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地址怎么写?,第1张

  你好,针对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所谓的电子邮件即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书写、发送和接收的信件,目的是达成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信息交互。电子邮件英语: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或e-mail(其中又以email为准),又称电子邮箱,简称电邮。

      在互联网中,电邮地址的格式是:用户名@主机名(域名)。@是英文at的意思,所以电子邮件地址是表示在某部主机上的一个用户账号(例:guestemailxxxxxxnet),电邮地址不是身份。

  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基本上为 : 你的帐号@服务器地址

  以QQ邮箱为例:@qqcom 即是你的邮箱地址

  如果你是qq用户,直接点击qq面板上的邮件按钮即可申请。

  也可以登陆QQ邮箱注册网址(http://mailqqcom/cgi-bin/loginpagetemplatename=regist)。

  非qq用户可以直接到各个邮箱域名的网站直接点击注册邮箱即可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追问。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电脑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ided Language Learning)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通常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辅助英语学习,但利用因特网学习英语同其他的手段相比,有许多优点,如:信息量大,因特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交互性强,使用电脑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知识更新快,网络上的语言,同实际的语言发展同步;趣味性强,电脑软件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引人入胜。所以因特网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学习英语,在因特网上,我们通过下面这些方法辅助我们学习英语。

1.访问英语学习网页。有些网页提供了各方面大量的英语学习信息和资料,像听、说、读、写、语法、测试、背景知识等,这些资料,包括一些声像资料都可以下载下来,下面推荐三个国外英语学习网页:

1)http://eleastoncom/englishhtml

2)http://wwweslcafecom

3)http://wwwaitechacjp/~iteslj/

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网页,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如:雅虎(Yahoo),你可以键入:”TESL”、”ESl”、”TEFL”、”EFL”、”English learning”、”English study”、”Distance learning”等单词和短语进行搜索,你会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和资料。

2.参加网上的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通过网上的英语学习新闻组,交流学习英语方面的经验,询问学习英语中碰到的问题。现推荐一个国内新闻讨论组的服务器:济南万千 webkingonlinejnsdcn。首先设置好新闻服务器,然后从讨论组中找谈英语学习的新闻组。你可以看到大家在网上正在讨论的英语学习问题,通过向新闻组发送电子邮件,你可以发表你的意见,也可以提出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有人会给予答复。

3.利用电子邮件参加英语学习讨论组。这种方法和在线新闻讨论组形式差不多,但这种方法更经济,而缺点是没有前一种答复问题快。因特网上有许多英语学习讨论组,像英语精读讨论组、科技英语讨论组、英语写作讨论组、在华英语外教英语教学讨论组、亚洲人讨论英语学习和教学讨论组等,现推荐三个国外讨论组:

1)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讨论组——地址:listserv@cunyvmcunyedu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 TEST-L 你的名,你的姓;

2)英语学习爱好者讨论组——地址:Majordomo@coemissouriedu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English-1;

3)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办的英语学习讨论组——地址:majordomo@listsbbccouk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BBC-ELT。

不同专题讨论组的订阅方法有所不同,当你发出预定这些专题讨论组的电子邮件后,一般你会收到两封信:一封是你被通知成功地加入到讨论组里,另一封信是说明该组的目的、使用方法以及主管人和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有的需要你发一封按要求写的回信,有的让你读该组的章程和规定。你同意后,发回一封由你署名的邮件。这里有两个重要地址要说明一下:一个是发给全体专题讨论组成员的地址,该地址可以提出问题和就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你的观点。如果该组有1000人的话,这1000人都能看到你的问题和观点。还有一个地址是发给该组主管人的,如果你有什么技术问题或想退出该组,可以发给该地址,一定不要发错。

4.参加电子布告栏系统(BBS)英语学习讨论。电子布告栏就像一块大公告板,你可以把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粘贴到上面,有人会作出答复。现推荐一个电子布告板,搜狐(SOHU)BBS“英语论坛”。进入搜狐论坛网页http://forumsohucom/forum/indexhtml,首先进行用户注册,要求你起一个名字,设一个密码。并要求你填一些其他有关内容,如:通信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等,然后进入布告栏。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网页,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你可以键入”BBS”进行搜索。

5.在网上交国外笔友,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因特网上有很多笔友网页,在这些网页上,你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人打出的征友广告,你可以选择你要交的朋友,你也可以打出你自己的征友广告,你很快就会收到同你交友的邮件,现推荐三个交笔友的网址:

1)http://wwwwfifr/volterre/keypalshtml

2)http://dei12languiucedu/penpals/

3)http://wwwlinguistic-funlandcom/addapalhtml

如果你想访问更多的交友网址,可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你可以键入”penpal”和”keypal”进行搜索,你会找到更多的网址。

6.免费订阅英语学习杂志。因特网上有许多免费的英语学习杂志和定期发给你的有关英语学习方面的电子邮件:

1)地址:vu47-request@burgerforfreeat 只在信体上写上subscribe vu47和你的电子邮件地址,每周会发给你一封有学习英语词汇、短语和语法内容的电子邮件;

2)地址:trivia@mailbitscom 你就会每天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对英语的一个词或一个表达形式作解释说明或说出来历和典故;

3)地址:up-to-date-idioms-subscribe@onelistcom 你就会每个工作日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每次教你一个美国成语,给予解释并举例;

4)国内的免费电子邮件杂志“英文天地”,地址:list@soimcom, 主体上写:subscribe English。每周会收到三封有关英语学习的电子邮件。

7.利用因特网上的聊天室(chat room)进行英语方面的交流学习。现推荐雅虎聊天室:进入雅虎网页http://eventsyahoocom/netevent/ChatRooms/,首先进行入室注册,要求你起一个名字,设一个密码,并填一些其他内容,如:通信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等,然后进入聊天室。你还可以下载网上寻呼(ICQ)软件并注册得到自己的ICQ号,可试一试随机聊天,也可以随意找到你想谈的人。随后,如果你想通某人直接用麦克风谈话,下载buddyphone即可。

8.利用因特网可以查寻英语学习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因特网上有许多查询系统,如:字典、百科全书、图书馆等。现推荐几个查询系统:

1)http://wwwm-wcom/dictionary 在线英英Merriam Webster字典;

2)http://wwwiplorg/ 网上公共图书馆;

3)http://clevernet/cam/encyclopediahtml 网上百科全书。

学习英语需要一个英语环境,但是我们不可能经常和英语是母语的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因特网可以说从空间上拉进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给世界上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交流的机会。利用网络学习英语可弥补一般方法的不足,必将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Internet: 为International Net的简写,因特网,又称国际互联网。它最早产生于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那是1969年的事了,最初的目的也只是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共享,后来发展成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超级大网。Internet的主要服务项目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查询服务(Finger),文件传输(FTP),文档服务器(Archive),新闻论坛(Usenet),电子公告牌(BBS),新闻群组(News Group),全球网(World Wide Web,缩写为WWW,又称万维网)等。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公告牌系统或电子公告板,又称Public Access Message System,公共访问信息系统。它是普通公告的电子版本,用户可以通过公告牌发布消息,任何用户都可以读取公告牌上的消息,也可以给某一特定的人或一组用户发送信息。公告牌系统被广泛地用于传播信息,咨询一个电子公告牌往往比使用交互信箱或公共邮政系统发送公告更加快捷、有效。

 E-mail: 电子邮件,这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交换文字信息的交互式服务,全世界Internet用户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WWW: World Wide Web的缩写,全球网,又称万维网。它是一个基于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检索工具,提供一种友好的信息查询接口,是目前欢迎同时也是最先进的Internet检索工具之一。

 Remote Login: 远程登录(注册),它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手段,采用这种方式,用户可连接到世界任何一台Internet主机。

 HTTP: Hyper 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IP:IP国际互联网协议,即网际协议。

 FTP:是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即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Internet上传输文件。FTP的任务是从一台计算机将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人们通过FTP可以获得很多免费的实用软件。

 Gopher: 读音/′guf/,英文意为“地鼠”;(美国南部穴居的)可食用的龟”。它是Internet中基于菜单驱动的信息查询软件,可将用户的请求自动转换成FTP(文件传输协议)或Telnet(用于远程终端连接的标准IP协议)命令,在菜单的引导下,用户可对Internet上远程信息系统进行访问。

 Archive: 读音/′a:kaiv/,“档案;档案馆”之意。Internet中的文档服务器,可定期自动地访问众多的Internet FTP服务器,将这些服务器上的文件索引成一个可以检索的数据库。

 WAIS:是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ice的简写,广域信息服务器。它使得Internet上巨大的数据资源变得易于检索,并且可以获得远程数据库的信息。

 Luisitserv: 这是Internet上流行的用户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

 IRC:Internet Relay Chat,互联网接力聊天。这是一种多用户聊天设施,允许多个用户通过文字实时地与其它人聊天。

 Hypertext: 超文本。本来用做表示所有超链接,也表示包含“链接”的文本。这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文字、图形和其它数据做为单个元素都能够指向(链接)其它元素。

 Hyperlink: 超链接。一种与其它文件的“链接”,文件中、按钮、“热词”或短语都可以做为超链接,当用户选择超链接之后,所连接的信息就会显示出来。

 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示语言。它是由欧洲粒子实验室一名想象力丰富的研究员Tim Bemers Lee发明的,是“WWW(全球网)世界”的通用语言。“WWW世界”的诸服务器与客户浏览器间,通过它互相沟通;信息资源也是由它描述而“表现”的,HTML可以 描述主页(Home Page)和静态的文本。全世界有几千万人在使用HTML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HTML就没有“WWW世界”。

 Hypermedia: 超媒体。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传送和显示信息的方法。这些文字等超媒体的组成元素既可以与其它文件连接,又可以做为单个对象处理。

 Navigator: 是美国网景(Netscape)公司出品的Internet浏览器软件之一。Navigator的英文意思是“航海者、海上探险者”,寓意人们可以使用该软件在Internet网络的海洋中航行、探险。Navigator不仅可以浏览万维网(WWW),还具有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及新闻组(News Group)、信息浏览(Gopher)等多种功能。

 IE:Internet Explorer,Explorer意为“探险者”。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不对称数字订阅线路

AH: Authentication Header,鉴定文件头

AMR(Audio/Modem Riser,音效/数据主机板附加直立插卡)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BOD(Bandwidth On Demand,弹性带宽运用)

CBR(Committed Burst Rate,约定突发速率)

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其创建者伯纳斯•李,在他1991年8月6日创建的第一个网址中解释了万维网的工作原理等内容。他也因此被《时代》杂志评价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人物之一。

WWW(World Wide Web),是一张附着在Internet上的覆盖全球的信息"蜘蛛网",镶嵌着无数以超文本形式存在的信息,其中有璀璨的明珠,当然也有腐臭的垃圾。有人叫它全球网,有人叫它万维网,或者就简称为Web(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WWW的中译名为"万维网")。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为,WWW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不仅提供了图形界面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

由于WWW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查找和共享信息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世界上各种组织机构、科研机关、大学、公司厂商热衷于研究开发的信息集合。它基于Internet的查询。信息分布和管理系统,是人们进行交互的多媒体通信动态格式。它的正式提法是:"一种广域超媒体信息检索原始规约,目的是访问巨量的文档"。WWW已经实现的部分是,给计算机网络上的用户提供一种兼容的手段,以简单的方式去访问各种媒体。它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超媒体网络,改变了人们观察和创建信息的方法。因而,整个世界迅速掀起了研究开发使用WWW的巨大热潮。

WWW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代名词。通过它,加入其中的每个人能够在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将一根电话线插入你的PC(它可能是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加上一部移动电话),此时全球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

WWW并不是实际存在于世界的哪一个地方,事实上,WWW的使用者每天都赋予它新的含义。Internet社会的公民们(包括机构和个人),把他们需要公之于众的各类信息以主页(Homepage)的形式嵌入WWW,主页中除了文本外还包括图形、声音和其他媒体形式;而内容则从各类招聘广告到电子版圣经,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主页是在Web上出版的主要形是一些HTML文本(HTML即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识语言)。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梦想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数据不仅能被全球的人们存取,而且应该能轻松地链接其它地方的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重要的信息。它引发了第五次信息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这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流行的系统叫"环球信息网WWW"(World Wide Web)。它的正式定义是"WWW is a wide-area hyper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itiative to give universal access to large universe of documents"简而言之,WWW是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它允许用户在一台计算机通过Internet存取另一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从技术角度上说,环球信息网是Internet上那些支持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透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超媒体文件,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资料库、以及各式各样的软件。

理论上说来,环球信息网包括整个两亿人以上的Internet世界,它包含所有的Web站点、Gopher信息站、FTP档案库、Telnet公共存取帐号、News新闻讨论区以及Wais资料库。所以环球信息网可以说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电子资料世界,已经可以把World Wide Web当成是Internet 的同义词了。事实上,一般我们日常所说的"上Internet",其实指的就是连上World Wide Web 。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

环球信息网之所以称之为信息网,完全是因为它的资源可以互相连接的缘故,全世界目前大概有数万个Web站,每个Web 站都可以透过超链结(Hyper link)与其它Web 站连接,任何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Home Page,放上Web 站,然后在你的Home Page 上面产生链结,与其他人的Home Page 连接,或是连到其他的Web 站;别人也一样可以连到你的Home Page ,或是你的Web 站,整个信息网就这样编织了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环球信息网。本章将简要介绍一下环球信息网的一些概念:客户机、服务器、协议等。在本章中我们还将了解到环球信息网的历史与发展。

客户机与服务器

客户机、服务器和协议虽然都是很简单的概念,但描述它们比理解它们更难。

客户机是一个需要某些东西的程序,而服务器则是提供某些东西的程序。一个客户机可以向许多不同的服务器请求。一个服务器也可以向多个不同的客户机提供服务。通常情况下,一个客户机启动与某个服务器的对话。服务器通常是等待客户机请求的一个自动程序。客户机通常是作为某个用户请求或类似于用户的每个程序提出的请求而运行的。协议是客户机请求服务器和服务器如何应答请求的各种方法的定义。WWW客户机又可称为浏览器。

通常的环球信息网上的客户机主要包括:Lynx、Mosaic、Netscape等。通常的服务器来自于CERN、NCSA、Netscape。让我们来看一下Web中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具体任务。

在Web中,客户机的任务是:

1帮助你制作一个请求(通常在单击某个链接点时启动)。

2将你的请求发送给某个服务器。

3通过对直接图象适当解码,呈交HTML文档和传递各种文件给相应的"观察器"(Viewer),把请求所得的结果报告给你。

一个观察器是一个可被WWW客户机调用而呈现特定类型文件的程序。当一个声音文件被你的WWW客户机查阅并下载时,它只能用某些程序(例如Windows下的"媒体播放器")来"观察"。

通常WWW客户机不仅限于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还可以向其他服务器(例如Gopher、FTP、news、mail)发出请求。

一个Web服务器的任务是:

1接受请求

2请求的合法性检查,包括安全性屏蔽。

3针对请求获取并制作数据,包括Java脚本和程序、CGI脚本和程序、为文件设置适当的MIME类型来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

4把信息发送给提出请求的客户机。

Web拥有一个被称为"无状态"的协议。这是因为服务器在发送给客户机应答信息后便遗忘了此次交互。在"有状态"的协议中客户机与服务器要记住许多关于彼此和它们的各种请求与应答信息。

Web是一个易于实现的协议。因为无状态的协议是很轻松的,它没有多少必需的核心代码和资源。此种协议的另一吸引人的特性是可以方便地从一个服务器转向另一个服务器(在客户机端)或者从一个客户机转到另一客户机(服务器端),而无需过多的清理和跟踪。这种快速转移的能力对于超文本而言是非常理想的。(本章后面有一节介绍超文本的定义)

Internet和伴随它产生的一切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网络。它们支持的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具有互操作性的协议,允许这种互操作性跨越学术界、商业界乃至于国界。也就是说,Internet、TCP/IP协议、HTTP协议以及WWW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不同国家的学校和公司可独立地建立客户机和服务器,而它们在Web上一起协同工作。这种实现方法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其拓展的空间即便不是完全开放的,也是相当开放的。

WWW的起源

1945年8月份Vannevar Bush在 Atlantic Monthl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正如我们所想到的"的文章,从那时起,关于文档信息的电子化链接的念头就一直萦绕在计算机工作者、信息科学家们的脑海中。

作家们远在Bush的文章之前就已预料到这种"链接"。文章的脚注难道不就是用原始的纸笔与其他作品"超链接"吗?难道作家引用和借鉴别人的作品的方法不是更进一步的"超链接"吗?例如,鲁迅的""和茅盾的""两篇作品也是在纸张环境中使用超文本的例子。这说明类似超文本的使用需求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

然而正是Bush才把此种想法与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Bush预见到因战争需要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会被广泛应用,并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总之,Bush关于我们如何组织和使用信息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WWW和超文本。

超文本(Hypertext)这个术语是Ted Nelson于1965年首创的,它通常是指不局限于线性方式的文本。也就是说,超文本文档的部分甚至全部也许都是线性的,但也可能都是非线性的。超文本通过链接或引用其它文本的方式突破了线性方式的局限性。超文本是超媒体的一个子集。超媒体是指这样一种媒体(文本、、声音、视频录象等),它与其它媒体以非线性方式链接而成。

超文本最早是由鼠标器的发明者Douglas Engelbart和Ted Nelson付诸实现的。他们俩的超文本实现工作受到60年代的技术和复杂的设计基础的极大限制。两个人的项目想象成分多于可行的成分。1967年Nelson他把实现分布式超文本的计划命名为Xanadu。Xanadu这个项目是用于处理所有的版权和帐务问题的,按他的说法,Xanadu有足够的健壮性,可用于把全世界的出版物统统联网。虽然其结果是失败的,但它为超文本和WWW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ML的产生和WWW的发行

1989年3月,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即CERN,Tim Berners-Lee提出一项计划,目的是使科学家们能很容易地翻阅同行们的文章。此项计划的后期目标是使科学家们能在服务器上创建新的文档。为了支持此计划,Tim创建了一种新的语言来传输和呈现超文本文档。这种语言就是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它使标准通用标注语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的一个子集。SGML早已被证明是开放式的语言。

用于操纵HTML和其他WWW文档的协议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有关HTTP协议的内容将在第二章加以介绍)。遵照Internet的习惯,几乎所有协议的名称都以TP结尾。而相应的服务器则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守护进程HTTPD(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Daemon)。

HTTP使用了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这一概念。简单地说,URL就是文档在环球信息网上的"地址"。URL用于标识Ineternet或者与Internet相连的主机上的任何可用的数据对象。URL中的U常常被认为表示"统一",实际上在许多重要文档中也是这样引用的。

在URL概念背后有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提供一定信息条件下,你应能在Internet上的任何一台机器上访问任何可用的公共数据。这些一定的信息由以下的URL基本部分组成:

·所使用的访问协议

·数据所在的机器

·请求数据的数据源端口

·通向数据的路径

·包含了所需数据的文件的名称 URL的标准格式如下:

protocol://machineaddress:port/path/filename

例如,想要访问南京理工大学的Web站点,其URL为:

http://wwwnjusteducn

1992年7月,WWW在CERN内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此以后WWW得到了热情的接受,在Internet上开始有所影响。到1993年1月,全世界已有50个为人所知的WWW服务器,各种浏览器软件开始发行。同年2月,伊利诺斯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发行了一个新的浏览器软件。从此,WWW已初具规模。

NCSA的Mosaic到Netscape看浏览器的发展

WWW曾经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用于通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的可靠的浏览器。Mosaic的问世解决了这个问题。由Joe Hardin领导的NCSA系统开发组开始了一项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很有用的WWW浏览器,不仅能处理Tim Berners-Lee所描述的WWW,而且能支持其他的访问协议。这个客户程序被称作Mosaic,于1993年2月发布。

许多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许多新建议,使得HTML和WWW得到了飞速的发展。NCSA小组详细地研究了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类型的使用,以便识别一些媒体的格式,尤其是声音、、动画等。使用MIME类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步,因为通用Internet邮件扩充服务MIME早已被作为能定义和编码大多数数据类型的目标。MIME类型有新的优势,体现在可扩充性和已被证明的实用性上。更妙的是大量用于操作MIME的程序代码早已编写出来,随时可用于新的程序——WWW客户机和服务器程序。

在HTML中加入了"IMG"标记之后,Mosaic成了真正的多媒体浏览器。超文本页面骤然变得亲切友好了许多。展现得不在仅是科学家和学者们所用的枯燥的学术研究信息,当今世界的各种信息都能以多媒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Web从此已经成熟,这也正是Internet期望已久的。

WWW与面向网络的编程语言JAVA

简单地说,JAVA是一个由SUN公司开发而成的新一代编程语言。JAVA的目标是为满足在一个充满各式各样不同种机器、不同种操作平台的网络环境中开以软件。这也正是为什么不论你使用的是哪一种WWW浏览器,哪一种计算机,哪一种操作系统,只要WWW浏览器上面注明了"支持JAVA",你就可以看到生动的起始页的原因。

利用JAVA编程语言,你可以在你的起始页中加入各式各样的动态效果,你可以放上一段动画,可以在起始页上建立霓虹灯式的看板,让你的名字在上面不停地转动。如果你愿意,就像一般的窗口程序一样,你还可以放上菜单和按钮,以及滚动条。只要使用JAVA,没有什么你做不到的。

为什么JAVA可以做到这些传统起始页上做不到的动态演示呢?没有别的原因,在加入JAVA的支持后,你的起始页已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件",而是配合JAVA程序的一个活生生的程序实体。正因为这一点,在你使用Netscape Navigator或者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观看各地起始页时,你所用的WWW浏览器不但要负责将HTML格式的文件以正确的格式显示出来,同时也必须负责在你所使用的机器上,执行伴随而来的JAVA程序。

事实上,对这样一种伴随起始页而来的JAVA程序,我们取了一种特别的名称,叫Applet,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个个小巧可爱的程序。JAVA除了开发附在起始页上的小应用程序外,也具备有开以大型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能力,并且同样可以跨越不同种类的机器、不同种类的操作平台的限制,在各地执行。

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 英语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是IP Address的缩写。IP地址是 IP协议 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MAC(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地址,意译为媒体访问控制,或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来定义 网络设备 的位置。在 OSI模型 中,第三层 网络层 负责 IP地址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则负责 MAC地址。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MAC地址,而每个 网络位置 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IP地址。 [1]

子网掩码是用来判断任意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子网络的根据。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两台计算机各自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and运算后,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则说明这两台计算机是处于同一个子网络上的,可以进行直接的通讯 。

那么网关到底是什么呢?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 IP地址 。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网络A的 IP 地址范围为“19216811~192 1681254”, 子网掩码 为2552552550;网络B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21~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 路由器 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两个网络连接在同一台 交换机 (或 集线器 )上,TCP/IP协议也会根据 子网掩码 (2552552550)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处在不同的网络里。而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 数据包 的目的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就把数据包转发给它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给网络B的某个主机(如附图所示)。网络A向网络B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所以说,只有设置好网关的IP地址,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那么这个IP地址是哪台机器的IP地址呢?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 路由 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有 路由器 、启用了 路由协议 的服务器(实质上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代理服务器 (也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在和 Novell NetWare 网络交互操作的上下文中,网关在 Windows 网络中使用的服务器信息块 (SMB) 协议以及 NetWare 网络使用的 NetWare 核心协议 (NCP) 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网关也被称为 IP路由器。

DNS 是指:域名服务器(Domain Name Server)。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域名虽然便于人们记忆,但机器之间只能互相认识IP地址,它们之间的转换工作称为域名解析,域名解析需要由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来完成,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 。

OSI模型 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IP地址在OSI模型的第三层,MAC地址在第二层,彼此不直接打交道。在通过 以太网 发送IP数据包时,需要先封装第三层(32位IP地址)、第二层(48位MAC地址)的报头,但由于发送时只知道目标IP地址,不知道其MAC地址,又不能跨第二、三层,所以需要使用地址解析协议。使用地址解析协议,可根据网络层IP数据包包头中的IP地址信息解析出目标硬件地址(MAC地址)信息,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网站模板库 » 电子邮件地址怎么写?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