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推荐一款性价 比高的服务器?
首先你是做什么用的服务器。
如果是普通的WEB,基本普通的 1核,2核,4核心,2-8G内存就够用了。大厂云可以考虑
如果是游戏,配置就要高一些,E52 32g内存 500GSSD硬盘 ,IDC 产品性价比会更高
CPU: E5-2697v22 48核
内存: 64G
防御: 150G
带宽: 50M独享
特点: 边界网关协议BGP,多线通达。
900元/月
带宽,防御,线路 都不一样的。价格也区别比较大
带宽线路,要选择 中国电信,联通,双线,BGP,还有海外线路,都是可以考虑的。 价格也不一样
国内出色的云主机当然要说是移动云的云主机,移动云的云主机可以满足您的个性化业务需求。云主机从订购到开通使用仅需数分钟时间,快速灵活地构建企业应用。根据您的具体要求,有丰富的镜像供您选择,而且移动云的云主机在性能和安全性上可以说是非常可靠了。
服务器稳定和性能来说,现在阿里云好点腾讯云,百度云等性能也都差不多但是没有阿里云的相关服务配套齐全不过他们的价格相对较贵,最近我在用小鸟云便宜点,价格还是可观的稳定性还可以,特别是它的高防云服务器,最近都在打折,SSD+DDR4,还免费送抗攻击容量,看你自己实际情况去选择了。太多了,电视前面加云,手机前面加云,服务器前面加云,地产前面也加云,所以很多只是一个概念。现在很多所谓的云服务器就是以前的虚拟机。因为电信或者网通这些机房是按照服务器的在机房所占用的空间和带宽来收费的,比如说1u的服务器一般是3000-4000一个机会。那如果是这样高配置的服务器一样会按照这样来收费,但是高配置的服务器我可以同时虚拟出几个相对来说配置相当的虚拟机提供服务,然后借着现在的云计算,很多服务商就打出这样的牌子吸引客户,从社会角度来讲也是为了节能。
为什么说同等配置的云服务器性能会高于独立的服务器,其实这个是没有可比性的,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软件是不能突破硬件本身的限制,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如果谁要给您说这样的话那是在忽悠您呢。但是从现在我了解的大的云计算方案提供商来看,如果说一个服务商他提供的云服务器是基于目前比较主流如vmware,IBM这些方案的话,从架构上来看他对数据安全和高可用以及弹性伸缩方面确实比传统架构要做的好很多。比如IBM提供的方案他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的是分布式存储,这样就大大提供了您的数据安全性,另外对虚拟机本身的运行状况是有实时监控的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即使在突发流量的情况之下也能及时对应用进行迁移实现弹性伸缩。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这些叫英文名字的公司的东西都是比较贵的,人家收费的方式是按照cpu核数收取。所以您在看一下市场上这些公司的产品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一、判断供应商的云平台基础架构表现。
新型的云平台,是为解决传统IT架构不够稳定和安全、单点故障等问题专门设计开发的。云平台基础架构的稳定性、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云服务器的性能表现。小鸟云采用纯SSD架构具有弹性、稳定、安全、易用等关键要素,包括简洁的架构,支持资源的随需变化,关键业务应用与平台的兼容性,平台和虚拟化安全,以及便捷易用的云服务控制台等。
二、判断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器品质
怎么选择优秀的云服务器供应商关键还是要落实到产品层面,包括云服务器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可用性等,都是我们审查的重要方向。云服务器,稳定性永远是第一要素。不同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标准差异很大,例如服务商的网络容灾状况,是否具备冗余线路,是否拥有多个机房、节点和可用区网络是否内网互通而不同节点间的内网互通能力,也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综合业务供给能力、架构健壮性和成本消耗。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查看供应商是否拥有完善的SLA服务品质保障协议,在协议中是否提供云服务器的稳定性保障措施。
三、判断供应商的主要服务目标和产品优势
现在的IaaS云服务市场,虽然处于一个产品不断趋同的状态,但不同的公司由于定位和运营策略不同,其切入的纵向扩展方向不同,面向的客户群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云服务商,拥有坚实的基础模块化服务基础,专注品牌建设和市场的扩张,提供全面的流程化的云服务全景。而中小型云服务商难敌巨头,但其面向细分垂直领域的商业模式依然非常健康,专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对云产品本身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比例高,推出的产品性价比高。这样高品质的中小型、新兴云服务商很多,例如七牛云,主打云存储方向;例如Ucloud,从游戏行业细分垂直领域切入,做精做深;例如青云,以“科技感、未来感”技术优势使产品纯粹化,适合技术型开发者和企业使用;例如小鸟云,专注企业级云服务,致力于构建成熟、可靠的高性能云平台。用户需了解和把握各大云服务商特点,按需选择,以适配自身应用部署需求为出发点。
四、判断云服务器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
虽然云服务器具备高容灾高可用等优点,运维难度有所降低,但云服务器的售前售后服务依然不容忽视。目前海外一流的云服务商团队,并不仅仅关注产品的标准化性能,其研发成本和营销/后续服务成本比例为1:3,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归根到底核心竞争力还在于服务,而不是虚拟化后的标准硬件产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