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里面lvm是什么?
LVM是逻辑卷管理(Logical Volume Manager)的简称,他是建立在物理存储设备之上的一个抽象层,允许你生成逻辑存储卷,和直接使用物理存储在管理上相比,提供了更好灵活性。
LVM将存储虚拟化,使用逻辑卷,你不会受限于物理磁盘的大小,另外,和硬件相关的存储设置被其隐藏,你能不用停止应用或卸载文件系统来调整卷大小或数据迁移这样能减少操作成本
LVM和直接使用物理存储相比,有以下好处:
1 灵活的容量当使用逻辑卷时,文件系统能扩展到多个磁盘上,你能聚合多个磁盘或磁盘分区成单一的逻辑卷
2可伸缩的存储池你能使用简单的命令来扩大或缩小逻辑卷大小,不用重新格式化或分区磁盘设备
3在线的数据再分配你能在线移动数据,数据能在磁盘在线的情况下重新分配比如,你能在线更换可热插拔的磁盘
4 方便的设备命名逻辑卷能按你觉得方便的方式来起所有名称
5磁盘条块化你能生成一个逻辑盘,他的数据能被条块化存储在2个或更多的磁盘上这样能明显提升数据吞吐量
6映像卷逻辑卷提供方便的方法来映像你的数据
7卷快照使用逻辑卷,你能获得设备快照用来一致性备份或测试数据更新效果而不影响真实数据
之所以想到写这篇,是因为本人在折腾Linux系统的过程中,有多次掉入硬盘分区的陷阱的经历。最近几天,再一次掉入坑中,折腾了两天才从坑中爬出来。经过多方查询资料,终于弄明白了硬盘分区的一些概念。下面将其记录下来,以警示来者。
说起我自己掉坑的经历,无不与WinXP和Linux的激烈碰撞有关。多年前,我就开始在一台电脑上同时安装WinXP和Linux,只要遵守先安装WinXP再安装Linux的顺序,就不会出问题,Linux的安装程序会自动识别多系统,安装完成后可顺利启动多系统。有一天,我觉得单用Linux就够了,于是就格了整个硬盘安装了Linux。又有一天,我觉得还是要用WinXP,于是就重新安装WinXP(不要对我说虚拟机,多年前我的电脑还只有256M内存,虚拟机根本跑不动),结果发现,WinXP的安装程序没办法对硬盘进行分区了。这个坑是由Linux中的LVM引起的,WinXP识别不了LVM分区,那个时代的WinPE、DOS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都没办法识别LVM,而那时我对Linux的了解又只停留在只会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分区,根本不知道Linux系统中还有fdisk、parted这样的工具,所以折腾了许久才从坑里面爬出来。多年后的现在,我又一次掉入了坑中。我工作时用的电脑是WinXP系统(天朝国情,你懂的),为了干点私活,我又装了个Ubuntu上去了,这两个系统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我把Ubuntu系统又折腾挂了,于是重装,因为在分区的时候不小心选择了默认的“清除整个盘并安装Ubuntu”,然后硬盘就被整个格掉了,WinXP就没有了。我当时想,这多大点儿事,我再装个WinXP不就完了吗。但是问题来了,无论我怎么安装,WinXP系统就是启动不了。后来才整明白,这个坑是硬盘采用了GPT分区引起的。那为什么我让Ubuntu自动分区它就分成了GPT分区呢这也怪这台惠普的工作用机比较奇葩,它即支持legacy BIOS,也支持EFI,当原来WinXP存在时,它用的当然是MBR分区(msdos分区),所以安装Ubuntu时就是使用的MBR分区,而后来Ubuntu自动分区时,它看到主板支持EFI,就自动把硬盘整成GPT分区了。我也是折腾了几天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终于在Ubuntu LiveCD的parted程序的帮助下,使用一个mklabel msdos命令把硬盘从GPT分区更改为MBR分区,然后再按顺序安装WinXP和Ubuntu,才算是从坑里面爬出来。
对于那些长期管理大型机房和大存储容量的服务器的朋友,对于硬盘分区,他们肯定是早就做好了功课。不会像我这样,直到碰到问题才会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硬盘分区的这些知识,我总结如下(只是简单总结,具体内容请大家自行搜素):
1、传统的BIOS只支持从MBR分区的硬盘启动。MBR分区的分区表保存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而且只有64字节,所以最多只能有四个表项。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硬盘分为4主分区,或者分成小于等于3个主分区再加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又可以分为多个逻辑分区。MBR分区的优点就是简单,大家都用,所以大家都懂的嘛,很多操作系统都可以从MBR分区的硬盘启动。缺点就是MBR分区不能识别大于2T的硬盘空间,也不能有大于2T的分区;
2、GPT分区的硬盘可以解决以上MBR分区的所有缺点,它没有4个主分区的限制,想分几个主分区就可以分几个主分区,它可以识别大于2T的硬盘空间,每个分区的大小也可以超过2T。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操作系统支持。比如只有WinXP 64位、Win Vista、Win 7和Win 8和比较新的Linux发行版支持GPT分区的硬盘。而且,如果没有EFI的支持的话,以上系统也只能将GPT分区的硬盘当成数据盘,不能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
3、要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则主板使用EFI、硬盘使用GPT分区、操作系统支持GPT和EFI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目前比较新的64位Linux系统和Win8系统都是支持EFI的,所以都是需要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的。现在的电脑主板已经逐渐抛弃legacy BIOS,而只支持EFI了。(像我的工作机这样的过渡产品将越来越少。)目前很多预装Win8的笔记本的主板几乎都只支持EFI了。所以,学习GPT和EFI的相关知识势在必行;
4、以上分区策略都是固定分区。硬盘分区一旦完成,则分区的大小不可改变,如果要改变分区的大小的话,只有重新分区。而且由于没有办法把多个硬盘分到一个区,所以再怎么分,每个分区的大小都有限。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动态分区的东西。LVM就是这样一个东东,它叫逻辑卷管理。使用LVM的机制是这样的:首先把硬盘分区或者整块硬盘标记为一个物理卷(PV),然后再创建一个卷组(VG),把一个或多个物理卷加入卷组,最后对卷组进行分区,每一个分区称为一个逻辑卷(LV)。LVM的优点就是可以随时向卷组中添加物理卷扩展卷组的大小,以可以动态调整逻辑卷的大校这在服务器中尤其有用,比如说有一个原本有100个用户的服务器,其/home目录下就会有100个用户的主目录,如果给他们每人分配20G的空间的话,就会占满一个2T的硬盘,如果这时再来100个用户怎么办如果使用LVM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加一个3T的硬盘,然后把这个硬盘加入卷组就可以扩大卷组的大小,然后再调整/home所在的逻辑卷的大小即可。LVM既可以搭配MBR使用,也可以搭配GPT使用。
下面通过Ubuntu 1404安装过程中自动分区的策略来验证以上知识点。首先,对于只支持legacy BIOS的电脑,安装Ubuntu时分区选项如下:
这时,不选择启动LVM的选项。安装完操作系统后,使用parted程序查看硬盘分区,通过查看/etc/fstab文件来了解哪个分区对应哪个文件系统,如下图:
通过上面中parted程序中的print命令的输出可以看出,硬盘的分区表类型为msdos,也就是MBR分区。硬盘分为一个主分区sda1和一个扩展分区sda2,主分区sda1占204G,扩展分区sda2只有1072M,扩展分区中只有一个逻辑分区sda5。通过/etc/fstab可以看出主分区sda1挂载到根目录,逻辑分区sda5为交换空间。
上面的分区方案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下面来看看启用LVM是什么效果。在选择分区方案的界面选择开启LVM的选项,如下图:
安装完操作系统后,还是通过parted程序和/etc/fstab来查看硬盘的分区及使用情况,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区表的类型还是msdos。硬盘还是只分了一个主分区sda1和一个扩展分区sda2,但是主分区sda1只有255M,扩展分区sda2倒是有212G,同样扩展分区只分为一个逻辑分区sda5,逻辑分区sda5占用扩展分区中全部的212G空间,而且sda5的标志是lvm,说明该分区被标记为一个物理卷(PV),它肯定是被加入到了一个卷组(VG)中。通过/etc/fstab文件可以看出,主分区sda1挂载到/boot,而根目录和交换空间挂载的是两个逻辑卷(LV)。
通过LVM命令可以查看系统中卷组、物理卷和逻辑卷的信息,如下图:
通过pvs和pv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系统中只有一个物理卷,那就是/dev/sda5,该物理卷加入到了卷组ubuntu-vg之中。通过vgs和vg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系统中只有一个卷组,那就是ubuntu-vg,该卷组被分为两个逻辑卷。
再看下图:
通过lvs和lv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卷组分为两个逻辑卷,它们分别挂载到根目录和交换空间。
通过LVM命令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操作,比如创建新的卷组,将新的物理卷加入到卷组,增大或减小逻辑卷的大小等等。具体用什么命令,一个help即可搞定。
最后,来看看在主板只支持EFI的情况下,Ubuntu如何分区。安装的启动界面如下:
这个安装界面和legacy BIOS系统下的安装界面是不同的,传统的安装界面如下:
在EFI模式下,还是选择自动分区。安装完操作系统后,使用parted和/etc/fstab来查看硬盘的分区和使用情况,如下图: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硬盘的分区表类型为gpt,硬盘分为三个区,都是主分区。其中第1个分区sda1的大小是537M,文件系统是fat32,其挂载的路径是/boot/efi,而另外两个分区一个挂载到根目录,一个为交换空间。从上面的信息我们不难推断:只支持EFI的主板只能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而且该硬盘第1个分区必须为fat32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中存放的是EFI需要的各种文件。
如果在安装Ubuntu系统的时候不是选择自动分区,而是选择最后那个“其它选项”来自定义分区,会发现其实Ubuntu提供的自定义分区功能很有限。它没办法让人选择是使用MBR分区还是使用GPT分区,也没有办法选择是否启用LVM。如果需要更灵活的管理的话,还是只有点击“试用Ubuntu”按钮,进入LiveCD的Ubuntu系统后,使用parted命令和lvm命令手动管理硬盘分区。
作为一名Linux运维,我也时常利用rsync进行同步。
楼主描述这种现象,我也有发现,在目标服务器上的目录会比源服务器大。
据我个人猜测,目标服务器目录相比源服务器目录多出来的是目录和文件状态信息,比如文件是否发生过修改过,是否发生过文件的创建和删除。感谢楼主,提出这个问题,以前没仔细想,我也去查阅一下资料。
文件系统的block size的确可以影响文件的大小,但LVM是模拟出硬盘,如果用相同文件系统格式化的话,大小应该是一致的。
我看到你的/dev/sda上有两个分区,一个500m的sda1,一个116g的sda2,
其中sda2是lvm。
你的描述有些含糊,我下面的话,是基于这些假设:
1
你知道什么是lvm。
2
你的/dev/sda2作为一个lvm分区,上面已经建立了volume
groups,
并且在vg上建立了logic
volumes,并且已经格式化了lv,在lv上存储了数据。
3
你目前不清楚如何挂载/dev/sda2上的lv,是你提问的原因。
我今天恰好遇到与你类似的情况:
挂载一个不是我建立的lvm分区上的lv。
因为我不知到该lvm上有哪些vg,又有哪些lv。所以我就古格了一下
"how_to_mount_lvm_partitions"
与你分享如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你的服务器,识别外来lvm上的vg、lv
sudo vgscan --mknodes
sudo vgchange -ay
#输出lv信息
sudo lvscan
#使用lvscan输出的信息,利用mount,挂载lv到目录
which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available devices to be used with the mount command:
code:
sudo mkdir /mnt/
sudo mount /dev/volgroup
/logvol
/mnt/
#下面用我的磁盘,给你举个例子
lvscan
active
'/dev/lvm2/raring'
[1200
gib]
inherit
active
'/dev/lvm2/suse'
[1200
gib]
inherit
active
'/dev/lvm2/swap1'
[200
gib]
inherit
active
'/dev/lvm2/swap2'
[200
gib]
inherit
active
'/dev/lvm2/arch'
[1211
gib]
inherit
其中lvm2是vg
/dev/lvm2/后的是lv,相当于普通磁盘的分区。我们下面挂载raring分区到/mnt目录:
mount
/dev/lvm2/raring
/mnt
#使用ls
/mnt就可以查看挂载到/mnt目录的文件了。
另外,"资料说,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应该说的是/etc/fstab,对吧?这个文件告诉linux,启动时要挂载哪些分区。如果你的服务器不需要关机,或则你喜欢手动挂载磁盘,那么就不需要修改这个文件。
0条评论