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么看待BIM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是一项技能。
对于使用单位来说,特别是建筑机电,能有效帮助建设单位减少项目造价支出。
BIM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实际成本核算困难原因:
一是数据量大。每一个施工阶段都牵涉大量材料、机械、工种、消耗和各种财务费用,每一种人、材、机和资金消耗都统计清楚,数据量十分巨大。工作量如此巨大,实行短周期(月、季)成本在当前管理手段下,就变成了一种奢侈。随着进度进展,应付进度工作自顾不暇,过程成本分析、优化管理就只能搁在一边[6]。
二是牵涉部门和岗位众多。实际成本核算,当前情况下需要预算、材料、仓库、施工、财务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分析汇总提供数据,才能汇总出完整的某时点实际成本,往往某个或某几个部门不能实行,整个工程成本汇总就难以做出。
三是对应分解困难。一种材料、人工、机械甚至一笔款项往往用于多个成本项目,拆分分解对应好专业要求相当高,难度非常高。
四是消耗量和资金支付情况复杂。材料方面,有的进了库未付款,有的先预付款未进货,用了未出库,出了库未用掉的;人工方面,有的先干未付,预付未干,干了未确定工价;机械周转材料租赁也有类似情况;专业分包,有的项目甚至未签约先干,事后再谈判确定费用。情况如此复杂,成本项目和数据归集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支撑情况下,不漏项做好三个维度的(时间、空间、工序)的对应很困难。
图(十二)BIM成本预算模型
BIM技术在处理实际成本核算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基于BIM建立的工程5D(3D实体、时间、WBS)关系数据库,可以建立与成本相关数据的时间、空间、工序维度关系,数据粒度处理能力达到了构件级,使实际成本数据高效处理分析有了可能,解决方案操作方法如下:
1)创建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数据库。
建立成本的5D(3D实体、时间、工序)关系数据库,让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5D关系数据库,成本汇总、统计、拆分对应瞬间可得。
以各WBS单位工程量人材机单价为主要数据进入实际成本BIM中。
未有合同确定单价的项目,按预算价先进入。有实际成本数据后,及时按实际数据替换掉。
2)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数据库
一开始实际成本BIM中成本数据以采取合同价和企业定额消耗量为依据。随着进度进展,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会有差异,要及时调整。每月对实际消耗进行盘点,调整实际成本数据。化整为零,动态维护实际成本BIM,大幅减少一次性工作量,并有利于保证数据准确性。
材料实际成本。要以实际消耗为最终调整数据,而不能以财务付款为标准,材料费的财务支付有多种情况:未订合同进场的、进场未付款的、付款未进场的按财务付款为成本统计方法将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会出现严重误差。
仓库应每月盘点一次,将入库材料的消耗情况详细列出清单向成本经济师提交,成本经济师按时调整每个WBS材料实际消耗。
人工费实际成本。同材料实际成本。按合同实际完成项目和签证工作量调整实际成本数据,一个劳务队可能对应多个WBS,要按合同和用工情况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WBS。
机械周转材料实际成本:同材料实际成本。要注意各WBS分摊,有的可按措施费多带带立项。
管理费实际成本:由财务部门每月盘点,提供给成本经济师,调整预算成本为实际成本,实际成本不确定的项目仍按预算成本进入实际成本。
按本文方案,过程工作量大为减少,做好基础数据工作后,各种成本分析报表瞬间可得。
3)快速实行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成本分析
建立实际成本BIM模型,周期性(月、季)按时调整维护好该模型,统计分析工作就很轻松,软件强大的统计分析能力可轻松满足我们各种成本分析需求。
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极大优势:
快速。由于建立基于BIM的5D实际成本数据库,汇总分析能力大大加强,速度快,短周期成本分析不再困难,工作量小、效率高。
图(十三)5DBIM工作原理
准确。比传统方法准确性大为提高。因成本数据动态维护,准确性大为提高。消耗量方面仍会在误差存在,但已能满足分析需求。通过总量统计的方法,消除累积误差,成本数据随进度进展准确度越来越高。分析能力强。可以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汇总分析更多种类、更多统计分析条件的成本报表。
总部成本控制能力大为提升。将实际成本BIM模型通过互联网集中在企业总部服务器。总部成本部门、财务部门就可共享每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数据,数据粒度也可掌握到构件级。实行了总部与项目部的信息对称,总部成本管控能力大能加强。
BIM机电专业收费标准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可借助虚拟技术使得工程建造工期尽量变短。在设计阶段,BIM的服务器可以将构件施工人员与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后期维护人员与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构件拆分设计人员与机电专业设计人员、投资方与管线专业设计人员相互联系起来。与以往相比,两种技术相互结合可以减少工程用款,减少工程工期,进而提高工程建造速度,而这些都是因为各个阶段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增强了。除此之外,当所有的设计信息都输入到网站平台、云平台以及云端服务器时,所有的云端平台又会集结所有信息,若有不符合常理的设计,便会将差异信息返还至BIM服务器;若经检验所有设计无太大的差异,云端平台便会将数据输出至施工方。如此,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的结合便结束了。
可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资讯模型一词由Autodesk所创的。它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bim服务器可以重启,用户可以在控制台单击“关机”、“重启”按钮,由于没有Tools,在云平台底层弹性云服务器会被“强制。
哈喽楼主,很荣幸可以有机会回答你这个问题。
介绍BIM轻量化之前,首先咱们必须先了解BIM是什么?简单来说,BIM的就是一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数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非构件(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
由此可见BIM模型涉及到数据、文件都是比较庞大的,传统的BIM应用程序都基于桌面客户端且对电脑配置要求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使用手机或者登陆浏览器即可浏览三维模型,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BIM 模型,BIM轻量化需求也应运而生。
一个BIM模型的轻量化,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缩小BIM模型的体量,使其可以更加适宜web、移动端。在这个过程中,BIM模型实际经历了两阶段处理过程:几何转换与渲染处理。
几何信息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可见的二维、三维模型,通过参数化方式描述单个构件的几何信息可以对其轻量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三角面片、相似性算法减少图元等方式对模型进行几何优化转换。
渲染处理过程可使用八叉树快速剔除不可见图元,减少进入渲染区域的绘制对象,这部分技术在桌面端的三维显示引擎已非常成熟。此外还可以使用多重LOD(Levels of Detail),加速单图元渲染速度。
几何转换、渲染是BIM模型轻量化的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开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图形技术。因此,现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BIM轻量化引擎。诸如广联达BIMFACE、葛兰岱尔webglBIM轻量化引擎、autodesk forge、modelo等。
如上,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感谢~~
BIM的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在国内比较权威的叫法是建筑信息模型,是贯穿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技术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手段的变革,而且是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一次变革。我个人对BIM的理解主要是三个关键词:三维化、信息化和协同化。第一个是三维化,这个是BIM技术的基础。三维化有一个作用就是解放了人脑的一部分工作,因为建筑在真实世界里就是三维存在的,以往都是设计师通过二维图纸去表达三维的建筑物(即设计过程),然后施工人员通过这些二维的图纸去还原三维的建筑物(即建造过程),这其中就有两次要通过人脑去理解,一次是将三维的物体转换为二维的图纸,另外一次需要将二维的图纸还原为三维的实体建筑物。BIM技术则将这中间的两次转换省去,直接进行三维的设计,施工方则拿着三维的数据去施工,大家都是三维的,可以减少很多沟通环节的信息丢失,也就提高了设计建造的效率和质量。第二个关键词是信息化。真实世界的物体都会包含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这些个体的特征。如同一个人,他的名字、身体特征、性格特征等等。建筑物的构件(如墙体、门窗、结构构件、空调设备、消防设施、照明设施等等)也是一样,他们包含有丰富的个体信息,这其中既有物体的几何信息(如长宽高等),也有非几何信息(如材料、构造、生产厂商、维保、设计参数等等)。在二维设计阶段,我们所能表达的往往只能是构件的几何信息,对非几何信息的表达非常有限。BIM技术则为建筑物的信息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并且这种信息是随着建筑物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的在“生长”着的。所以信息化是BIM技术的血液,没有信息化,BIM技术也无法应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第三个关键词是协同化。这是BIM技术变革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重要途径。BIM技术可以改善以往工程建设行业各方较为松散的管理体系,减少设计信息在各个环节流通的信息丢失,用信息模型将各方协同到一个平台,各方的关系由以往的串联式改为了扁平式、平台化,各方都基于BIM的核心平台,相互之间平行对接,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效率。从上面的三点可以看出,BIM技术肯定是未来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些年,中国的一些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增大,设计也日趋复杂,设计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对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情况都增加了工程设计的复杂性,需要协调的项目团队越来越多,需要协调的内容也越来越错综复杂。BIM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团队协同、解决设计流程、提高设计精细度、控制项目投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内,BIM技术必然会取代现有的设计方式成为设计主流。通常开始一个新的BIM项目的时候,BIM团队的搭建是优先考虑有一些BIM实施基础的人员的,但是也不能全部使用做过BIM的,还是需要加入一些没有做过的,因为我们需要推动BIM技术在整个第五设计院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几个人的小团体。在我所经历的部分BIM项目中,我的作用主要是建立项目的标准(包含建模标准、模型构架、基础模型搭建、协同方式建立等),解决BIM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为BIM经理的角色。未来,通过现实捕捉和计算开发而成的3D模型将与强大的云端能源仿真软件相结合,帮助设计师就哪些现有建筑结构适合进行改建做出明智的决策。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对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向现代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应用优势和现状;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群、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全过程“3+1”课程体系;结合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的教学改进途径。研究以期促进课程建设,对专业课程体系也具有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1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1设计方面
传统的二维CAD施工图纸不利于各参与方信息协同与共享。BIM三维实体模型能自动导出坝体二维剖面图,减少设计绘制工作量;BIM技术改变了传统先结构后施工图设计流程,可实现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达到工程结构和工程设计一体化;协作平台Vault能使任何一方的一个细小的修改和变更都能协同联动,进行关联的修改和变更,避免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和相对独立的设计、施工、运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确保工程在不同阶段信息的时效性、实效性、唯一性和及时性。特别对于受温控、生产能力、进度要求非常复杂的大坝,如何科学确定大坝分层分缝、坝浇顺序、浇筑进度,传统设计很难一步到位。通过导入影响浇筑的影响因素变量,利用BIM技术能快速自动生成不同浇筑方案下进度和各项指标的时空动态信息,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12施工方面
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通过动画视屏仿真技术预演施工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进行预判,并能将工程施工形象进展、信息和数据能以图表形式输出。为降低施工布置、进度控制、人财物安排、施工调度的风险,提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施工依据。3DMax可视化仿真难以对复杂异构水工结构进行建模,GIS建模时效性、实效性和协同性差,需重复建模、精确度低[2]。BIM技术平台Civil3D软件具有数字化地形模型功能,可以导入静态三维地形图,为施工平面布置提供依据。在三维数字地形图上,结合坝基坝肩开挖设计曲面,通过地形动态填挖取舍,生成形成坝体开挖地形动态曲面。在开挖地形曲面空间内自动生生坝体三维空间模型,Revit软件“族”工具按规范要求,进行坝体分段分块施工的时空三维实体模型导出。
13管理方面
平台Navisworks软件能将各分项工程赋予时间属性和成本属性,实现四维进度控制和五维成本控制的功能,从而进行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施工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3]。通过对工程的实时管理和监控,达到优化进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的目的。
14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方面
传统的水利工程竣工资料,需要收集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参与的资料,耗费大量人力整理,复杂冗长。BIM技术能自动收集、生成各方资料,提高效率。通过建模来对其设备使用时间、维护状况等工况进行实时监控,可视化进程与监控系统有机结合,提出相应的维护措施。利用互联网+、App及远程智能监控技术,BIM技术能达到可视化人财物调度,赋予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属性信息,通过Revit对应仪器识别代码,并结合工程动态进展、结构强度,实时读取数据,进行进度和安全动态监管。
2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部分应用于建筑行业。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没有BIM强制性标准,应用仅仅局限单个单项工程上[4]。一方面BIM通过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搭建基本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建模。应用软件是BIM的核心,任何一个软件无法实现所有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所有功能,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需要借助不同的软件实现。而不同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数据输出和存储格式不尽相同,必须使不同软件达到兼容和数据共享,达到模型检测、协同工作平台、信息集成管理、三维模拟建造、目标动态控制、可视化虚拟展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不同于建筑工程,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多专业性、结构的复杂异构性、建筑物的分布性、涉及参与多方性,不同阶段涉及的要求、深度和精度不同,传统设计中图纸经常变更,应用困难。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基于推进勘测设计手段,成立中国水利水电BIM设计联盟,但由于技术力量、经费投入、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应用还不够深入,仍仅仅限于三维建模[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武都水库工程的地质状态、工程建设过程、进度与安全质量管理,基于水利水电工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用户特征,从数据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提出了水电工程BIM标准框架的HBIM的概念[1]。
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应兼顾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发展的需要。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从事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6]。可见,落实好BIM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能很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31存在的问题
西昌学院2016年投资340万元,建成“BIM及绿色建筑创新实训室”,包含土建算量、安装算量、清单计价、Revit、BIM5D、uniBIM、建筑设计Arch、设备安装识图、建筑识图三维仿真实训、结构设计等硬软件系统。在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教育模块,结合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训练、建筑设计训练及BIM建模、BIM绿色建筑分析3个模块,仅以实训课在第7学期进行2周的专项技能强化训练。可见,和多数学校一样,课程教学内容边界随意[7],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人喜好,决定授课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与BIM知识应用联系度不高、不成熟、系统性不强,实践内容单一,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32构建思路
BIM不仅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体系也具有多专业、多阶段、多课程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不分专业、包罗万象地全部开设课程教学,显然不现实;单独开设理论课或实训课,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有些学校仅单独新增几门有关BIM的专业基础课,以操作为主进行课堂讲授和实训,完成基本原理讲授及软件操作,或完全针对某课程设计或竞赛进行教学,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其他教学内容;也有将BIM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缺乏系统性[8]。应该针对BIM类课程体群,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群、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全过程课程体系,形成将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的“3+1”BIM类课程体系,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BIM专业知识,满足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基础理论课程群完成BIM的基本概念、原理基础和相关软件应用的理论教学。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将BIM相关知识点的实训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应课程群中教学。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利用BIM相应知识通过课程(毕业)设计,进行实践操作[9]。对有些知识点,确实无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必修课设置,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和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
33构建方案
以提高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根据“3+1”BIM类课程体系模式,按照开课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制图建模、施工布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构计算、项目管理等全过程环节融入相应课程[10]。
4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41师资资源的建设
BIM知识体系的多专业性、多课程性,教学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7]。师资队伍短缺是制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教学的瓶颈。要内培外引,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拓展教师资源。与BIM相关的企业、专业机构和商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实训室,改善软硬件条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缓解BIM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带来的压力,也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派遣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和应用BIM技术的能力[9]。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知识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成立BIM教学团队[10],相关涉及BIM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研室统一安排下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不同知识点分工协作完成。鼓励跨学科之间协作,建立BIM工作室,人员既有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达到跨学科的协同合作的目的;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助手,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42课程资源的建设
目前BIM教材建设缓慢,没有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适用教材和匹配的案例教学资源,有的仅以BIM软件说明书作为教材,实用性和针对性差。限于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及实践经验,自编教材困难[7]。秉承协同创新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师资互补、内外管理结合,实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共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11],联合企业、行业协会,针对不同专业制定BIM课程内容和认证的指导标准,积极结合技能大赛、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自身优势,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在线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和各种MOOC,共享教学资源。
43教学方法的改进
目前BIM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训环节少,教学效果差。必须通过BIM知识系统学习和实训教学,才能达到加强软件操作、综合应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毕业)设计应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全设计过程的系统训练[12]。可采用“一模多用”的教学方法[10],即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自愿分组组成BIM学生团队,从制图建模、施工布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等各个专业课程全过程环节,协作完成任务,把项目全过程通过“一模多用”系统联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系统训练,并对基于BIM课程设计和传统方法毕业设计进行效果评价。积极引进和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将工程真实项目融入课堂,要让教师由“课堂的讲授者”变为“项目的设计者”,让学生由“课堂的接受者”变为“项目的参与者”。结合实际工程开展科技创新,对已建工程进行工程方案优化比较设计,对拟建工程进行模拟设计训练,为工程单位提供设计思路和初步方案。重视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型的技能大赛,对获奖的教师和学生在工作或学籍绩效上给予奖励。目前关于BIM的各种技能大赛,主要有BIM-revit建模比赛、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BIM建模师、建模经理、应用经理、项目管理师、战略规划师、造价管理)、全国建筑类虚拟建造大赛、建筑BIM信息应用创新大赛、建筑BIM信息应用技能大赛。课程体系融入技能竞赛内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达到以赛促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教学能力,达到以赛促教;专业建设结合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改。
5结语
BIM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是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BIM基于现有的平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必须建立多专业融合、多软件并行的、适合我国工程实际和规范要求的行业和专业标准,提高各单项工程协同能力,才能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很好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BIM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资源。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