阿里云的技术应用在了蚂蚁小贷中,后来,阿里云的很多新技术也都最先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实践。

有人认为,阿里的技术实力越来越强是因为其电商的溢出效应。

毕竟阿里巴巴旗下有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和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而淘宝和支付宝所需的大规模调度、消息处理、分布式数据库等都需要云计算的支撑。尤其是每年双11、双12不断突破记录的流量高峰,都要求阿里云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因为除了阿里巴巴集团内的场景,阿里云还有大量行业标杆企业的实践,比如国税总局、海关总署、新浪微博等等。

就拿新浪微博来说吧,大家都知道,春节期间新浪微博的流量非常大。 在阿里云的支持下,微博搭建起了一个社交媒体云混合架构,结合实时数据对预估峰值进行动态调整,不仅减少了1400台服务器的购买,还支撑了用户182亿次阅读量和8亿次红包领取。

反观其它云, 华为作为一家老牌通信企业,主要经营的是通讯设备,最了解的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运营商的需求,对于企业的互联网技术需求了解并不多;腾讯则是做社交起家,缺少ToB的基因;金山是做软件开发的,都没云计算的技术和实践提供更多助力,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几家云都缺少应对互联网场景技术的经验。

再来看服务的客户,我从华为云的官网查了一下,看到只有拓维信息、郑大信息几个案例;腾讯云的客户大多集中在 游戏 和社交产品;金山云的客户数量不够多,也缺乏说服力。

这样比较下来,大家应该心里都有底了,所以我说阿里云最厉害。

个人排序:华为云 -->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

从技术积累、市场份额、营收等因素来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属于第一梯队,金山云在第二梯队,阿里云在四者中领先优势明显!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8年Q1全球主要云厂商排名来看,AWS、微软、谷歌、阿里云和IBM分列前五;而在亚太地区,前五名分别是AWS、阿里巴巴、微软、谷歌和腾讯。

阿里云

2008年9月,阿里巴巴确定“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决定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

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 科技 公司。

2016年10月,杭州联手阿里云发布城市大脑,人工智能ET帮助治理交通。

2017年12月20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业优化、辅助医疗、环境治理、航空调度等全局能力为一体的ET大脑,全面布局产业AI。

2018年9月22日,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成立全球交付中心。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阿里云位列中国云计算第一。

北京时间2018年2月1日晚间, 阿里巴巴集团公布 2018财年第三季度(2017 年 10 月至 12 月底)财报,阿里云连续第 11 个季度保持规模翻番,该季度内同比增长 104% 达到 3599 亿元。2017全年阿里云累计收入约112亿元,是国内首家百亿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商。

腾讯云

2010 年02 月,腾讯开放平台接入首批应用,腾讯云正式对外提供云服务(包括CDN 等)。

腾讯云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弹性web引擎等基础云服务;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腾讯整体大数据能力;以及 QQ互联、QQ空间、微云、微社区等云端链接社交体系。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腾讯云位列中国云计算第二。

在2018年9月份的腾讯架构调整中,全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成立,这意味着腾讯将全面发力B端市场。

2018年11月14日晚间,腾讯公布截至2018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80595亿元(1171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期内盈利为人民币23405亿元(34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报告称,腾讯云财务数据首次被公开,前三季云服务的收入近60亿人民币,第三季度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逾一倍。

华为云

华为云成立于2011年,贯彻华为公司“云、管、端”的战略方针,依托于华为公司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云计算研发实力,面向互联网增值服务运营商、大中小型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广大企事业用户提供包括云主机、云托管、云存储等基础云服务、超算、内容分发与加速、视频托管与发布、企业IT、云电脑、云会议、 游戏 托管、应用托管等服务和解决方案。

2017年3月起,华为专门成立了Cloud BU,全力构建并提供可信、开放、全球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的公有云。

截至2017年9月,华为共发布了13大类共85个云服务,除服务于国内企业,还服务于欧洲、美洲等全球多个区域的众多企业。

华为云数据中心:华为全球建立480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60个云数据中心。

作为国内公有云第一梯队,华为云增长势头迅猛;在2018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称云服务已经成为华为整体业务的底座与基础,;华为还宣布将于12月底在南非正式上线提供云服务,这也是全球首个在非洲用本地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

金山云

创立于2012年的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云),是金山集团旗下云计算企业,于2017年跻身于中国公有云市场三甲。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金山云位列中国云计算三甲。

截止到2018年1月29日,金山云已完成D系列72亿美元融资,估值达2373亿美元。

四云对比

1从市场份额的角度(2017):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

预计2018年,华为云有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

2从估值角度:阿里云〉 腾讯云 〉金山云。

(华为不上市,华为云也难以评估)

3论综合技术实力来看: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金山云。(仅个人看法)

先排除金山云

现在是阿里,腾讯,华为

三年后阿里,华为,腾讯

五年后华为,阿里,腾讯

我有使用过腾讯云和阿里云,对于华为云和金山云来说,我并没有使用过,所以我没有办法评判他们谁更加的厉害一些。

目前来说我的主力服务器全部放在阿里云上,腾讯的云服务我现在曾经使用过,但是我后来放弃了。

相对来说,阿里云的服务的话,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周全,提供的各种工具也相当的多,在进行服务器维护的各个功能上都是比较完善的,所以我个人使用还是比较方便的。

腾讯云相比阿里云的话会有一些缺失,并且在价格上还不一定更加便宜,所以我在使用了一台腾讯云的服务器之后,我就放弃使用腾讯云的服务器了。

目前我个人有十几台服务器,全部是使用了阿里云的云服务器,从稳定性到数据备份以及各个方面来说都让我相当的满意。

所以我个人会推荐大家使用阿里云的云服务。

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金山云相比,可以很肯定的说,阿里云是从技术、规模等方面最强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中国,阿里云占公有云市场43%的份额,而保包括腾讯云在内的其他公司占比之和加起来才相当于阿里云的份额。在世界,近5年来,阿里云增速高达12倍,甚至超越了排在第一的亚马逊AWS。

过去10年,阿里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开创中国云时代;二、研发了中国的云操作系统和城市AI平台(飞天:中国电子学会 科技 进步奖,城市大脑: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三、云普惠各行各业数百万客户。

阿里云有以下五大优势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世界新的基础设施。飞天希望解决人类计算的规模、效率和安全问题。飞天的革命性在于将云计算的三个方向整合起来:提供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通用的计算能力,提供普惠的计算能力。

飞天系统的整体技术架构图 飞天系统的服务能力

飞天20可满足百亿级设备的计算需求,覆盖从物联网场景随时启动的轻计算到超级计算能力。飞天20相比上一代操作系统的升级包括秒级启动ECI、云上超算集群的全场景覆盖、云边端一体的协同计算和AI能力、支持IPv6等多个方面。

飞天20支撑了阿里云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针对亿万个端进行广泛适配,可覆盖最后一公里的计算。计算是心脏,AI是大脑,IoT是神经网络,这是我们对万物智能时代的构想,也是飞天20的设计理念。

飞天20系统在物联网方面的连接能力显著升级,其兼容市面上90%物联网通信方案。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基于飞天平台的杭州城市大脑升级到20,覆盖杭州市共420平方公里,接管了1300个信号灯路口、接入4500路视频,处理数以百亿计信息的实时分析。

阿里云业务目前已成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创收渠道之一,阿里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至6月底)财报显示,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4698亿元,同比猛增93%。

总结

目前阿里云已经在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 汽车 、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ET大脑等“产 业AI”方案和相关人工智能产品,例如基于CPU、GPU、FPGA等异构计算平台,面向开 发者的机器学习PAI平台,以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视觉识别等130多款细分产品。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足可以看出阿里云无论从技术、服务能力、规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我看来,国内云服务竞争力来看,主要在BAT,全球主要集中亚马逊和微软。今天刚好有一篇关于云服务的内容,在此分享,大家一起来探讨,在我看来,云服务的核心是在于物联网。

以下是《万物互联将至!BAT激战云端,以此抢夺物联网赛道》部分内容:

互联网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物联网,所带来的信息 科技 席卷全球,作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承载了世界梦想,被视作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但要发展物联网,贯穿所有智能设备所需要各平台成为产业发展基础,才能使的物联网得以实现。

云计算作为物联网重要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在这条赛道上聚集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BAT与华为等重量级玩家,但对于云服务商来说,丰富的云应用是深入市场核心,因这些一线巨头的入场,2019年物联网将更值得期待。

全球 科技 巨头争夺云服务市场

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发展得益于Sigfox、LoRa和NB-IoT为LPWAN低功耗广域网无线技术发展增速迅猛,2017至2023年期间,LPWAN连接复合年增长率为109%,到2023年,仅连接方面支出将会超过45亿美元。

图表来自IoT Analytics

物联网连接规模日益扩大,在这个大连接时代,势必产生海量数据,继而需要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利用数据有望创造更多的全新的商业机遇。至此,基于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提供软件和平台相结合的厂商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面向各行业的物联网云平台运营而生,继而激活数据价值。

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云服务打通云端边并结合AI能力,助推物联网应用至各行业,同时,各巨头相继进入,行业竞争格局也将更加残酷,在平台层最终比拼的是应用能力,覆盖医疗、教育、交通和制造等丰富应用的云平台是争夺物联网这一张船票的核心。

亚马逊

作为全球云服务市场领头羊的亚马逊,亚马逊和微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且最具规模的云服务商,丰富的应用促使基于他们的云平台构建的物联网应用无处不在,在医疗方向,借助Amazon SageMaker,GE Healthcare可以通过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服务来促进患者护理的改善。

微软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部署物联网,微软以云服务+人工智能构件生态,已经广泛应用互联网服务、智能硬件和工业制造等各行各业,Azure IoT等服务帮助制造商实施工业40,包括ABB、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工业巨擘都在利用Azure开发自己的物联网平台。

BAT抢夺物联网赛道

腾讯云今年战略重大尤为坚定,积极推进云服务战略,不过在这一市场,阿里云深耕行业多年,百度云快速发展,腾讯云在这一场争夺战中还面临诸多考验。

百度

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将在物联网时代再次激战,百度云以ABC+IoT+智能边缘促进物联网应用落地,早在2016年,百度云就提出ABC三位一体战略,现在则正以ABC+IoT+智能边缘促进物联网在各垂直领域展开大规模应用。

百度云ABC+IoT解决方案走在了行业趋势前端,经过多年积极 探索 和发展,百度云ABC已升级30版本,ABC30就是希望智能无处不在,数据真正发挥其价值。百度云作为百度AI能力、百度资源、行业解决方案的对外服务输出窗口,已助力更多企业合作伙伴向智能化和AI化升级。

在产业应用落地方面,百度云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提供了更易用的解决方案,在15个细分行业的全面布局,生态版图已经覆盖金融、钢铁、家居、 汽车 等领域,大力推进百度云ABC能力在各产业落地。

阿里

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企业,阿里云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19财年上半年营收突破百亿,在全球市场与亚马逊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如今阿里云在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再次提升,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将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几年在实施的中台战略过程中构建的智能化能力,全面和阿里云结合,向全 社会 开放。

在过去几年中,阿里云依托云+AI+IoT能力先后众多大企业提供服务,希望在5年内要连接100亿物联网设备,至此看到了阿里云在各行业应用案例落地,通过云+AI+IoT三驾马车能力赋能全行业变革。

腾讯

就在今年9月30日,腾讯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调整,积极面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提升云服务战略,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腾讯云、智慧零售、安全产品、腾讯地图、优图等核心产品线,帮助医疗、教育、交通和制造业等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4年,腾讯就在积极 探索 并推进万物互联发展,以连接一切搭建生态助力物联网发展,微信向万物互联延伸,凭借庞大用户和小程序攻城略地,微信早已超出社交属性,伴随平台属性越来越强,承载了腾讯对物联网的憧憬。

与此同时,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后,通过整合自身技术和生态资源,腾讯云正构筑全链路的开发者服务体系,帮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小程序、云原生领域开发者快速成长,助推产业互联网升级,这是腾讯云副总裁王龙在首届腾讯云+社区开发者大会透露的信息。

如今,小程序生态的快速发展,另外,腾讯云将依托腾讯20年丰富的技术和生态资源,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和连接战略,聚焦新趋势、新技术和新应用,全方位助力打造产业互联网,做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手。

最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云计算作为基础平台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新零售、新制造、新能源和新交通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并在边缘智能和AI技术加持下,物联网将会以更加快的速度应用至各个垂直行业,赋能产业快速提升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水平,而巨头们以云平台搭建庞大物联网生态也加速全 社会 数字转型。

我们要想知道柳传志和雷军对华为的态度,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华为这家公司。

华为发展简史

华为是任正非于1987年在深圳创立,或许就连任正非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创立的企业在30年后对于国家来说的重要性。一开始,华为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任正非当时想到的是:既然我们没有技术,那我们就去找产品。就这样,华为找到了一家香港做交换机的企业并成为了他们的代理商;由于任正非做生意非常诚实厚道,华为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此时的任正非没有去想怎么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是将所有的利润都用于研发自己的交换机技术,不到2年,华为就已经拥有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交换机技术,他们由此顺利进入通信领域。2001年左右,华为已经成为国内极具实力的通信设备供应商,随即选择出海,第一站就是俄罗斯。当时的华为在俄罗斯没有任何基础,愣是凭借自己深厚的技术实力以及物美价廉的产品成功打开了俄罗斯市场,几年后也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有了俄罗斯的样板,华为很快就在东南亚以及非洲地区取得不错的成绩。2002年左右,任正非已经将目光放在了欧洲,当时派遣去欧洲开拓市场的正是余承东。华为在欧洲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精力,华为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帮助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分布式的2G、3G合并基站,同时,华为的全球能力中心、财务中心以及风险控制中心都设在了欧洲;从销售收入贡献来看,欧洲更是举足轻重。

除此之外,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华为还成立了海思半导体并且成功研发出了令国人引以为豪的麒麟系列处理器;目前,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已经浮出水面,还早欧洲注册了商标,“鸿蒙”很可能成为国内第一个面向全球的操作系统。

柳传志和雷军对于华为的看法

柳传志本身也是一位传奇的企业家,他所创立的联想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公司转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家,这样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是谈起华为,柳传志还是非常认可的。 柳传志常说,所有的企业家中,他最佩服和欣赏的是华为的任正非,任正非的胆识与魄力是自己所没有的,但柳传志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选择是错的,他有自己独特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柳传志对华为有着这么高的评价也可以看出来他本人的格局不小,并且拥有广大的胸襟。

而雷军相较于任正非而言属于后辈,在微博中经常表达华为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并且要向华为学习的观点;虽然作为个人而言,雷军的成就非常亮眼,但是面对任正非也只能敬佩了。

这也很好理解,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华为作为一家公司对于国家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一家企业承担的 社会 责任。无论对谁而言,这样的高度都是难以企及的,面对像华为这样的公司,都会竖起自己的大拇指。

说到柳传志和雷军对待华为的态度其实是对任正非的态度,回顾华为30年来走过的路,有点愚公移山的意思,柳传志在说到任正非的时候说到了任正非对待事物的态度,如同大家一起在爬山一般都会选择一个坡度比较小的山坡,哪怕是多走点路也可以接受,但任正非选择了一个最陡峭的路一直坚持爬上去了,所以最快的时间到达了山坡,这就是大局观的直接体现。

华为公司这几年才在媒体上报道的比较多,主要受到美国的封锁压迫比较多,有些事情必须借助媒体或者大众给美国压力,不得已现在露面的机会比较多,而且现在的华为公司的确已经是最大的民营企业了,总产值已经超过bat三家之和,如果换作国内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会在各种场面上抛头露面,显示自己的 社会 地位,但任正非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就是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大家才发现,任正非老爷的大局观如此之强,在华为这么紧急的时刻还能操心国家的基础教育,呼吁增加基层教育者的薪资待遇,并且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还讲到二战之后的德国和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重建,这就是人才的强大之处,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有厚实的教育基础。

柳传志对于任正非的勇气和魄力是从心底上佩服,华为能够走到今天和任正非的大局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产值只有一个亿的时候就敢拿出6000万开发新的产品,看似激进其实采用的最实际有效的办法,作为一个 科技 公司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怎么可能在市场上有地位,这也是拉响了华为公司坚持自主研发的序幕,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就拿芯片设计来讲,对于国内公司来讲简直比登天还难,华为自从04年开始设立海思芯片到现在至少投入了1000多个亿,这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在期间肯定很多人觉得是傻子,芯片直接就能从国外买到现成的产品,干嘛非要硬着头破自己去搞,而且还不知道这个钱是不是最后都打水漂了。

任正非只要认准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回头,会持续坚持下去,认准自我研发为主,所以后续只要涉及到核心的技术开发,基本上华为都会拿出足量的战略资金投入,而且很多不一定立即就能产生效果,但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去做,终于在芯片和5G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去研究技术,这就是华为公司真实写照实实在在的,无论什么情况下就是真才实干,来不得半天的虚假。

雷军在很多时候一直就以任正非为偶像,还能记住很多任正非的很多句子,如果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可能这种美好的感觉还会继续加强,但由于竞争的关系雷军也在一定场面上回击华为,但从骨子里还是非常佩服任正非大局观,一般国内很多企业家喜欢搞个什么联盟或者会之类的,任正非对于这种基本上拒之门外,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座驾以及出行都会比较低调,经常坐地铁还被网友拍到,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华为的总裁而产生巨大的优越感,反而经常有非常强的危机意识,正是任正非打造这种危机意识让华为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彪悍。

中华能出华为这种公司也是中国之幸,把绝大部分财富都分享给自己的员工,把权力充分下放给自己的高级管理层,踏踏实实研究技术服务客户,在国内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企业家能有几个,大愚若愚的典型的代表,也是中国民族最优良的基因展现无遗,很多人觉得现在网络上华为的水军太多了,但对于国内能出现这种企业假装做一次水军也是心甘情愿的,能拥有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也是民族之幸,希望能帮到你。

从最终态度角度去看,华为被美国制裁后,联想的态度一开始就是明哲保身,后来辟谣否认,而小米则同病相怜,基本上没有激烈的言论。

联想近年来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点,激起国内情绪的愤怒:一个是5g国际标准组织投票中因为背靠微软和英特尔而对华为投出了反对票,导致华为一部分专利没办法成为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最终在5g标准中占比为25%(这条有争议,联想辟谣表示非联想行为,事实如何不知),一个是联想对美国消费者的销售价和国内对比差异较大,联想官方的舆论是“对国内市场表现有信心“,再一个就是这次华为被制裁,联想担心殃及自己,没有对微软和英特尔等美国企业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说支持美企的言论,引发了国内民众对联想的强烈反弹。

而小米,因为其产业结构尤其手机终端产品和华为比,基本类似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在未来贸易摩擦格局中也难有独善其身的下场,因此,基本上其官方舆论没有明显与民众认知所明显反差的言论出现。

应该说,华为和贸易摩擦事件,越发凸显了我国通信和 科技 产业受制于人的窘状,正是因为华为的战略前瞻和不卑不亢,才显华为的悲情主义,华为既面对现实,又积极备战,对受到美国制裁已经准备半年以上时间,从春节前,整个华为都在抢装和备货,华为人通宵加班毫无怨言,且在手机操作系统和芯片产业早就未雨绸缪,已有初步的准备和备选方案,但是华为面对媒体,依旧客观冷静“如果需要,我们会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毕竟多年前,华为已经在准备,安卓系统是开放的开源系统,我们对安卓系统生态和长期建设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能够不用自己的备份系统,我们还是希望用安卓系统,毕竟安卓系统的完备性和生态是非常优秀的”。

而我述说华为前后的悲情,就希望对比联想的无为和自满,满足于一个组装代工企业而不思进取,在2000年前后就收购lbm和摩托的手机事业部,直到如今也没有任何忧患意识和产业迭代的准备甚至没有这个追求,和华为的格局尤其是任正非老爷子的领袖精神和民族产业危机感,高下立现。

至于联想和华为,国人如何评价或者认知,不需要我多说,应该公道自在人心了。

说到雷军对华为的态度,就不得不想到雷军最近频繁在公共场合怒怼华为。不得不说,雷总的一句“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真把我给吓着了。

雷军怒怼华为PPT手机的那次发布会笔着也有幸在现场,可雷总并不是往常的和蔼可亲,而是,用尖酸刻薄的语气去贬低华为,尤其是那句“把我逼急了,就给你们科普科普穿孔屏的技术弱点”,当时笔者就对雷军粉转黑了。不过在事后雷军接受采访时也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五年了,他一直想要国产手机厂商团结起来,可是友商却一次一次地诋毁小米,这时他再也忍不了。

事后笔者也去看了一些荣耀发布会的视频,发现确实正如雷军多说,很多荣耀机型在发布上会上都喜欢和小米比较,今天说跑分高不代表体验好,明天说性价比和配置没有自己高……在华为产品经理余承东等人的微博上,也可以看到贬低小米的微博。

随现在笔者还倒真有点理解雷军了,在资本市场中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商场如战场,再无亲兄弟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更何况小米和荣耀这两个对标的竞争品牌。有摩擦是正常的,雷军人好不代表不会反击。

作为吃瓜群众,不怕他们打架,就怕他们不打。所以可以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荣耀和小米的新产品性价比一定会越来越高,这一波我们是赚了的。

不过笔者认为,商业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友商还是要团结。既然是做手机,就要有信心成为业界标杆,就算你的产品不高端,但是能不能把性价比做的最好呢就像苹果一样,发布会从来不和什么品牌对比。

看到他们之间互相的这种争斗啊,让我想起郭德纲和他的同行们。郭德纲曾经说过,一群不会说相声的,在那儿装着说相声。结果来了个真的会说相声的,那么怎么办呢?弄死他。

关于柳传志如何攻击华为的这个事情,我个人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我不敢妄自的去评价柳传志,为什么要去攻击华为公司。

但是雷军在红米首发的发布会上,对华为荣耀品牌的攻击是赤裸裸的撂下了一句,不服就干生死看淡的话。

这在我眼里看来,只不过是一次非常正常的商业炒作而已。我觉得我们作为消费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观察,是没有必要过度的去分析他们到底谁对谁错的。

当年红米有一句口号叫做,永远相信一些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随后华为荣耀就来了一句,一些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这在我眼里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碰瓷营销了。

红米手机和荣耀手机这种互相的碰瓷营销,很好的给双方提高了曝光量,并且打击了其他第三方的手机公司。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商业案例当中看到这样的碰瓷营销的成果。

比如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的碰瓷营销,导致和其正没有了。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作为看官,我们看看就好了。路过打酱油的也好,还是抱着西瓜吃瓜,群众也好,都没有必要对这件事情太过于上心。

评价华为和联米,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华为能被美国制裁而傲然孤立,就凭这底气,把联米之流跟华为放在一起,太看得起柳传志和雷军了,看人看事需要从大环境看,尤其自中美贸易战以来,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和急迫,华为能立住是难能可贵的,甚至可以说提振了民族的信心,就这一点比千条万条的理由强百倍,华为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至少完成了一个中国企业的担当,这个时候我觉得一个要脸的企业理应是把心思放在创新上,而不像柳传志这样到处兜售那一套过时的理论,更不应该像雷军一样意气用事,商场如战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不是联米自己不行,谁能黑你。

柳传志在整个企业圈里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整个家族的势力非常庞大,滴滴的掌门人柳青就是其女儿,很多企业大佬都要给柳传志几分薄面。

那么这样强势的两个人,对华为,或者说对任正非是什么态度呢?除了敬佩,那就是学习。我们可以从联想5G投票事件后柳传志的谈话以及对华为5G参与投票过程的叙述,非常的谦卑敬佩。任正非是军人出身的企业家,非常的低调有实力,在飞机场排队打的的让人钦佩不已。再加上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盛和世界第二的手机厂商。另外即将到来的5G、华为海思半导体的一步步成功,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佩服。

再说说雷军,雷军是程序猿出身,创办小米后也是非常亲民,但对于华为的态度也是一样,在红米note7发布会后,雷军表示友商的子品牌一直在黑小米,华为是他非常佩服的企业,在创立小米之前是华为的铁杆粉丝,会背任正非的很多谈话,由此可见,华为和任正非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深远。

至于说雷军在发布会上罕见发表,怒怼友商那也是针对荣耀,华为跟小米目前还搞不到一块,賳一个级别,更多的是多多学习。

我是先森,一名走心的数码控,自由而纯粹的 科技 粉。欢迎各位老友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

我是一个程序猿出身,这个问题是贴近我的工作,谈谈多年业界的一点体会。计算机专业的人士知道业界对早年联想集团的崇拜和仰慕,大学毕业能应聘去联想工作是无数学生向往的事。如何理解柳传志和雷军对华为的态度?我们要从多方位的理解。

首先明白柳传志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在国内也是享有一定 社会 到位的公众人物。抛开5G投票事件,正确的看待联想集团的发展史。1984年柳传志带领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11名 科技 信息技术人员,投资20万元办起了多元化发展的民营企业。1985年成功研制的将英文操作系统翻译成中文的联想式汉卡,开发出可一键上网的个人电脑,由此得名联想集团。1997年联想电脑在全国销售位居首位,10年处于不败地位,2005年收购了IBM PC事业部。2013年电脑销售位居全球第一,2014年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公司和 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所有相关监管工作。现在的联想集团具有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掌上电脑、主板、手机、一体机电脑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各大城市的企业及单位无不使用联想电脑和服务器。现在只有农村乡队没有普及使用联想电脑,今后的联想就要选择走下去让村村队队都使用联想电脑。1994年联想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1994年的华为集团才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向农村推出数字交换机。军人出身的任正非老前辈从农村推广数字交换机开始,延伸到推进企业的pbx技术,开始走向各大城市。2009年,无线接入通信市场份额全球位居第二,移动宽带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现在的华为已经是全球领先的I CT(信息与通讯)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通信网络、IT及云服务器的供应商。

华为自主研发的鲲鹏920服务器芯片已经波及到联想的命脉,联想发展壮大多年,电脑和服务器是业内老大,可没有自家研发的芯片,这有点伤了联想的自尊心。联想多年的不创新,百年老店开成新旧不能交替的朽店,也让业界人士不能不感慨。但两位老总有着友好的情分在那,伤了自尊的柳传志心情会有所不爽,大家风范的柳传志不会失了风度。

至于雷军更要宽容理解一下,程序猿科班出身,年轻有为,30多岁已是香港金山公司的CEO,软件架构的设计和公司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着丰富的创业经验,小米公司的大boss,经常被业界华为的余承东调侃,能继续沉默下去吗?肯定不行,台上对手,台下的兄弟,各为其主,都要养活各家的团队,树立各家的品牌,打个嘴巴仗是能够理解的,雷军的小米品牌立足于性价比第一的市场方位,惠及我们许多大众子民,我们充分理解市场竞争中的矛与盾的对决。

华为集团从不起眼的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通讯信息产业的老大,为中国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到话语权 ,这都是深耕一个领域多年换来的成绩,难免有些树大招风,再加上各大经理的对局都有奇思妙想的招数,但都是商界的BOSS甩出的绣球,让吃瓜群众凝视他们的PPT。

下面一堆人都在说雷军,好像把题目里的柳传志忘了,那我就先来说说柳传志吧。

柳传志把联想交给杨元庆之后,顶着中国企业家教父、创业教父的名号到处参加各种公开活动,教别人怎么创业、怎么开公司,退休之后也是没闲着,出镜率还是很高的。结果一边教别人开公司,一边自己的公司却不行了,现在已经被华为远远落在后面,曾经中国高 科技 企业的代表已经从联想变成了华为,联想现在在网友心中就是一个卖电脑的。

所以柳传志可以瞧不起其他的公司,但他不能瞧不起华为,他经常说自己很尊重华为,很尊重任正非,他也只能这么表态,毕竟事实摆在哪里。

雷军对华为的态度这就很好理解,华为、小米斗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了国内手机行业甚至是全球手机行业的一对老冤家,要是没有华为,估计小米现在会活的很滋润,华为的出现让小米这几年在国内市场很不好过,在雷军的眼里,华为就是小米现在最大的敌人,,他对华为的态度就是一个字:干。

我倒是希望他们斗的越激烈越好,不管谁一家独大了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好事。

虽然,华为和联想几乎都发起于20世界80年代,但是在早之前,和柳传志器齐名的,可不是任正非,而是海尔的张瑞敏,任正非那时还是候中国企业中名不经传的小人物。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并不拿任正非和柳传志做比较;任正非似乎已经成了无冕之王。

雷军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早年非常喜欢华为,甚至是华为的铁杆粉丝,会被任正非的很多话,可见当初的雷军确实是华为的“迷弟”。但是,在采访中,他又针对荣耀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从子品牌创立之初,它总是找小米的茬,你想怎么样?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如今,不管柳传志还是雷军,对于华为的态度,其实应该是佩服的。但是,柳传志毕竟是功成名就,但是在看到任正非的华为在世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联想和华为相比,似乎有所差距。用倪光南的话:华为的估值4000亿美元。联想的市值为80亿美元,相差50倍!我相信柳传志估计也心有不甘。

而雷军和华为的态度逆转,估计还是在荣耀科普了一把4800万摄像头,进行了爆发。实际上,从小米开始上线,就已经和华为是竞争对手。后来,荣耀的路线和小米出奇一致,实际上就是针对小米等性价比品牌的时候,雷军估计也是感受到压力,而这一次的怒怼,何尝不是一次对于华为的不满呢!

其实,华为的成就大,因为它根本不局限于中国市场,从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上就能看出来。同样,雷军和柳传志也不局限于中国市场,但是联想的路线没有照顾到中国市场消费者心理;雷军是太照顾消费者心理;所以,国内消费者对于柳传志印象远远没有雷军和任正非好。

华为不同,它的步伐和路线,是分开的,既照顾了国内消费者;也同样做好了在国际市场:客户为中心。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希望三家企业能够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对于华为和阿里巴巴来说,这两家企业作为硬件行业以及软件行业的头部厂商,在国际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阿里巴巴由于马云的自带流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声特别广,当然华为也不差,因为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是很多国家通信领域里的方案解决商。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电商企业,因为马云的个人魅力以及战略眼光,汇聚了诸多的精英,在草根时代,马云就已经规划了将来的事情,这一点颇有孔明隆中对的感觉,似乎马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阿里巴巴如今会发生什么。

这一点是很神奇的,而在阿里巴巴进军电商行业之后,面对着国际巨头ebay的强势阻击,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是把不可一世的ebay赶出了中国,从此马云一战成名,阿里巴巴也一战成名。

那么如今来看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以电商为基础,辐射周边,如今旗下的商业版图已经非常巨大,同时还有支付宝这个未上市的超级巨头,对于阿里来说,在国内的电商界以及移动支付金融领域,几乎是没有对手,腾讯的微信支付,虽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本质上来说,支付宝的确是独孤求败。

我们再来说说华为,人都被穷困潦倒,背负着200万的巨债,被公司除名,同时家里几口人挤在一间破屋子里,又借款,创立了华为,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任正非与马云一样预示着未来,他向华为的兄弟们说,将来的通信行业领域,华为必有1/3。

忽然发现伟大的人物都有相同之处。而华为从小小的交换机就开始与国际巨头竞争,到如今成为通信行业领域的巨头,5G技术的拥有者,很难想象一家私企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毕竟整个中国在很多领域内都缺乏核心技术,但华为如今拥有的恰恰就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

华为在做基础领域的通信工作之外,还做了一把移动终端华为手机,但没想到华为手机携带此品牌荣耀,成为国内绝对的霸主,在全球销量也排名第二,如今更是有了自己的核心芯片,麒麟处理器。

阿里巴巴与华为在国内都属于绝对霸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相比于传统行业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不属于重资产模式,往往一个星期的idea,一个好玩的APP就可以跨疆域的传播。

那么显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的确相对于做传统通信行业的华为来说,是有优势的,就好比华为在通信行业所做的是幕后工作,而阿里巴巴则做的是台前的工作。

加上我们知道马云这个巨额流量,阿里巴巴名声早已传播四海。尤其是当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ebay,让让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界声名鹊起。

如今加上阿里巴巴的出海政策,比如支付宝国外叫ALIpay,以及全球海外购双11等等的一些政策刺激,让阿里巴巴在海内外的名气非常大。

这一点华为就处于劣势,因为华为属于通信基站,一般来说至于电信公司打交道,鄂a普通用户接触华为也只是通过华为的手机终端,但显然华为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远像在本土这样,这样一来,华为在海外的知名度可能也仅限于行业内的人士。

刚聊完腾讯再聊聊阿里。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哪家中国公司比华为的影响更大呢?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华为公司比阿里巴巴的影响大的多

美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牛逼的国家,以美国那么强大的国力, 历史 上有没有美国要联合其他国家大规模全球打击一家私营企业的?很显然非常的少,而且我们也没见过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频繁为一家中国企业发声和美国硬杠,所以华为在5G的事情已经上升到近乎国家层面的针锋相对,就这方面的影响来说,建国以来的企业都没有能超过华为的,虽然华为本身也不喜欢这种影响

对于阿里来说,阿里的影响仅限制于国内。在国内,华为没有涉足终端领域之前,一贯是低调的作风,而阿里是一贯高调的作风。网络上马云高屋建瓴的讲话到处都是,马老板给全国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数的发财机会,阿里强大的宣传机器让阿里巴巴有一些成绩必然宣传的人尽皆知,相对国内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能比阿里高调的也就只有锤子了。

而华为的任正非,在5G出事之前,露面的机会很少很少非常神秘。例如我国网络机顶盒或者智能摄像头大部分用的都是华为海思芯片,华为的无线和有线通信早就占据我国半壁江山,这些华为都比较低调,很少宣传。

笔者认为,除终端外华为的低调是因为华为还是以实业为主,而阿里巴巴的高调是为了在虚拟经济赚更多的钱。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几乎是马云高调促成的,由于只讲金融不讲风险,结果蚂蚁金服支付宝赚个盆满,现在留下一地鸡毛没人打扫

阿里在海外的影响远不如华为,主要原因是阿里由于主营业务并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阿里在国外的竞争对手非常成熟,一旦离开中国政府支持这个土壤,阿里被国外用户接受的力度并不高。而且国外崇拜的是微软、谷歌、特斯拉、Facebook这些蹲在硅谷真正 科技 领先创新的企业,马云的营销性质的高调语录在国外是不吃香的。

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除去销售规模的加成,必然都是高 科技 企业,也就是真正有骨头真正能打的企业。

那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比较一下华为和阿里吧。首先从世界500强来比较,华为排名72,阿里巴巴排名300,华为远高于阿里

从研发投入来看,华为研发投入排名世界前五,2018年研发投入接近1000亿人民币,是阿里巴巴的3倍。不过这也和华为聚焦的领域比阿里巴巴广泛有关,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还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从各自领域范围来比较,我们不算华为的基础通信以及阿里的购物平台这些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我们比较两家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的底蕴,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物联网、5G应用方面的实力

人工智能能力方面,华为是远超过阿里巴巴的,这个得益于华为的AI芯片排名全球第十二(唯一一个中国上榜公司),华为在消费者、通信等人工智能的端到端的产业链上的底蕴远高于阿里巴巴

从公有云来看,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全球前三的实力也是硬实力,而华为云连国内前五都排不进去。但是华为云计算在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是大于阿里,主要是因为阿里云得益于中国市场,而华为云市场虽然不如阿里,但是基于ARM自研鲲鹏芯片的云服务器在国内也是唯一国产化的服务器,华为服务器全球出货排名前5,阿里暂时还没有服务器自研能力。

从物联网看,华为在工业物联网上是全球主流玩家,NB IOT标准的主要领导者。在家庭物联网上虽然华为目前和阿里一样刚刚起步,但是也是国内很多家庭物联网设备芯片的供应商,也就是阿里有的华为有,阿里没有的华为也有

从5G的应用技术来看,5G及5G的应用技术(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基本是没阿里巴巴什么事情的,而且阿里也没有布局5G在To C和To B相关的底蕴,因此阿里巴巴这里肯定输了

所以很明显,阿里的技术底蕴除了阿里云之外,和华为相差很远。这还不算华为在数通和无线等基础通信领域全面世界前三的硬实力,也没有计算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全球的影响力。因此阿里在国际的影响力显然是比华为差的远,但是阿里的营销能力和马老板的讲话能力倒是远超华为

华为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华为在涉足的领域都能拥有核心软硬件的竞争力,做到全球领先。相反阿里巴巴目前来看,除了云计算有这个能力,其他领域均不如华为。

两家都是中国好公司,还希望华为继续前行,阿里能够脚踏实地的在其他领域多加加油 。

说实话,将华为和阿里巴巴放在一起比较影响力,就象拿科学家与演员、运动员放在一起相比较。即便是居里夫人,也未必比得上秀兰邓波尔、科比布兰恩特,更别说一般的科学家了。

我们并不认为阿里巴巴没有 科技 含量,互联网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由于电商的普及以及马云的善于造势,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当然要比华为强了。别的不说,仅电商一块就足以让全球多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加上马云的演员特技,华为怎么去与阿里巴巴比影响力呢?

但是,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阿里巴巴怎么也无法与华为相比,无法认为其影响力会超过华为。不然,为什么美国不限制阿里巴巴,而拼命阻止华为进入。不仅如此,还要鼓动其他国家一起阻止华为呢?不就是因为华为太强华为有太大的国际影响力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诺贝尔奖与奥斯卡奖、尤其是环球**选举联系在一起,不可比,也不好比。

阿里和华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上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要说哪个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那肯定是华为。不过马云在国际上应该要比任正非更有影响力。

虽然目前阿里巴巴也在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发展,但是在国际业务布局以及国际业务上跟华为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这不是追捧华为,而是可以通过先关的数据来对比得出。

2018年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单的TOP100,其中华为是唯一入选品牌100强的中国公司,排名世界第68位,这是华为连续5年入围榜单。而阿里巴巴并没有上榜。

2019年2月全球WPP与凯度在北京发布《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在中国出海50强排名当中,华为的品牌力得分是1862,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品牌力得分是1624,排名第三。

根据华为2018年的财报显示,2018年华为中国区营收3722亿元人人民币,占比516%;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045亿元人民币,占比284%;亚太收入819亿元,占比114%;美洲收入479亿元人民币,占比66%。也就说华为差不多一半的营收来自国际市场。

而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占比就相对比较小。目前阿里巴巴的2019年财年年报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2018的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国际零售业务收入达4316亿元,同比增长64%,国际营收占比11%。这个跟华为国际业务占比50%左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最近几年阿里巴巴也在大力布局国际业务,比如投资数十亿美元通过投资Lazada,阿里巴巴进一步锁定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在内东南亚地区的6亿消费者;投资了印度零售电商BigBasket和Snapdeal,并收购了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大部分股权;以75亿美元收购中东地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移动电商平台Trendyol,其拥有超过2000多个商家和1600万的用户;菜鸟物流和速卖通联合推出的覆盖2亿消费者的南美专线;在卢旺达建设非洲首个eWTP试点,帮助非洲的中小企业等等,目前阿里巴巴大概有1亿左右的全球用户。

但是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步伐都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华为的国际化很早就开始,目前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手机等消费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份额。

比如目前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使用的是华为的基站,而华为手机最近几年在国际上的销量更是大放异彩,目前华为手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三,很多国家居民都使用的是华为手机,保守估计目前华为产品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全球人数至少达到30亿以上。

截止2018年末,华为在海外设立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36个培训中心。

目前华为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在188万员工当中,外籍员工占比大概是20%,相当于4万左右。此外华为还有一个“未来种子”项目,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2018年有47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来到华为总部参观和学习,这些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帮助华为提升国际影响力。

至于目前阿里巴巴有多少海外机构和员工,目前暂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比例应该不会太多,因为阿里巴巴主要从事的电商业务,大部分员工和机构都是在中国。

相对来说,目前任正非要比马云低调很多,很多人可能知道华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任正非,但这也掩盖不了任正非的卓越领导力。

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华为大。

不过华为、阿里巴巴都是民族企业的骄傲,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 科技 公司,任正非和马云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家,也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企业家。

华为的业务遍及全世界,华为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并且是全世界销量第二高的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服务了超过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000亿,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海外市场。

到目前为止,华为拥有全世界超过16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8万名员工,海外员工中是当地员工的比例超过了70%之多。华为拥有超过7万件行业专利,并且其中一半也都来自海外分公司的贡献。

可以说华为是货真价实的国际 科技 巨头,并且收入结构合理,消费者业务与企业业务分布合理,并且海外营收和国内营收结构 健康 ,并且在5G通信、电信设备、移动处理器方面都有都有很多行业专利,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阿里巴巴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市场,不管是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还是阿里云、支付宝,其实出了国门基本上还是没什么人用的。

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基本上还都停留在帮助外国人把东西卖到国内来,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将国内的东西卖到海外,支付宝基本上也都是外国商户为了方便国内出国 旅游 的游客使用而开通的,基本上很少有外国人使用。

不过阿里巴巴也在试图改变这样的格局,比如投资东南亚电商Lazada,投资印度移动支付企业paytm等等,都是阿里巴巴在寻求国际上的突破,真正早日实现国际化,但是这跟华为的真正国际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组大数据显示,华为人在2017年、2018年全世界的航空里程在中国排名第一,这就可以说明华为国际化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却为人非常低调,基本上很少公众露面。我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低调的企业家的,其中任正非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要知道马老师在各国出席活动,都是跟很多国家的政要、元首会面的,这不是一般企业家能享受到的待遇的。

马云就不一样了,马老师几乎全球各地到处跑,其实马老师这样做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是非常有利的事情,相当于是对中国企业背书,提高了阿里巴巴的国际知名度,更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马老师还是联合国和持续发展目标的倡导者,是联合国青年创业和中小企业特别顾问,并且最新还履新了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的联合主席三个职位,每个职位的年薪是1美元,想想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比马老师的薪水都高。

并且不要以为马老师这个职位是虚职,是要真正做事情的!马老师在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众多国家多次对于青少年创业进行指导、演讲,而且马老师还倡导了阿里巴巴的公益两小时,蚂蚁森林、阿里公益等众多项目都是在马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起来的。

因此整体来说,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认证非大。

华为,17年华为世界500强排名83,阿里世界500强排名462。这两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最重要的是华为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阿里也就在国内混了。

然后是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两公司都不咋地。这两私企身为国内龙头企业,公然带头违反劳动法。劳动法规定一周工作8小时,双休,一周加班不得超过8小时。华为,阿里呢,都是996。人家谷歌中国,微软中国怎么就是8小时,双休呢?在说你华为在美国,欧洲的分公司,你怎么不让人家外国佬尊守你996呢?所以我建议it工程师最好去谷歌中国和微软中国。远离坑比私企。

没有可比性,单纯影响力是阿里,阿里就像个影视明星,家家户户认识,华为就像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对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是华为这几年搞手机,很多人还不认识这家公司!很多人都不明白,阿里巴巴是顺势而为,华为是逆流而上!在我们通讯的圈子里,华为真是很多人的神,因为他的技术,因为他的管理,都是无可取代!现在淘宝思路是抄袭亚马逊,微信是抄袭脸谱,基本中国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基本是抄袭的,抄袭再加上商业模式和中国人口红利,况且还抄的四不像!最起码亚马逊没那么假货吧!当然阿里的影响里不容技忽视,毕竟马老板身价在那,小老百姓不好指手画脚的!没有黑谁,没有捧谁,见解不同而已!而且华为倒闭了,老百姓确实感觉不到,但是中国的通信技术商业化全球化脚步最少落后十年,但是阿里倒闭了,很多公司会替代他,而且是绝对性短时间的就能取代,如果放开限制,连腾讯都会死!因为百度死一万次都不止了!

华为是硬件行业的翘楚,而阿里巴巴则是软件行业的领头羊。两家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很强大。但若是以国内外影响力来看,华为当然要比阿里巴巴差着一大截。因为,华为毕竟是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而阿里巴巴则是稳坐电商领域的头把交椅。人们对通讯行业了解不多,而对电商领域的事情却能如数家珍。

阿里巴巴究竟强在哪里呢?首先,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买东西都离不开网购,足不出户就能使到心仪的商品。但对于华为手机,大家是可选用,也可不用。况且电商还喜欢造节,不仅国内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还吸引海外网民也来参与诸如双11这样的节日。所以,阿里巴巴在全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再者,阿里巴巴平台能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谁也不能忽视阿里电商平台的存在。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要接见马云,而马云则可以立即承诺替美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只是后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马云的承诺只能作废。现如今,欧洲国家的***都要接见马云,马云也被联合国聘用。而对于华为来说,只在自己领域有影响力,而且产品很容易被替代。

最后,阿里巴巴的马云,除了每年造就了数万亿的网络交易量,还在物流、外卖、快递、金融(包括小额理财、开设小贷公司)、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领域有投资。毫不夸张的讲,阿里巴巴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去了。可能阿里巴巴关门,还有别人顶上来,但若是阿里在所有领域都退出,那国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而华为虽然占了25%的全球市场份额,营收超过BAT三大巨头的总和,但对咱中国人的影响力还是比阿里巴巴差上很多。

当然,近年来华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输美通讯设备,以及华为在美并购高 科技 企业采取遏制措施,所以,全球各国都对华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关键的是,华为在5G领域的迅猛发展,让欧洲国家也感到为之惊愕。一些欧洲国家也向华为抛来了巨额订单,而美国的高通却痛失5G订单。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民营 科技 企业,华为能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这让世界对中国的科枝领域获得的成果不敢轻视。华为早在2009年就研制出核心芯片,这对于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依赖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华为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在国内无人能及。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快速上升过程中。

谁说华为在国内在国际无可替代?能取代华为的公司多着呢。国外有思科爱立信,国内有中兴大唐。而且在国内,华为也不存在垄断地位,中兴大唐还是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呢。国际上,华为也没超过30%市场份额。这次美国人要搞华为是因为一直以来霸道惯了不允许中国企业掌握话语权因为对思科造成了市场竞争压力。美国人同样害怕阿里入侵,去年特朗普就不准蚂蚁金服收购美国的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当然,阿里巴巴也可以被取代,但阿里巴巴帝国版图实在太过于庞大,涉及到的民生领域太深太广,一旦这种平台被取代,老百姓会产生短暂性的不适应。因为你不确定取代者腾讯或者京东的公司服务品质。但华为一旦被竞争对手取代掉你会根本没有知觉,你放心好了,网络不会中断的。那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需要应对的事情。

当然是华为。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存在极大的替代性。亚马逊就是替代者。我可以用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服务,我也可以使用亚马逊的网上购物。并且,使用替代者的成本并不会更高。

但华为就不同了,它是一家硬件企业。硬件产品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够同时使用华为和别家企业的产品。比如,在三星和华为的智能手机之间,消费者一般只能选择一个。在两者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那个。这几年三星手机销量增长乏力,华为迅猛增长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华为的多个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位居首位,比如电信设备、核心路由器。2017年全世界电信运营商外包市场收入达到了670亿美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外包商还是华为,占比27%。核心路由器是通信网络中最关键的设备,相当于电脑的CPU。在该领域,华为在2017年级击败霸主思科,登顶全球。在智能手机领域,2018年华为除了206亿部,排名全球第三。

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华为是远远大于阿里巴巴的。华为约有一半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比如2018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20600万部,其中海外销量月8700万部,占比42%。而阿里巴巴海外营收比重只占四分之一,远低于华为的二分之一。

现在的华为在很多领域已经攻城略地,西方同业竞争者诺基亚、爱立信、思科已经倍感压力。甚至鼓捣政府出面,出台华为禁入措施,建立“防火墙”。如果不是忌惮于华为的实力,或者如果华为还是本世纪出的华为,西方巨头会害怕吗?

作为一个广义的术语,云计算描述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服务。许多IT厂商都抓住了“云”这个概念,并将其作为产品的一种通用技术。对于公司而言,为了真正了解并利用云计算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云计算,及其不同的组成部分。由于云服务是一个广泛的服务集合,因此用户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云计算。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解释不同类型的云计算服务,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并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他们如何工作。我们也将说明云计算在什么情况下,不是最好的选择。云计算层次(Stack)云计算常被描述为一个层次堆栈(Stack),每个层次建立在另一个层次的顶部,并向上提供服务接口,因此被称为“云”。通常,对于云计算的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NIST将云计算定义为一个模型,简易的管理即可方便地按需配置网络访问,并可以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这意味着最终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大块资源。NIST还提供了几个特点,并且这些特点被认为是“云”服务中必不可少的。这些特征包括:•按需自助式服务。用户通过注册获得服务,而传统的IT技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可以通过标准平台(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来访问服务。•资源池。资源可被多个客户享用。•拥有快速的扩展性。可以随突发需求高峰来快速扩展。•计费服务。按照使用协定来进行计费。近几年,向市场推出的“云计算”概念,已经被传统软件厂商普遍接受。下图描绘了云计算堆栈的三个不同的类别: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对所有三个类别进行区分,而区分这三种方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SaaS通过网络运行,为最终用户提供应用服务。•PaaS是一套工具服务,可以为编码和部署应用程序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IaaS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有人曾将这3个组件相互关联,并写了一个比喻为了帮助理解:就其本身而言,单独的IaaS基础设施毫无作用,它只能为上一层的资源提供帮助来发挥其生产力,就好比道路的存在是为了汽车和卡车来运送乘客与货物。在这个比喻中,道路被比作为IaaS基础设施,而汽车和卡车是坐落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工具(PaaS),运送的货物和人员则可被比作软件和信息(SaaS)。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文对SaaS,PaaS和IaaS的差异进行了区分,但是PaaS和IaaS的概念已日趋模糊。现在我们对这些组件的交互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将会把注意力转向堆栈的顶层——SaaS。SaaS:软件即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被定义为部署在互联网上的软件。通过SaaS授权后,可以订阅按需服务,即“支付使用”的模式,或通过广告等方式提供免费服务。这种服务的快速增长使得SaaS迅速流行,因此用户必须了解,什么是SaaS,以及在哪些场合下SaaS是重要的。SaaS的特点SaaS遵守广义云计算中的定义,并有如下特点:•可通过Web访问的商业软件。•软件集中式管理。•软件通过“一对多”模式进行交付使用。•最终用户无需处理软件升级和补丁。•应用程序接口(API)可在不同软件之间集成。SaaS的适用场合SaaS为云计算的最终交付提供了一项技术方法。当使用云计算时,公司必须考虑所迁移的应用程序是否合适SaaS。在以下场合中将应用程序移植到SaaS是个不错选择:•Vanilla提供的SaaS功能更为全面。一个很好的例子是Vanilla提供的众多服务中包含了电子邮件;而原先使用的是单一功能的软件,尽管也能满足商务需求,但并没有竞争优势。•需要网络或可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的应用。例如,移动销售管理软件•用于短期需求的软件,例如一个特定项目的协作软件。•在特定时间需求使用的软件,例如每月使用一次税收或收费软件。SaaS在引入到商业界后,被Salesforce作为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广泛接受。CRM是最流行的SaaS应用之一,同样,电子邮件,财务管、客户服务和费用管理也通过SaaS取得了良好的吸收。SaaS不适用的场合SaaS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SaaS并不是软件交付的最佳选择。例如,SaaS可能不适合于以下场景:•在需要实时处理数据,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应用•不允许数据被外部托管的情况•已有现有的内部部署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所有需求SaaS,即“软件即服务”是云计算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服务,世界各地都在利用云平台做为服务,但是它使得SaaS的易用性和IaaS变得更为混淆。案例分析:SaaS使得Groupon公司按需为客户提供服务Groupon网站于2008年11月推出,提供了横跨40多个国家,500多个市场的购物、消费交易平台。公司拥有的数千名员工分布在芝加哥以及帕洛阿尔托事处,并且在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区域设立了事处。Groupon公司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出色的服务。Groupon公司的客户服务主任Harrow介绍道:在公司成立的几个月内,客户数量以指数级上升。起初,Groupon公司几乎花费了10%的时间来响应客户请求。这些事务甚至需要几个员工才得以应付。随后,Groupon公司意识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前,无法继续运行下去。在确信了Groupon的快速增长将继续后,他对几个企业级的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企业级解决方案非常复杂,并且很难建立,并且会阻碍客户体验。Harrow随后在网上搜索了在线支持软件,发现了Zendesk。通过对Zendesk进行评估后,Harrow得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并且他认为Zendesk使用直观。和其他平台相比,Zendesk更强大,并且评价更高。此外,由于它是一个基于Web的解决方案,能够对其进行扩展,以支持用户。现在Groupon雇佣了150多个客户支持代理,能够每天处理近15,000个请求。在代理为客户提供公司服务的过程中,Groupon的宏帮助(即一些FAQ的模板)为公司建立起了一键式解决的客户形象。同时,Groupon认为Zendesk能够与其他解决方案更容易地集成,通过在Zendesk中加入GoodData,Groupon能够扩展和增强其报告,并且不受电子表格的限制。PaaS:平台即服务在软件开发时,平台即服务(PaaS)为SaaS提供了基础。PaaS被定义为一个计算平台,它使得用户能够快速、方便地创建web应用,并且无需担心维护下层软件。PaaS类似于SaaS,不同之处在于其通过网络建立一个软件平台,而不是通过Web软件提供服务。PaaS的特点PaaS由许多不同的特征构成,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特征:•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来开发、测试、部署、托管和维护的应用。•基于Web的用户界面来创建工具,可用于创建、修改、测试和部署不同的UI场景•多客户架构,可使多个并发用户使用相同的开发应用•内置部署软件的可扩展性,包括负载平衡和故障转移•通过公共标准集成Web服务和数据库•支持开发团队协作,包括一些PaaS解决方案以及项目规划、沟通工具•用来处理帐单和订阅管理的工具尽管PaaS在许多方面类似于第三部分的IaaS,但PaaS有附加的服务价值以及两个显著特征:1、它是软件开发的协作平台,可用于管理应用程序的数据源和工作流。一个例子是Heroku的PaaS的,其利用RubyonRails语言开发。2、它允许用户来利用应用程序的公共数据来创建软件,该类型的PaaS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方法来创建具有一系列具有公共数据格式或类型的应用程序。Forcecom的PaaS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aaS的重要性当多个开发人员对同一个项目进行开发或者需要外部人员对开发进行交互时,PaaS特别有用。下面的案例表明,对于那些拥有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例如销售信息)并希望应用程序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人而言,PaaS被证明是无价的。同时,对于那些希望自动化测试和部署服务的开发人员,PaaS是非常有用的。基于迭代和增量开发的方法使得软件开发加快并得以普及,它简化了PaaS的开发和软件迭代的困难度。PaaS的一些例子有:谷歌的AppEngine,微软Azure服务,以及Forcecom平台。不适合使用PaaS的场合我们认为,PaaS将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实现流程自动化、并且使用预先定义的组件和构件,自动部署到生产的能力将提供足够的价值,并且非常有说服力的。虽然如此,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PaaS可能并不太理想,例如:•当应用在托管时需要较高的可移植性•当专用开发语言会妨碍今后的另一提供商的上层服务•当应用程序性能需要通过底层硬件和软件来进行定制案例分析:Menumate公司部署使用PaaSMenumate为澳大利亚的整个酒店行业销售硬件和软件。使用PaaS的优势使得Menumate在Forcecom在迁移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相同的应用程序。为其负责软件开发的Trineo公司的执行董事Fowlie说,使用Forcecom的PaaS平台允许Menumate得以集中控制。Trineo的执行董事Keswani觉得传统方式需要显著增加基础设施、连接以及安全性需求,而Forcecom平台本身提供的这些非功能性需求,使得Menumate和Trineo能够纯粹专注于开发所需的功能。此外,利用PaaS的做法意味着Trineo可以采取现有的集成和自动化部署工具来简化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通过使用PaaS,Trineo已经能够在不同业务中利用一系列现成的应用程序来开发新应用。以下是PaaS的一些应用:许可证密钥:Menumate软件通过使用许可证密钥来激活客户已支付的功能。PaaS编程语言的强大功能允许Menumate软件快速部署到Forcecom(其许可证密钥通过Salesforcecom的CRM中链接),这使得销售和支持人员可以快速查看许可证的状态。案例管理增强:Menumate处理的很多案例与消耗品订单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numate拥有一个单独的基于DOS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创建订单和发票。Menumate能够在支持案例中添加产品,并用现有的集成软件自动将发票发送到会计软件上。标签印刷:另一项传统应用,能够为耗材和硬件创建货运标签,并将其发送给发送客户。使用PaaS技术,可以将这些标签直接打印到客户记录中。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了云计算基础架构,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和操作系统。它作为一种按需服务,使得客户无需购买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空间或网络设备,而只要按需购买这些资源的外包服务。正如以往的白皮书介绍过,IaaS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通常它可以分为公共和私有两种基础设施或是两者的组合。“公共云”被认为是包含了共享资源并在互联网上部署了自助式服务的基础设施。相比之下,“私有云”也集成了一些诸如虚拟化等的云计算功能,但它是运行在专用网络上的基础设施。此外,一些托管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在提供传统托管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公共或私有云的网络组合。这种组合方式通常被称为“混合云”。IaaS的特点与之前两个部分的SaaS和PaaS相比,IaaS的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可以说,它普遍遵守以下几个核心特征:•以资源分配作为服务•允许动态调整•成本可变,以效用定价•通常在单一硬件上支持多用户目前已有大量的IaaS供应商,其中既有诸如Amazon和Rackspace的超大型云供应商,也有区域型的佼佼者。正如之前所述,PaaS和IaaS的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供应商正将平台工具作为IaaS的一部分来帮助云的多种类型的部署。IaaS的适用场合IaaS在与云计算密切相关的场合下将会发挥效益,这些场合包括:•要求基础设施能在任意时刻能适应变化多端的需求量•当新公司没有预算投资于硬件•当公司发展迅速,在扩展硬件时遇到问题•当公司迫于预算限制,需要将资金转移到经营开支上•一些特定的商务领域,也可用于测试或临时性的设施需求不适合使用IaaS的场合虽然IaaS有可扩展性强和大规模部署迅速的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它的局限性。在以下场合中,建议慎用IaaS:•限于法律的规定,要求数据存储和处理进行隔离•对基础设施有非常高的性能要求,或原先的内部部署或专用托管基础设施已经满足需求案例分析:LiveSmart通过采取基础设施来帮助减肥者LiveSmart是推广该饮食解决方案的幕后公司,主要出版饮食类书籍和策划在线活动。BeyondDiet是该公司旗下的一个与减肥者互动的社区网站。从2008年起该公司的业绩增长迅猛,甚至在2010年有了50倍的收益增长。这相当于网站有30万日的均实访客量,峰值甚至高达100万人次。当在考虑基础设施的架构时,BeyondDiet需要的是可托管性和可扩展性。重要的是,BeyondDiet网站规模需要动态的扩大或缩小的能力,以来应对定期的大流量高峰。LiveSmart首席技术官Rob·Volk说:“迁移到云基础设施后他省心了,而在此之前LiveSmart在其网站上需要有一个兼职系统管理员,这是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有了ManagedCloud(由云提供商Rackspace提供的IaaS服务),Rackspace基本上可以扮演我们的Linux和Windows系统管理员,全天24小时任何时刻如果发生当机,几分钟之内他们的工程师就会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云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这种基础设施。”对于Volk来说,将其网站移动到云的主要动力是他可以更加专注核心业务,而让那些基础设施的专家来日常管理云的运维,因为云供应商提供多级冗余的硬件、快速的配置和高度的灵活性,这些都起了决定性因素。有趣的是,Volk甚至从未考虑过经营自己的物理服务器,而是考虑究竟选择托管服务器还是云中的一个。他选择了云还因为它降低了成本,相比那些专用服务器,云的选择有更高的灵活性。Volk正在使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他有三个Web服务器,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Rackspace的负载平衡器,同时也使用Amazon的S3服务。Volk认为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云基础设施的可扩展性。他解释说:“每当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节食,我们的服务器的高峰时间正是在每年的1月到到3月之间,此时网站的流量是平时的三倍,而利用云服务器,我们只需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建立好新的Web前端。一旦流量下降,我们可以关闭这些前端。只有在云虚拟化环境中,我们才可能有这样的可扩展性。”结论云计算不是一个单一的术语,而是一个总称,它提出了IasS作为基础、PaaS作为开发工具、SaaS作为顶层应用,来取代以往的内部部署应用服务。对于那些打算迁移到云计算的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了解云计算的每个层面,并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哪些是适合他们需求的解决方案。随着IT的发展,云计算将加速变革,并将成为未来IT默认的交付方式,所以公司应该尽早考虑将其业务迁移到云计算上。

腾讯云数据库。

腾讯云有着深厚的基础架构,并且有着多年对海量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不管是社交、游戏还是其他领域,都有多年的成熟产品来提供产品服务。腾讯在云端完成重要部署,为开发者及企业提供云服务、云数据、云运营等整体一站式服务方案。

具体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弹性web引擎等基础云服务;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腾讯整体大数据能力;

以及 QQ互联、QQ空间、微云、微社区等云端链接社交体系。这些正是腾讯云可以提供给这个行业的差异化优势,造就了可支持各种互联网使用场景的高品质的腾讯云技术平台。

扩展资料

国际领先行业研究&咨询机构Forrester发布《2018年中国全栈公有云开发平台Wave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腾讯云凭借优秀的产品服务能力、前瞻性战略视野,突出的市场表现,以376分的综合评分位列中国厂商第二名,成为本次评估的领导者厂商之一。

在报告中可以看到,腾讯云在“Stronger Strategy”维度,位列所有厂商的第二位置;并在“本地可用性”、“价格战略”、“合作伙伴生态”、“云市场和社区”、“混合云战略”、“收入增速”6项细分标准的评估取得了评测内的最高分。

报告评估分为三个维度,即:产品(纵坐标)、战略(横坐标)和市场(圆圈体积),并通过33个细分标准,结合客户访谈反馈,最终得出各厂商的综合积分和象限位置。

腾讯云在三个维度的综合评分为376分,位列国内厂商第二名。

Forrester在报告中指出,作为2018年的新晋领导者,腾讯云业务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稳定发展:业务年增速已超过200%,业务收入规模持续位列中国市场第二名。

--腾讯云

人民网--腾讯云进入中国公有云市场领导厂商阵营

大数据推动市场发展 “创新者”逆市成长

Gartner近期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的IT支出规模较2014年将减少55%。然而,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反而常常会成为IT市场中“创新者”们飞速发展的机会。因为,企业在这种时候往往更有欲望借助IT创新寻求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方法。如今,2015年已行程过半,IT市场中的“创新者”们又会交上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呢

 

  半年来,传统IT市场果然像预期一样,出现了增长放缓、减速,甚至下滑的迹象。只有x86服务器市场,在上半年一季度交出了同比增长23%的成绩单。而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恰恰是企业向云迁移的强烈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扩容效应的进一步放大。

  

  有趣的是,这一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人得利的局面。从2014年开始,市场的分化已然出现,国内市场业绩最好的厂商变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服务器厂商。随着年初联想宣布即将完成对IBMx86服务器业务的并购,以及年内华为等维持多年以来的高增长势头,以IBM、惠普和戴尔三家为主的服务器市场榜单也变成了历史,国外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和绝大多数渠道伙伴资源的情况得到了全面的扭转。

  

  在全球服务器市场,销量排行榜前五个席位的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以“创新者”姿态进入IT市场的华为,在x86服务器市场已经获得了不易动摇的市场地位。Gartner报告显示,2015年Q1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连续七个季度稳居全球第四。2014年Q4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已然超越了思科,而华为模块化服务器的出货量更是进入了全球前三。在八路关键业务服务器领域,也只有华为实现了业绩的正向增长。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这两年华为已经在行业市场获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华为服务器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其高密度服务器X6800被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意大利央行采用,高端服务器被俄罗斯央行、中国工商银行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FusionCube在西班牙BME证券交易所、香港汇港资讯等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华为均实现了市场突破。

  

  混合云商机乍现,游戏规则被“创新者”改变

  

  IDC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欧洲、中东、非洲在公有云、私有云等相关IT基础设施投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2015年第一季度所涉金额更达到了101亿美元。与云计算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的投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并占到第一季度IT总投入的19%。在中国,发展平均增速高达37%的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去年就超过了1000亿元。今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实,随着国家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市场的高速发展。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与云计算相关的巨大IT投入都是今年IT市场的主要商机。但是,最先抢食这块巨大蛋糕的,却很可能不再是传统的IT巨头了。

  

  云计算市场的机会被划分为三个领域: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几年来,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经为混合云市场的起步打下了基础。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5年将有70%的企业计划应用混合云,将其定义为一个基于策略的服务提供平台,跨越内部云和外部云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预测确实相对准确地体现了当前市场的用户需求: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企业目前都不是在盲目追求云计算,CIO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混合云。因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混合云是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式,完全的私有云或公有云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两者只有在互补不足后,才可能让云计算在可扩展性、安全性、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达到最优状态。混合云今天的市场热度,就像三年前的私有云市场一样。

  

  混合云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结合,但在应用过程中,更多的企业发现混合云又不是两者的简单整合。而目前,市场中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也出现了偏科问题。例如WindowsAzure、AWS、阿里云、腾讯云之类的公有云服务商在私有云市场几乎没有机会,而在私有云领域表现优异的惠普、戴尔等厂商,在公有云市场同样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IBM虽然在私有云和公有云领域均有相应的支撑能力,但因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之路的艰难,也影响了其在混合云市场的表现。所以在这个市场,今年上半年看到的依旧是传统IT巨头的集体失声。

  

  反倒是进入IT领域才四年多的华为,凭借其在今年3月面向全球运营商发布FusionCloudOmni混合云解决方案,给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和目前市场中其他厂商推出的混合云方案的最大不同是,FusionCloudOmni解决方案不但实现了不同公有云和私有云厂商产品在混合云中的互联互通,还能让用户的业务应用在不同厂商的云平台中自由部署与迁移。关键是,华为的这种创新突破了混合云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传统IT厂商为了“圈地”,推出的混合云多是封闭的同构方案,用户依旧处于被“绑定”的被动状态,在使用云计算系统常常不得不做选择;二是混合云中的公有云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网络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导致了用户对云的望而却步。

  

  在云计算市场,华为在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的同时,也让游戏规则出现了改变的可能。事实上,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在挑战传统IT巨头时能获得成功也绝非一日之功。华为在云计算市场不仅有精巧的布局,其投入力度也超过了所有IT厂商,通过不断创新推出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等领域均积累了大量行业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华为目前在全球建设了66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255个是云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传统的硬件厂商,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来自其自主研发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特别是在FusionSphere进入。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推动市场发展 “创新者”逆市成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阿里云服务器是如何实现每台服务器都是公网IP的呢?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