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peer to peer)是什么东东呢?
P2P是 "peer-to-peer" 的缩写,peer 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 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 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 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 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 B2C、B2B 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 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 P2P 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 也不是新概念,P2P 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 协议 TCP/IP 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 TCP/IP 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 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 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 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 Email 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 P2P 的 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 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 MSN Messenger 以及国内的 腾讯QQ 是最流行的 P2P 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 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 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现在大多数BT工具都支持HTTP代理,只要大家能够找到速度较快的HTTP代理服务器即可。
在此以“BitComet”工具为例介绍一下BT代理的设置。点击主窗口中的“选项”按钮,在弹出的选项对话框中选择“网络连接→代理”,在右侧的“代理服务器类型”下拉列表框中选择“HTTP11”,然后在“服务器”栏中输入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在“端口”栏中输入它的连接端口即可。如果该服务器需要认证,则一定要勾选“代理服务器需要认证”选项,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现在,大家就可通过HTTP代理服务器进行BT下载了。
不足之处:现在,少数网络防火墙都具有了“深度保护”的功能(如ISA 2004),它们能够有效地过滤特定的应用层数据包(如HTTP数据包),只要网管利用SNIFFER软件找到BT数据包中的关键字,就完全可以从HTTP数据包中过滤BT数据包。不过,大多数网络防火墙对以上方法还是不能有效限制的。
内网接入用户在使用BT下载时速度确实会很慢。
在内网中,外网的机器只能看到你的网关的地址,请求只能由你发起,如果对方也在内网中,他就没有办法给你传东西,那么你们就不能互传文件。这样,你就损失了一些下载源,速度可能就会比较慢。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代理服务器上增加端口映射来提高BT下载速度,而具体的软件则推荐PortMap。运行PortMap之后单击“增加”按钮,在弹出的“增加/修改端口映射”窗口中选择“Any IP”,把客户机使用的整个网段的IP添加进去。随后在“输入端口”栏里输入6881,“输出IP”为自己上网代理服务器的公网IP,输出端口里输入6881(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相同)。最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BT下载的端口6882~6889依次加入并启动即可。
通过这番设置,你的BT下载速度应该能够得到明显改观
一种用户下载协议或模式
P2SP:Peer to Server&Peer 点对服务器和点(用户对服务器和用户)。
此处“点”(Peer)即网络节点或终端,可以理解为用户计算机。
BitTorrent中的“长效种子”就是P2SP的一个实现。
NetBIOS是80年代末为了利用IBMPc构建局域网而出现的一种MS-DOS程序的高级语言接口。为了利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将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组成局域网,微软和其它供应商利用NetBIOS接口来设计它们的网络组件和程序。NetBIOS接口利用最多为16个字符的名称来标识每一个网络资源。
在一个网络中NetBIOS名是唯一的。在计算机启动、服务被激活、用户登录到网络时,NetBIOS名将被动态的注册到数据库中。NetBIOS可以以独立名称的形式注册,也可以以组名称的形式注册。以单机名注册时要有一个IP地址与其相对应,如以组名称注册时会有多个IP地址与其对应。
在Windows2000发布前的所有基于MS-DOS和Windows的操作系统都需要使用NetBIOS名称接口以便网络可以正常工作。伴随着Windows2000的发布,网络中的计算机不再需要NetBIOS名称接口的支持。如在Windows2000和一些UNIX版本的网络中它们只要求客户机支持DNS使用就可以了,不再需要NetBIOS名。但为了与以前版本的网络操作系统结合使用,微软在Windows2000中仍然支持NetBIOS名,以便与以前版本的操作系统协同使用,微软通过两方面实现对NetBIOS名的支持:<BR> 所有使用Windows2000的客户机在默认情况下都支持利用客户端的WINS服务注册和解析NetBIOS名。
Windows2000服务器继续提供一个高效的WINS服务器,用它来管理网络中的NetBIOS名。定义NetBIOS名称
NetBIOS名称包含16字节。前15个字节是由用户指定的,用它来表示:<BR>§网络上的单个用户或计算机<BR>§网络上的一组用户或计算机
在NetBIOS名中的第16个字符作为名称的后缀,用于识别名称及显示注册名称的信息。NetBIOS名可以被设置为独立名称或组名称。
在使用独立名称时,是将网络信息发送给一台计算机,而使用组名称是将网络信息同时发送给多台计算机。
在WindowsNT早期版本中,所有的网络服务都是利用NetBIOS名注册的。而在Windows2000中,登录网络及其它的网络服务都是在
dNS中进行注册的。
12NetBIOS名的解析
NetBIOS名的解析就是将计算机的NetBIOS名成功的与IP地址进行映射的过程。从上面用户已经知道NetBIOS名是用来识别网络上NetBIOS资源由16个字符组成的地址。让用户通过下面这个例子了解NetBIOS名是如何解析的。
一台Windows2000的计算机(CORPSERVER)中运行的文件与打印共享服务的NetBIOS名的解析过程。当计算机启动时文件与打印共享服务利用计算机名在网络上注册一个独立NetBIOS名。这个NetBIOS名前15位字符是计算机名,第16位字符为0x20。如果计算机名不够15个字符,那么利用空格补齐。(即:CORPSERVER[20])。当用户试图与这台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夹建立通信时必须指明它的文件与打印共享的NetBIOS名。在建立文件与打印共享连接前,首先要建立TCP连接,为了建立TCP连接首先要将NetBIOS名(即:CORPSERVER[20])解析成IP地址。WINS客户机主要利用广播、LMHOSTS文件、WINS服务器三种方式的组合解决NetBIOS名解析的问题,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分成了四种NetBIOSnode模式,见下表:
Node模式
描述
B-node用户利用广播NetBIOS名查询的方法实现名称的注册和解析;在广播失败后,查询Lmhosts文件,寻找相应的地址
P-node(peer-peer)
利用点对点的方式直接向WINS服务器查询相应NetBIOS名的IP地址。M-node(mixed)
M-node是把B-node和P-node组合在一起。默认情况下使用广播的方式,如果失败,再向WINS服务器进行查询。H-node(hybrid)
H-node是把B-node和P-node组合在一起。默认情况下向WINS服务器进行查询,如果失败,再使用广播的方式。如果两种方法都失败,则查询Lmhosts文件,寻找相应的地址。运行Windows2000的计算机默认使用B-node模式,当为它们设置了WINS服务器后,改用H-node模式。Windows2000也能使用本地数据库文件Lmhosts解析NetBIOS名。此文件存放在: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Etc文件夹中。
用户一定要为基于活动目录的Windows2000计算机设置一个WINS服务器的IP地址,以便它们可以与无法使用活动目录的WindowsNT、Windows2000,Windows95、Windows98计算机进行通信。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
技术背景
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今天,P2P再一次被关注主要是由Napster以及ICQ类软件的出现,虽然在Napster之前P2P方式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现在互联网是以S(Server)/ B(Browser)或S/C(Client)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的,这样的应用必须在网络内设置一个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可以传递。信息或是先集中上传到服务器保存,然后再分别下载(如网站),或是信息按服务器上专有规则(软件)处理后才可在网络上传递流动(如邮件)。
如今拥有Napster及ICQ类软件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选择同样拥有此类软件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联(直接连接,不通过服务器),双方共享资源,协同完成某种行动。而拥有同一P2P软件的设备和用户,还可以形成一个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联网上的P2P专用网。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