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放服务器1024~65536端口

如何开放服务器1024~65536端口,第1张

众所周知,计算机之间通信是通过端口进行的,例如你访问一个网站时,Windows就会在本机开一个端口(例如1025端口),然后去连接远方网站服务器的一个端口,别人访问你时也是如此。默认状态下,Windows会在你的电脑上打开许多服务端口,黑客常常利用这些端口来实施入侵,因此掌握端口方面的知识,是安全上网必备的技能。

一、常用端口及其分类

电脑在Internet上相互通信需要使用TCP/IP协议,根据TCP/IP协议规定,电脑有256×256(65536)个端口,这些端口可分为TCP端口和UDP端口两种。如果按照端口号划分,它们又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系统保留端口(从0到1023)

这些端口不允许你使用,它们都有确切的定义,对应着因特网上常见的一些服务,每一个打开的此类端口,都代表一个系统服务,例如80端口就代表Web服务。21对应着FTP,25对应着SMTP、110对应着POP3等。

2动态端口(从1024到65535)

当你需要与别人通信时,Windows会从1024起,在本机上分配一个动态端口,如果1024端口未关闭,再需要端口时就会分配1025端口供你使用,依此类推。

但是有个别的系统服务会绑定在1024到49151的端口上,例如3389端口(远程终端服务)。从49152到65535这一段端口,通常没有捆绑系统服务,允许Windows动态分配给你使用。

二、如何查看本机开放了哪些端口

在默认状态下,Windows会打开很多“服务端口”,如果你想查看本机打开了哪些端口、有哪些电脑正在与本机连接,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1利用netstat命令

Windows提供了netstat命令,能够显示当前的 TCP/IP 网络连接情况,注意:只有安装了TCP/IP协议,才能使用netstat命令。

操作方法:单击“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进入DOS窗口,输入命令 netstat -na 回车,于是就会显示本机连接情况及打开的端口。其中Local Address代表本机IP地址和打开的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远程计算机IP地址和端口号,State表明当前TCP的连接状态,图中LISTENING是监听状态,表明本机正在打开135端口监听,等待远程电脑的连接。

如果你在DOS窗口中输入了netstat -nab命令,还将显示每个连接都是由哪些程序创建的。上图2中本机在135端口监听,就是由svchostexe程序创建的,该程序一共调用了5个组件(WS2_32dll、RPCRT4dll、rpcssdll、svchostexe、ADVAPI32dll)来完成创建工作。如果你发现本机打开了可疑的端口,就可以用该命令察看它调用了哪些组件,然后再检查各组件的创建时间和修改时间,如果发现异常,就可能是中了木马。

2使用端口监视类软件

与netstat命令类似,端口监视类软件也能查看本机打开了哪些端口,这类软件非常多,著名的有Tcpview、Port Reporter、绿鹰PC万能精灵、网络端口查看器等,推荐你上网时启动Tcpview,密切监视本机端口连接情况,这样就能严防非法连接,确保自己的网络安全。

三、关闭本机不用的端口

默认情况下Windows有很多端口是开放的,一旦你上网,黑客可以通过这些端口连上你的电脑,因此你应该封闭这些端口。主要有:TCP139、445、593、1025 端口和 UDP123、137、138、445、1900端口、一些流行病毒的后门端口(如 TCP 2513、2745、3127、6129 端口),以及远程服务访问端口3389。关闭的方法是:

①137、138、139、445端口:它们都是为共享而开放的,你应该禁止别人共享你的机器,所以要把这些端口全部关闭,方法是: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器”,单击“查看”菜单下的“显示隐藏的设备”,双击“非即插即用驱动程序”,找到并双击NetBios over Tcpip,在打开的“NetBios over Tcpip属性”窗口中,单击选中“常规”标签下的“不要使用这个设备(停用)”,单击“确定”按钮后重新启动后即可。

②关闭UDP123端口: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双击“管理工具→服务”,停止Windows Time服务即可。关闭UDP 123端口,可以防范某些蠕虫病毒。

③关闭UDP1900端口:在控制面板中双击“管理工具→服务”,停止SSDP Discovery Service 服务即可。关闭这个端口,可以防范DDoS攻击。

④其他端口:你可以用网络防火墙来关闭,或者在“控制面板”中,双击“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选中“IP 安全策略,在本地计算机”,创建 IP 安全策略来关闭。

四、重定向本机默认端口,保护系统安全

如果本机的默认端口不能关闭,你应该将它“重定向”。把该端口重定向到另一个地址,这样即可隐藏公认的默认端口,降低受破坏机率,保护系统安全。

例如你的电脑上开放了远程终端服务(Terminal Server)端口(默认是3389),可以将它重定向到另一个端口(例如1234),方法是:

1在本机上(服务器端)修改

定位到下列两个注册表项,将其中的 PortNumber,全部改成自定义的端口(例如1234)即可: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ds\rdpwd\Tds\tcp]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inStations\RDP-Tcp]

2在客户端上修改

依次单击“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远程桌面连接”,打开“远程桌面连接”窗口,单击“选项”按钮扩展窗口,填写完相关参数后,单击“常规”下的“另存为”按钮,将该连接参数导出为rdp文件。用记事本打开该文件,在文件最后添加一行:server port:i:1234 (这里填写你服务器自定义的端口)。以后,直接双击这个rdp 文件即可连接到服务器的这个自定义端口了。

当然不会

  安全是IT行业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处理好信息安全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做为运维人员,就必须了解一些安全运维准则,同时,要保护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首先要站在攻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修补任何潜在的威胁和漏洞。主要分五部分展开:账户和登录安全账户安全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系统安全的核心,保障登录账户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安全级别,下面重点介绍下Linux系统登录账户的安全设置方法。

  1、删除特殊的账户和账户组 Linux提供了各种不同角色的系统账号,在系统安装完成后,默认会安装很多不必要的用户和用户组,如果不需要某些用户或者组,就要立即删除它,因为账户越多,系统就越不安全,很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而威胁到服务器的安全。

  Linux系统中可以删除的默认用户和组大致有如下这些:

  可删除的用户,如adm,lp,sync,shutdown,halt,news,uucp,operator,games,gopher等。

  可删除的组,如adm,lp,news,uucp,games,dip,pppusers,popusers,slipusers等。

  2、关闭系统不需要的服务Linux在安装完成后,绑定了很多没用的服务,这些服务默认都是自动启动的。对于服务器来说,运行的服务越多,系统就越不安全,越少服务在运行,安全性就越好,因此关闭一些不需要的服务,对系统安全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哪些服务可以关闭,要根据服务器的用途而定,一般情况下,只要系统本身用不到的服务都认为是不必要的服务。例如:某台Linux服务器用于www应用,那么除了httpd服务和系统运行是必须的服务外,其他服务都可以关闭。下面这些服务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的,可以选择关闭: anacron、auditd、autofs、avahi-daemon、avahi-dnsconfd、bluetooth、cpuspeed、firstboot、gpm、haldaemon、hidd、ip6tables、ipsec、isdn、lpd、mcstrans、messagebus、netfs、nfs、nfslock、nscd、pcscd portmap、readahead_early、restorecond、rpcgssd、rpcidmapd、rstatd、sendmail、setroubleshoot、yppasswdd ypserv

  3、密码安全策略在Linux下,远程登录系统有两种认证方式:密码认证和密钥认证。密码认证方式是传统的安全策略,对于密码的设置,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至少6个字符以上,密码要包含数字、字母、下划线、特殊符号等。设置一个相对复杂的密码,对系统安全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也面临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密码暴力破解、密码泄露、密码丢失等,同时过于复杂的密码对运维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密钥认证是一种新型的认证方式,公用密钥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专用密钥保存在本地,当需要登录系统时,通过本地专用密钥和远程服务器的公用密钥进行配对认证,如果认证成功,就成功登录系统。这种认证方式避免了被暴力破解的危险,同时只要保存在本地的专用密钥不被黑客盗用,攻击者一般无法通过密钥认证的方式进入系统。因此,在Linux下推荐用密钥认证方式登录系统,这样就可以抛弃密码认证登录系统的弊端。Linux服务器一般通过SecureCRT、putty、Xshell之类的工具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密钥认证方式的实现就是借助于SecureCRT软件和Linux系统中的SSH服务实现的。

  4、合理使用su、sudo命令su命令:是一个切换用户的工具,经常用于将普通用户切换到超级用户下,当然也可以从超级用户切换到普通用户。为了保证服务器的安全,几乎所有服务器都禁止了超级用户直接登录系统,而是通过普通用户登录系统,然后再通过su命令切换到超级用户下,执行一些需要超级权限的工作。通过su命令能够给系统管理带来一定的方便,但是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例如:系统有10个普通用户,每个用户都需要执行一些有超级权限的操作,就必须把超级用户的密码交给这10个普通用户,如果这10个用户都有超级权限,通过超级权限可以做任何事,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系统的安全造成了威协。因此su命令在很多人都需要参与的系统管理中,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超级用户密码应该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此时sudo命令就派上用场了。sudo命令:允许系统管理员分配给普通用户一些合理的“权利”,并且不需要普通用户知道超级用户密码,就能让他们执行一些只有超级用户或其他特许用户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系统服务重启、编辑系统配置文件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减少超级用户登录次数和管理时间,也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因此,sudo命令相对于权限无限制性的su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所以sudo也被称为受限制的su,另外sudo也是需要事先进行授权认证的,所以也被称为授权认证的su。

  sudo执行命令的流程是:将当前用户切换到超级用户下,或切换到指定的用户下,然后以超级用户或其指定切换到的用户身份执行命令,执行完成后,直接退回到当前用户,而这一切的完成要通过sudo的配置文件/etc/sudoers来进行授权。

  sudo设计的宗旨是:赋予用户尽可能少的权限但仍允许它们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设计兼顾了安全性和易用性,因此,强烈推荐通过sudo来管理系统账号的安全,只允许普通用户登录系统,如果这些用户需要特殊的权限,就通过配置/etc/sudoers来完成,这也是多用户系统下账号安全管理的基本方式。

  5、删减系统登录欢迎信息 系统的一些欢迎信息或版本信息,虽然能给系统管理者带来一定的方便,但是这些信息有时候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攻击服务器的帮凶,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以修改或删除某些系统文件,需要修改或删除的文件有4个,分别是:/etc/issue、/etc/issuenet、/etc/redhat-release和/etc/motd。/etc/issue和/etc/issuenet文件都记录了操作系统的名称和版本号,当用户通过本地终端或本地虚拟控制台等登录系统时,/etc/issue的文件内容就会显示,当用户通过ssh或telnet等远程登录系统时,/etc/issuenet文件内容就会在登录后显示。在默认情况下/etc/issuenet文件的内容是不会在ssh登录后显示的,要显示这个信息可以修改/etc/ssh/sshd_config文件,在此文件中添加如下内容即可:Banner /etc/issuenet其实这些登录提示很明显泄漏了系统信息,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将此文件中的内容删除或修改。/etc/redhat-release文件也记录了操作系统的名称和版本号,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将此文件中的内容删除/etc/motd文件是系统的公告信息。每次用户登录后,/etc/motd文件的内容就会显示在用户的终端。通过这个文件系统管理员可以发布一些软件或硬件的升级、系统维护等通告信息,但是此文件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发布一些警告信息,当黑客登录系统后,会发现这些警告信息,进而产生一些震慑作用。看过国外的一个报道,黑客入侵了一个服务器,而这个服务器却给出了欢迎登录的信息,因此法院不做任何裁决。

  远程访问和认证安全

  1、远程登录取消telnet而采用SSH方式 telnet是一种古老的远程登录认证服务,它在网络上用明文传送口令和数据,因此别有用心的人就会非常容易截获这些口令和数据。而且,telnet服务程序的安全验证方式也极其脆弱,攻击者可以轻松将虚假信息传送给服务器。现在远程登录基本抛弃了telnet这种方式,而取而代之的是通过SSH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器。

  2、合理使用Shell历史命令记录功能 在Linux下可通过history命令查看用户所有的历史操作记录,同时shell命令操作记录默认保存在用户目录下的bash_history文件中,通过这个文件可以查询shell命令的执行历史,有助于运维人员进行系统审计和问题排查,同时,在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后,也可以通过这个命令或文件查询黑客登录服务器所执行的历史命令操作,但是有时候黑客在入侵服务器后为了毁灭痕迹,可能会删除bash_history文件,这就需要合理的保护或备份bash_history文件。

  3、启用tcp_wrappers防火墙Tcp_Wrappers是一个用来分析TCP/IP封包的软件,类似的IP封包软件还有iptables。Linux默认都安装了Tcp_Wrappers。作为一个安全的系统,Linux本身有两层安全防火墙,通过IP过滤机制的iptables实现第一层防护。iptables防火墙通过直观地监视系统的运行状况,阻挡网络中的一些恶意攻击,保护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免遭攻击和破坏。如果通过了第一层防护,那么下一层防护就是tcp_wrappers了。通过Tcp_Wrappers可以实现对系统中提供的某些服务的开放与关闭、允许和禁止,从而更有效地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文件系统安全

  1、锁定系统重要文件系统运维人员有时候可能会遇到通过root用户都不能修改或者删除某个文件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个文件被锁定了。在Linux下锁定文件的命令是chattr,通过这个命令可以修改ext2、ext3、ext4文件系统下文件属性,但是这个命令必须有超级用户root来执行。和这个命令对应的命令是lsattr,这个命令用来查询文件属性。对重要的文件进行加锁,虽然能够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例如:在软件的安装、升级时可能需要去掉有关目录和文件的immutable属性和append-only属性,同时,对日志文件设置了append-only属性,可能会使日志轮换(logrotate)无法进行。因此,在使用chattr命令前,需要结合服务器的应用环境来权衡是否需要设置immutable属性和append-only属性。另外,虽然通过chattr命令修改文件属性能够提高文件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它并不适合所有的目录。chattr命令不能保护/、/dev、/tmp、/var等目录。根目录不能有不可修改属性,因为如果根目录具有不可修改属性,那么系统根本无法工作:/dev在启动时,syslog需要删除并重新建立/dev/log套接字设备,如果设置了不可修改属性,那么可能出问题;/tmp目录会有很多应用程序和系统程序需要在这个目录下建立临时文件,也不能设置不可修改属性;/var是系统和程序的日志目录,如果设置为不可修改属性,那么系统写日志将无法进行,所以也不能通过chattr命令保护。

  2、文件权限检查和修改不正确的权限设置直接威胁着系统的安全,因此运维人员应该能及时发现这些不正确的权限设置,并立刻修正,防患于未然。下面列举几种查找系统不安全权限的方法。

  (1)查找系统中任何用户都有写权限的文件或目录

  查找文件:find / -type f -perm -2 -o -perm -20 |xargs ls -al查找目录:find / -type d -perm -2 -o -perm -20 |xargs ls –ld

  (2)查找系统中所有含“s”位的程序

  find / -type f -perm -4000 -o -perm -2000 -print | xargs ls –al

  含有“s”位权限的程序对系统安全威胁很大,通过查找系统中所有具有“s”位权限的程序,可以把某些不必要的“s”位程序去掉,这样可以防止用户滥用权限或提升权限的可能性。

  (3)检查系统中所有suid及sgid文件

  find / -user root -perm -2000 -print -exec md5sum {} \;find / -user root -perm -4000 -print -exec md5sum {} \;

  将检查的结果保存到文件中,可在以后的系统检查中作为参考。

  (4)检查系统中没有属主的文件

  find / -nouser -o –nogroup

  没有属主的孤儿文件比较危险,往往成为黑客利用的工具,因此找到这些文件后,要么删除掉,要么修改文件的属主,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3、/tmp、/var/tmp、/dev/shm安全设定在Linux系统中,主要有两个目录或分区用来存放临时文件,分别是/tmp和/var/tmp。存储临时文件的目录或分区有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用户可读写、可执行,这就为系统留下了安全隐患。攻击者可以将病毒或者木马脚本放到临时文件的目录下进行信息收集或伪装,严重影响服务器的安全,此时,如果修改临时目录的读写执行权限,还有可能影响系统上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如果要兼顾两者,就需要对这两个目录或分区就行特殊的设置。/dev/shm是Linux下的一个共享内存设备,在Linux启动的时候系统默认会加载/dev/shm,被加载的/dev/shm使用的是tmpfs文件系统,而tmpfs是一个内存文件系统,存储到tmpfs文件系统的数据会完全驻留在RAM中,这样通过/dev/shm就可以直接操控系统内存,这将非常危险,因此如何保证/dev/shm安全也至关重要。对于/tmp的安全设置,需要看/tmp是一个独立磁盘分区,还是一个根分区下的文件夹,如果/tmp是一个独立的磁盘分区,那么设置非常简单,修改/etc/fstab文件中/tmp分区对应的挂载属性,加上nosuid、noexec、nodev三个选项即可,修改后的/tmp分区挂载属性类似如下:LABEL=/tmp /tmp ext3 rw,nosuid,noexec,nodev 0 0 其中,nosuid、noexec、nodev选项,表示不允许任何suid程序,并且在这个分区不能执行任何脚本等程序,并且不存在设备文件。在挂载属性设置完成后,重新挂载/tmp分区,保证设置生效。对于/var/tmp,如果是独立分区,安装/tmp的设置方法是修改/etc/fstab文件即可;如果是/var分区下的一个目录,那么可以将/var/tmp目录下所有数据移动到/tmp分区下,然后在/var下做一个指向/tmp的软连接即可。也就是执行如下操作:

  [root@server ~]# mv /var/tmp/ /tmp[root@server ~]# ln -s /tmp /var/tmp

  如果/tmp是根目录下的一个目录,那么设置稍微复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loopback文件系统来利用Linux内核的loopback特性将文件系统挂载到/tmp下,然后在挂载时指定限制加载选项即可。一个简单的操作示例如下:

  [root@server ~]# dd if=/dev/zero of=/dev/tmpfs bs=1M count=10000[root@server ~]# mke2fs -j /dev/tmpfs[root@server ~]# cp -av /tmp /tmpold[root@server ~]# mount -o loop,noexec,nosuid,rw /dev/tmpfs /tmp[root@server ~]# chmod 1777 /tmp[root@server ~]# mv -f /tmpold/ /tmp/[root@server ~]# rm -rf /tmpold

  最后,编辑/etc/fstab,添加如下内容,以便系统在启动时自动加载loopback文件系统:

  /dev/tmpfs /tmp ext3 loop,nosuid,noexec,rw 0 0

  Linux后门入侵检测工具rootkit是Linux平台下最常见的一种木马后门工具,它主要通过替换系统文件来达到入侵和和隐蔽的目的,这种木马比普通木马后门更加危险和隐蔽,普通的检测工具和检查手段很难发现这种木马。rootkit攻击能力极强,对系统的危害很大,它通过一套工具来建立后门和隐藏行迹,从而让攻击者保住权限,以使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root权限登录到系统。rootkit主要有两种类型:文件级别和内核级别,下面分别进行简单介绍。文件级别的rootkit一般是通过程序漏洞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系统后,通过修改系统的重要文件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在系统遭受rootkit攻击后,合法的文件被木马程序替代,变成了外壳程序,而其内部是隐藏着的后门程序。通常容易被rootkit替换的系统程序有login、ls、ps、ifconfig、du、find、netstat等,其中login程序是最经常被替换的,因为当访问Linux时,无论是通过本地登录还是远程登录,/bin/login程序都会运行,系统将通过/bin/login来收集并核对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而rootkit就是利用这个程序的特点,使用一个带有根权限后门密码的/bin/login来替换系统的/bin/login,这样攻击者通过输入设定好的密码就能轻松进入系统。此时,即使系统管理员修改root密码或者清除root密码,攻击者还是一样能通过root用户登录系统。攻击者通常在进入Linux系统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攻击动作,最常见的是安装嗅探器收集本机或者网络中其他服务器的重要数据。在默认情况下,Linux中也有一些系统文件会监控这些工具动作,例如ifconfig命令,所以,攻击者为了避免被发现,会想方设法替换其他系统文件,常见的就是ls、ps、ifconfig、du、find、netstat等。如果这些文件都被替换,那么在系统层面就很难发现rootkit已经在系统中运行了。这就是文件级别的rootkit,对系统维护很大,目前最有效的防御方法是定期对系统重要文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文件被修改或者被替换,那么很可能系统已经遭受了rootkit入侵。检查件完整性的工具很多,常见的有Tripwire、 aide等,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定期检查文件系统的完整性,以检测系统是否被rootkit入侵。内核级rootkit是比文件级rootkit更高级的一种入侵方式,它可以使攻击者获得对系统底层的完全控制权,此时攻击者可以修改系统内核,进而截获运行程序向内核提交的命令,并将其重定向到入侵者所选择的程序并运行此程序,也就是说,当用户要运行程序A时,被入侵者修改过的内核会假装执行A程序,而实际上却执行了程序B。内核级rootkit主要依附在内核上,它并不对系统文件做任何修改,因此一般的检测工具很难检测到它的存在,这样一旦系统内核被植入rootkit,攻击者就可以对系统为所欲为而不被发现。目前对于内核级的rootkit还没有很好的防御工具,因此,做好系统安全防范就非常重要,将系统维持在最小权限内工作,只要攻击者不能获取root权限,就无法在内核中植入rootkit。

  1、rootkit后门检测工具chkrootkit chkrootkit是一个Linux系统下查找并检测rootkit后门的工具,它的官方址:http://wwwchkrootkitorg/。 chkrootkit没有包含在官方的CentOS源中,因此要采取手动编译的方法来安装,不过这种安装方法也更加安全。chkrootkit的使用比较简单,直接执行chkrootkit命令即可自动开始检测系统。下面是某个系统的检测结果:

  [root@server chkrootkit]# /usr/local/chkrootkit/chkrootkitChecking `ifconfig’… INFECTEDChecking `ls’… INFECTEDChecking `login’… INFECTEDChecking `netstat’… INFECTEDChecking `ps’… INFECTEDChecking `top’… INFECTEDChecking `sshd’… not infectedChecking `syslogd’… not tested

  从输出可以看出,此系统的ifconfig、ls、login、netstat、ps和top命令已经被感染。针对被感染rootkit的系统,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备份数据重新安装系统。chkrootkit在检查rootkit的过程中使用了部分系统命令,因此,如果服务器被黑客入侵,那么依赖的系统命令可能也已经被入侵者替换,此时chkrootkit的检测结果将变得完全不可信。为了避免chkrootkit的这个问题,可以在服务器对外开放前,事先将chkrootkit使用的系统命令进行备份,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备份的原始系统命令让chkrootkit对rootkit进行检测。

  2、rootkit后门检测工具RKHunter RKHunter是一款专业的检测系统是否感染rootkit的工具,它通过执行一系列的脚本来确认服务器是否已经感染rootkit。在官方的资料中,RKHunter可以作的事情有:MD5校验测试,检测文件是否有改动

  检测rootkit使用的二进制和系统工具文件 检测特洛伊木马程序的特征码 检测常用程序的文件属性是否异常 检测系统相关的测试 检测隐藏文件 检测可疑的核心模块LKM 检测系统已启动的监听端口

  在Linux终端使用rkhunter来检测,最大的好处在于每项的检测结果都有不同的颜色显示,如果是绿色的表示没有问题,如果是红色的,那就要引起关注了。另外,在执行检测的过程中,在每个部分检测完成后,需要以Enter键来继续。如果要让程序自动运行,可以执行如下命令:

  [root@server ~]# /usr/local/bin/rkhunter –check –skip-keypress

  同时,如果想让检测程序每天定时运行,那么可以在/etc/crontab中加入如下内容:

  30 09 root /usr/local/bin/rkhunter –check –cronjob

  这样,rkhunter检测程序就会在每天的9:30分运行一次。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处理过程安全总是相对的,再安全的服务器也有可能遭受到攻击。作为一个安全运维人员,要把握的原则是:尽量做好系统安全防护,修复所有已知的危险行为,同时,在系统遭受攻击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攻击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攻击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咸鱼之王一般会在2-3天内开一个新区。

具体的开区时间取决于游戏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和运营策略。为了保证游戏的稳定性和玩家的体验,游戏运营商会根据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和玩家数量来决定是否开放新的服务器。

对于热门游戏,由于玩家数量众多,服务器负载较大,运营商通常会比较频繁地开放新的服务器来缓解服务器的压力。同时,新的服务器的开放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玩家加入游戏,增加游戏的热度。

总的来说,具体的开服时间需要根据游戏的具体情况和运营策略来决定。玩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或游戏社区了解具体的开服时间和活动安排。

前几天,工作上有一新需求,需要前端web页面异步调用后台的Webservice方法返回信息。实现方法有多种,本例采用jQuery+Ajax,完成后,在本地调试了一切ok,但是部署到服务器上以后就出现问题了,后台服务调用没有响应,怎么回事看代码没怎么改动,唯一修改的地方就是jQuery的ajax方法中的url地址。难道是这里的问题,经过检查和调试,发现原来是同源策略在作怪,我们知道,JavaScript或jQuery是在Web前端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动态脚本技术。在JavaScript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安全性限制,被称为逗Same- Origin Policy地(同源策略)。这一策略对于JavaScript代码能够访问的页面内容做了很重要的限制,即JavaScript只能访问与包含它的文档或脚本 在同一域名下的内容。不同域名下的脚本不能互相访问,即便是子域也不行。

但是有时候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跨域操作,这时候逗同源策略地就是一个限制了,怎么办呢看采用JSONP跨域GET请求是一个常用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JSONP跨域是如何实现的,并探讨下JSONP跨域的原理。

这里提到了JSONP,那有人就问了,它同JSON有什么区别不同和区别呢,接下我们就来看看,有以下说明: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基于JavaScript(Standard ECMA-262 3rd Edition - December 1999)的一个子集。 JSON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但是也使用了类似于C语言家族的习惯(包括C, C++, C#, Java, JavaScript, Perl, Python等)。这些特性使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网络传输速度快)。

JSONP(JSON with Padding)是JSON的 一种逗使用模式地,可用于解决主流浏览器的跨域数据访问的问题。由于同源策略,一般来说位于 server1 的网页无法与不是 server1的服务器沟通,而 HTML 的<script> 元素是一个例外。利用 <script> 元素的这个开放策略,网页可以得到从其他来源动态产生的 JSON 资料,而这种使用模式就是所谓的 JSONP。用 JSONP 抓到的资料并不是 JSON,而是任意的JavaScript,用 JavaScript 直译器执行而不是用 JSON 解析器解析。

到这里,应该明白了,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像xml一样,是用来描述数据间的。JSONP是一种使用JSON数据的方式,返回的不是JSON对象,是包含JSON对象的javaScript脚本。

那JSONP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知道,由于同源策略的限制,XmlHttpRequest只允许请求当前源(域名、协议、端口)的资源。若要跨域请求出于安全性考虑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发现,Web页面上调用js文件时则不受是否跨域的影响,而且拥有地src地这个属性的标签都拥有跨域的能力,比如<script>、<img>、<iframe>,这时候,聪明的程序猿就想到了变通的方法,如果要进行跨域请求, 通过使用html的script标记来进行跨域请求,并在响应中返回要执行的script代码,其中可以直接使用JSON传递 javascript对象。即在跨域的服务端生成JSON数据,然后包装成script脚本回传,这不就突破同源策略的限制,解决了跨域访问的问题了么。

下面我们就看下怎么实现:

前端代码:

function CallWebServiceByJsonp() { $("#SubEquipmentDetails")html(''); $ajax({ type: "GET", cache: false, url: "servername/webservice/webserviceasmx/GetSingleInfo", data: { strCparent: $("#Equipment_ID")val() }, dataType: "jsonp", //jsonp: "callback", jsonpCallback: "OnGetMemberSuccessByjsonp" }); } function OnGetMemberSuccessByjsonp(data) { //处理data alert(data); } 后端的WebService代码:

[WebMethod] [ScriptMethod(ResponseFormat = ResponseFormatJson, UseHttpGet = true)] public void GetSingleInfo(string strCparent) { string ret = stringEmpty; HttpContextCurrentResponse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string jsonCallBackFunName = HttpContextCurrentRequestParams["callback"]ToString(); //string jsonCallBackFunName1 = HttpContextCurrentRequestQueryString["callback"]Trim(); //上面代码必须 //中间代码执行自己的业务操作,可返回自己的任意信息(多数据类型) BLLequipment eq_bll = new BLLequipment(); List<Modelequipment> equipmentList = new List<Modelequipment>(); equipmentList = eq_bllGetModelEquimentList(strCparent); ret = JsonConvertSerializeObject(equipmentList); //下面代码必须 HttpContextCurrentResponseWrite(stringFormat("{0}({1})", jsonCallBackFunName, ret)); HttpContextCurrentResponseEnd(); } 如上所示,前端的CallWebServiceByJsonp方法采用jQuery的ajax方法调用后端的Web服务GetSingleInfo方法,后台的GetSingleInfo方法,使用前端的回调方法OnGetMemberSuccessByjsonp包装后台的业务操作的JSON对象,返回给前端一段javascript片段执行。巧妙的解决了跨域访问问题。

JSONP的缺点:

JSONP不提供错误处理。如果动态插入的代码正常运行,你可以得到返回,但是如果失败了,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

以上内容简单给大家介绍了JSONP解决Ajax跨域访问问题的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有疑问欢迎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脚本之家网站的支持!

不知道你的防火墙是型号的。 血到教训告诉你。一个80端口足可以黑了你的站。SQL注入也是通过WEB的80端口进行的。他一旦上传了木马。**了admin 权限。FTP的权限。就可以对你的服务器进行提权。。

所以要问你硬件防火墙。还有策略是怎么做的。

例如我公司用的netscreen 我用的VIP做的策略。。映射端口80 。同时的策略是禁止外网写入到服务器的。因为公司没有留言。BBS等互动的。所以可以这么做。 如果FTP。我会用到***客户端进行。这样就没问题了。

我同学的CISCO 用了其他的策略。限定访问的数据和端口。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如何开放服务器1024~65536端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